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1814.3-201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D/T 1814.3-2016
中文名称:代替 YD/T 1814.3-201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的远程管理 第3部分: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管理参数
标准类别: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44307197
相关标签:
2010
基于
公用
电信网
宽带
客户
网络
远程管理
家庭
网关
管理
参数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YD/T 1814.3-2016.Remote management for broadband customer network based on public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art 3: Parameter profiles for residential gateway.
1范围
YD/T 1814.3规定了使用电力线、电话线和同轴电缆三种通用介质的室内联网技术(以下简称G.hn技术)的设备,在宽带客户网络的位置、业务和设备类型、G.hn协议、接口、功能、性能、维护管理、指示灯与按键、电气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YD/T 1814.3适用于利用G .hn技术提供室内联网的应用场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002家用和类似用途 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
GB 2099.1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GB 4943-201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GB 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YD/T 993电信终 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实验方法
YD/T 1449.1-2006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第1部分: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
YD/T 1475接入网技术要求一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YD/T 1530接入网技术要求-频谱扩展的第二代不对称数字用户线
YD/T 1949.1接入网技术要求一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YD/T 1996.1接入网技术要求第二代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2)第1部分:总体要求
YD/T 3050-2016多介质桥接宽带客户网络组网技术要求
ITU-T G.9960-2012基于 高速线路统一的家庭联网收发器一系统架构与物理层规范( Unifed high-speed wireline-based home networking transceivers-System architecture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
标准内容
ICS33.04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1814.3-2016
代替YD/T1814.3-201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的远程管理第3部分: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管理参数Remote managementforbroadband customer networkbasedon publictelecommunicationnetwork
Part3:Parameterprofilesforresidentialgateway2016-01-15发布
2016-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
规范性引用文件,
缩略语
术语与定义
G.hn设备在宽带客户网络中的位置5
业务和设备类型.
G.hn协议
功能…
维护管理·
指示灯与按键·
电气与环境…
YD/T1814.3-2016
YD/T1814.3-2016
YD/T1449《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设备技术要求》分为三部分:第1部分: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第2部分:企业宽带客户网关;
