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2289.3-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D/T 2289.3-2013
中文名称: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线缆 第3部分 光电混合缆
标准类别: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3389KB
相关标签:
无线
射频
拉远
单元
线缆
光电
混合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YD/T 2289.3-2013 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线缆 第3部分 光电混合缆
YD/T2289.3-2013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33.18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2289.3-2013
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线缆第3部分:光电混合缆
Cable for wireless remote radio unitPart 3: optical and electrical hybrid cables2013-10-17发布
2014-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产品分类·
4要求-
试验方法·
6检验规则.
7 标志、使用说明书
8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馈电线的规格附录B(资料性附录)混合缆的典型结构·目
YD/T 2289.3-2013
YD/T 2289.3-2013
YD/T2289(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线缆》已经和计划发布以下部分:第1部分:光缆:
—第2部分:电源线:
第3部分:光电混合缆:
第4部分:光电混合缆组件。
本部分为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线缆》的第3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参考了YD/T2159-2010《接入网用光电混合缆》、YD/T1770一2008《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GB/T13993.3-201x《通信光缆系列第3部分: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GB/T13993.4-201x《通信光缆系列第4部分:接入网用室外光缆》及GB/T5023.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等的规定。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泰瑞通信设备检测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江苏中博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康宁光缆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成都大唐线缆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薛梦驰,顾利国、吴重阳、吴文新、宋志佗、史恋萍、刘红峰、陈宁虎、高峰、施中飞、王则民、彭、媛、张伟民、刘健、马峻。引言
YD/T2289.3-2013
在基站信号传输系统中,从基带单元BBU(BaseBandUnit)到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RemoteRadiuUnit)之间的线缆称为无线射频拉远单元用线缆,其中以一根缆同时为无线射额拉远单元提供光信号传输及电力供应的称为无线射频拉远单元用光电混合缆。无线射频拉远单元用光电混合缆主要应用在位于同一个站点的本地拉远,拉远距离通常为300m以下,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本地基站的拉远、室内分布的拉远,以及其他类似场景等。YD/2159-2010《接入网用光电混合缆》所规范产品多用于室外水平布放,不适下乘直布放:多用于室外远距离供电,供电距离可达15km甚至更远:多无阻燃要求:可直接用于工程:根据需要,其缆芯结构中可能还含有通信线对。而本部分所规范的无线射频拉远单元用光电混合缆多用于垂直布放;用于近距离供电,多为室内外两用型,故大多使用低烟无卤阻燃护套:大多需要经过预成端,制成跳线后才可在工程中使用。
1范围
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线缆第3部分:光电混合缆
YD/T 2289.3-2013
