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09.270-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5009.270-2023
中文名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9-06
实施日期:2024-03-06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2234550
相关标签:
食品安全
国家标准
食品
肌醇
测定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食品>>食品综合>>X09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肌醇(环己六醇,myo-inositol)的测定方法。
第一法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乳及乳制品和饮料中肌醇的测定。
第二法微生物适用于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本标准代替GB 5009.27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本标准与GB 5009.270-201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气相色谱法调整为第不去,微生物法调整为第二法;
——增加了附录B、附录C;
——修改了气相色谱法的适用范围、硅烷化试剂、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参考条件;
——修改了微生物法的原理表述、菌种的名称及制备方法、设备材料和测试步骤。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5009.270—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2023-09-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4-03-06实施
本标准代替GB5009.27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肌醇的测定》。本标准与GB5009.270—2016
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气相色谱法调整为第一法,微生物法调整为第二法:增加了附录B、附录C;
GB5009.270—2023
修改了气相色谱法的适用范围、硅烷化试剂、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参考条件;一修改了微生物法的原理表述、菌种的名称及制备方法、设备材料和测试步骤。I
1范围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肌醇(环已六醇,myo-inositol)的测定方法GB5009.270—2023
第一法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乳及乳制品和饮料中肌醇的测定。
第二法微生物法适用于食品中肌醇的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第一法
2原理
试样中的肌醇用水提取,经乙醇沉淀,上清液离心干燥后,与硅烷化试剂衍生,衍生物经正已烷提取,采用气相色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3.1试剂
3.1.1无水乙醇
(C2 He O)。 3. 1. 295%
乙醇(C2 He O)。
3.1.3乙 腈(C2 H3 N)。
正已烷(C。H,4)。
三甲基氯硅烷(C3H。CISi)
六甲基二硅胺烷(C。H,。NSi2)。3.1.6
N,N-二甲基甲酰胺(C3HNO)。
无水硫酸钠(Na2 SO4)。
试剂配制
0%乙醇:量取700mL无水乙醇,用水定容至1000mL,混匀。硅烷化试剂:分别吸取三甲基氯硅烷、六甲基二硅胺烷、N,N-二甲基甲酰胺,按体积比为1:2:83.2.2
混合,超声混匀,临用现配
注:硅烷化试剂诺出现白色浑浊现象,需重新配制。3.3标准品
肌醇标准品(C。H 2O6,CAS
号:87-89-8):纯度≥99%,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
GB5009.270—2023
准品。
3.4标准溶液配制
