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904-199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D/T 904-1997
中文名称:SDH 微波通信系统测量方法
标准类别: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477013
相关标签:
微波通信
系统
测量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YD/T 904-1997.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SDH micro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1范围
YD/T 904适用于SDH微波通信系统的测量,也可用于室内仿真测量。做室内仿真测量时,系统中所用;的部件应该是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YD/T 828.25-1996数字微波无线传输系统中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2部分:地面无线接力系统的测量第5节:数字信号处理分系统
YD/T 828.26-1996数字微 波无线传输系统中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2部分:地面无线接力系统的测量第6节:保护倒换
ITU-T建议M. 2101(1995)SDH数字通道和复用段的投人业务和维护性能限值
ITU-T建议O.171(1992)用于数字系统的定时抖动测量设备
3缩略语
本标准中采用了下列缩略语:
BBER Background Block Error Ratio 背景块差错比.
BER Bit Error Rate 比特差错率
BIP-8 Bit Interleaved Parity 8 比特间插奇偶校验8位码
4室内仿真时的差错性能测量
4.1接收机BER与接收电平的关系
测量配置如图1所示。
测量步骤如下:
a)将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调到最小;
b)断开TA点,将射频电平表接到仿真空间损耗的可变衰减器A上;
c)调整可变衰臧器A,使接收机工作在设计的正常接收电平,记下此时TA点的电平P. (dBm);
d)断开射频电平表,恢复图1的连接;
e)逐渐增加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使差错检测器显示的BER为1X10-3。 记下此时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Ab(dB);
标准内容
YD/T904—1997
本标准规定的是适用于SDH微波通信系统的测量方法,它不包含SDH微波通信系统中所用部件的测量方法。当用SDH微波传输系统和SDH光纤传输系统共同构成一个通道或复用段时,SDH微波传输系统的些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和SDH光纤传输系统相同。本标准所规定的测量方法,PDH微波通信系统也可参照采用。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邮电部第四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金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SDH微波通信系统测量方法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SDHmicro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sYD/T 904—1997
本标准适用于SDH微波通信系统的测量,也可用于室内仿真测量。做室内仿真测量时,系统中所用的部件应该是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YD/T828.25—1996数字微波无线传输系统中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2部分:地面无线接力系统的测量第5节:数字信号处理分系统YD/T828.26--1996数字微波无线传输系统中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2部分:地面无线接力系统的测量第6节:保护倒换
