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行业标准(YD) > YD/T 2812-2015 轻量级 IPv6 过渡技术(LAFT6)设备技术要求
YD/T 2812-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D/T 2812-2015

中文名称:轻量级 IPv6 过渡技术(LAFT6)设备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轻量级 过渡 技术 设备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YD/T 2812-2015.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LAFT6 equipment.
1范围
YD/T 2812规定了用户侧轻量级IPv6过渡(LAFT6) 设备的技术要求,包括LAFT6设备的系统组成,TI的硬终端、软终端要求,TC的基本数据传输功能、系统日志功能、安全功能、网管功能等。
YD/T 2812适用于IPv4向IPv6过渡时期的宽带接入IPv6过渡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761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YD/T 1051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
IETF RFC2473 在IPv6规范中的一般包隧道(Generic Packet Tunneling in IPv6 Specification)
IETF RFC5424 Syslog协议(The Syslog Protocol)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轻量级IPv6过渡(LAFT6)系统system of lightweight address family transition for |IPv6
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转换系统,通过隧道技术和地址复用技术的结合,实现IPv4和双栈终端穿越IPv6网络与IPv4业务互通。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3.04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2812-2015
轻量级IPv6过渡技术
(LAFT6)设备技术要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ofLAFT6equipment2015-04-30发布
2015-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LAFT6系统总述
4.1系统参考模型组成.·
5TI要求
6TC要求·
基本数据传输功能
对外物理接口
路由功能…
系统日志功能·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6.5Radius协议扩展要求.
6.6安全功能
网管功能要求
6.8设备其他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背景现状·
参考文献·
YD/T2812-2015
YD/T2812-2015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琼、解冲锋、陈运清、赵慧玲、张忠建。HiiKAoNiKAca
1范围
轻量级IPv6过渡技术(LAFT6)设备技术要求YD/T2812-2015
本标准规定了用户侧轻量级IPv6过渡(LAFT6)设备的技术要求,包括LAFT6设备的系统组成,TI的硬终端、软终端要求,TC的基本数据传输功能、系统日志功能、安全功能、网管功能等。本标准适用于IPv4向IPv6过渡时期的宽带接入IPv6过渡设备。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9254
GB/T17618
YD/T1051
IETFRFC2473
IETFRFC5424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在IPv6规范中的一般包隧道(GenericPacketTunnelinginIPv6Specification)Syslog协议(TheSyslogProtocol)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
