标准内容
ICS33.06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2563.3-2013
LTE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3部分:物理信道复用和信道编码LTE FDD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Uu interface physical layertechnical requirement(Phase 1)-Part3:MultiplexingandChannel Coding(3GPP TS36.212(Release 9),LTE physical layer;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Coding,NEQ
2013-07-22发布
2013-07-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符号和缩略语
3.1符号.
3.2缩略语
4物理信道映射.
4.1上行.
5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
5.1通用流程
5.2上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
5.3下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
参考文献
YD/T2563.3-2013
YD/T2563.3-2013
YD/T2563《LTE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是LTEFDD数字蜂窗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系列行标之一,该系列行标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a)YD/T2563《LTE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b)YD/T2564《LTE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层二技术要求(第一阶段)》c)YD/T2565《LTE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层三技术要求(第一阶段)》YD/T2563《LTE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分为5个部分:一一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一一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一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一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本部分是YD/T2563《LTEFDD数字蜂宽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的第3部分。
本部分接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章。本部分对应于3GPPTS36.212(Release9)《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LTE物理层:物理信道复用和信道编码》,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部分与3GPPTS36.321(Release9)的主要差异是,删除了有关仅适用于TD-LTE的内容。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徐菲、李星、龙紫薇、周彦、赵元、杨军、陈晓东、彭、莹、全海洋、尹桂杰、王玉霞、毕敏、魏立梅、李蓉、高兴航、王浩、贺敬、常疆、张增洁,李蕾、赵训威、常永宏、于勇、苏苓、郝丹丹、段红光、冯侨、师延山、李芳。1范围
LTE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3部分:物理信道复用和信道编码YD/T2563.3-2013
本部分规定了LTE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的复用、信道编码和物理信道映射等。本部分适用于LTEFDD数字蜂宽移动通信网。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YD/T2563.1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YD/T2563.4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YD/T2564.1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层二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1部分:MAC协议YD/T2565.1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层三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1部分:RRC协议3符号和缩略语
3.1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NPUSCH
Nerusatn
3.2缩略语
下行带宽配置,单位为资源块
上行带宽配置,单位为资源
一个子顿中承载PUSCH的SC-FDMA符号数在初始PUSCH传输子顿中承载PUSCH的SC-FDMA符号数一个上行时隙中SC-FDMA符号数
