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264.4-199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264.4-1996
中文名称: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目录 第4部分:分布式操作规程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6-03-02
实施日期:1996-10-01
作废日期:2009-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355153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35.100开放系统互连(OSI)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L79计算机开放与系统互连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3561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59, 字数:120千字
标准价格:23.0 元
出版日期:2004-08-2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6-03-22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冯惠、李卫国、黄家英、郑洪仁
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内容请见本标准。 GB/T 16264.4-1996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目录 第4部分:分布式操作规程 GB/T16264.4-199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GB/T 16264. 4.. 1996bzxZ.net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9594-4:199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目录第4部分:分布式操作规程》和ISO/IEC9594-4:1990/Cor.1:199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目录第4部分:分布式操作规程技术修改1》、ISO/IEC9594-4:1990/Cor.2:199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目录第4部分:分布式操作规程技术修改2》,以及ISO/IEC9594-4:1990/Cor.3:199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图录第4部分:分布式操作规程技术修改3》。根据ISO/IEC9594-4:1990/Cor.1;1990,本标准对10.4.1、12.3.1、12.3.2.7、12.6.2、13.1.1、13.2.1、17.2、18.4.2.3、18.4.6、18.7.2.2.1、18.8和附录A作了修改。根据ISO/IEC9594-4:1990/Cor.2:1990,本标准对3.5.2、3.5.17、第九章、14.3.1、18.6.1、18.7.2.1.1、18.7.2.2.1和附录A作了修改。根据ISO/IEC9594-4:1990/Cor.3:1990,本标准对12.9.1、12.9.2.5、12.9.2.7、18.5、18.5.3和附录A作了修改。
通过制定本标准,规定目录各成分进行交互工作所遵循的规程,以便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服务。GB/T16264在《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目录》总标题下,目前包括以下8个部分:第1部分(即GB/T16264.1):概念、模型和服务的概述;第2部分(即GB/T16264.2):模型;第3部分(即GB/T16264.3):抽象服务定义;第4部分(即GB/T16264.4):分布操作过程;第5部分(即GB/T16264.5):协议规范;第6部分(即GB/T16264.6):选择属性类型;第7部分(即GB/T16264.7):选择客体类第8部分(即GB/T16264.8):鉴别框架。本标准与国际标准ISO/IEC9594-4的差异如下:a)ISO/IEC9594-4的第5章首句原文为“本章使用的记法如下:”,而本标准改为“本标准使用的记法如下:”。