第3部分:通用介质的有线联网设备。本部分为YD/T1449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根据利用电力线通信技术解决室内联网的应用场景的实际情况,在ITU-TG.9960《基于高速线路统一的家庭联网收发器一系统架构与物理层规范》、ITU-TG.9961《基于高速线路统一的家庭联网收发器数据链路层规范》及其补充件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茂文、张荣、王志军、罗亦林、陈武。H
1范围
YD/T1814.3-2016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第3部分:通用介质的有线联网设备本部分规定了使用电力线、电话线和同轴电缆三种通用介质的室内联网技术(以下简称G.hn技术)的设备,在宽带客户网络的位置、业务和设备类型、G.hn协议、接口、功能、性能、维护管理、指示灯与按键、电气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利用G.hn技术提供室内联网的应用场景。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002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GB2099.1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4943-201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YD/T993电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实验方法YD/T1449.1-2006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第1部分: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YD/T1475接入网技术要求一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YD/T1530接入网技术要求-频谱扩展的第二代不对称数字用户线YD/T1949.1接入网技术要求一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YD/T1996.1接入网技术要求第二代甚高速数学用户线(VDSL2)第1部分:总体要求YD/T3050-2016多介质桥接宽带客户网络组网技术要求ITU-TG.9960-2012基于高速线路统一的家庭联网收发器系统架构与物理层规范(Unifiedhigh-speedwireline-basedhomenetworkingtransceivers-Systemarchitectureandphysical layerspecification)ITU-TG.9961基于高速线路统一的家庭联网收发器一数据链路层规范(Unifiedhigh-speedwireline-basedhomenetworkingtransceivers-Datalinklayerspecification)IEEE802.1D媒体访间控制(MAC)网桥(MediaAccessControlBridging)IEEE802.1PLAN第二层QoS/CoS协议(LANLayer2QoS/CoSProtocolforTrafficPrioritization)IEEE802.1Q虚拟桥接局域网(VirtualBridgedLocalAreaNetworks)IEEE802.3CSMA/CD访问方式和物理层规范(LANaccessmethodusingCSMA/CDandphysicallayenspecification)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媒质访问控制层及物理层标准(MediaAccessControlandPhysicalLayerSpecificationsforImplementingWirelessLocalAreaNetwork)ANSI/SCTE02-2006室内用英制F接头技术要求(Specificationfor“F”Port,Female,Indoor)BBFTR-069CPE广域网管理协议(CPEWANManagementProtocol)1
YD/T1814.3-2016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DSL2+
CFTXOP
AsymmetricalDigitalSubscriberLine2+ApplicationProtocolConvergenceAcknowledgement
AcknowledgementFrameForCTMG
Application Data Primitive
APCProtocolDataUnit
Bit Allocation Table
Bidirectional Message Frame
Contention Based Time Slot
ContentionFreeTimeSlot
ContentionFreeTransmission OpportunityCentralized Mode
Cyclic RedundancyCheck
Control Message Frame
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Data Link Layer
DomainMaster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EndPoint
EthernetPassiveOptical NetworkError Vector Magnitude