一个子顿中用于SRS传输的SC-FDMA符号数CO或or1)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L-SCH
Broadcast channel
Cyclic Delay Diversity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yclicPrefix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ownlinkShared channel
广播信道
循环延时分集
控制格式指示
循环前缀
下行控制信息
下行共享信道
YD/T2563.3-2013
PCFICH
UL-SCH
物理信道映射
HARQ indicator
Multicast channel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Paging channel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hysical UplinkControlchannel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RandomAccess channel
Rank Indicatio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ransmittedPrecodingMatrixIndicatorUplinkControl Information
Uplink Shared channel
HARQ指示
多播信道
物理广播信道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寻呼信道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物理HARQ指示信道
物理多播信道
预编码矩阵指示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随机接入信道
秩指示
信号探测参考信号
时分双工
发送功率控制
发射预编码矩阵指示
上行控制信息
上行共享信道
表1定义了上行传输信道和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表2定义了上行控制信道信息与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
1上行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映射
传输信道(TrCH)
上行共享信道(UL-SCH)
随机接入信道CRACH)
控制信息(Controlinformation)上行控制信息(UCI)
物理信道(PhysicalChannel)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上行控制信息与物理信道映射
物理信道(PhysicalChannel)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CPUSCH)表3定义了下行传输信道与对应的物理信的映射关系。表4定义了下行控制信道信息与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
传输信道(TrCH)免费标准bzxz.net
下行共享信道(DL-SCH)
广播信道(BCH)
寻呼信道(PCH)
多播信道(MCH)
表3下行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映射YD/T2563.3-2013
物理信道(PhysicalChannel)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物理广播信道(PBCH)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物理多播信道(PMCH)
表4下行控制信息与物理信道映射控制信息(Controlinformation)控制格式指示(CFD)
HARQ指示(HI)
下行控制信息(DCD
5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
物理信道(PhysicalChannel)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来自MAC层/向MAC层输出的数据和控制流经过编/解码,通过无线传输链路提供传输和控制服务。信道编码方案是错误检测、错误纠正、速率匹配、交织以及传输信道或控制信息向物理信道映射/从物理信道到传输信道控制信息解析或分离的组合方案。5.1通用流程
本节包含多条传输信道或控制信息类型的编码流程。5.1.1CRC计算
CRC计算单元的输入比特为aoaa2ga-,奇偶校验比特为Po,PrP2P.Pt-A是输入序列的长度,L表示校验比特的数目。校验比特由以下循环生成多项式之一产生:-gCRC24A(D)=[D24 +D2 +D18 +D17+D14 +DI +DI0+D7 + D +D+D+D+ D+ 1):-gCRC24B(D)=[D24 + D23 + D°+DS +D + 1], CRC 长度 L=24。-gCRC16(D)=[D16 +D'2+D'+ 1], CRC 长度 L=16。*gCRC8(D) =[D\+D +D*+ D'+D+1], CRC 长度 L=8。编码以系统方式进行。这意味者在GF2)中多项式agD4+23+a,D4+22+..+aa-D2+pD\+P,D22+.+PzD'+pz,被对应的长度为24的CRC生成gCRC24B(D)除时产生的余数为多项式多项式gCRC24A(D)或
a,D415 +a,D+..+ax-,D0+PoDIS5+p,Di+..+PuDI+Ps被gCRC16(D)除时产生的余数为O:而多项式aD4+7+a,D4+6+.+aa-D+P.D7+P,D+..+PD+P,被gCRC8(D)除产生的余数为0。
附加CRC之后的比特序列表示为bo,b,ba,bg…,b-这里B=A+L,a和be的关系如下:b,=ak对于h=0,1,2,\,4-1
b, = PkA对于h=A, A+1,A+2,.. A+L-15.1.2码块分段和码块CRC添加