b)ISO/1EC9594-4的17.2.1条中引用了图11到图13,实际该标准根本没有图11~图13,而本标准改为图8和图9。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D是标准的附录;附录B和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电了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本标主要起草人:冯惠、李卫国、黄家英、郑洪仁。284
GB/T 16264.4—1996
ISO/IEC 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是世界性的标准化专门机构。国家成员体(它们都是ISO/IEC的成员国)通过国际组织建立的各个技术委员会参与制定针对特定技术范围的国际标准。ISO和IEC的各技术委员会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合作。与ISO和IEC有联系的其他官方和非官方国际组织也可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对于信息技术,ISO和IEC建立了一个联合技术委员会,即ISO/IECJTC1,由联合技术委员会提出的国际标准草案需分发给国家成员体进行表决。发布一项国际标至少需要75%的参与表决的国家成员体投票赞成。
国际标准ISO/IEC9594-4是由ISO/IECJTC1“信息技术”联合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O/IEC9594在《信息技术开放系统目录》总标题下包括以下8个部分:第1部分:概念、模型和服务的概述一第2部分:模型
第3部分:抽象服务定义
一第4部分:分布式操作规程
一第5部分:协议规范
第6部分:选择属性类型
一第7部分:选择客体类
第8部分:鉴别框架
本部分包含4个附录:
附录A和附录D构成ISO/IEC9594-4的一部分,而附录B和附录C仅提供参考信息285
GB/T16264.4-1996
引·言
0.1本标准连同本系列标准的其他部分一起,便于提供目录服务的各类信息处理系统的互连。所有这样的系统连同它们所拥有的目录信息,可以看作为一个整体,称为“目录”。目录中收录的信息总称为目录信息库(DIB),可用于简化诸如OSI应用实体、人、终端,以及分布列表等客体之间的通信。0.2目录在开放系统互连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允许在互连标准之外使用最少的技术协定,完成下列各类信息处理系统的互连:来自不同厂家的信息处理系统;处于不同管理的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信息处理系统,不同年代的信息处理系统。
0.3本标准规定目录各成分进行交互工作所遵循的规程,以便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服务。286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
第4部分:分布式操作规程
Information technology--Open systemsinterconnection---The directoryPart 4:Procedures for distributed operation述
第一篇综
GB/T 16264. 4---1996
idt ISO/1EC 9594. 4-- 1990
1.1本标准规定涉及分布式目录应用的DSA行为。对于跨越许多DSA的广域DIB,已经设计了允许的行为以确保提供一一致的服务。1.2虽然目录可以建立在某种通用的数据库系统之上,但它本身并不属于这样一种通用的数据库系统。目录是在假定查询操作远比更新操作频繁的情况下建立的。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中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9387-88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idtISO7498:1984)GB/T16264.1一1996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目录第1部分:概念、模型和服务的概述(idtISO/IEC 9594-1:1990)