ForwardErrorCorrection
Gigabit-CapablePassiveOptical Network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
Secure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Inter-DomainCommunicationChannelInter-Domain Presence SignalInter-Domain SignalingWindowInUSESignal
Internet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
inter-system protocol
Link Control Data Unit
LLC Protocol Data Unit
Link Layer Control
扩展的第二代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应用协议汇聚
CTMG确认
应用数据原语
APC协议数据单元
比特分配表
双向消息帧
竞争时隙
非竞争时隙
非竞争传输机会
集中模式
循环穴余校验码
控制消息顿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数据链路层
域主节点
数字用户线路
端节点
以太无源光网络
误差量幅度
前向纠错
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
超文本传输协议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
域间通信信道
域间存在信号
域间信号检测窗口
信道占用信号
网间组信息协议
互联网协议
系统间协议
链路控制数据单元
LLC协议数据单元
链路层控制
RTS/CTS
LimitedPSDMask
MediaAccessControl
Media Acess Protocol
Media Dependent Interface
Multi Input Multi Output
MulticastListenerDiscover
NoAcknowledgement
极限PSD掩膜
媒体访问控制
媒体访问协议
介质相关接口
多入多出
组播侦听器发现
无确认
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调制
Physical Coding Sublayer
Physical Layer Device
Peer-to-Peer Mode
PermanentMaskedSubCarrier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hysical MediumAttachment
Physical Medium Independent
Power Spectual Density
PSDCeiling
PSDShaping Mask
Qualityof Service
RadioFrequency
RemoteManagmentSystem
Regional Masked Sub Carrier
RelayMediumAllocationProtocolRegional PSDMask
ReplyRequired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Request toSend/CleartoSend
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
SubcarrierMask
Service Set Identifier
SharedTransmissionOpportunity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imeSlot
TransmissionOpportunity
TransmitPSD
Unified Mode
物理编码子层
物理层
点对点模式
永久屏蔽子载波
无源光网络
物理介质附加
物理介质无关接口
功率频率谱密度
功率频率谱密度上限
功率频率谱密度整形掩膜
服务质量
远程管理系统
地区屏蔽子载波
中继媒体分配协议
区域功率频率谱密度掩膜
要求回复域
注册标识
请求发送/清除发送
单入单出
子载波掩膜
服务集标识
共享发送机会
时分复用模式
传送机会
发射功率频谱密度掩膜
统一模式
第二代甚高速数字用户线
VeryHighSpeedDigital SubscriberLine2YD/T1814.3-2016
YD/T1814.3-2016
4术语与定义
Virtual LocalAreaNetwork
WirelessLAN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1
G.hn设备G.hnDevice
虚拟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
使用电力线、同轴电缆和电话线三种通用介质实现室内联网功能的有线宽带客户网络设备。4.2
G.hn域G.hnDomain
宽带客户网络的一部分,由多个节点(不同节点可以是相同类型的G.hn设备,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G.hn设备)构成,其中一个节点具有管理协调同一域中所有其它节点(例如分配带宽资源和管理用户优先级)的能力。
G.hn域名G.hnDomainName
由G.hn设备自动配置或人工配置方式产生的32字节G.hn域标识符。4.4
G.hn节点G.hnNode