ITU-T建议M.2101(1995)SDH数字通道和复用段的投入业务和维护性能限值ITU-T建议0.1711992)用于数字系统的定时抖动测量设备3缩略语
本标准中采用了下列缩略语:
Background Block Error RatioBit Error Rate
Bit Interleaved Parity 8
Bring Into Service
Errored Block
Errored Second Ratio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aximum Time Interval Error
Internatioi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Radio communication Sector of ITU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of ITULoss of Frame
Multiplex Section Overhead
Out-of-frame
Primary Reference Clock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7-03-27批准284
-T KAONni KAca-
背景块差错比
比特差错率
比特间插奇偶校验8位码
投入业务
差错块
差错秒比
全球定位系统
最大时间间隔误差
国际电信联盟
ITU无线电通信部
ITU电信标准化部
顿丢失
复接段开销
顿失步
基准参考时钟
准同步数字系列
1997-07-01实施
Path Overhead
YD/T 904—1997
Pseudo-random Binary SequenceReference Performence ObjectRegenerator Section Overhead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 Equipment slave Clock
Synchrohous Equipment Timing SourceSeverly Errored Second RatioSynchronization Supply Unit
Time Deviation
Time Interval Error
室内仿真时的差错性能测量
接收机BER与接收电平的关系
测量配置如图1所示。
【伪随机
发生器
测量步骤如下;
调制器
发射机
衰减器
衰誠器
电平表
通道开销
伪随机二进制序列
参考性能指标
再生段开销
同步数字系列
SDH设备从钟
同步设备定时源
严重差错秒比
同步供给单元
时间偏差
时间间隔误差
接收机
解调器
检测器
接收机BER与接收电平关系的测量配置图1
a)将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调到最小;b)断开TA点,将射频电平表接到仿真空间损耗的可变衰减器A上;c)调整可变衰减器A,使接收机工作在设计的正常接收电平,记下此时TA点的电平P。(dBm);d)断开射频电平表,恢复图1的连接;e)逐渐增加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使差错检测器显示的BER为1X10-3。记下此时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 A,(dB);
f)算出TB点的接收电平Pr(dBm):P-P。-Ab,g)重复步骤e)至f),依次测量并记录下BER为1×10-4、1×10-5、1×106、1×10-7、1×10-81×10-9时TB点的接收电平Pb;
h)按照记录的数据,在对数坐标纸上,将与Pb、BER对应的点连成曲线,如图2的曲线①所示。4.2分集接收增益
测量配置如图3a、图3b和图3c所示。测量步骤如下:
a)按图3a接好仪表,用4.1所述的方法测量并记录一系列BER和Pb值。此处,Pb=P一Ab一Aa,A为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Aa为功率分配器的插入衰减量。由此,绘出主接收机的BER与输入电平的关系曲线,如图2的曲线①所示。并记下当BER=1×10-3时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Ab3;当BER=1X10-5时可变衰减器 B的衰减量 Abs 。b)按图3b接好仪表,用4.1所述的方法测量分集接收机BER与输人电平的关系,并记下当BER一1×10-\时可变衰减器C的衰减量Ac3,当BER=1×10-4时可变衰减器C的衰减量Ac4,当BER=1×10-5时可变衰减器C的衰减量Ac5,当BER=1×10-‘时可变衰减器C的衰减量Ac6,当BER=1×10-7285
时可变衰减器C的衰减量Ac等。
YD/T904—1997
接收机输入电平(dBm)
①一没有合成器时,改变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测得的BER曲线。②一有合成器且可变衰减器 C 的衰减量很大时,改变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测得的BER 曲线。图中 d 为合成器引人的门限恶化量。
③一有合成器且可变衰减器 C的衰减量使 BER为1X10-s时,改变可变衰减器 B的衰减量测得的BER 曲线。图中i为分集接收增益。
图2BER与接收机输人电平的关系曲线可变衰
减器B
调制器和
发射机
伪随机图案
发生器
伪随机图案
发生器
调制器和
发射机
可变衰
减器A
分配器
电平表
接收机
解调器
检测器
主接收机的BER与接收电平关系的测量配置匹配
可变衰
减器A
分配器
电平表
可变衰
减器C
接收机
检测器
解调器
图3b分集接收机的BER与接收电平关系的测量配置c)按图3c接好仪表。将可变衰减器C的衰减量调整到比上述步骤b)记录到的A略大的某个值(例如大于3dB),使分集接收机的接收电平处于门限以下。d)将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逐渐增大,和 4.1所述的方法类似,测量并记录各BER和对应的 Pb值。在这里,P=P。一Ab一Aa,P,为TB点的接收电平,Ab为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Ad为功率分配器的插入衰减量。用记录到的数据,在对数坐标纸上绘出有分集合成但分集接收电平在门限以下时,合成的BER与接收电平的关系曲线如图2中的曲线②所示。286
-T KAONni KAca-
伪随机图案
发生器
调制器和
发射机
YD/T904
可变衰TB
减器B
可变衰
减器A
分配器
电平表
可变衰TC
减器C
主接收机
合成器
分集接收机
分集接收增益的测量配置
检测器
解调器
由图2可见,曲线②位于曲线①的上方。在BER相同的条件下,这两条曲线对应的接收电平之间的差值d(见图2),即为分集合成器引人的恶化量。e)将可变衰减器C的衰减量调整到上述步骤 b)中记录到的 Ac5使分集接收机工作于与BER=1X10-5时相对应的接收电平。
f)将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逐渐增大,和4.1所述的方法类似,测量并记录各BER和对应的Pb值。在这里,P一P.A,Aa,Pb为TB点的接收电平,A为可变衰减器B的衰减量,A.为功率分配器的插人衰减量。用记录到的数据,在对数坐标纸上绘出分集合成后的BER与接收电平的关系曲线,如图2中的曲线③所示。
由图2可见,曲线③位于曲线②的下方。在BER相同的条件下,这两条曲线对应的接收电平之间的差值(见图2),即为分集路BER一1×10-5条件下分集接收使载波噪声比获得的改善量。通常,该改善量又称为分集接收增益。
g)同样,继续将可变衰减器C的衰减量调整到上述步骤b)中记录到的Ac6、Ac7等,重复上述步骤f),测出在分集路的其他BER条件下的分集接收增益。4.3残余背景块差错比
测量配置如图4所示。
SDH传输
分析仪
被测系统
图4残余背景块差错比测量配置
测量步骤如下:
a)将SDH传输分析仪的统计时间设置为24h(即86400s);b)由仪表读出差错块数EB、严重差错秒SES(s)和不可用时间U(s),c)由下式计算残余背景块差错比:BBER
式中,BBER
残余背景块差错比;
差错块,
严重差错秒,
不可用时间,
EB- (SES+U)Xn
(86400-SES-U)Xn
每秒内的块数(对 STM-1,n=8000)。4.4系统内部干扰对差错性能的影响这项测量在每个发射一接收段上分别进行。测量步骤如下:
a)除被测发射一接收段外,使所有可能产生干扰的其他波道的发射机都不发射;287
YD/T904—1997
b)调整被测发射一接收段的接收电平,使差错检测器的BER读数为1X10-4,记下接收电平值PR1(dBm);