GB/T16264.2-1996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目录第2部分:模型(idtISO/IEC9594-2:1990)
GB/T 16264.3—1996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
9594-3:1990)
GB/T 16264.5—1996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
9594-5:1990)
GB/T16264.6—1996
GB/T 16264.7-1996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
9594-6:1990)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
9594-7:1990)
GB/T16264.8—1996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
9594-8:1990)
第3部分:抽象服务定义(idtISO/IEC目录
第5部分:协议规范(idtISO/IEC第6部分:选择属性类型(idtISO/IEC第7部分:选择客体类(idtISO/IEC自录第8部分:鉴别框架(idtISO/IECGB/T 16262—1996
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
抽象语法记法1(ASN.1)规范(idtISO/IEC8824:1990)
GB/T16284.3-1996信息技术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03-22批准文本通信
面向信报的文本交换系统(MOTIS)第3部分:1996-10-01实施
3定义
GB/T 16264.4-1996
抽象服务定义约定(idtISO/IEC10021-3:1990)本章中所包含的定义使用第4章中定义的缩略语。3.1OSI参考模型定义
本标准使用GB9387中定义的下列术语:a)应用实体标题application entitytitle3.2基本目录定义
本标准使用GB/T16264.1中定义的下列术语:a)目录(the)directory
b)目录信息库Directory information base3.3目录模型定义
本标准使用GB/T16264.2中定义的下列术语:a)访问点access point
b)别名 alias
c)可辨别名distinguished named)目录信息树Directory information Treee)目录系统代理DirectorysystemAgentf)目录用户代理DirectoryUserAgentg)相关可辨别名relative distinguished name3.4抽象服务定义约定
本标准使用GB/T16284.3中定义的下列术语:a)抽象差错abstract error
b)抽象操作abstract operationc)结果result
3.5分布式操作定义
本标准使用下列定义:
3.5.1链接chaining
DSA使用的一种可选交互模式,该DSA本身不能执行操作。它通过调用其他DSA的操作,并将结果转发给原始请求方而进行链接。3.5.2上下文前缀context prefix从DIT的根到某个命名上下文的起始顶点的RDN序列,该序列与这个顶点的可辨别名相对应。3.5.3交叉引用cross reference包含有关某个目录项的DSA的信息一种知识引用,主要用于优化操作;该项不需要具有上级或下级关系。
3.5.4 DIB段 DIB fragment
由个DSA包含的DIB的部分。它由个或多个命名上下文组成。3.5.5分布名字解析distributed nameresolution一种在多个DSA中执行名字解析的进程。3.5.6内部引用internal reference包含指向同一个DSA的某个项的一个内部指针的知识引用。3.5.7知识信息knowledge information特定的DSA拥有的与其所包含的目录项有关的信息,用于在目录中定位其他目录项。288
3.5.8 知识引用 knowledge referenceGB/T 16264.4--1996
种直接或间接与在某个DSA中定位的DIT项有关的知识,3.5.9 知识树 knowledge tree
DSA包含的用于执行分布名字解析的知识信息的一种概念模型。3.5.10组播multicasting