3.4.1肌醇标准储备液(1.00mg/mL):称取已于105℃土2℃干燥至恒重的肌醇标准品100mg(精确至0.1mg),用25mL水溶解,95%乙醇定容至100mL,混匀,2℃~8℃贮存,有效期1个月。3.4.2肌醇标准工作液(0.100mg/mL):准确移取5.00mL肌醇标准储备液,用70%的乙醇定容至50mL,混匀,临用现配。
4仪器和设备
4.1气相色谱仪: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4.2分析天平:感量为o.1mg和1mg。4.3离心机:转速≥4000r/min。4.4烘箱:温度精度为±2℃。
4.5恒温水浴:温度精度为±2℃。4.6旋转蒸发仪。
4.7涡旋振荡器。
4.8超声波仪。
4.9氮吹仪。
5分析步骤
5.1试样制备
5.1.1溶解
称取混合均匀的固体试样1g或液体试样12g(精确至1mg)于100mL锥形瓶中,固体试样用12mL40℃~45℃的温水溶解,超声提取10min。将上述处理过的试样溶液转入50mL容量瓶中,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混匀,静置沉淀20min。若试样出现块状沉淀而非絮状沉淀现象,可重新称取样品,用30mL40℃~45℃温水重新溶解样品,加乙睛定容至刻度,混匀,静置沉淀20min。沉淀结束后,吸取10mL上清液,以不低于4000r/min的转速离心5min后,准确移取5.00mL上清液至25mL旋蒸瓶或螺口玻璃瓶中,待干燥。5.1.2干燥
向待干燥试样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在不超过80℃下采用旋转蒸发仪或氮吹仪浓缩至近干,于100℃烘烤1h,取出冷却至室温,待衍生。5.1.3衍生
向干燥后的试样中加入10mL硅烷化试剂,超声5min,于25mL螺口玻璃瓶中密封混匀,于80℃水浴中反应75min,其间每隔20min取出振荡一次。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加入5mL正已烷,涡旋2min,待静置分层后,取3mL正已烷萃取液于预先加入少许无水硫酸钠的离心管中,涡旋后以不低于4000r/min的转速离心5min后,将溶液转移至进样瓶中,即得试样测定液,供气相色谱仪测定。5.2肌醇标准测定液制备
分别吸取0.200mL、0.400mL、0.600mL、0.800mL、1.00mL、2.00mL肌醇标准工作液(0.100mg/mL)于2
GB5009.2702023
旋蒸瓶或螺口玻璃瓶中,其他分析步骤同5.1.2和5.1.3,得到的标准测定液中肌醇含量分别为0.020mg、0.040mg、0.060mg、0.080mg、0.100 mg、0.200mg注:可根据样品中肌醇含量,调整肌醇标准测定液的浓度范围。5.3仪器参考条件
仪器参考条件如下:
a)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b)色谱柱:石英毛细管柱(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柱长30m,内径0.25mm,膜厚0.25μm),或具同等性能的色谱柱。
进样口温度:260℃。
检测器温度:300℃。
分流比:10:1,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e
进样量:1.0μL。
载气:高纯氮气。
h)载气流速:1 mL/min。
氢气流量:40mL/min。
空气流量:400mL/min。
参考程序升温:见表1。
表1程序升温
升温速率
℃/min
5.4标准曲线的制作
保持时间
将肌醇标准测定液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中,以肌醇标准测定液中肌醇的质量为横坐标,测得的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肌醇标准品衍生物的气相色谱图参见附录A图A.1。5.5试样溶液的测定
将试样测定液注入气相色谱仪中,测得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试样测定液中肌醇衍生物的保留时间与肌醇标准品衍生物的保留时间相比,相对偏差应在土0.5%以内。试样测定液中肌醇的质量根据标准曲线得到。
6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肌醇的含量按式(1)计算。Cx
5009.270—2023
式中:
试样中肌醇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百克(mg/100g);-由标准曲线得到的试样测定液中肌醇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Cx—bzxz.net