轻量级IPv6过渡(LAFT6)系统systemoflightweightaddressfamilytransitionforIPv6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转换系统,通过隧道技术和地址复用技术的结合,实现IPv4和双栈终端穿越IPv6网络与IPv4业务互通。
轻量级IPv6过渡(LAFT6)系统设备systemdeviceoflightweightaddressfamilytransitionforIPv6包括隧道起点TI和隧道终点TC两个部分。其中,运行TI的设备称为TI设备(简称为TI),运行TC的设备称为TC设备(简称为TC)。TI可以为软终端,也可以为独立的硬终端(家庭网关):TC则位于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边界,可以为独立的设备,也可以为嵌入式设备。本文所定义的设备技术要求包含TI和TC的两个部分。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nd AccountingApplication Layer Gateway
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CustomerPremiseEquipment
鉴权、认证、计费服务器
应用层网关
宽带接入服务器
用户侧前端设备
HiiKAoNiKAca
YD/T2812-2015
RTP/RTCP
CoreRouter
FileTransferProtocol
LightweightAddress FamilyTransition for IPv6NetworkAddressTranslator
PortControl Protocol
Real-timeTransport/ControlProtocol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ervice Router
Tunnel Concentrator
Tunnel Initiator
4LAFT6系统总述
4.1系统参考模型组成
4.1.1LAFT6系统架构
核心路由器
文件传输协议
轻量级IPv6过渡方案
网络地址转换器
端口控制协议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连接控制协议
业务路由器
隧道终点
隧道起点
LAFT6系统主要用于解决在IPv4地址紧缺的情况下,通过IPv6网络,实现访问用户现有IPv4业务应用。附录A介绍了LAFT技术产生的背景情况。LAFT6系统的总体目标及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轻量级地址管理。LAFT6系统中运营商无需为TI分配和规划IPv4私网地址,用户终端的Pv4私网地址由TI进行分配。同时,LAFT6系统中对于IPv6的地址格式没有任何的限制,从而可以支持灵活的IPv6地址分配策略,可减少运营商对IP地址分配、路由规划的难度:轻量级状态维护。LAFT6系统中将有状态方案中网关的集中式状态表处理分布到不同的TI中,在TC中仅维护少量的地址转换状态信息,将“每连接”的状态表减少为“每用户”的状态表,同时减少了原有状态表的动态性特征,提高了TC的可扩展性。4.1.2LAFT6系统的网络架构
LAFT6系统为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的重要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时期,使用户能够访问位于不同网络中的资源。其网络架构图如图1所示。LAFT6系统应用于IPv6接入网络中,包括TI(隧道起点)和TC(隧道终点)两个部分。其中,TI为用户侧设备,可以为家庭网关或软终端,TI通过BRAS/SR接入到IPv6网络中,通过AAA认证后获取到IPv6地址。若TI为软终端时,用户侧家庭网关应为支持IPv6传输的设备,可以采用桥接模式的方式。若TI为硬终端时,则应在路由家庭网关中实现。T设备负责发起端口范围和公网地址的请求消息,在获取相应的信息后,即可为IPv4数据报文进行本地NAT转换,并建立起相应的隧道进行传输。TC为网络侧设备,可以与CR旁挂,也可以内联在BRAS中等(图1中以CR旁挂为例),负责将上行Pv6隧道报文解封装以及下行IPv4数据包的封装操作。无需维持IPv4-IPv4的NATsession转换。此时,由于不同的IPv6隧道通过不同的IPv6地址进行标识,因此在TI和TC间的设备无需进行基于端口的路由处理。端口管理模块建议与TC网关设备合一设置,在为用户分配了一定的端口区间和转换后IPv4地址后即可在TC网关中建立每用户的映射表项(包括IPv6地址、IPv4地址和端口区间)。2