输入码块分段单元的比特序列为bo,b,b,,bs.,ba-,这里B>0。如果B大于最大码块大小z,则输入序列要进行分段操作,并且每个分段后的码块要被附上一个L=24的CRC序列。最大码块大小为:Z=6144.
如果下述计算的填充比特数目F不等于0,则在第一个块的开始处添加填充序列。3
YD/T2563.3-2013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B<40则在码块的开始处添加填充序列。在编码器的输入位置,将填充序列设置为空()。码块总数C根据如下方法计算得到:ifB≤z
码块数目为:C=I
码块数目为:C=[B/(Z-L)7
当C*0时,码块分段的输出比特为coCmC2,Cr3…C(k1),其中r为码块号,K,是码块中的比特数。
每一个码块中比特数为(仅适用于C0的情况):第一个分段大小:K,=表7中满足C·K≥B的最小K值ifcl
长度为K,的码块数目为C,=1,K_=0,C_=0elseif C>1
第二个分段大小为:K_=在表7中满足K长度为K_的分段数目为:
长度为K,的分段数目为:C.=C-C.endif
填充比特数目为:F=C+-K.+C_K-Bfor kOtoF-1
-插入填充比特
COKNULL>
endfor
forr=0toc-1
end if
whilekendwhile
YD/T2563.3-2013
根据5.1.1节,使用序列cro,CuCr2Cr3.C,(k,--)和生成多项式gcRC24B(D)来计算CRC奇偶校验比特Pro,Pa,Pr2PrL-1)。对于CRC计算,如果存在填充比特,假定其值为0。whilekCk = Pe+L-R,)
endwhile
end for
5.1.3信道编码
对于一个给定的码块,输入信道编码模块的比特序列表示为co,C,C2,C3…,Cx-1,其中K为需要进行编码的比特数。编码后的比特表示为d,a\,d,dd,其中D为每个编码输出流的比特数,「表示为编码器编码输出流的序号。C和d的关系以及K和D的关系依赖于所使用的编码方案。传输信道使用下面的编码方案:咬尾卷积编码(tailbitingconvolutionalcoding);Turbo编码(turbocoding)。
不同类型的传输信道使用的编码方案和编码速率如表5所示:不同类型的控制信道使用的编码方案和编码速率如表6所示。
表5传输信道使用的信道编码方案和码率传输信道
UL-SCH
DL-SCH
编码方案
Turbo编码
咬尾卷积编码
表6控制信息使用的信道编码方案与码率控制信息
每一个编码方案中D值计算方法如下:编码方案
咬尾卷积编码
块编码
重复编码
块编码
咬尾卷积编码
YD/T2563.3-2013
咬尾卷积编码:编码速率为1/3,D=K:Turbo编码:编码速率为1/3,D=K+4对于两种编码方案,其编码输出流序号1的范围是0.1和2。5.1.3.1咬尾卷积编码
本节定义了约束长度为7、码率为1/3的咬尾卷积编码。卷积编码器的配管如图所小,
编码器的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设置为输入流最后的6个信息比特对应的值,使得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和最终状态相同。因此,用so,S,s2…,s,表示编码器的移位寄存器,那么移位寄存器初始值被设置为:S, = C(--)
Ge=133/octal
G,=171(octal)
图1码率为1/3的胶尾卷积编码器G=165(octal)
编码器的输出流d50),d(和d(2)分别对应第一、第二和第三个校验数据流,如图1所示。5.1.3.2Turbo编码
5.1.3.2.1Turbo编码器
Turbo编码器的方案是:并行级联卷积编码(PCcC,ParallelConcatenatedConvolutionalCode),它使用了两个8状态子编码器和一个Turbo码内交织器。Turbo编码器的码率为1/3,结构如图2所示PCCC中8状态子编码器的传输函数为:G(D)=[, 多(D)
g0(D)=1+D?+D
g(D)=I+D+D3
当开始进行编码时,8状态子编码器中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为0。Turbo编码器输出为:
d(2)=z
其中k=012.,K-1。
如果被编码的码块是0号码块,并且填充比特的数目大于0,即F>0,则在编码器的输入时设c-0=0,\(F-1),并输出时设置(),=0F-1)d()=,=0\(F-1)。输入Turbo编码器的比特表示为coC,Ca,sCk-1,第一个和第二个8状态子编码器的输出比特分别为zo,z,z2,z.zg-和zo,,z2,z3…zk--·从Turbo码内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表示为6
,这些比特将输入第二个8状态子编码器。第一个分支编码器
rbo据的内交st
第二个分支编码器
图2码率为1/3的Turbo编码器结构(虚线仅应用于Turbo编码的追零处理)5.1.3.2.2Turbo编码器的追零处理YD/T2563.3-2013
Turbo编码的迫零处理通过从所有信息比特编码之后的移位寄存器反馈中获取尾比特来完成编码,尾比特在信息比特编码之后添加。前三个尾编码用于终止第一个编码器(图2中上面的那一个开关处于低端位置),此时第二个子编码器被禁用。最后三个尾比特用于终止第二个子编码器(图2中下面的那一个开关处于低端位置),此时第一个子编码器被禁用。
那么,用于TrellisTermination的传输比特为)xk2*zkl
d=zx,af=Xx+2,d+2=2kd=Xk+2
d2)xa#z+,d22=xxa2=z+2
5.1.3.2.3Turbo码内交织器
输入Turbo码内交织器的比特表示为ca,,ck-其中K为输入比特的数目。Turbo码内交织器的输出表示为coc..ck
输入与输出比特的关系如下:
c,=Cn(0),/-0, 1,\, (K-1)。
其中,输出序号1和输入序号II()的关系满足如下二次形式,即:()=Ur-+f2-1)modK
参数和于,取决于编码块大小,见表7。YD/T2563.3-2013
Turbo码内交织器参数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