G.hn域内的G.hn设备称为G.hn节点,分为域主节点(Domainmaster,具有管理协调同一域中所有其它节点的能力)、端节点(Endpointnode,G.hn域内的普通节点)和中继节点(RelayNode,G.hn域内在物理层用于连接相同类型G.hn设备的节点,以延伸通用介质传输距离)三种类型。4.5
G.hn接口G.hnInterface
G.hn设备上用于连接电力线、同轴电缆和电话线三种通用介质的物理接口。4.6
设备IDDEVICEID
由G.hn域中域主节点在注册期间分配给其它节点的唯一标识符。4.7
域间网桥Inter-DomainBridge
在物理层之上互连两个不同G.hn域的节点的网桥功能。5G.hn设备在宽带客户网络中的位置图1表示了G.hn设备在宽带客户网络内部的位置。图中包含了一个或多个宽带客户网络域、域间网桥和连接外部域(如一个WLAN/以太网宽带客户网络或DSL/PON接入网络)的网桥。图1中表示的域间网桥不必都被使用。根据实际应用的不同,域的拓扑可以是菊花链型、星型或其他类型。在一处住宅中可能会安装多个宽带客户网络(不通过域间网桥相互连接)。域1
外部域
任意媒质
城间网桥(逻辑功能)
连接外部域的网桥(不在讨论范围内)域间网桥(逻辑功能)
全局管理(逻辑功能)
图1G.hn设备在宽带客户网络中的位置YD/T1814.3-2016
任意媒质
域间网桥(逻辑功能)
以接口
外部域
一个宽带客户网络域包含被同一种介质连接起来的多个节点,其中的一个节点作为域主节点。同一个域中的各个节点通过这种介质相互通信。不同域中的节点通过域间网桥相互通信(如二层或三层桥接)。一个域应支持8个注册节点,并可支持最多250个注册节点。一个节点应支持通过传输参数集(如运行时比特分配表)同时与至少8个其他节点建立通信会话。全局管理通过M接口与各个域的主节点交换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协调通信带宽资源、优先级设定、域主节点之间的策略以及不同域之间的干扰处理等,从而与这些域进行交互并协调它们的运行状况。全局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a)在有多个域的家庭网络中,全局管理可管理部分或全部的域b)M接口是功能性的,其物理实现方法由设备厂家自行决定。当域主节点变更时(如原主节点故障),全局管理应通过M接口与新选举出的主节点连接c)对于所有的域,全局管理和主节点之间的通信协议是一致的;d)全局管理不对家庭网络中的域数量进行限制。6业务和设备类型
业务类型
G.hn设备可以承载的业务类型包括数据业务、语音业务和视频业务等。6.2设备类型
G.hn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种类型:I:内置G.hn接口的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II:G.hn桥接器;
III:G.hn介质转换器:
IV:内置G.hn接口的业务终端:5
YD/T1814.3-2016
V:Y-cable设备(指提供直流供电功能的G.hn桥接器)本部分中内置G.hn接口的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型设备,提供宽带客户网络的互联网接入和内部联网功能,支持数据在二三层数据转发,支持基于TR-069的远程管理,支持基于UPnP的宽带客户网络终端管理,支持本地管理。本设备的具体形态示例见表1。表1内置G.hn接口的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形态示例设备接口
PON/DSL/以太网接口中的一个
G.hn接口数量
以太网接口数量
WLAN接口数量
本部分中II型设备为G.hn桥接器,提供宽带客户网络的内部联网功能,支持数据在设备的各种物理接口之间二层转发。本设备的具体形态示例见表2。表2G.hn桥接器形态示例
设备接口
G.hn接口数量
以太网接口数量
WLAN接口数量
本部分中IⅢI型设备为G.hn介质转换器,只有两个G.hn接口,将以太网数据从一种G.hn介质转换到另一种G.hn介质。
本部分中IV型设备为嵌入G.hn接口模块的业务终端,如机顶盒、IP电话机等。本部分中V型设备,是指提供直流供电功能的G.hn桥接器,称为Y-cable设备。对于G.hn桥接器和G.hn介质转换器,当采用电力线介质进行传输时,可以在设备上附带PASS-THROUGH插座。
6.3应用场景
各种形态G.hn设备的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①、②、③中任意一种可以与④、③、③中一种或多种形成一个完整的使用场景。其中,场景③通过G.hn介质转换器与其他介质的G.hn域或G.hn设备连接。PON/DSL/
以太网接入内置G.hn接口的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
PON/DSL/
以太网接入
PON/DSL/
以太网接入
宽带网络用
户端设备
宽带网络用
户端设备
以太网
以太网
直流供电
介质1G.hn接口
桥接器
Y-Cable
介质1G.hn接口
介质1
G.hn接口
介质1G.hn接口内置G.hn接口的
业务终端
介质1Ghn接口
介质1
G.hn接口
介质1
桥接器
以太网接口
WIFI接口
介质2
Ghn接口
G.hn介质
转换器
图2各种形态G.hn设备的应用场景示意介质2
G.hn接口
介质2
内置G.hn接口
的业务终端
7G.hn协议
协议参考模型
YD/T1814.3-2016