m—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50一一5.1.1中试液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5一一5.1.1中试液离心后吸取上清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100一一换算系数。
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7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8其他
g,定量限为3.0mg/100g。
固体样品称样量为1g,定容体积为50mL时,检出限为1.0mg/100液体样品称样量为12g,定容体积为50mL时,检出限为0.2mg/100g,定量限为0.5mg/100g第二法微生物法
9原理
肌醇是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素,在一定条件下,酿酒酵母菌的生长与肌醇含量呈对应关系,以标准工作曲线为参照,根据待测液吸光度值,即可计算出待测试样中肌醇的含量。
10设备和材料
10.1设备
10.1.1天平:感量为0.1mg,1
1mg和o.1 g。
pH计:精度为土0.01。
分光光度计(波长550nm)。
恒温培养箱:30℃±1℃。
振荡培养箱:30℃土1℃,振荡频率140r/min~160r/min。10.1.5
高压蒸汽灭菌器:121℃(0.10MPa~0.122MPa);125℃(0.13
恒温仪(或水浴锅):100℃土1℃。10.1.8
:离心机:转速≥2000r/min。
冰箱:2℃~5℃。
涡旋振荡器。
10.1.11均质器。
10.2材料
10.2.1玻璃珠:直径约5mm
MPa)。
MPa~0.15
10.2.2试管:18mm×180
10.2.3无菌吸管:10mL(具0.1mL刻度)或10mL微量移液器及吸头。10.2.4锥形瓶:200mL或250mL。10.2.5容量瓶(A类):50mL,100mL,250mL。10.2.6漏斗:直径90mm。
10.2.7定量滤纸:直径90mm。
GB5009.2702023
注:玻璃仪器使用前,用活性剂(月桂磺酸钠或家用洗涤剂加入到洗涤用水中即可)对硬玻璃测定管及其他必要的玻璃器皿进行清洗,清洗后200℃干热2h。11培养基和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11.1培养基
11.1.1麦芽浸粉琼脂培养基:见附录B中B.1。11.1.2麦芽浸粉液体培养基:见附录B中B.2。11.1.3肌醇测定培养基:见附录B中B.3注:商品化合成培养基按使用说明进行配制。11.2试剂及菌种
氯化钠(NaCI)。
11.2.2氢氧化钠(NaOH)
11.2.3盐酸(HCI)。
11.2.4五氧化二磷(P205)。
11.2.5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ATCC9080,或其他经验证的等效标准菌株。11.3试剂配制
11.3.1无菌氯化钠溶液(0.85%):称取8.5g氯化钠溶解于1000mL水中,分装试管,每管10mL,121℃灭菌15min。
11.3.2盐酸溶液(1mol/L):量取90mL浓盐酸,定容至1000mL,混匀。11.3.3盐酸溶液(0.44mol/L):量取39.6mL浓盐酸,定容至1000mL,混匀。11.3.4氢氧化钠溶液(15mo1/L):称取300g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冷却后定容至500mL,混匀。11.3.5氢氧化钠溶液(1mo1/L):称取40g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冷却后定容至1000mL,混匀。11.4标准品
肌醇标准品(C。H,2O6,CAS
号:87-89-8):纯度99%,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
准品。
11.5标准溶液配制
11.5.1肌醇标准储备液(0.2mg/mL):肌醇标准品置于五氧化二磷的干燥器中干燥24h以上,称取50mg上述肌醇标准品(精确至0.1mg)至100mL烧杯中,用水溶解后转移至250mL棕色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2℃~8℃贮存。有效期1个月。5
11.5.2肌醇标准中间液(10μg/mL):准确移取5.00mL肌醇标准储备液,用水定容至100mL棕色容5
GB5009.2702023
量瓶中,2℃~8℃贮存。临用现配。11.5.3肌醇标准工作液(1μg/mL和2μg/mL):准确移取10.00mL肌醇标准中间液两次,分别用水定容至100mL棕色容量瓶和50mL棕色容量瓶中。临用现配。12分析步骤
12.1菌种制备
12.1.1菌种复苏
