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行业标准(YD) > YD/T 1843.3-2009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 Uu 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 第3部分:复用和信道编码
YD/T 1843.3-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D/T 1843.3-2009

中文名称: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 Uu 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 第3部分:复用和信道编码

标准类别: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273293

相关标签: 数字 蜂窝 移动 通信网 高速 上行 分组 接入 接口 物理层 技术 复用 信道编码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YD/T 1843.3-2009.2GHz TD-S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HSUPA Physical Lay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Part 3: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1范围
YD/T 1843.3规定了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的复用、信道编码、交织和物理信道映射等。
YD/T 1843.3适用于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YD/T 1843.2-2009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YD/T 1845-2009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RRC层技术要求
YD/T 1846.1-2009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层2技术要求第1部分:MAC协议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符号及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3.1 术语和定义
TrCH号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307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843.3-2009
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
第3部分:复用和信道编码
2GHz TD-S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HSUPA Physical Lay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Part 3: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3GPP R7 TS 25.222 v7.9.0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TDD),NEQ)2009-06-15发布
2009-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4复用、信道编码和交织
4.1概要·
通用传输信道编码复用.·
4.3层1控制编码
4.4 HS-DSCH的编码-免费标准bzxz.net
HS-SCCH的编码、复用·
HS-SICH的编码
4.7E-DCH的编码
4.8E-UCCH的编码
4.9E-AGCH的编码·
E-HICH的ACK/NACK的编码、
HYLKAONIKACa-
YD/T 1843.3-2009
YD/T1843.3-2009
YD/T1843-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到物埋信道的映射一第3部分:复用和信道编码
一:第4部分:扩频和调制
一第5部分:物理层过程
一:第6部分:物理层测量
本部分是YD/T1843-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1物理层技术要求的第3部分,划于3GPTS25.222一复用和信道编码》(版本y79.0)本部分与3GPPTS25.222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为删除了HCRTDD朴关的内容。YD/T1843-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埋层技术要求”是2GHzTD-SCDMA数宇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推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1)YD/T1843-2009&2GHz.TD-SCDMA数字蜂宽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
一第1部分:总则 
一第2部分:物理信道利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一第3部分:复用和信道编码
一第4部分:扩频和调制
一第 5 部分:物理层过程
一第6部分:物理层测量
2)YD/T1845-2009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RRC层技术要求”
3)YD/T1846-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层2技术要求》
一第1部分:MAC协议
一第2部分:RLC协议
4)YD/T1847-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Iub接口技术要求》
