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绘行业标准(CH) > CH/T 2007-2001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CH/T 2007-200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CH/T 2007-2001

中文名称: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标准类别:测绘行业标准(CH)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the third and fourth order traverse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1-03-05

实施日期:2001-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7175259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6大地、海洋测绘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测绘出版社

页数:23页

标准价格:15.0 元

出版日期:2001-04-01

相关单位信息

发布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CH/T 2007-2001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CH/T2007-2001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测国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原则、方法和精度要求。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7.040
备案号:8430-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CH/T2007-2001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third andfourth order traverse
001-03-05发布
国家测绘局
2001-04-01实施
CH/T2007-2001
本标准根据《国家三角测量与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中有关导线测量部分,并顾及城市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的有关要求编写。其技术内容属国内标准。本标准规定的三、四等导线测量精度与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中相应等级的测量精度要求相同,部分技术要求也参照该标准执行。本标准2001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肖学年、姬恒炼。前言
引用标准
技术设计与选点
造标和埋石
仪器检验
水平角测量
距离测量
高程测量
导线测量成果的验算、检查和验收CH/T2007-2001
附录A(标准的附录)电磁波测距边长的修正和改算附录B(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外观和键盘功能的检验附录C(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工作电压显示的正确性检验附录D(提录的附录)全站仪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录
附录E(提示的附录)全站仪测距轴与视准轴的重合性的检验附录F(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倾斜补偿器的零位误差,补偿范围和补偿准确度的检验附录G(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存贮卡的检验方法及要求2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third andfourthordertraverse
CH/T2007—2001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测国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原则、方法和精度要求。适用于国家三、四等导线测量。工程测量、城市测量和地籍测量亦可参照执行。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出版前,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6818--1997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JJC703—1990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CH8001—1991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CH/T2002—1992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CH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1004—1999测绘技术设计规定3总则
3.1一般规定
3.1.1三、四等导线测量是一、二等大地网进一步加密的一种常用方法,多用于地形复杂、通视困难及不易布设三角网的地区。
三、四等导线测量中最弱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和方位角中误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3.1.2
表1三、四等导线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和方位角中误差等
边长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中误差
国家测绘局2001—03—05批准
1/70000
1/40000
2001—04—01实施
CH/T2007-2001
三、四等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三、四等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附合导线长度
边长范围
≤100
导线转折角数
测角中误差
测边相对
中误差
1/150000
1/100000
导线全长相对bzxz.net
闭合差
1/60000
1/40000