不能被自身操作的DSA使用的一种交互模式。该DSA组播这个操作,即(采用串行或并行方式)调用若下其他DSA的相同操作,并将操作的结果再传递给原始请求方。3.5.11名字解析namc resolution通过对声称的名字中的每个RDN到DIT的顶点的顺序匹配来定位一个目录项的一种进程。3.5.12命名上下文namingcontext单个的DSA所包含的DIT的一个子树,该子树起始于一个顶点,并向下扩展至叶/或非叶顶点,这样的顶点构成命名上下文边界。该命名上下文中起始顶点的上级不包含在这个DSA中。从属于边界的非叶顶点的下级指示进一步的命名上下文的开始,而这样的命名上下文不包含在该DSA中。3.5.13非特定的下级引用non-specific subordinatereference包含了关于包含一个或多个非特定下级目录项的DSA信息的知识引用。3.5.14操作进展operation progress指示名字解析程度的一组值。
3.5.15引用路径reference path知识引用的一个连续序列。
3.5.16参照指示referral
不能被自身执行操作的DSA返回的一种结果。该结果标识一个或多个其他可以执行这个操作的DSA。
3.5.17请求分解request decomposition将请求分解成以下一-个或多个成分:a)将被链接到其他DSA的子请求;b)将被包含在结果中的连续引用。3.5.18根的上下文root context其名字由空RDN序列组成的顶点的命名上下文。3.5.19下级引用subordinate reference包含了关于包含特定下级目录项的DSA信息的知识引用。3.5.20子请求subrequest
由请求分解生成的请求。
3.5.21 上级引用 superior reference包含了关于包含·个上级目录项的DSA信息的知识引用。4缩略语
本标准使用下列缩略语:
DIB录信息库
DIT自录信息树
日录系统代理,
日录用户代理
RDN相关可辨别名
5记法
本标准中使用的记法定义如下:GB/T 16264.4—1996
a)数据语法记法、编码记法和宏记法在GB/T16262中定义:b)抽象模型和抽象服务的记法在ISO/IEC10021-3中定义。第二篇概述
6概述
目录抽象服务允许对DIB中的目录信息进行查询、检索和修改。可以根据GB/T16264.3中规定的抽象目录客体来描述这种服务。抽象目录客体规范并不以任何方式对目录的具体实现作出规定,也不对DSA如何存储和管理DIB作出任何规定。而且,它也不必考虑DIB是否为集中式的,即包含在单个DSA中,或分布在许多DSA中。因此,在服务描述中也不要求DSA具有与其他DSA进行协作的任何知识,以便支持分布式环境下的抽象服务。
本标准规定抽象目录客体的概要,以及根据构成分布式目录服务的一组或多组DSA客体所表示的概要。这里只涉及作为目录内部客体的DSA端口的标识和规范。对于每一个端口,本标准规定相关的抽象服务及其规程。
此外,本标准规定可被允许的将DIB分布到一个或多个DSA中的方式。在DIB只包含在单个DSA中的情况下,目录实际上是集中式的;而当DIB分布在两个或多个DSA中时,则规定知识和指导机制,以确保能从所有包含组元项的DSA访问整个DIB。另外,还规定处理交互的请求,从而使得目录的特殊操作特性可被其用户控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一个DSA是否具有直接查询其他DSA(即链接/组播)的选项来控制对其他DSA中包含的信息目录查询进行响应;或者,决定是否使用能够进一步进行查询的其他DSA的信息(即参照指示)来响应。
总之,DSA是采用链接/组播方式,还是采用参照指示方式完成分布式操作可以由用户设置的服务控制来决定,或者由DSA本身的管理、操作、或技术环境来决定。应该知道,在一般情况下,目录是分布的;对目录的请求也是通过遵循上述规则的任意数目的DSA采用链接/组播、或参照指示相互协作来完成的。本标准规定在响应分布式目录查询时,DSA所涉及的一些规程;这些规程确保分布式目录的用户能够既友好又一致地使用目录服务。第三篇分布式目录模型
7分布式目录系统模型
在GB/T16264.3中,将目录抽象服务模型定义成个客体,该模型为其用户提供一组目录服务。根据每个端口提供一组特定的目录服务的各个端口来模型化目录服务。目录用户通过访问点访问目录服务。目录可以有个或多个访问点,并且每个访问点都因其提供的服务以及用于提供这些服务的交互方式而具有一定的特征。
本章着重讨论目录客体的内部结构,规定其组元客体及其端口,并进而使分布式目录服务规范得以简化。
图1示出了可以用作规定目录的各个方面的分布式目录模型,并示出了构成一个或多个DSA客体的目录客体。
访问点
GB/T16264.4—1996
服务端口
链接读
链接修改
链接服务端口
图1分布式目录模型的客体