c)使所有波道的发射机都正常工作,各波道用各自的伪随机比特序列驱动;d)重新调整被测发射一接收段的射频输人电平,使差错检测器上显示的比特差错率仍保持1×10-4,记下接收电平值PRz(dBm);e)算出前后两次接收电平之差值PR2一Pr1(dB),即为系统内部干扰对差错性能的影响量。4.5系统内部干扰对特征曲线的影响这项测量在每个发射一接收段上分别进行。测量步骤如下:
a)除被測发射一接收段外,使所有可能产生干扰的其他波道的发射机都不发射;b)调整被测发射一接收段的接收电平,使接收机的接收电平比正常接收电平低10~15dB;c)改变衰落模拟器的凹口频率和凹口深度,测出BER为1×10-4状态下的特征曲线;d)使所有波道的发射机都正常工作,各波道用各自的伪随机比特序列驱动;e)改变衰落模拟器的凹口频率和凹口深度,重新测量BER为1X10-4状态下的特征曲线;f)以上两条特征曲线相应点之间的差值即为系统内部干扰对特征曲线的影响量。4.6系统对输人信号中断的响应
测量配置如图5所示。
伪随机图
案发生器
检测器
发生器
示波器
图5系统对输入信号中断的响应的测量配置测量步骤如下:
a)设置方波发生器的中断持续时间,例如40ms;b)不接被测系统,在示波器上读出信号中断的时间to;c)接人被测系统,在示波器上读出信号中断的时间t;d)计算上述两种情况下信号中断时间的差值t一t,即为系统对输人信号中断的响应。测量结果用输入信号的中断持续时间和输出信号的中断持续时间表示,也可用示波器显示的拷贝来表示。
4.7保护倒换功能的验证和测量
4.7.1人工倒换功能的验证
测量配置如图6所示。
伪随机图
案发生器
1波道发
n波道发
保护波道发
1波道收
n波道收
保护波道收
验证人工倒换功能的配置
检测器
验证步骤如下:
a)使所有波道都处于无故障工作状态,每个工作波道各发送一个独立的PRBS信号;b)将伪随机图案发生器和差错检测器接在1波道,差错检测器无差错显示;288
KAONiKAca-
YD/T 904-- 1997
c)将1波道的信号人工倒换到保护波道,验证在差错检测器上出现短时间的信号丢失后,很快恢复无差错显示;
d)将保护波道的信号人工倒换回1波道,验证在差错检测器上出现短时间的信号丢失后,很快恢复无差错显示;
e)对所有其余的主波道(2波道至n波道)重复步骤b)至d),验证人工倒换功能的正确性;f)伪真保护波道出现故障(例如信号丢失或BER超过一规定的限值),验证所有主波道都不会发生到保护波道的人工倒换。
测量结果用每个倒换动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测试记录来表示。4.7.2自动倒换功能的验证和测量4.7.2.1自动倒换功能的验证
测量配置如图7所示。
伪随机图
案发生器
1波道发
验证步骤如下:
n波道发
保护波道发
1波道收
n波道收
保护波道收
解调器
解调器
解调器
验证自动倒换功能的配置
a)使所有波道都处于无故障工作状态;b)将伪随机图案发生器和差错检测器接在1波道;差错
检测器
创换设备
c)在1波道的接收机与解调器之间用开关仿真信号中断,验证是否倒换到保护波道,而且发生倒换时,差错检测器在出现短暂的信号丢失后,立即恢复无差错显示;d)在1波道的接收机与解调器之间加入噪声、逐渐增加噪声输出功率,使之超过倒换门限,验证是否无损伤倒换到保护波道,发生倒换时,差错检测器应无差错显示;e)仿真保护波道出现故障,且1波道仿真信号中断,验证无倒换动作发生;1波道仿真噪声增加,验证无倒换动作发生;
f)对所有其余的主用波道(2波道至n波道)重复步骤b)至e),验证其自动倒换功能。4.7.2.2倒换时间的测量
倒换时间的测量方法参见YD/T828.26。4.7.2.3自适应时延调节范围的测量自适应时延调节范围的测量方法参见YD/T828.25。4.7.3验证波道倒换的优先级
对没有优先级的波道,验证“先到先服务”的原则。对有优先级的波道,在进行该项测试期间,应保证所有波道都处于无故障工作状态。首先仿真优先级较低的波道(例如波道X)出现故障。在此条件下,以相同方法仿真优先级较高的第二个波道(例如波道P)也出现故障。然后应验证波道X是否从保护波道退出而由波道P占用保护波道。另外还应验证当一个波道出现故障并占用了保护波道时,另一个波道(其优先级与前一个出现故障的波道相同或低于前一个波道)的故障对保护波道的占用没有影响。对所有可能的波道组合重复以上测量。
测量结果用每个倒换动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测试记录来表示。289
5投入业务前的差错性能测量
测量步骤如下:
YD/T 904—1997