将酿酒酵母菌接种到麦芽浸粉琼脂培养基斜面上,30℃土1℃培养16h~24h后,再转接2代3代以增强活力,制备成贮备菌种,贮存于4℃冰箱中,保存期不得超过2周。12.1.2菌悬液制备
临用前将贮备菌种接种到新的麦芽浸粉琼脂培养基斜面上,30℃土1℃培养16h~24h。再将斜面培养物转接一环到10mL麦芽浸粉液体培养基中,30℃1℃培养20h~24h。将上述10mL新鲜培养物充分振荡混匀,转移至离心管中,2000r/min离心15min,弃去上清液。加入10mL无菌0.85%氯化钠溶液,混合重悬。重复离心和重悬步骤2次,制成10mL菌悬液备用。以无菌0.85%氯化钠溶液作空白,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菌悬液的透光率,波长为550nm。调整菌悬液浓度,使其透光率在60%~80%,1h内使用。12.2试样制备及提取
谷物类等固体试样需粉碎、研磨、过筛(筛板孔径0.3mm~0.5mm);肉及肉制品等试样用均质器制成食糜;果蔬等试样需均质混匀;液体试样测定前振摇混合。试样临用现制。准确称取试样适量,以含肌醇0.5mg~2.0mg为宜。一般新鲜果蔬、内脏、生肉等肌醇含量较高的食品称取1g(精确至0.001g);谷类、豆类等肌醇含量较低的食品称取5g(精确至0.001g);一般营养素补充剂、复合营养强化剂称取0.1g~0.5g(精确至0.001g);液体饮料或流质、半流质试样称取5g~10g(精确至0.001g),置于250mL锥形瓶中。固体试样加入80mL盐酸溶液(0.44mol/L),液体或半固体试样加入100mL盐酸溶液(0.44mol/L),混匀。将锥形瓶以铝箔纸覆盖,置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5℃高压水解1h。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15mol/L),冷却。用氢氧化钠溶液(1mol/L)或盐酸溶液(1mol/L)调pH至5.2土0.1,转入一定体积V(根据样品中肌醇含量调整,一般为25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混匀,滤纸过滤,收集滤液。必要时进一步调整稀释倍数f,使待测液肌醇的浓度在0.1μg/mL~1.0μg/mL范围内,作为试样提取液。
12.3标准溶液的配制
按表2分别加入水、肌醇标准工作液和肌醇测定培养基于培养管中,每管平行制备3份,表2标准溶液的配制
标准曲线试管号
水/mL
肌醇标准工作液(1μg/mL)/ml
肌醇标准工作液(2μg/mL)/ml肌醇测定培养基/mL
12.4待测液的配制
GB5009.270—2023
按表3分别加入水、试样提取液和肌醇测定培养基于培养管中,每管平行制备3份。表3待测液的配制
待测液试管号
水/mL
试样提取液/ml
肌醇测定培养基/mL
12.5灭菌
在12.3和12.4中所有需培养的试管内分别加入一粒玻璃珠,盖上试管帽,121℃高压灭菌5min(如使用商品化合成培养基,按产品标签说明进行灭菌)。12.6接种
将所有试管迅速冷却至30℃以下。除S1外,分别向标准曲线和待测液试管中加入50μL新鲜制备的菌悬液。
12.7培养
将试管置振荡培养箱内,30℃土1℃下振荡培养(140r/min~16012.8测定
r/min)18
12.8.1从培养箱内取出试管,置恒温仪(或水浴锅)中,100℃保持5minh±2h。
12.8.2用涡旋振荡器充分混合试管内培养物后,立即将培养液移入比色皿内进行测定。稳定30s后读出吸光度,每支试管的稳定时间要相同。以S1作空白,调零,读出S2的吸光度。再以S2作空白,调零,依次读出其余试管的吸光度。如果未接种空白对照管S1有明显细菌增长,说明可能有杂菌污染,需重做试验。各标准曲线浓度点中,每管测得的吸光度值不超过其平均值的土15%。以肌醇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用四参数Logistic曲线拟合方式拟合标准工作曲线,拟合方程见附录C。注:四参数Logistic曲线拟合采用经验证的数据分析软件。12.8.3根据待测液的吸光度,从标准工作曲线中计算该待测液中肌醇的浓度。吸光度超出标准曲线管S3~S10范围的测试值舍去。计算每一编号(表3中待测液试管号1~4,下同)待测液的3支试管中肌醇的浓度,并与其平均值比较,每支试管测得的浓度不超过其平均值的土15%,超过者舍去(最终参与统计的试管总数应大于或等于8支,否则结果无效,需重新检验)。重新计算每一编号剩余待测液试管中肌醇浓度的平均值,分别折算出每一编号对应试样提取液中肌醇的浓度,再计算其平均浓度,记为p。用式(2)计算试样中肌醇的含量X注:也可使用与本标准检测原理相同且经等效验证的肌醇检测试剂盒。13分析结果表述
试样中肌醇的含量按式(2)计算。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