本标准的后续各章中将详细规定各种DSA客体。本章只作为概要介绍来叙述这些DSA客体的分类特性,以便在本标准和GB/T16264其他部分之间建立起联系。定义这些目录客体是为了能够应用DIB的分布性,并且物理上分布的多个DSA能够按照指定的协作方式进行交互,以便为目录用户(DSA)提供目录服务。同其他目录客体样,DSA客体由其外部可视的端口来分类。与个DSA客体有关的端口有两种类型,即服务端口和链接服务端口。DSA客体的服务端口与目录客体的相应服务端口相同,也包含:读、搜索、和修改等端口。图1示出了与DSA客体有关的服务端口,该客体构成一个访问点,通过它,可以得到目录服务。读、搜索和修改DSA客体的服务端口的详细规范可在GB/T16264.3中得到。(而由这些端口定义派生的针对相应的OSI应用服务元素的协议规范,则可在GB/T16264.5中得到。)除了用于访间目录客体的DSA客体的服务端口之外,还定义端口的另一个集合,即链接服务端口。允许DSA之间的通信,以便抽象服务可以在分布环境下实现。链接服务端口以及通过它们提供的操作命名直接取自其相应的服务端口,它们分别是:链接读、链接搜索和链接修改。
规定一一个复杂的抽象客体的组元客体的过程称作“提炼”。从目录客体中提炼其成分(即DSA)的规范,以及其中每一个DSA抽象服务提供的抽象服务规范将包含在本标准的第四篇中。(而与OSI应用服务元素相应的协议规范,与分布式端口定义导出的一样,则在GB/T16264.5得到。)8DSA交互模型
带有分布式DIB的目录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不论用户的服务请求(这些服务请求应是符合安全、访问控制和管理策略的)在哪个访问点产生,都可以被满足。为满足这种要求,则有必要让任何一个可以满足某些特定服务请求的DSA具备某些知识(将在本标准第10章中规定),以便能够知道所请求的信息存储在什么地方,以及是否将这些知识返回给请求者、或这个DSA自己满足服务请求。(请求者可以是一个DUA,也可以是其他DSA;对于后一种情况,在两个DSA之间必须有一个链接端口。)本标准定义三种DSA交互模式,以满足上述要求;它们分别是:“链接”、“组播”、和“参照指示”。其中定义“链接”和“组播”是为了满足后一种要求,而“参照指示”则可以用来满足前一种要求。8.1链接
当个DSA具有另一个DSA包含的命名上下文时,这个DSA则可以使用这种交互方式(见图2)291
GB/T 16264.4—1996
将个请求传递给另一个DSA。“链接”可用于连接由交叉引用、下级引用、或上级引用中指示的某个单个DSA。“组播”是“链接”的一种形式,见8.2。A
图2链接模式
注:在图2中,交互的次序由与交互线相关的编号来定义。8.2组播
当一个DSA并不知道其他DSA包含的完整命名上下文时,则可以使用这种交互方式(见图3a和图3b)将同个请求以并行或串行方式链接到其他一个或多个DSA。“组播”方式只能用于连接由非特定的下级引用所指示的其他DSA。在这种方式下,同一请求被传递给每一个指示的DSA。通常,在名字解析期间,只有-个DSA能够继续处理这个请求,而所有其他DSA都返回指示问题为UnableToPro-ceed的服务差错信息。但是,对于搜索和列表操作来说,在判断处理期间,非特定下级引用中的所有DSA都将继续处理这个请求。
注:在图3a和图3h中,交互的次序由与交互线相关的编号来定义。DSA
组播方式(并行)
8.3参照指示
★不能进行的
图3b组播方式(串行)
“参照指示”(见图4a和图4b)由DSA在其产生的对某个DUA或另一个DSA所发出的请求的响292
GB/T16264.4—1996
应中返回。如果请求是由另一个DSA发出的,则在这两个DSA之间必须有一个链接端口。“参照指示”可以由全部响应(这种情况-一般被归类为差错)构成,也可以由只部分响应构成。“参照指示”还包含个知识引用,这个知识引用既可以是上级引用、也可以是下级引用、交叉引用、或非特定的下级引用。收到“参照指示”的IDSA(如图4a)可以使用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引用,将原始操作请求链接或组播(由引用的类型决定)到其他DSA。或相反,该DSA也可以在其响应中将这个\参照指示”依次返回给原始请求方;而收到“参照指示”的DUA(如图4b)则可以使用该“参照指示”与其他一个或多个DSA建立连接以便进一步进行请求。
注;在图4a和图4hb中,交互的次序由与交互线相关的编号来定义。DSAA
()照指示B
②参照指示C
图4a参照指示方式
(带链接服务端口的DSA)
8.4方式确定
①参照指示E
?参照指示F
图4b参照指示方式
(DUA请求不带链接端口的DSA)如果个IDSA自已不能完全分解请求,则必须将请求(或由分解原始请求而形成的请求)链接/组播到其他DSA,除非:
a)用户通过服务控制禁止链接,在这种情况下,DSA必须返回一个参照指示,或一一个指示问题为chainingRequiredl的服务差错信息;b)该DSA因为管理、操作、或其他技术原因不进行链接,在这种情况下,该DSA必须返回·个参照指示。
1所谓不进行链接/组播的“技术原因\是指由知识引用指定的DSA本身没有链接服务端口。2如果设置\localScope\服务控制,则该DSA(或DMD)必须或者分解请求,或者返回个差错信息。3如果用户优选参照指示,则必须设置“chainingProhihited”。9目录分布