a)先进行初始测量,测量时间为15 min。在该15min时间内,应不出现差错事件。如果第一次测量出现差错事件,容许再重复测量一至两次。如果三次测量均出现差错事件,则必须查找原因,修复后重新进行初始测量。
b)进行24h时间的测量,测量ES和SES两个参数。若测得的ES和SES均不大于ITU-T建议M.2101中规定的S1值,则被测系统可投入业务,不必进行步骤c)的测量。
若测得的 ES和SES 中至少有个大于ITU-T建议 M.2101中规定 S2值,则被测系统不可投人业务。待查找故障并处理故障之后重新进行24h时间的测量。若测得的ES和SES中至少有一个大于ITU-T建议M.2101中规定S1值,但都小于规定的S2值,则被测系统需进行7天的测量。在得到7天的测量结果之前,被测系统可暂时被接受。c)进行7天的测量,即在24h时间测量的基础上,再进行6天测量。可能有两种结果:若测量结果均不超过ITU-T建议M.2101规定的ES、SES各自的7天限值,被测系统可被接受;若测量结果中至少有一个超过ITU-T建议M.2101规定的7天限值,被测系统不能被接受。d)进行2h时间的测量。若在一个高阶数字通道上,同时将多个较低阶数字通道投人业务,那么最先投入业务的一个较低阶数字通道应进行上述的24h(或者7天)的测量,其余的较低阶数字通道只需测量2h,若测量结果均不超过ITU-T建议M.2101规定的ES、SES各自的2h限值,该较低阶数字通道即可投入业务。
6在线差错性能监测
在开放业务条件下,可以通过网管系统或SDH传输分析仪评估数字段或数字通道的差错性能。对采用光接口的系统,SDH传输分析仪通过光耦合器进行监测(如图8a);对采用电接口的系统,SDH传输分析仪通过监测口进行监测(如图8b)。监测B1字节可评估再生段的差错性能;监测B2字节可评估复接段的差错性能。
被测SDH系统
光糊合器
STM-N光接口
SDH传输分析仪
图8a通过光耦合器进行在线监测7段开销测量
7.1懒失步(OOF)和恢失丢(LOF)的测量测量配置如图9所示。
测量步骤如下:
被测SDH系统
STM-1电接口
监测口
SDH传输分析仪
图8b通过监测口进行在线监测
-T KAONi KAca-
YD/T904—1997
SDH传输
分析仪
被测系统
图9,顿失步和顿丢失的测量配置a)当被测系统正常运行时,SDH传输分析仪应收到正确的帧定位字:A1=11110110,
A2=00101000;
b)从SDH传输分析仪向被测系统发送有差错的顿定位字时,被测系统应显示OOF告警,c)当OOF状态持续3ms后,被测系统应显示LOF告警。7.2再生段差错监视字节B1的测量B1字节(8bit)用作再生段的差错监视,它使用偶校验的比特间插奇偶校验码(BIP-8)。BIP-8码对扰码后的前一STM-1恢中的所有比特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置于扰码前的B1字节位置。BIP-8码的第比特为第一监视码组提供偶校验,第二比特为第二监视码组提供偶校验,依此类推。测量配置如图10所示。
被测系统(发)
被测系统(收)
(发)
SDH传输
分析仪
网管系统
图10差错监视字节B1的测量配置测量步骤如下:
a)SDH传输分析仪在发送信号中的B1字节嵌入1个或多个差错比特,送到被测系统;b)观察网管对B1字节出现的这1个或多个差错比特的即时报告。7.3复接段差错监视字节B2的测量段开销中安排有3个B2字节(共24bit)用作复接段的差错监视,它使用偶校验的比特间插奇偶校验码(BIP-24)。其产生方式与BIP-8类似。BIP-24码对前一恢中除SOH的第1至第3行以外的所有比特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置于扰码前的B2字节位置。测量配置如图10所示。
测量步骤如下:
a)SDH传输分析仪在发送信号中的B2字节嵌人1个或多个差错比特,送到被测系统;b)观察网管对B2字节出现的这1个或多个差错比特的即时报告。8抖动和漂动测量
8.1无输人抖动时的输出抖动
测量配置如图11所示。
伪随机图
案发生器
被测系统
检测器
无输人抖动时输出抖动的测量配置图11
测量步骤如下:
YD/T 904-—1997
a)由伪随机图案发生器送出一个不加抖动的伪随机比特序列加到被测系统的输人端。b)将被测系统输出的序列接到抖动检测器。c)根据所传输的比特率,选择测量仪表的滤波器的截止频率。适用于各种比特率的滤波器的截止频率f1、f3和f4如表1所示。
d)记下滤波器为f1~f4和f3~f4时输出抖动的峰一峰值。表1测量抖动用的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比特率