一第1部分:总则
一第2部分:层1
一第3部分:信令传输
一第4部分:NBAP信令
YD/T1843.3-2009
一第5部分: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一第6部分: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用户平面协议第7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传输信令一第8部分:专用传输信道数据流的用户平面协议第9部分:执行特定操作维抗通道的建文和维护5)YD/T1848-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Iub按口测试方法》
6)YTD/T1849-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无线接入了系统设备技术要求》
7)YD/T1850-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测试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的相关标准。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电信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关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可、邢艳萍、许芳丽、徐菲、李文宇、干浩然、沈东栋、黄河、芮、华、王、梅、李静、段红光、中敏、张元、郝丹丹、师延山、吕玲m
HYLKAONIKAca-
1范围
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YD/T 1843.3-2009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3部分:复用和信道编码
本部分规定了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的复用,信道编码、交织和物理信道映射等。本部分适用于2GHzTD-SCDMA数学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H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YD/T1843.2-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YD/T1845-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RRC 层技术要求
YD/T1846.1-20092GHz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Uu接口层2技术要求 第1部分:MAC协议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符号及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3.1术语和定义
TrCH号
TrCH号标识了一个层1(L1).上的传输信道(TrCH)。层3(L3)的传输信道标识号(TrCHD)对应于层 1(L1)的 TrCH 号。传输信道号和 TrCH ID 之间的映射关系如下:TrCH 1对应丁具有最小TrCHD 的 TrCH,TrCH2对应丁具有次小 TrCH ID 的 TrCH,依此类推,3.2符号
[表示从正无穷方向趋向于的整数,即≤「]+』[表示从负无穷方向趋向于x的整数,既r-1[」≤表示的绝对值
除非使用时明确声明,下列符号的含义是:TrCH
TFC号
比特号
传输块号
YD/T 1843.3-2009
NTCPI code word
无线帆号
PhCH号
码块号
-个 CCTrCH 里的 TrCHs 数
第 1 个 TrCH 的--个 TTI 里的码块数第 i个 TrCH 的一个 TTI 里的无线帧数第1个TrCH的个TTI里的传输块数TFCI编码后TFCI码字的比特数
用于一个 CCTrCH 的 PhCHs 数
上行打孔限制,由高层用信令通知TrCHi的速率匹配特性。由高层用信令通知临时变量,即用于多个章节中的具有不同含义的变量:x,X
3.3缩略语
CCTrCH
E-AGCH
E-HICH
E-PUCH
E-RUCCH
E-UCCH
HS-DSCH
Broadcast Channel
Coded Composite Transport Channel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onnection Frame Number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Dedicated Channe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E-DCH Absolute Grant ChannelE-AGCH Cyclic Seguence Number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E-DCH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E-DCH Physical Uplink ChannelE-DCH Random Access Uplink Conirol ChannelE-DCH Uplink Control ChannelForward Access Channel
Galois Fiel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HS-PDSCH
High Speed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HS-SCCH
Shared Control Channel for HS-DSCHHYLKAONIKACa-
广播信道
码组合传输信道
码分多址接入
连接顿号
循环亢余校验
信道质量指示
专用信道
下行共享信道
E-LDCH 绝对许可信道
E-AGCH循环序列号
增强专用信道
E-DCH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E-DCH物理[:行信道
E-DCH随机接入上行控制信道
E-DCH上行控制信道
前向接入信道
(加罗瓦)有限域