本部分规定了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光电混合缆(以下简称混合缆)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本部分适用于本地拉远的无线射频拉远单元用光电混合缆,其他类似用途的光电混合缆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IEC60811-1-1:2001,[DT)GB/T3880.1-2006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3956-2008电缆的铜导体
GB/T4910镀锡圆铜线
GB/T5023.1-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IEC60227-11997IDT)
GB/T6995.2-2008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标准颜色GB/T7424.2-2008北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IEC60794-1-2:2003,M0D)GB/T8815电线电缆用软聚氯乙烯塑料GB/T11091-2005电缆用铜带
GBT11327.1-1999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书1禁低频通信电缆电线第1部分:一股试验租测量方法(neq IEC 60189-1:1986)
GB/T15065电线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GB/T15972-2008(所有部分)光纤试验方法规范B18380.12-2008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直蔓延试验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IEC60332-1-2:2004,IDT)GB/T18380.35-2008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35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C类(TEC60332-3-24:2000,IDT)YD/T629.1光纤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第1部分:传输功率监测法YD/T629.2光纤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第2部分:后向散射监测法YD/T723-2007(所有部分)通信电缆光缆用金属塑料复合带YD/T837(所有部分)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YDT908-2011光缆型号命名方法
YD/T2289.3-2013
YD/T1113光缆护套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特性YD/T1181.1-2002光缆用非金属加强件的特性第1部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杆YD/T1181.2-2008光缆用非金属加强件的特性第2部分:芳纶纱YD/T1258.2-2009室内光缆系列第2部分: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YD/T2289.2-2011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线缆第2部分:电源线JBT8137(有部分)电线电缆交货摄JB/10437电线电缆用可交联案乙烯绝缘料JB/T10707热塑性无卤低烟阻燃电缆料3产品分类
3.1型号命名
混合缆按YD/T908-2011的规定进行分类和划分型式,规格及编制型号。3.2型式
型式代号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在YD/T908-2011中护套的代号后增加:P总屏蔽代号。
3.3规格
总屏蔽代号
外护层代号
结构特征代号
加强树件代号
光电混合缆分类代号
图1光电混合缆的型式组成
3.3.1混合缆的总规格由光纤的规格和馈电线的规格组成,它们之间用“+”连接。3.3.2光纤的规格用光纤数和光纤类别表示。光纤数宜为2、4、6、8芯,也可以是用户要求的其他光纤数。单模光纤类别的表示应符合YD/T908-2011附录B的规定。多模光纤类别的表示应符合YD/T908-2011 附录A的规定。
3.3.3馈电线规格用总芯数乘以单根馈电线的规格来表示。单根馈电线的规格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3.4产品型号和标记
3.4.1型号
混合缆的型号由型式和规格代号组成。3.4.2标记
订货时应注明产品标记,它由混合缆的型号和本部分标准编号组成。示例1:非金属加强构件、紧套光纤、热塑性案氨酯弹性体总护套无线射频拉单元(RRU)用光电混合缆,内含2根BG2类二氧化硅系单模光纤、2根标称截面积为1.5mm的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软导体无护套馈电线,则产品标记应表示为:
GDFJU2B6a2+2X1.5(RH)YD/T2289.3—201x2
YD/T2289.3-2013
示例2:非金属加强构件、紧套光纤、铝带铠装总蔽、聚乙烯总扩套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V)用光电混合缆,内含4根B1.3类二氧化硅系单模光纤、4根标称截面积为2.5mm2的聚氯乙烯绝缘软导体无护套馈电线,则产品标记应表示为:
GDFJAYP 4BI.3+4X2.5 (RV) YD/T 2289.3—201x示例3:非金属加强构件、紧套光纤、带总屏蔽、8字形光电易分离型、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总护套无线射频拉远单元(RRU)用光电混合缆,内含2根B1.3类二氧化硅系单模光纤、2根标称截面积为2.5mm的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硬导体无护套馈电线,则产品标记应浓示为:GDFJ8HP 2B1.3+2X2.5 (BH) YD/T 2289.3-201x4要求
4.1结构
4.1.1概述
4.1.1.1混合缆主要由缆芯、可能有的总屏蔽层、护层以及可能有的撕裂绳及内护层等部分组成。4.1.1.2混合缆的结构宜为全干式。同批,同型式规格的混合缆产品应其有相同结构排列。4.1.1.3混合缆的典型结构参见附录B。4.1.2缆芯
4.1.2.1概述
4.1.2.1.1缆芯由必要的光单元和(或)馈电线,以及可能有的加强构件,填充构件等,采用层绞或束状的方式构成。层绞可为螺旋绞,也可为S乙绞。同一绞层应由外径同或相近的单儿以适当节距层绞在中心加强构件四周构成。绞层中的单元数(含可能有的填充绳)宜为3~12单元,但允许为更多单元。4.1.2.1.2绞层外充许有扎纱及包带层。4.1.2.1.3缆芯中的每一个光单元及馈电线宜通过其护套(或绝缘)的颜色来进行识别。在不影响识别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编码印字来进行识别,印字间隔应不大于300mm。4.1.2.2光单元
4.1.2.2.1光单元通常由独立完整的单芯光缆或双芯光缆构成。4.1.2.2.2光单元内采用紧套被覆光纤,其芯数应符合混合缆规格的要求。紧套被覆层对涂覆光纤起机械缓冲保护作用,并应易子从光纤上剥除。紧套层材料宜为低烟无阻燃聚烯烃、聚氧乙烯,聚酰胺热壁性聚氨醋弹性体、紫外光固化树脂等。紧套光纤的有关性能应符合YD/T1258.2-2009附求D的要求。混合缆中的紧套光纤需颜色识别时,应采用表规定的企色谱进行识别,其颜色应符合GB江6995.2-2008的规定,并且不褪色不迁移。表1
识别用全色谱
粉红青绿
4.1.2.2.3紧变被覆光纤应使用同一设计、和同材料和机同工艺制造出来的涂覆光纤。其中单模光纤应符合YD/T1258.2-2009附录B的要求,多模光纤应符合YD/T1258.2-2009附录C的要求。4.1.2.2.4光单元护套可采用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或聚氯艺烯。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材料宜符合YDT1113的规定,聚氯乙烯护套材料应符合GB/T8815-2008的规定。4.1.2.2.5光单元护套最小厚度应不小于0.4mm3
YD/T 2289.3-2013
4.1.2.3馈电线
4.1.2.3.1馈电线导体截面的设计选用应根据输电电压、传送距离和被供电设备所消耗的功率三考合理选取。馈电线的额定电压应不大于450750V。馈电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产生的热量应不能使缆内温度超过附录A中表A.1规定的绝缘材料可耐受的导体最高温度。额定电压的定义见GB/T5023.1-2008的规定。4.1.2.3.2馈电线导体规格、绝缘材料和绝缘厚度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4.1.2.3.3馈电线选用导体在混合继的长度段内置为连续的整根。若段长内需要接头,则接头处的抗张强度应不低于接头单线的85%,其电气性能应达到本标准中的各项要求,且在间一单线上相邻两个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0m。
4.1.2.4加强构件
4.1.2.4.1混合缆加强构件宜采用非金属材料,如芳纶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杆(GFRP)或其他合适的纤维(复合)材料。对于层绞式缆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杆宜放置在中心位置起切强作用,其他加强构件根据混合缆结构需要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也可采用柔性钢管对缆芯或者光单元进行机械保护。4.1.2.4.2加强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杨氏模量。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杆(GFRP)应满足YD/T1181.1-200Z的要求,芳纶纱应满足YD/T1181.2-2008的要求,其他加强构件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4.1.2.5填充构件
4.1.2.5.1填充构件用下在缆芯中填补空位,其外径应使缆芯圆整。填充绳应是圆形塑料绳,它的表面应圆整光滑。充许用阻水纱做填充绳。4.1.2.6扎纱
4.1.2.6.1当采用螺旋绞时,绞层上可有绞向与绞层相反的短节距扎纱,也可没有。4.1.2.6.2当采用SZ绞时,绞层上应有短节距扎纱,以使绞层结构稳定。4.1.2.6.3扎纱应是强度足够的非吸湿性和非吸油性塑料纱束,或者是阻水纱。4.1.2.6.4束状缆芯可没有扎纱。4.1.2.7包带层