方位角闭合差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3.1.4所有三、四等导线点均须以国家水准网为基础,用三角高程或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其高程。所有导线点的高程均以其中心标石的上标志为准。3.1.5三、四等导线测量使用的仪器3.1.5.1三、四等导线测量须使用精度不低于DJ2型光学经纬仪(或电子经纬仪)和不低于Ⅱ级测距仪,以及相应等级的全站型电子速测仪(以下简称全站仪)进行。全站仪精度等级的确定参照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3.1.5.2用于三、四等导线测量的仪器及附属设备、气象观测仪器(表)均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测量工作。
3.1.6三、四等导线测量的记簿
3.1.6.1三、四等导线测量应优先采用电子记录方式。其技术要求应符合“CH/T2002”的要求。3.1.6.2当全站仪使用存贮卡记录时,须经转换,使其存储、输出和输入格式以及测站信息等其他必要的信息格式符合“CH/T2002”的规定要求。存贮卡须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3.1.6.3采用手簿记录时,须一律使用铅笔现场记录在测量手簿上,严禁凭记忆补记。字迹应整齐、清晰,手簿中各项记事项应填写齐全。手簿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擦改或转抄,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和文字,应认真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填写正确的数字和文字,并注明原因。角度读数中,分以下数据;距离读数中,厘米及以下数值不得更改。不得有相关数字连环划改。对作废的记录,亦应用单线划去,并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记录于何处。重测记录应加注“重测”二字。3.1.7三、四等导线测量观测时间三、四等导线测量观测时间,宜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至日落前1小时左右,且通视及大气条件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夏季中午大气流剧烈使目标不稳定时,应停止观测。3.2三、四等导线的布设
3.2.1三、四等导线的布设应视测图、工程等需要而定,宜附合在高等级大地点上,布设成附合导线形式。在高等级大地网内布设几条附合导线时,应尽可能布设成网。3.2.2三、四等导线宜逐级布设,如有特殊要求,可在高等级大地网内直接布设四等导线,且宜布设成带有结点的导线网。
3.2.3附合导线宜布设成等边直伸状,导线边的倾角不宜过大。导线边不宜超过10条,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3.2.4导线边长选择可视使用的测距和测角仪器的性能和所需导线点的密度而定。当条件允许时,应采用较长的边长。
3.2.5当三、四等导线做为测区的首级控制时,须布设成网形。3.2.6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导线边数不应超过7条。3.2.7当导线的平均边长较短,附合导线边数超过10条时,应提高测角精度。3.3采用基准
3.3.1国家三、四等导线测量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其平面坐标采用高斯-克吕格平面坐标系统,各等级2
CH/T2007-2001
导线点均应计算出高斯平面的6°带或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3.3.2国家三、四等导线测量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程系统,由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4技术设计与选点
4.1技术设计
4.1.1三、四等导线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踏勘和图上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最优的布设方案。4.1.2技术设计前应收集的资料包括测区内已有的大地测量成果资料,测区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测区内有关气象、水文、地质、交通等方面的资料。4.1.3技术设计完成后,应编写技术设计书,其格式、内容、要求与审批程序应符合“CH/T1004”的要求。4.2选点
4.2.1在完成图上设计后,应实地选点。将图上设计的点位到实地进行检查确定。因特殊情况需更动原计划时,应及时将改变情况上报。4.2.2点位要求
4.2.2.1导线点须通视良好,便于观测,易于发展和使用,且稳定和便于保存。4.2.2.2导线边须适合光电测距仪测边。应避开大面积水域、强电磁场等水利条件。视线应超过和旁离障碍物1.5m。
4.2.2.3导线边须适合测角,没有明显旁折光影响。4.2.2.4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宜过大,若两端点的高差是用对向三角高程方法测定,则高差的限差应符合公式(1)的要求。
式中:h-—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m;S—-实测边长,m;
T一该等级导线边长相对中误差的分母数值。若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测定,则高差大小不受限制。4.2.3导线点的命名和编号
4.2.3.1单一附合导线应以其两端点的地名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命名或编号。(1)
4.2.3.2.导线网内两交叉点间的若干导线节称为导线段,导线段一律以其两端点的地名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命名,并以罗马数码表示其间的导线节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导线点号,有自然地名时,在点号后用括号加注点名。
4.2.3.3当测区范围较小或作为首级控制时,可统一命名或编号。4.2.3.4三、四等导线点的命名亦可参照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有关规定执行。其名称的编码应适用于计算机处理。
5造标和埋石
5.1造标
5.1.1三、四等导线点可视需要建造测量规标,规标类型一般采用寻常标,或其他类型的测量标,其标型规格参照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执行。5.1.2建造的各类标须标形端正,基础坚实,标架稳固。照准标中心、仪器台中心、标石中心应位于同一铅垂线上,其偏差最大不应超过0.1m。视线距槽柱不应小于0.1m。3
5.2埋石
CH/T2007—2001
5.2.1三、四等导线点均须埋设永久性测量标石,其规格和类型与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相应等级要求相同。