HiiKANiKAca
4over6道
4.1.3LAFT6系统实现流程
LAFT6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
用户终端
T (CPE)
分配Py4地址、IPv6
地址:DNS地址
发送IPV4数据包
NAT转换,解封装
PCP端口范围申请
IPv6网络
用户潮源
服务器
图1LAFT6系统网络架构图
用户PPPoE认证
获取IPv地址及PD前螺
发起PCPNATcoord请求
用户认证
建立地址端口
范围状态表
PCP应答,分配T间使用的IPv4公有地址和端口区间IPv4-in-Pv6随道封转,并做有限区间内的NAT转换
TC角解封装
查找映射表,并进行转发
图2LAFT6系统流程图
图2中以TI集成在CPE和PPPoE接入的典型场景为例说明LAFT6的系统流程。YD/T2812-2015
通信对端
TI首先发起PPPoE的用户接入请求,BRAS为用户分配IPv6地址、PD前缀、DNS地址等,CPE也会为用户终端分配IPv4私有地址、IPv6地址及DNS地址等信息。此后,TI会发起PCPMAPPORTSET请求以获取可用的端口区间和IPv4公有地址,TC上运行PCP服务器,在响应PCP请求的同时建立起端口映射表。对于用户终端发起IPv4上行数据报文,TI对其进行有限区间内的NAT转换,并完成IPv4-in-IPv6的隧道封装。该IPv6隧道报文到达TC后进行TC的解封装。对于IPv4的下行数据包,TC侧首先查找端口区间映射表项,并进行IPv6隧道封装。IPv6隧道报文到达TI后完成隧道解封装和NAT转换。4.1.4TI的设备形态
TI的设备形态包括如下两种:
软终端:直连主机,运行支持LAFT6系统功能的客户端软件:主机通过桥接型家庭网关连接运营3
HiiKAoNiKAca
YD/T2812-2015
商网络:
一硬终端:路由型家庭网关,支持LAFT6系统功能;用户的家庭网络通过路由型家庭网关连接运营商网络。
4.1.5TC的设备形态
TC的设备形态包括如下三种:
一一独立式:独立式设备在物理形态上与运营商现有城域网CR、BRAS分开设置,物理上分离:插卡式:TC网关可以作为独立板卡插入运营商城域网BRAS空余槽位内(BRAS插卡):一随板式:TC网关可以作为独立模块内联在线卡中5TI要求
TI为LAFT6系统的客户端设备,TI包含如下的功能要求:用户接入管理与配置方面:
a)当TI在家庭网关中实现时,应支持ITMS对家庭网关的管理能力和预配置能力,应支持基于PPPoE进行用户认证、获取IPv6地址、DNS地址等。应支持系统自身IPv4地址的预配置,应支持DHCPv4为家庭网关后的终端分配IPv4私有地址。b)应支持RFC6334来获得TC网关域名,并在获取TC的域名后发起IPv6DNS请求,从而获取TC网关的IPv6地址。
c)应支持与TC的端口范围协商,应支持MAP_PORT_SETOpcode中的Port_RangeOption从而获取端口范围和转换后的IPv4公网地址Addr4_TIpub。不需要实现PCP基本协议中的MAP和PEER的Opcode。应支持ipv4-in-ipv6的PCP报文传输方式,其中TI发起的PCP报文中IPv4源地址为192.0.0.0/29,目的IPv4地址为192.0.0.1/29。该地址传输方式在所有PCP报文中均相同。可以支持基于DHCPv4-over-IPv6的方式来获取IPv4公有地址和端口区间。d)应支持对ICMPv6(typel、code0)报文的检测,若发现此报文的“unused”字段填充为\fr\,则TI应重新发起端口协商协议,并支持开启/关闭检测ICMPv6和端口协商协议重新发起的开关策略。e)当TI在家庭网关中实现时,应能配置ITMS系统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功能,支持draft-ietf-pcp-port-set的故障诊断,能够向ITMS系统上报当前PCP协议的运行状态、获取的IPv4公有地址和端口区间。当PCP和NAT发生出错时,应支持上传设备的告警信息。f)应支持用户显示添加/删除映射表项,并提示用户相应的端口区间。当映射表项转换后源端口号不在TI动态获取的端口区间内,则可提示用户相应的端口区间。数据传输方面:
a)应支持基于有限范围内的IPv4数据报文的NAT转换,即将由用户终端发出的任意上行数据报文的源端口转换为有限范围内的端口,将用户终端源地址转换为Addr4_TIpub,并在TI中维护NAT转换端口映射表。对手下行数据报文也做同样的NAT转换。b)对于IPv4的上行流量,系统应支持IP-in-IP隧道封装,隧道类型为IPy4-in-IPv6。对于IPv4-in-IPv6的下行隧道流量,系统应支持隧道的解封装。系统应支持IPv6流量的直接转发。c)支持IPv6DNSProxy,支持将本机发送的IPv4DNS请求转换为IPv6DNS请求进行发送。d)应支持报文的分段和重组,当报文长度大于链路的MTU时,系统应支持对隧道报文的分段和重组,该过程发生在隧道的封装后,应支持链路PMTU的发现。建议提高链路的MTU值以避免CPE对数4
iiiKAoNiKAca
YD/T2812-2015
据报文的分段、重组。对于进入隧道的IPv4数据包已大于链路MTU时,若DF位置1,此时需回复ICMP出错信息,type字段为\unreachable\,thecode字段为\packettoobig。若DF位为O,则需首先进行IPv6隧道报文的封装,此后再对封装后的IPv6报文进行分片操作。具体分段和重组的技术见IETFRFC2473第7章。
e)对于分段报文,在上行数据处理时,TI应支持IPv4重组或记录相应的分片流标,以提取端口号实现NAT操作。在添加了IPv6报头后若报文长度大于MTU,则应基于IPv6进行分片操作。在下行数据处理时,TI应支持IPv6分片报文的重组和解封装,此后对于内层的IPv4报文,要求支持IPv4重组或记录相应的分片流标,以提取端口号实现NAT操作。f)应支持支持典型应用的ALG。g)针对ICMPecho/request报文,应支持对ICMP报文中Identifier字段进行同端口号一致的转换建立映射表项,并将IPv4地址进行相应的处理。h)建议支持每隔一定时间发起对TC的IPv6ping操作,以检测TC的连通性,默认时间间隔为30s。在发现TC连通性重新建立后应支持重新发起端口协商协议。6TC要求
6.1基本数据传输功能
基本数据传输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应支持用户端口范围大小的配置、IPv4公有地址池的配置,应支持至少三种类别不同大小端口范围的配置。应支持通过Console或Telnet方式下的CLI手工配置。b)应支持与TI的协商,支持基于draft-ietf-pcp-port-set协议的协商,并建立和维护相应的每用户状态表项。建议支持基于DHCPv6扩展的方式建立每用户状态表项。c)应实现IPv4-in-IPv6的隧道封装和解封装。当链路MTU不能与IPv6报文长度相匹配时,TC应支持分段和重组操作。对于上行数据报文,报文重组则应在IPv6数据包解封装之前进行,并且基于IPv6报文进行重组。对于下行数据报文,应首先进行IPv4数据报文的重组或记录分片流表(建议可对分片报文的数量进行配置)。此后进行IPv6的隧道封装,并基于IPv6进行分片。此外,也建议可通过增加隧道MTU值,或者在TC设备针对TCPSyn和SynAck报文重置MSS参数的方式避免分段,以适应线路MTU。具体分段和重组的技术见IETFRFC2473第7章。
a)对于上行的IPv4-in-IPv6数据报文,要求首先查看是否已建立了对应的地址、端口映射表项,若不存在对应的表项则要求发送ICMPv6(typel、code0)报文,且将该报文的“unused”字段填充为\mr\,用于说明尚未建立表项,此时指示TI重新发起端口协商协议,并支持开启/关闭ICMPv6返回错误信息的配置策略。
b)应支持上行隧道报文的解封装,无需进行NAT转换:对于下行的IPv4报文,要求支持用户状态表的查找,并完成隧道的封装操作。c)建议TC支持通过协议交互下发预配置脚本方式进行配置。配置服务器预先编辑好TC的配置脚本文件(例如采用Perl编写的XML脚本),通过某种协议(COPS、HTTPS等)下发到TC设备,经过设备调用后执行脚本,将脚本文件转变成在TC上执行的策略清单。6.2对外物理接口
HiiKAoNiKAca
YD/T2812-2015
独立设备(SR/MSE插卡)应具有如下物理接口:a)设备对外物理接口应支持标准的吉比特每秒以太网光/电接口、10吉比特每秒以太网光/电接口。b)每个接入板卡接入带宽至少为10Gbit/s。c)可以灵活配置接口板卡数量,使接入带宽与TC板卡流量转发能力保持一致。BRAS插卡设备:无对外物理接口要求。6.3路由功能
独立设备(SR/MSE插卡)应具有如下路由功能:a)应支持IPv4缺省路由的方式对去程流量进行引导,指向CR;b)应支持IPv6静态路由的方式对回程流量进行引导,返回CR;c)应当支持IPv4的OSPF、ISIS、BGP4和IPv6的OSPFv3、ISISv6、BGP4+等路由协议。BRAS插卡设备:TC板卡无路由功能方面要求,TC板卡插入BRAS设备后,不能降低BRAS设备原有路由容量。