混合白动重传请求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
高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HS-DSCH共享控制信道
HS-SICH
Shared Information Channel for HS-DSCHLayer 1
Layer 2
Medium Access Control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MBMS over a Single Frcquency NetworkPaging Channel
Physical Channel
Paging Indicator (value calculated by higher layers)Paging Indicator (indicator set by physical layer)QuaternaryPhaseShiftKeying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dio Link Control
Recommended Modulation FormatRadio Resource Control
Recommended Transport Block SizcRedundancy Version
Time Division Duplex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lion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Transport Channel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User Equiprnent
4复用、信道编码和交织
4.1概要
YD/T1843.3-2009
HS-DSCH共享信息信道
媒质访问控制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单频网方式承载MBMS业务
寻呼信道
物理信道
寻呼指示器(数值由高层计算得到)寻呼指示器(物理层设定的指示器)凹相相移键控
随机接入信道
无线链路控制
推荐调制方式
无线资源控制
推荐传输块人小
允余版本
时分双工
传输格式组合
传输格式组合指示
传输信道
发射时间间隔
用户终端
来白/送至MAC和高层的数据流(传送块/传送块集)将被编/解码从而在无线传输链路上提供传输服务。信道编码方案由差错检测、差错纠正(包拓速率匹配)、交织以及传输倍道映射到物理信道(或从物理信道分离)几部分组成。
在ITRA-TDD模式下,每顿的基本物理偏道(某一裁频上的一个确定时隙的一个左频码)的总数由最大时隙数以及每时隙中 CDMA码的最大数目决定。4.2通用传输信道编码/复用
这部分只适用于下列传输信道:DCH、RACH、DSCH、USCH、BCH、FACH和 PCH。其他通用方法不适合的传输信道编码/复用将在后面单独给出。图1给出了传输信道编码及复用的总体框架。数据以传输块集的形式到达编码/复用单元,在每个发射时间间隔传送一次。发射时问间隔与传输信道有关,从集合[5msl,10ms,20ms,40rms,80msl中取值。可能会在用”PRACH。
YD/T 1843.3-2009
编码/复用的步骤如下:
给每个传输模块加CRC(见4.2.1):一传输模块级连/码块分段(见4.2.2);一信道编码(见4.2.3):
一无线顿尺寸均衡(见4.2.4);一交织(分两步,见4.2.5和4.2.11):一无线恢分段(见4.2.6);
一速率匹配(见4.2.7);
一传输信道的复用(见4.2.8);比特加扰(见4.2.9);
一物理信道的分段(见4.2.10):一子顿分段(见4.2.11.3);
一映射到物理信道(见4.2.12)。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编码/复用步骤如图1所示。传输信道复用的基本方法如上所述,即形成一个数据流,映射到一个或多个物理信道。而另一个可选的业务复用方法是使用多个CCTrCHs(编码组合传输信道),拥有几个并行的如图1所示的复用链,形成多个数据流,每一个数据流可以映射到一个或多个物理信道上。4.2.1附加 CRC
差错检测由传输块上的循环穴余校验提供。CRC长度为24、16、12、8或0bit,由高层用信令通知每个传输信道使用的CRC长度。
4.2.1.1 CRC 计算
每个传输块的CRC奇偶校验比特位的计算需要用到整个传输块。奇偶校验比特可出下面的任一循环生成多项式产生:
gCRC24(D) = D2* + D* + D + D' + D +1gcRCi6(D) = D16 + D12 + Ds + 1gcRC12(D) = D12 +D' + D3+ D2 + D + 1gcRC8(D) = D*+ D7 + D*+ D3 + D+ 1用aiml.aim2.aim3ain4表示一个传输块中传送到层1的比特,用PimlPim2Pim...Pml,表示奇偶校验比特。A,为传输块TrCHi的长度,m是传输块编号,L是奇偶校验比特的数日。L根据高层信令可以取值 24、16、12、8 或 0。
编码以系统的方式进行,即在GF(2)中,多项式aimD4+23 +aim2D4+22 +.+ aimaD24 +PimD23 +Pim2D22+..+ Pm2gDl + pim24除以gCRC24(D)的余数等于0多项式:GimiD4+15 +aim2D4+4+.+aim,Dl6+PimDl5+Pim2Dlt+.+PimisDl+Piml6除以gCHC16(D)的余数等于D;多项式:QmD4+ +aim2D4+IU +..+aimA, D1? + PimD + pim2Dl0 +...+ pim1DI + Piml2除以gcRCI2(D)的余数等丁0多项式:4
YLKAONIKACa-
aimiD4+7 +aim2D4+6 +...+aim, D8 + PimD7 + Pim2DS +...+ PimD' + PimB除以gCRCs(D)的余数等于 0。
YD/T1843.3-2009
如果没有传输块输入进行CRC计算(M=O),则不能执行附加CRC的操作,如果输入传输块执行CRC计算(M;0)而且传输块的长度为零(A,=0),则需要附加CRC,即所有奇偶校验比特等于零。aimta im2,aim..aimy.
附CRC
bimi,bin2,bm..,bur;
传输块毁连!
码块分段
On0:2O. x.
Ci.C..,C..... . Ci
:st2di1
信道编码
无线快均衡
第一次交织
无线分剂
Cil.i2eig...en
速率匹配
fi. fa. fi, 4y
传赖信道复码
hih.ha....h.
S.S2.Sg.....Ss
比特加扰
物理信道分段
Hp1.y.Wp.+upup
第二次变织
