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行业标准(YD) > YD/T 1119-2014 通信电缆 无线通信用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
YD/T 1119-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D/T 1119-2014

中文名称:通信电缆 无线通信用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

标准类别: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通信 电缆 无线通信 物理 发泡 聚烯烃 绝缘 导体 射频 同轴电缆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YD/T 1119-2014.Telecommunication cable foamed polyethylene dielectric and corrugated tube superflexible radio frequency coaxial cabl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1范围
YD/T 1119规定了无线通信用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以下简称电缆)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产品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YD/T 1119适用于移动通信、微波传输、广播通信等系统的基站内发射机、接收机、无线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用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其工作频率范围主要为80MHz~5800MHz。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一一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一机械性能试验(IEC 60811-1-1:2001, IDT)
GB/T2951.13-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3部分:通用试验方法一一密度测定方法一吸水试验一收缩试验 (IEC 60811-1-3:2001, ID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3.1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1119-2014
代替YD/1119-2001
通信电缆
无线通信用物理发泡聚烯烃
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Telecommunication cable foamed polyethylene dielectric andcorrugated tube superflexible radio frequency coaxial cable forwirelesscommunication
2014-10-14发布
2014-10-14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电缆型号与标记
4要求
5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o.........
YD/T1119-2014
YD/T1119-2014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YD/T1119-2001《通信电缆一基站用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超柔射频同轴电缆》,本标准与YD/T1119-200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标准名称修改为“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
修改了电缆的主要工作频率范围为80MHz~5800MHz(见1,2001版1);一删除了内导体可以采用铜包钢线的规定(见2001版3.1);一增加了特性阻抗为502,规格代号为31、4、3的电缆(见3.1):修改了特性阻抗为502,规格代号为21电缆的结构(见3.1,2001版3.1):修改了绝缘剥离力的要求(见4.3.3,2001版4.2.5):修改了绝缘氧化诱导期的要求(见4.3.3,2001版4.2.7);删除了温度循环的要求和试验(见2001版4.5.1.3);一修改了部分电缆的电气性能要求(见表8,2001版表7);一增加了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要求(见4.7):删除了内导体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试验方法(见2001版5.1.2):删除了外导体的机械性能试验方法(见2001版5.3.1):一增加了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测试方法(见5.5.7);一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成都大唐线缆有限公司、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成都泰瑞通信设备检测有限公司、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磊、刘湘荣、黄、宋志佗、韦小兰、刘中华、彭媛、郭志宏、姚文讯、蓝燕锐。