6.4系统日志功能
应支持通过syslog协议发送日志信息,可以打开或者关闭日志输出功能。应支持基于流触发、以每用户为单位(源IPv6地址)生成log信息。日志的输出应完整,在以用户为颗粒度时,确保在设备(板卡)负荷最大时不出现日志输出错、漏的现象。
日志的传输应符合IETFRFC5424定义的格式要求。日志的输出不影响TC设备流量转发或者TC性能的表现。6.5Radius协议扩展要求
BRAS插卡方式除应支持系统日志功能溯源外,应该支持Radius扩展私有属性支持溯源,当采用Radius属性扩展方式时,应符合对Radius属性的如下扩展要求:a)新增Radius属性:在Attribute=26的VSA属性中新增如下三个Sub-attribute:1)NAT-IP-Address:NAT转换后的公有地址:2)NAT-start-Port:NAT转换后的开始端口号:3)NAT-end-Port:NAT转换后的结束端口号。b)BRAS上报:在BRAR上报模式中,当Access-requst、Access-accept交互成功后,BRAS为终端分配地址,然后BRAS在Accounting-request报文的AVP中,除Attribute-40的Account-status-type属性之外(Value-1表明是accounting-start状态),同时并列有Attribute-26的VSA属性,VSA属性内嵌上面定义的三个Sub-attribute,提供给AAA关于转换后的公有地址、端口块等信息。6.6安全功能
TC设备应提供某种方式确保只为已授权的用户提供服务,例如TC设备应支持根据授权用户的合法IPv6地址部署IPv6ACL,以检查隧道封装的源地址。TC设备应支持每用户可申请的最大端口块数量的配置,以防止恶意用户申请占用过多端口区间。TC设备应支持PCP新建速率的检测,在达到一定阀值后具有报警功能。TC设备应支持管理的安全功能,应支持能够通过用户名和口令实现对设备对管理和控制:应支持采用加密的方式(如SSHv1和SSHv2)进行安全的远程访问。对于远程访间应提供访问超时控制,同时远6
HiiKANi KAca
YD/T2812-2015
程访问连接数限制,远程登录尝试次数限制,远程访问的相关信息记录(如访问终端的地址,端口,用户名和密码)等。
独立设备应实现路由协议安全功能,支持OSPF、ISIS、BGP等路由协议的MD5认证,保证路由信息的可信度。
6.7网管功能要求
TC设备应支持网管系统对其进行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等主要网管功能。性能管理部分应支持网管系统对其性能参数的监控,包括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数据包的分类统计等;应支持网管系统对其进行性能数据的统计。故障管理部分应支持故障告警,并根据不同的故障类型发布不同级别的告警。安全管理部分应支持对于用户权限的管理,对用户进行认证、授权,并根据不同用户的等级进行相应权限的划分。
同时,应提供相应的日志记录,对于故障信息、安全信息、性能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6.8设备其他要求
6.8.1机箱要求
任何接口模块应可以被不受限制地插入任何非保留给控制/交换模块的槽位中。冷却系统应是穴余和可热插拔的,当一个风扇故障时,剩余的风扇应能够维持对满载系统的冷却。应使用温度传感器监测系统的温度,当系统温度超过预设的阅值时,应产生一个告含指示,并发送给适当的告警/故障管理系统:应提供视觉指示(LED)用于显示设备的冷却系统或温度情况(如风扇工作/故障,温度正常/过热等)。6.8.2线缆管理
设备应该在机箱的背部提供适当的线缆管理,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对线缆进行操作。6.8.3设备可用性
集群系统或单台设备应有高的可靠性,可用率不小于99.99%,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MTBF)大于69000h。同时要求单端口故障恢复时间小于10min,单卡板故障恢复时间小于20min,单机或集群系统故障恢复时间小于30min。