4.1.2.7.1缆芯外可有绕包或纵包的包带层,纵包层外允许再有扎纱。包带层应具有足够的隔热和耐电性能。
4.1.2.7.2包带材料应是强度足够的案酯带、聚无纺布带、阻水带或其他合适的带材。4.1.3撕裂绳
用户要求时,混合缆内可放置撕裂绳,撕裂绳应连续贯通整根混合缆长度,不吸湿,不吸油,并具有足以开启混合缆的强度。
4.1.4内护层
4.1.4.1当需要时可在缆芯外及铠装层下设置内护层,其厚度的标称值为0.8mm,最小值应不小于0.6mm
4.1.4.2内护层的材料宜采用案氯乙烯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也可采用其他合适的材料。4.1.5总屏蔽层
4.1.5.1在特定区域布线时,混合缆中可在缆芯外加总房蔽层。总屏蔽层用于减小闪电产生的感应电流等级,也用来最小化导体带来的一般的电磁噪声。总屏蔽层可由一根或多根金属带(或箍),一层或多层金属编织层或金属编织层与金属带的组合结构组成,也可以由金套或适当的金属铠装层构成。4
YD/T2289.3-2013
4.1.5.2金属编织宜采用符合GB/T4910规定的镀锡圆铜线或符合YD/T2289.2-2011附录A规定的镀锡铜包铝镁合金线编织而成。当屏蔽层仅由一层编织层构成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当屏蔽层由两层编织层或由一层金属带和一层编织层共同组成时,单层编织密度应不小于30%。其中编织铜线的直径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编织用铜线的最大直径
直径范围(mm)
注:“\为编织层内缆体的总直径编织用铜线外径最大值(mm)
4.15.3屏蔽带可采用纵包,绕包或焊接的金属带(或箔),金属带应轧纹,且采用纵包或绕包时重叠率应不小于屏蔽带宽度的15%。铜金属带应符合GB/T11091-2005的规定,铝金属带应符合GB/T3880.1-2006中的退火铝带0状态的规定。单面复合铝箱应符合YD/T723.5-2007中L型的要求,其中铝箔的厚度应不小于0.012mm。
4.1.6护层
4.1.6.1护层由能有的铠装层和护套纽成。4.1.6.2当需要时可在护套下设置铠装层。混合缆的铠装层通常由皱纹金属带构成,采用纵包方式包覆在缆芯或内护套之上,与外护套粘结或不粘结。金属带可采用铝带(用A表示),铜带(用Cu表示)或钢带(用S表示)。当采用铝带或铜带时,可兼具总屏蔽层的功能。铝带和钢带应符合YD/T723-2007相关部分的规定,铜带应符合YDT723.4-2007或GB/T11091-2005的规定。金属带搭接的重选宽度应不小于5mm或缆芯直径小于8.0mm时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金属带在混合缆制造长度允许有少量接头,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丁350m。接头处应电气导通。含接头的金属带强度应不低丁不含接头的相邻段强度的80%。当有需要时,也可增加非金属纤维纱或非金属加强带等其他铠装方式。4.1.6.3护套宜采用低烟无卤阳燃聚烯怒、热塑催聚氛酯弹性体,聚氧乙烯,燃聚乙烯,战聚乙筛,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材料应符合YD/T1113的规定,聚氯乙烯护套材料应符合GB/T8815的规定,聚乙烯护套材料应符合GB/T15065的规定,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及阻燃艺烯护套材料应符台本部分的相关规定。若有特殊的敷设要求,则护套也可为其他合适的材料,其材料特性应符合相关要求,4.1.6.4护套的颜色宜为黑色。护套的表面应光滑,其断面上应无目视可见的鼓包、裂纹,气泡和1砂眼等缺陷。其任意横截面上的扩*套最小厚度应不小于0.8mm。4.1.7组合型混合缆
4.1.71当需要时,可用数根独立的薇合缆,以层绞惑乎行效置等方式构成缆芯,加上总护套后,构成一根更大的多子缆组合型混合缆。这种多子缆组合型混合缆简称总缆,总缆也是混合缆的一种,而总缆中的每-一根混合缆均可称为子缆。典型结构见图B.4、B.5和图B.6。4.1.7.2为便于分支,总缆的继芯外或护层内宜放置撕斯裂绳。4.1.7.3除非另有规定,子缆宜采用印字打标的方式进行识别,标志间隔应不大于250mm。也可采用子缆内的馈电线绝缘层颜色或子缆护套的颜色等方法来进行识别,识别色谱由供需双方商定,并应在随缆出厂资料中明示。
YD/T 2289.3-2013
4.1.7.4当有需要时,总缆可设置总屏蔽层,并应符合4.1.5的规定。4.1.7.5总缆的护层也应符合4.1.6的规定。4.2交货长度
4.2.1混合缆的标准制造长度标称值宜为500m、1000m或2000m,容差为0~+100m4.2.2混合缆交货长度宜不小于300m,或经供需双方协商,可以任意长度交货。4.3性能要求
4.3.1光纤特性
4.3.1.1紧套光纤的各项特性应符合YDT1258.2-2009附录D的规定4.3.1.2紧套光纤中单模光纤的各项特性应符合YD/T1258.2-2009附录B的规定,多模光纤的各项特性应符合YDT 1258.2-2009 附录C的规定。4.3.2混合缆的护套性能
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
抗张强度热老化处理前(最小值)热老化前后变化率ITS|(最大值)热老化处理温度
热老化处理时间
断裂伸长率热老化处理前(最小值)热老化处理后(最小值)
热老化前后变化率「EB(最大值)热者化处理温度
热老化处理时间
热收缩率(最大值)
热处理温度
热处理时间