本标准与2011年4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H
通信电缆
YD/T1119-2014
无线通信用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线通信用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以下简称电缆)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产品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移动通信、微波传输、广播通信等系统的基站内发射机、接收机、无线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用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外导体超柔射频同轴电缆,其工作频率范围主要为80MHz~5800MHz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51.11-2008
GB/T2951.13-2008
GB/T2951.42-2008
GB/T3953-2009
GB/T4909.2-2009
GB/T 6995.3-2008
GB/T 8806-2008
GB/T11091-2005
GB/T15065
GB/T17737.1-2000
GB/T18380.12-2008
GB/T18380.35-2008
GB/T26125-2011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一机械性能试验(IEC60811-1-1:2001,IDT)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3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密度测定方法—吸水试验——收缩试验(IEC60811-1-3:2001,IDT)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42部分:聚乙烯和聚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高温处理后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试验高温处理后卷绕试验空气热老化后的卷绕试验测定质量的增加长期热稳定性试验铜催化氧化降解试验方法(IEC60811-4-2,IDT)电工圆铜线
裸电线试验方法第2部分:尺寸测量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3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塑料管道系统塑料部件尺寸的测定(ISO3126:2005,IDT)电缆用铜带
电线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
射频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一总则、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IEC61196-1:1995,IDT)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IEC60332-1-2:2004,IDT)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35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C类(IEC60332-3-24:2000,IDT)电子电气产品六种限用物质(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测定
YD/T1119-2014
YD/T 837.3-1996
YD/T837.5-1996
YD/T1113
JB/T8137
SJ/T11223
电缆型号与标记
电缆型号
铜芯聚烯经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3部分:机械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5部分:电缆结构试验方法
光缆护套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特性电线电缆交货盘
铜包铝线
电缆型号由型式代号和规格代号组成。型式代号按表1规定,规格代号按表2规定。表1
通信电缆超柔
射频同轴电缆
注:绝缘和外导体的型式代号省略规格代号
(对应英寸)
内导体标称
绝缘层标称
3.2电缆标记
内导体
铜包铝线
螺旋形
皱纹铜管
实心铜线
型式代号中各代号的含义
聚乙烯护套
阻燃聚烯烃护套
表2规格代号单位为毫米
标称特性阻抗为50.9
(778)
(1/2\))
(3/8\)
电缆标记由型式代号、规格代号和标准号组成。5
(1/4\)
(1/5\)
特性阻抗
标称特性阻抗为502