本章定义分布DIB应该遵循的原则。DIB中的每--个目录项都由-个,而且仅由~个对该目录项的拥有管理权的DSA管理员来管理。目录项的维护和管理必须在由该目录项的公共管理机构管理的DSA中进行。尽管目录本身不能对目录项的复制提供支持,但却可以按以下两种方法实现目录项的复制。可以通过双方约定将且录项的拷贝存储在其他DSA甲;在这里,对项的拷贝的维护和管理遵循双方的约定,不在本标准中定义。293
GB/T16264.4—1996
可以通过(同部和动态地)存储由某个请求所产生的自录项拷贝来要求另一…个目录项的拷贝注:请求大量目录项应服从服务控制的要求。通过\fromEntry”通告请求的始发者是否在响应中返回-个拷贝项。已定义的服务控制\don-tUseCopy\允许用户禁止使用拷贝项。目录中的每个DSA都包含DIB的一个段。包含在DSA中的DIB段可通过DIT来描述,并由一个或多个命名上下文组成。命名上下文是DIT的一个子树,包含在单个DSA中,该子树起始于一个顶点并向下扩展到叶或非叶顶点。这样的一些顶点构成命名上下文的边界。命名上下文的起始顶点的上级不包含在该DSA中。从属于边界的非叶顶点的下级指示进一步的命名上下文的开始,而这样的命名下文不包含在该DSA中。
DSA的管理员可能同时具有对几个不相连的命名上下文的管理职权。对这个DSA有管理权的每个命名上下文都必须在逻辑上包含一个从DIT的根到构成这个命名上下文的子树的起始顶点指引的RDN序列。这个RDN序列称作上下文前缀。DSA的管理员可以将本地持有的任何目录项的任何直接下级的管理权委托给其他DSA。授权的DSA称作上级DSA,而包含被授权的上级项的上下文称作上级命名上下文。对管理权的委托由根开始并沿着DIT一直向下,即只能在一个项到其下级之间出现。图5示出了--个在逻辑上分成五个命名上下文(即:A、B、C、D和E),而在物理上则分布于三个DSA(即:DSA1、DSA2、DSA3)的假想DIT。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可以通过配置包含在DSA中的命名上下文来满足多种操作需求。也可以配置某些DSA,使其包含代表DIB中逻辑上处于较高层命名域的目录项的命名上下文;但对大公司的组织结构来说,所有下级项并不是必须的。当然,也可以将若干DSA配置成只包含代表基本叶项的命名上下文。
在上面的定义中,DSA可以只包含单个目录项,也可以包含整个DIT的命名上下文。虽然可以随意的将逻辑DIT映射到DSA上的物理DIT,但如果将这些DSA配置成只包含少数命名上下文,则可以简化信息的定位和管理任务。DUA在开始处理目录请求之前,必须至少知道一个将要与之建立连接的DSA的有关信息,例如该DSA的表示地址。DUA如何要求和包含这些信息属本地自己的事情。在修改目录项期间,目录可能会不一致。尤其是当修改涉及到属于不同DSA的别名或别名客体的时候,这种不一致更容易产生。目录的不一致必须通过某些特别的管理操作(例如,当相应的别名客体已被删除时,应同时删除其别名)进行修正。目录在不一致期间仍然继续进行操作。294
上下文C
CN-m CN
GB/T 16264.4—1996
上下文A
上下文B
上下文E
图5假想DIT示例
上下文
DIB项
DIB别名项
注:任何一个DSA都不包含根,但是在本地必须存在某种指示以便能够区分根的直接下级顶点(例如,C=VV,C=ww)。
10知识
DIB通常交叉分布在多个DSA之中,其中每个DSA都包含DIB的一个段,本标准的第9章规定了进行DIB分布的原则。
对于某个特殊的用户交互方式来说,目录的分布应是透明的;因此,整个DIB的作用应在每个DSA中体现。
为了支持上述各种操作要求,包含DIB段的每一个DSA都必须能标识包含在其他DSA中的DIB段,并可有选择地与之交互操作。本章定义的“知识”,是作为名字映射到DIT段中的位置的基础。DSA所包含的信息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a)目录信息
b)知识信息
目录信息,就是由命名上下文构成的目录项集合,这个命名上下文可由某个特定的DSA的管理员管理。
知识信息,即一个特定的DSA中所包含的命名上下文,并且指示该上下文如何放入DIT整个层次结构中。而用于确定DSA(该DSA中具有对于给定名字的目录项的管理权)的名字解析操作则是建立在这种知识信息基础之上。
上下文前缀是一个RDN序列,该序列起于DIT的根,并止于某个命名上下文的起始顶点,并且与这个顶点的可辨别名相对应。
命名上下文由一组知识引用个上下文前缀构成。个命名上下文必须明确包含下列知识引用:定义命名上下文中所包含的DIT段的内部结构的所有内部引用。所有指向其他命名上下文的下级引用和非特定下级引用。29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