V.i V..'h.3.... V..
子顿分段
8p18p2+8p3...8pu
物理情道映射
速率匹配
图1TD-SCDMA上行及下行链路的传输信道复用结构YD/T 1843.3-2009
4.2.1.2CRC附加模块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附加 CRC之后的比特记为bim,b,m?,bm...,bim8.其中 B;=A;+Laaaim和 bimk之间的关系满足:bint=Qit
bmt = Pim(L,+i-(x-A,)
k= 1,2,3,*,A
k=A,+1A + 2,A,+3,\A;+ L
4.2.2传输块的级连和码块分段
在一个TTI内的所有传输块都是串行级连起来的。如果一个TTI中的比特数大于一个码块的最大长度,则在传输块级连后需要进行码块分段。码块的最大尺寸将取决于TrCH使用的是卷积编码,Turbo编码还是不进行编码。
4.2.2.1传输块级连
逊行传输块级连的输入比特用biml,bim2,bim3-..,bimB,表示,其中i为TrCH的编号,m为传输块的编号,而i B,为每个块中的比特数(包括CRC)。级连后的比特以xmαiz,i3,x,表示,其中i为 TrCH编号,而X,=M,Bi。它们被定义为满足如下的关系:X =bi1t= 1,2, -,B;
Xx b],2.k-B, = B: + 1,B: + 2. 2B;Xx =bi,3,k-28,)k = 2B; + 1,2B; + 2, ,3B;Xx =b,M,(k-(M,-)E,)k=(M,-1)B + 1,(M;-1)B;+2, ,MB:4.2.2.2码块分段
如果X>Z,则需要对传输模块级连后的比特序列进行分段。分段后的码块具有相同的长度。TrCH1分段后得到的码快数目用C来表示。如果输入的进行分段的比特数X;不是C,的整数倍,则在第一个码块的前面增加填充比特。如果选择使用Turbo编码而且X,<40,填充比特将加在码块的前段。填充比特也将被传输,且总是为0。最大的码块长度为:—卷积编码:Z=504;
— Turbo编码:Z=5114;
不编码:Z= unlimited。
C+0时的码块分段的输出比特记为UimOir2Oir3..,Ork,,其中t为TrCH编号,『为码块编号,i而K:为每个码块的比特数。
码块数目为:
[x;/z] when Z + unlimited
when Z = unlimited and X, = 0[1
when Z = unlimited and X; + 0每个码块的比特数(仪适用于C*0)为:if X;<40 且使用 Turbo 编码,thenK/= 40
K;-/X/C7
end if
HYLKAONIKACa-
填充比特数:Y=CK-X
for k = 1 to Y
end for
for k = Y:+1 to K,
Oit = Xi.cx-r)
end for
while rsCi
for k = 1 to K,
O Xu(K+(r-1)K,-1)
end for
end while
4.2.3信道编码
-- Insertion of filler bits
- Segrmentation
YD/T1843.3-2009
码块被传送到信道编码功能模块,用oi1,oir2,Oir3.Oirs,表示,其中,1为TrCH号,「为码块号,K,是每个犸块中的比特数。IrCH1中的码块数目用 C,表示。编码后的比特记为yr,Yirz,Jir3…yir其中,Y是编码后的比特数。O诚和y之间以及K,和Y,之间的关系与信道编码方案有关。传输信道可采用下列编码方式:卷积编码:
Turbo 编码;
不编码。
不同类型的 TrCH所使用的编码方案和编码率见表 1。Y,的数值与每个编码方案的关系如下:编码率1/2的卷积码:Y=2×K;+16;编码率1/3:Y=3×K,+24:编码率1/3的Turbo编码:Y,=3×K,+12:不编码:Y=Ki
表 1TD-SCDMA 所采用的信道编码方案和编码率TrCH 类型
DCH, DSCH、FACH、 USCH
4.2.3.1卷积编码
编码方案
卷积编码
Turbo 编码
本节定义了约束长度为9,编码率为 1/3和1/2的卷积码卷积编码器的配置见图2。
不编码
编码率
1/3、1/2
1/3、1/2
编码率1/3的卷积编码器按output0、oucput1、output2、output0、output1、output2、output0、*7
YD/T 1843.3-2009
output2的顺序输出结果。编码率172的卷积编码器按output0、output1、output0、output1、output0、output1的顺序输出结果。
编码前必须在码块末尾增加8个数值为0的二进制尾比特。开始对输入比特进行编码时编码器的移位寄存器初始值必须为“全0”。输入
4.2.3.2Turbo 编码
4.2.3.2.1Turbo 编码器
(a)速率1/2的卷积编码器
[b) 遵率 1%3的卷积编码器
QutputO
Go = 561 (十进制)
Output
G, = 753 (1进制)
OutputO
Gg = 557 (十进制)
Qutput 1
G1 = 663 (十进制)
Qutput2
Gz = 711 【十进制]
图2编码率为1/2和1/3的卷积编码器Turbo编码器的组成是一个并行级连卷积码(PCCC),包括两个8状态分支编码器和一个Turbo码内交织器。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是1/3,其结构见图 3。PCCC的8状态分支码的传递函数为:G(D)=
80(D) = 1 + D? + D*,
g1 (D) =1 + D + D3
对输入比特开始编码时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必须设置为全0。Turbu 编码器的输出为 r(0),X(1),Y(1),Y(1),等等:X1,zl.z'.X2,z2,22,--Xk,z.2'x其中 xi,x2\,xx是 Turbo 编码器,即第-个8 状态分支编码器和 Turbo 码内交织器的输入比特,K是比特数口,z1,z2.,zx和zi,z2,z分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8状态分支编码器的输出比特。Turbo码内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记为x1x2x,并作为第一个8状态分支编码器的输入。4.2.3.2.2Turbo编码器的 Trellis终止在所有信息比特编码厅通过从移位寄存器反馈端取出尾比特来执行Trellis终止。信息比特编码后冉填补尾比特。
最先的3个尾比特用于终止第一个分支编码器(图3中上面的开关打到下端时),同时第二个分支编8
YLKAON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