标称特性阻抗为752
标称特性阻抗为75Q
(1/6\)
(1/2\)
(1/4\)
铜包铝线内导体标称外径为3.55mm、绝缘标称外径为9mm、黑色聚乙烯护套、标称特性阻抗为50Q的电缆标记为:
HRCAY-50-9YD/T1119-201X
4要求
4.1电缆的结构
特性阻抗为502,规格代号为31、21的电缆的结构示意如图1(a)所示,其他电缆的结构示意如图1(b)所示。
4.2内导体
4.2.1内导体类型
内导体分为三种类型:
a)实心铜线:
b)铜包铝线:
c)螺旋形皱纹铜管。
外导体
外导体
图1电缆的结构示意
本标准中各规格电缆产品所要求的内导体种类应符合表3规定。表3各规格电缆产品内导体种类
规格代号
(对应英寸)
内导体类型
内导体标称外径
(5/4\)
(7/8\)
螺旋形皱纹铜管
4.2.2实心铜线内导体
标称特性阻抗为50Q
(1/2\)
(3/8\)
(1/4\)
铜包铝线
(1/5\))
内导体
内导体
(1/6\)
实心铜线
实心铜线内导体应符合GB/T3953-2009规定的TR型软圆铜线的性能要求。4.2.3铜包铝线内导体
YD/T1119-2014
单位为毫米
标称特性阻抗为752
(1/2\)
铜包铝线
实心铜线
铜包铝线内导体应为符合SJ/T11223规定的铜层体积比为10%或以上的软态铜包铝线。铜包铝线的外径应符合本标准表3的规定。
4.2.4螺旋形皱纹铜管内导体
螺旋形皱纹铜管内导体所用铜带性能应满足GB/T11091-2005的规定。成品电缆的螺旋形皱纹铜管内导体焊缝应连续、平滑,无针孔等缺陷,其结构尺寸应符合表4的规定3
YD/T1119-2014
规格代号
波峰外径
波谷外径
螺旋形皱纹节距
轧纹前管壁最小厚度
4.3绝缘
4.3.1概述
表4螺旋形皱纹铜管内导体的结构尺寸要求31
13.60±0.20
11.00±0.30
8.40±0.30
9.40±0.20
7.30±0.30
7.60±0.30
单位为毫米
电缆的绝缘层应为连续地同心挤包在内导体上的泡沫聚烯烃绝缘层,其材料应是含有稳定剂的绝缘级聚烯烃。绝缘应完整连续,表面均勾、圆整,不允许修补。4.3.2泡沫聚烯烃绝缘层结构
泡沫聚烯烃绝缘应为以下两种结构中的一种:a)双层绝缘一内导体粘结层/闭孔结构泡沫聚烯烃;b)三层绝缘
-内导体粘结层/闭孔结构泡沫聚烯烃/聚烯烃外皮层。内导体粘结层应既粘结在内导体上又粘结在泡沫聚烯烃绝缘层上:聚烯烃外皮层应粘结在泡沫聚烯烃绝缘层上。
4.3.3泡沫聚烯烃绝缘层要求
泡沫聚烯烃绝缘层应满足以下要求:a)绝缘附着力:绝缘层应易于从内导体上剥离,但其附着力不小于98N;b)绝缘热收缩:绝缘的总收缩量不超过6.4mmc)绝缘的热氧化稳定性:绝缘的氧化诱导期(OIT)不小于20min。注:氧化诱导期(OIT)主要适用于验证加有烷基多酚类抗氧剂1010(美国化学文摘社(CAS)登录号为6683-19-8)和二酰基肼抗氧剂1024(CAS登陆号为32687-78-8)的绝缘的热氧化稳定性。4.3.4绝缘的同心度
按公式(1)计算,任何一个绝缘截面上的绝缘同心度应不小于94%。Tmm-T)x100%
绝缘的同心度=(1-
Tm +Tamin
式中:
Tm为一个截面上的绝缘最大厚度,单位为毫米(mm):Tmln为与Tma同一个截面上的绝缘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4.4外导体
4.4.1电缆外导体形状与结构尺寸电缆外导体由环形皱纹铜管或螺旋形皱纹铜管构成。螺旋形皱纹铜管的螺纹方向应为右向。电缆外导体结构尺寸应符合表5的规定。A
规格代号
(对应英寸)
外导体形状
波峰外径
波容外径
皱纹节距
轧纹前的管
壁最小厚度
(5/4\)
环形纹
35.80±0.30
(7/8\)
环形纹
24.90±0.30
32.10±0.40
21.90±0.35
8.60±0.40
7.00±0.40
4.4.2电缆外导体外观
表5外导体结构尺寸
标称特性阻抗为502
(1/2\)
螺旋纹
(3/8\)
螺旋纹
12.00±0.259.00±0.20
9.30±0.30
3.00±0.30
6.90±0.25
2.80±0.20
电缆外导体焊缝应连续、平滑,无针孔等缺陷。4.4.3电缆外导体所用铜带
(1/4\)
螺旋纹
6.40±0.15
4.80±0.20
2.80±0.20
电缆外导体所用铜带应符合GB/T11091-2005的规定。4.5护套
4.5.1护套材料
(1/5\)
螺旋纹
5.70±0.15
4.40±0.20
2.80±0.20
(1/6\)
螺旋纹
4.10±0.15
3.10±0.20
2.50±0.20
YD/T1119-2014
单位为毫米
标称特性阻抗为752
(1/2\)
螺旋纹
12.00±0.25
9.20±0.30
3.00±0.30
(1/4\)
螺施纹
6.40±0.15
4.80±0.20
2.80±0.20
护套料应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聚乙烯护套料应符合GB/T15065的规定: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料应符合YD/T1113的规定。护套料的颜色宜为黑色,也可为供需双方约定的其他颜色。
4.5.2护套要求
电缆护套应满足以下要求:
a)在同一护套截面上,护套最小厚度、最大外径应符合表6的要求:表6护套的最小厚度和电缆最大外径单位为毫米规格代号
(对应英寸)
护套最小厚度
电缆最大外径
(5/4\)
(7/8\)
标称特性阻抗为50Q
(1/2\)
(3/8\)
(1/4\)
(1/5\)
(1/6\)
标称特性阻抗为75Q
(1/2\)
电缆的聚乙烯护套、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应符合表7对护套机械物理性能的要求;表7护套机械物理性能
护套拉伸强度,中值
护套断裂伸长率,中值