耐环境应力开裂(50℃,96h)
耐热冲击
热处理温度
热处理时间
115±2
100±2
24×10
100±2
24×10
115±2
失效数/试样数:0/10
110±2
110±2
表面无裂纹
150±2
注:LSZH、MDPE、ZRPO、PVC和TPU分别为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中密度聚乙烯、阻燃聚乙烯、聚氣乙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简称
4.3.3机械性能
4.3.3.1混合缆的机械性能应包括拉伸、压扁、反复弯曲、扭转等项目,并应按5.5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来检验。
4.3.3.2混合缆允许承受的拉伸力和压扁力应符合表4的规定。6
受力类型
充许短暂受力
允许长期受力
表4混合缆的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拉伸力(N)
注:“G”为混合缆每公里的重鼠,单位为V最小值
最人值
YD/T 2289.3-2013
压扁(N/100 mm)
a癌合的允许短暂拉伸力通常为1公里混合缆的重量,当小于400N时按400N要求,当大于3000N时按3000N要求。b混合缆的允许长期拉伸力通常为0.5公单混合缆的重量,当小于200N时按200N要求,当大于1500N时按1500N要求4.3.3.3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用混合缆外径D的倍数表示,它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允许的最小牵曲半径
外护层型式
静态弯曲
动态弯曲
4.3.4环境性能
4.3.4.1概述
非铠装型混合缆
铠装型混合缆
混合缆的环境性能应包括衰减温度特性、护套完整性,燃烧性能和目光辐射性能等项目,非应还过5.6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来检验。4.3.4.2适用温度范围及其衰减温度特性混合缆的适用温度范围有四种级别,其代号为A、B、C和D,如表6所示。没有特殊要求时,温度范围官取C级。
表6混合缆的温度特性
适用温度范围
分级代号
低限TA
高限TB
适用场合
严酷氢候下的室外
一般气候下的室外
窝内或气候条件较好的室外
室内或气候条件较好的室外
注1:混合缆的溢度附加衰减为适用温度下相对于20℃下的光纤衰减差。注2:分级代号的A级不适用于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的混合缆4.3.4.3混合缆的燃烧特性
当有要求时,混合继的燃烧性能应符合B,1和B13
充许光纤附加衰减
(dB/km)
Aa和Alb
a)阻燃性:应道过GB/T18380.12-2008规定的单根乘直燃烧试验,当用户需要时,应能通过GB/T18380.35-2008规定的C类成束燃烧试验。当用于进局或隧道时,还应符合:b)烟密度:燃烧烟等不应使透光率小于50%:c)腐蚀性:燃烧产生气体的PH值应不小于4.3,电导率应不大丁10us/mm4.3.4.4日光辐射性能
当用户需要时,经过300h氙弧灯辐射曝露,辐射强度为0.35W/m2(340mm波长下进行监测),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初始试验值之比应不小于0.85。T
YD/T2289.3-2013
4.3.5混合缆成品的电气性能
4.3.5.1单根馈电线直流电阻
应按5.7.1节的试验方法进行测量。混合缆内的导体直流电阻应符合附录A中表A.2的相应规定。4.3.5.2电压试验
混合缆成品应具有足够的耐电压强度。耐电Ⅲ性能应符合表7规定。试验条件应符合YD/T837.2的规定。
4.3.5.3绝缘电阻
该试验应在电压试验4.2.5.2之后进行。测量应在施加500V直流电压1min后进行,并换算到1km的值。绝缘电阻应符合表7规定。试验条件应符合YD/T837.2的规定。表7混合维的电气性能
项目名称
单根导体直流电阻
电压试验
绝缘电阻
试验方法
+20'℃
适用额定电压
试验要求
施加电压DC,5min
每根导线与其余芯线间或每根导线与其余芯线接屏蔽后
+20℃,DC500V,1minwwW.bzxz.Net
每根导线与其余芯线间或每根导线与其余芯线接屏蔽后的绝缘电阻
混合缆的各项性能应按表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验证。单位
2/100m
表、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及捡验规则号
混合缆的结构完整性、外观及识别色谱护套厚度
混合緯的长度
混合缆的光纤特性
尺寸参数
模场直径(单模光纤)
截止波长 (单模光纤)
衰减系数
衰减不均勾性
数值孔径(多模光纤)
模式带宽(多模光纤)
本标准条文号
4.1.4.1、4.1.6.4
试验方法
本部分5.2
450/750
小击穿
PVC或
按附录A
300/500及以下
不击穿
PE或XLPE绝缘
LSZH绝缘
GB/T 2951.I1-2008
本部分5.4
GB/T 15972.20-2008
GB/T 15972.45-2008
GB/T 15972.44-2008
GB/T 15972.40-2008
GB/T 15972.40-2008
GB/T 15972.42-2008
GB/T 15972.43-2008
GB/T 15972.41-2008
检验规则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