图3给出了G.hn协议参考模型。它包括3个主要参考点:应用程序接口(A接口)、PMI以及MDI。在数据链路层规定了两个中间参考点x1和x2,在物理层规定了另外两个中间参考点α和8。MDI是指根据在特定媒质上传输的物理信号和到媒质的物理连接定义的物理接口。PMI与介质和应用都不相关,是按照传输流和逻辑信号定义的功能接口。A接口是一种特定的用户应用协议(如以太网、IP)。所有的中间参考点均与介质无关,按照传输流和逻辑信号定义为功能(逻辑)接口。A接口
xl接口
OSI参考模型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应用协议汇聚
逻辑链路控制
物理编码子层
物理介质附加
物理介质相关
物理介质无关接口
介质相关接口
图3G.hn协议参考模型
x2接口
α参考点
6参考点
传输介质
APC提供与AE的接口。应用实体运行特定的协议,如以太网协议。应用协议汇聚子层还提供应用实体与宽带客户网络收发器之间的速率适配功能。LLC根据域主节点的请求,控制节点的传输。特别是,它负责建立、管理、复位和终止节点与域中其他节点的所有连接。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帮助实现各种连接的流的QoS。MAC控制节点采用各种介质访问协议对介质的访问。PCS提供MAC与物理层之间的速率适配(数据流控制),将MPDU封装成物理顿,并且添加物理层相关的控制和管理开销。PMA对物理顿的内容进行编码,以便在介质上传输。PMD使用OFDM对物理顿进行调制和解调。在实现时,PMD可为不同的媒质进行媒质相关的适配,包括为通带传输进行的频移。
7.2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功能模型
YD/T1814.3-2016
物理层功能模型如图4所示。PMI和MDI分别是物理层与MAC之间及物理层与传输媒质之间的分界参考点。内部参考点和α分别是PMD与PMA及PCS与PMA之间的分界。PHY管理
输入MPDU
输出MPDU
物理编码子层(PCS)
(生成PHY顺,将MAC赖映射为PHY)PCS控制数据
α参考点
8参考点
发送PHY顿
接收PHY赖
物理媒质附加层(PMA)
(扰乱,FEC,OFDM符号分段,填充)PMA控制数据
发送符号顿
接收符号顿
物理媒质相关层(PMD)
((子载波映射,星座编码,OFDM调制,前导插入,生成载波监听)
图4物理层功能模型
PMD控数据
在发送方向,数据以MPDU的形式通过PMI从MAC进入物理层。MPDU在PCS中映射为物理顿,在PMA中进行加扰和编码,在PMD中进行调制,最终通过特定的OFDM调制后被发送到媒质上。PMID中还会加入一个前导以帮助接收端同步和估计信道。在接收方向,帧通过MDI被接收下来,并且被解调和解码。恢复的MPDU通过PMI被转发到MAC。被恢复的PHY顿头会在PHY中进行处理,以获取其中的相关顿参数。7.2.2模板(profile)
模板通过使用明显不同的复杂性等级和功能对节点进行规范。对任何一种类型的域,一个复杂的模板是一个较为简单的模板的超集,并且模板间应能够互通。一个节点根据它的复杂性和功能被划分到特定的模板。一个节点应至少支持一个模板。表3列出了各个模板,为了能够符合某一个模板的要求,节点至少应实现一种频谱划分方案。表3模板
模板名称
低复杂度模板
标准模板
域类型
电力线基带
电力线基带
电话线基带
同轴电缆基带
同轴电缆射频
有效频带
25MHz-PB
50MHz-PB,100MHz-PB
50MHz-TB,100MHz-TB
50MHz-CB,100MHz-CB
50MHz-CRF,100MHz-CRF
7.2.2.2低复杂度模板参数
表4描述了低复杂度模板不同于其他模板的参数有效值。表4低复杂度模板参数
FEC码率
FEC编码块大小
7.2.2.3标准模板参数
预定义BAT:类型0、类型1、类型2和类型31/2
120字节(净荷)
表5描述了标准模板不同于其他模板的参数有效值。表5标准模板参数
FEC码率
FEC编码块大小
电力线基带:
-33dB(频率≤30MHz),—3dB(频率>30MHz)电话线:-40dB
同轴电缆基带:一40dB
同轴电缆RF:—28dB
预定义BAT:类型0、类型1、类型2和类型3运行BAT:发送和接收一共至少同时支持8种不分组的运行BAT1/2,2/3,5/6,16/18和20/21
120字节和540字节(净荷)
7.2.3功率频谱密度PSD
7.2.3.1概述Www.bzxZ.net
YD/T1814.3-2016
发射功率频谱密度掩膜(TxPSD)考虑如下因素:子载波掩膜(SM)、PSD整形掩膜(PSM)、国际业余无线电频段开槽、针对各特定媒介定义的极限PSD掩膜(LPM)以及区域PSD掩膜(RPM)。域内的所有节点采用相同的TxPSD。G.hn收发信机在任何频率的发射信号PSD均不得超过发射PSD掩膜。还可通过应用于特定连接节点的PSD上限,进一步限制发射信号PSD。LPM规定了发射PSD的绝对限值。但是,如果为特定区域指定了RPM,则绝对限值应当为任何频率上LPM与RPM间的最小电平。SM、PSDC和PSM三种机制进一步降低了发射PSD并对其实施了整形。
7.2.3.2子载波掩膜
子载波掩膜应用于消除一个或多个子载波的发射。子载波掩膜操作是通过SM数值确定的。SM内规定的子载波发射功率应设置为零(线性坐标)。SM应优先于所有其它与子载波发射功率相关的指令。SM被定义为一系列存在掩膜的频段。各频段规定有起始子载波指数(xL)和终止子载波指数(xH),作为(XL,XH)。包括S频段的SM可用下述形式表示:SM (S)=[(XLI,XH),(X12,XH2),... (XS,XHs)]该频段内所有指数≥xL或≤xH,的子载波均应被关闭(零功率发射)。国际业余无线电频段并不属于SM,节点应能够关闭一个或多个业余无线电频段。7.2.3.3功率频谱密度整形
功率频谱密度整形允许在部分频谱内降低PSD发射,从而实现频谱兼容和与外部其他宽带客户网络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