应允许对运行系统进行所有适当的配置更改和软件升级而不影响在线用户。建议支持在线软件版本升级ISSU能力,小版本升级不影响业务,大版本升级时的业务中断时间少于1min。所有元件应支持热插拔:应支持关键部件穴余,及从故障板卡到备份板卡的自动切换:建议支持不同业务转发板的端口备份;从主用电源到备用电源的切换应是自动的,不能引起业务的中断:设备应该支持以太网穴余,可以在800ms内恢复点对点的吉比特每秒以太网连接:满配的设备冷启动后应该在10分钟内完全正常运作;在有余配置的情况下,从机箱中抽走控制板卡时及重新插入控制板卡时,设备应能够继续转发流量。
6.8.4设备硬件要求
设备应为无阻塞的,例如转发容量的内部实现(交换单元,转发平面等)应等于或超过所有安装的输入端口的容量。
设备应不存在线头阻塞问题。
6.8.5设备软件要求
YD/T2812-2015
操作系统的软件升级应不影响在线用户。应支持在本地存放多个版本的软件和配置文件。应支持回退能力,如将操作系统软件/配置退回到先前的版本。软件的升级版本应可以在线获取。设备应支持从FTP或TFTP服务器下载软件/配置文件。软件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模块之间的通信应按规定的接口进行。6.8.6环境要求
室内型设备应能够在以下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环境温度:5℃~45℃,每小时变化<10℃;相对湿度:10%~90%(非凝露、非结霜)。在以下灰尘环境下,设备应能正常工作:直径大于5μum的灰尘浓度小于等于3×104粒/m;灰尘粒子是非导电、导磁和腐蚀性的。
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9254和GB/T17618。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宜符合相应国家或行业标准。抗震措施:按8级烈度进行计算。机械振动:4.9N/m2(50Hz~200Hz)。应提供双电源备份和负载分担功能,应支持-48V直流电源,直流电压及其波动范围要求:额定电压48V,允许变动范围为一40V~一57V;建议支持-220V交流电源,交流电压及其波动范围要求:单相220V土22V,频率50Hz土2.5Hz,线电压波形畸变率小于3%。6.8.7TC设备绿色要求
6.8.7.1设备管理要求
6.8.7.1.1基本要求
对于机框插槽式设备,设备应有高温报警功能。对于机框插槽式设备,应具备能源监控及管理功能。在设备管理员需要时,可检测到设备当前能耗状态。
对于机框插槽式设备,应支持根据实际情况中断未用板卡供电或进入微电状态。设备电源反灌杂音应满足YD/T1051的要求。6.8.7.1.2扩展要求
对于机框插槽式设备,能通过查询方式监控到目前工作状态下能耗,以及设备各个组件,如各板卡、机框、风扇,所消耗的能耗比例。对于机框插槽式设备,设备可通过命令行或网管工具远程关闭设备部分模块或功能以减少其工作能耗。
对于机框插槽式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风扇转速。对于机框插槽式设备和服务器设备,宜具有可根据用户需求和不同应用场合配置交流或直流供电的选择。
6.8.7.2设备环保与包装要求
6.8.7.2.1设备包装要求
实行包装减量化(Reduce)。绿色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的适度包装。
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Reuse)或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8
YD/T2812-2015
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Degradable)。为了不形成永久的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要能分解腐化,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
包装材料应尽量减少木材的使用。在包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6.8.7.2.2其他要求
设备内部应有合理的的气流组织,应采用前进后出或垂直通风方式,不宜从侧面进出通风。同时,机框式数据设备内风扇应具有自动调节速率的功能,机架内采用防热风回流等技术,降低对机房环境的局部制冷要求。
机架门开孔率:考虑到通风和散热的需求,在保证门的强度和刚度要求前提下,机架正面门和背面门开孔率至少不得低于30%,以获得良好的排吸风效果。6.8.7.3能耗分级标准
待定。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