老化前
老化后
老化前后变化率
处理温度
处理时间
聚乙烯护套
≥350
≥300
100±2
24×10
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
≥125
≥100
100±2
YD/T1119-2014
护套热收缩率
处理温度
处理时间
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浸泡时间
表7(续)www.bzxz.net
失效数/试样数
聚乙烯护套
100±2
电缆护套外表面应光滑、平整,无孔洞、裂缝、气泡和凹陷等缺陷;要求
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
100±2
电缆护套生产过程中应进行交流火花试验,试验后应无击穿点。火花试验电压应符合表9的规定:护套的偏心度按公式(2)计算,护套的偏心度应不大于43%。护套最大厚度一护套最小厚度×100%护套的偏心度=
4.5.3电缆标志
护套平均厚度
成品电缆标志应符合GBT6995.3-2008的要求。电缆护套上应沿其长度方向每间隔1m印制有制造厂名或其代号、制造年份,电缆型号和长度的标志,标志应清晰可辨,应选用与护套颜色对比度较大的颜色。长度标志以米为单位,其标称间距为1m,误差不应大于5%o。4.6电缆性能要求
4.6.1机械物理性能与环境性能
4.6.1.1低温弯曲
电缆低温弯曲试验应按5.5.1的规定进行。完成试验后,用正常或矫正视力检查,试样的护套应无任何可见的开裂,裂纹或其他损伤。在进行检查之前,充许试样恢复至室温。4.6.1.2温度冲击
电缆的温度冲击试验应按5.5.2的规定进行。完成试验后,电缆试样内导体轴向尺寸变化不应大于1.6mm,绝缘层轴向尺寸变化不应大于3.2mm;试样的护套和绝缘应无开裂、裂纹或其他损伤。4.6.1.3重复弯曲
电缆的重复弯曲试验应按5.5.3的规定进行。完成试验后,用正常或矫正视力检查,试样的金属部件应无裂纹:试验后测试的电压驻波比应符合表8中对相应工作频段的电压驻波比要求。4.6.1.4抗压性
电缆的抗压性试验应按本标准5.5.4的规定进行。完成试验后测试的电压驻波比仍应符合表8中对相应工作频段的电压驻波比要求。
4.6.1.5阻燃电缆的阻燃性能
阻燃电缆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18380.12-2008中附录A的要求,用于基站设备内部的电缆应满足GB/T18380.35-2008成束燃烧试验的C类要求。4.6.2成品电缆的电气性能
电缆的电气性能应符合表8的要求。6
内导体最大直流电
阻(20℃)
外导体最大直流电
阻(20℃)
绝缘介电强度
(DC,1min)
最小绝缘电阻
护套火花试验
(AC,有效值)
相对传输速度
平均特性阻抗
最大衰减常数
(20℃)
最大电压驻波比“
dB/100m
频率MHz
30~200
80~200
320~480
820-960
1700-2200
2300-2500
2500~2700
3400-3600
5700~5800
表8电气性能要求
注a:电容为标称值,作为电缆的工程使用数据,测试但不考核。50.0
规格代号
b:相对传输速度、电容为标称值,作为电缆的工程使用数据,测试但不考核。4
YD/T1119-2014
C:电缆应在合同规定的2个“工作频段”内符合相应的要求,顾客对特定工作频段下的电气性能有特殊要求时,应在合同中进行规定
YD/T1119-2014
4.7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成品电缆所有组成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有毒有害物质种类
重金属
有机溴化物
物质名称
铅及其化合物
镉及其化合物
汞及其化合物
6价铬的化合物
多溴联苯(PBB)
多溴二苯醚(PBDE)
注:表中极限含量是将材料某种有毒有害物质的质量与材料本身质量之比的上限值4.8电缆制造长度
极限含量ppm
≤1000
≤100
≤1000
≤1000
两类物质含量之和≤1000
电缆制造长度应是制造厂的标准长度,也可根据供需双方的协议长度作为制造长度。5试验方法
5.1内导体试验方法
5.1.1铜线、铜包铝线直径的试验方法铜线、铜包铝线的直径应按GB/T4909.2-2009的规定进行测量。5.1.2螺旋皱纹铜管内导体结构尺寸的试验方法从成品电缆上截取约15倍标称轧纹节距长的一段电缆并将其校直,以适当的方法去除电缆护套、外导体、绝缘并避免损伤内导体。制成试样后,结构尺寸的测量按5.3的规定进行。其中,应选择管壁测厚仪或对其触点、定触点进行适当的加工,使得管壁测厚仪的动杆前端为探针状,半球形动触点的半径不大于0.25mm;定触点圆片厚度为(0.5~1.0)mm,其边缘的曲率半径不大于0.25mm。5.2绝缘的试验方法
5.2.1绝缘附着力
应按GB/T17737.1-2000中10.1半硬电缆的规定测试绝缘附着力。5.2.2绝缘热收缩
绝缘热收缩试验应按GB/T2951.13-2008的规定进行,截取200mm长的绝缘导体,在中间部分标出150mm长的绝缘,将标记线外绝缘除去,将制取的试样放在循环通风烘箱里,在(115土2)℃下保持4h,然后冷却至室温,切割绝缘试样时引起的收缩量应计入总收缩量中。5.2.3绝缘的热氧化稳定性
绝缘的热氧化稳定性应按GB/T2951.42-2008的规定进行,并遵照以下规定:a)试样数量共为3个(去除内导体粘结层和外皮层),将这3个试样分别放入除油脂的铝杯中进行氧化诱导期试验;
b)老化前后氧化诱导期试验均应在(180士2)℃下进行。5.2.4绝缘的同心度
绝缘的同心度应按GB/T2951.11-2008测量,并按4.3.4中的公式(1)计算。5.3外导体的试验方法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