kbit/s
139264
155520
622080
测量结果应该用输出抖动的峰一峰值来表示。在仪表具备自动测量功能的情况下,也可进行自动测量。8.2,容许的最大输人抖动
测量配置如图12所示。
抖动信号源
伪随机图
案发生bzxZ.net
滤波器的截止颊率
f3,kHz
被测系统
检测器
图12容许的最大输入抖动的测量配置测量步骤如下:
a)在规定的抖动测量频率范围内,选择一个抖动频率;b)将一个加抖动的伪随机比特序列送到被测系统的输入端;f4,kHz
c)逐渐增加输入抖动的幅度,直至比特差错率达到规定的门限,例如每秒出现10个左右差错比特;
d)记下此时抖动的幅度(单位为UI);e)在规定的抖动频率范围内,选择另外的频率,重复步骤b)和c)。测量结果用频率响应曲线来表示。在仪表具备自动测量功能的情况下,也可进行自动测量。8.3抖动转移特性
测量框图如图13所示。
抖动信号源
测量步骤如下:
伪随机图
案发生器
被测系统
检测器
图13抖动转移特性的测量配置
a)在规定的抖动测量频率范围内,选择一个抖动频率,选频表
b)将一个加抖动的伪随机比特序列送到被测系统的输人端,其抖动幅度比容许的最大输入抖动低10 dB左右;
c)由选频表分别读出送到被测系统以前的抖动量(输入抖动)和经过被测系统以后的抖动量(输出抖动);
-TKAoNniKAca=
YD/T 904—1997
d)记录输出抖动和输入抖动的分贝差值,即为抖动增益;e)在规定的抖动频率范围内,选择另外的频率,重复步骤b)至d);f)绘出抖动增益与抖动频率的关系曲线。为了避免测试图案的频率分量落在被测频率范围内而产生严重的测量误差,也可以采用图案长度短的固定序列,如10001000。
测量结果用频率啊应曲线来表示在仪表具备自动测量功能的情况下,也可进行自动测量。8.4漂动发生
测量配置如图14所示。
2Mbit / s
基推参
考时钟
测量步骤如下:
SDH系统
漂动检测器
图14漂动发生的测量配置
a)将一个无漂动的2Mbit/s的基准参考时钟送到被测SDH系统和漂动检测器。b)将被测SDH系统输出的STM-N信号送到漂动检测器的输人端。c)将漂动检測器得到的时间间隔误差(TIE)信号送到PC机上,利用适当的应用软件,将测量时间设置为12000s,计算出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和时间偏差(TDEV)。8.5漂动转移
测量配置如图15所示。
测量步骤如下:
a)将一个无漂动的2 Mbit/s的基准参考时钟送到漂动发生器和漂动检测器。b)漂动发生器产生个按正弦规律漂动的2Mbit/s的参考时钟,漂动幅度为0.25μus。漂动频率按测量需要设定(范围为0.1~10Hz)。c)设置一个漂动频率f为0.1~10Hz范围内的某-值。d)将SDH信号发生器输出的STM-N信号经旁路线送到漂动检测器。e)漂动检测器的观察时间设为10s,将得到的TIE信号送到PC机,经计算得出MTIEO和TDEVO。
f)将SDH信号发生器输出的STM-N信号经被测SDH系统后送到动检测器。g)漂动检测器的观察时间设为1Os,将得到的TIE信号送到PC机,经计算得出MTIE和 TDEV。2Mbit /s
基准参考时钟
梁动发生器
SDH信号
发生器
SDH系统
旁路线
漂动检测器
图15漂动转移的测量配置
—1997
YD/T 904
h)计算出漂动频率为f时的漂动转移特性:10log(MTIE/MTIE0)和 10log(TDEV/TDEV0)。i)设置一个漂动频率f为0.1~10Hz范围内的其他值,重复步骤d)至h)。8.6漂动容限
測量配置如图16所示。
2Mbit /s
基准参考时钟
漂动发生器
SDH信号
发生器
测量步骤姐下:
SDH系统
漂动检测器
图16漂动容限的测量配置
a)将一个无漂动的2Mbit/s的基准参考时钟送到漂动发生器。b)漂动发生器产生一一个漂动的2Mbit/s的参考时钟。该参考时钟漂动的MTIE应符合图17的模框。
c)将漂动发生器输出的定时信号送到被测SDH系统。让被测系统运行1000 s,监视被测SDH系统SEC的工作是否正常。
1.02.51020
观察时间[s]
4001000
图17SDH设备从钟的MTIE漂动容限d)漂动发生器产生一个漂动的2Mbit/s的参考时钟。该参考时钟漂动的TDEV应符合图18的模框。
e)将漂动发生器输出的定时信号送到被测SDH系统。让被测系统运行3000s,监视被测 SDH系统SEC的工作是否正常。
观察时间r[s]
图18SDH设备从钟的TDEV漂动容限294
-riKAoNn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