5.2.2标石埋设时应将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然后埋设。标石周围的土亦应夯实。5.2.3埋设的标石须使各层标志中心严格在同一铅垂线上,其偏差不得大于3mm。5.2.4利用旧点时,应确认该点标石是否完好,并符合同等级导线点的标石规格,且能长期保存。5.3造标、埋石工作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点之记上应注明标石断面尺寸等。并办理好土地征用手续和委托保管手续。
6仪器检验
光学经纬仪的检验
6.1.1光学经纬仪的检验项目及限差要求按表3执行。6.1.2光学经纬仪的检验方法、技术要求、检验周期等按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表3光学经纬仪的检验项目及限差要求序
检定项目
外观及一般性能的检验
望远镜光学性能的检验
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照准部偏心差的检验
水平度盘偏心差的检验
光学测微器隙动差的测定
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水平度盘光学测微器对径分划线重合一次中误差的检验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光学测微器分划误差的检验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i角的检验
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光学对中器的检验(0.8~1.5m范围内)
注:“十”为应检验的项目,“一”为可不检的内容。6.2全站仪的检验
新仪器
6.2.1全站仪的测距系统的检验按本标准6.3执行。6.2.2全站仪电子测角系统(或电子经纬仪)的检验。+
6.2.2.1全站仪的检验项目和限差要求应符合表4要求。4
作业前
2F≤80\
Vi变化≤60\
2F≤80″
≤±0.3”
≤10\
≤1mm
《±1. 0″
≤±1. 0*
≤1mm
检定项目
外观及键盘功能
工作电压显示的正确性
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CH/T2007--2001
全站仪的检验项目及限差要求
新仪器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i角检验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基座的稳定度的检验
测距轴与视准轴的重合性
倾斜补偿器的零位误差,补偿范围和补偿准确度的检验
光学对中器的检验
(0.8~1.5m范围内)
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注:“十”为应检验的项目
使用前
符合额定值
≤10″
≤1mm
≤15\
≤1mm
6.2.2.2检验项目中第4、5、8、9项按光学经纬仪相应项目执行。第1、2、3、6、7参照本标准附录B、C、D、E、F(提示的附录)执行。
6.2.2.3全站仪应每年全面检验一次。6.2.3全站仪存储卡的检验
6.2.3.1检验项目
a.存贮卡的初始化;
b.文件建立和删除;
c.存贮卡的容量检查;
d.测量与数据记录;
e.数据查阅;
f.数据传输;
g.写保护与解除写保护;
6.2.3.2各项检验均应正常。其方法参照附录G执行。6.3测距仪的检验
6.3.1检验项目
a.外观及一般性能的检验;
b.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关系正确性的检验;c.发光管相位不均匀性的检验;d.相幅误差的检验;
e.周期误差的检验;
f.加常数和乘常数的检验;
g.棱镜常数的检验;
h.测程的检验;
i.内部符合精度的检验;
j.检定综合精度的评定;
k.精测频率的检验。
CH/T2007-2001
6.3.2检验方法、技术要求及检验周期应按JJG一703及CH8001的有关规定执行。6.3.3测距仪附件和气象仪表的检验所使用的光学对中器,对中杆和气象仪表的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应按JJG703及CH8001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检验和校正光学对中器。7水平角测量
7.1水平角观测前,应认真做好以下准备工作:a.检查标是否稳固、安全,不符合要求的必须进行修理;b.使用脚架观测时,根据地面的土质情况,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脚架稳固;c.测定测站点和照准点的归心元素;d.整置仪器,确定应观测的方向,检查视线是否符合要求。e.预先编制观测度盘表:
f.使用全站仪观测时,确认仪器工作状态并预置参数;g.采用电子记簿时,检查电子记录器或存贮卡是否工作正常,按规定输人必要的测站和观测信息。7.2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半测回归零差
测回内2C互差
化归同一起始方向后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DJ1
7.3当导线点上方向数超过两个时,应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其操作程序及有关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7.4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左、右角分别取中数后,按[左角]中十[右角]中一360°=△计算闭合差值,对于三等导线应不超过士3.5\,四等导线不超过土5.0\。7.5各测回间应将度盘位置变换。角,全站仪可不配置度盘。180°+4
DI1型:g:
180°+10
DJ2型:g=
测回数。
7.6水平角观测时,应调好仪器望远镜的焦距,在一测回内应保持不变。在观测过程中,水准气泡应保持居中,其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得超过1格。若接近限度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若两倍视准差(2C)的绝对值;DJ1型仪器大于20\、DJ2型仪器大于30\时,应在测回间进行视轴校正。6
CH/T2007-2001
7.7使用全站仪观测时,其操作程序及技术要求与光学经纬仪相同。其预置的自动改正参数不得做为改正数使用。
7.8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7.8.1凡超出本标准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或因中途发现观测条件不佳等原因而放弃的测回,重新观测时,不算重测。7.8.2因测回互差超限而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7.8.3在一个测站上,采用方向观测法时,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整份成果应重测。
7.8.4方向观测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此测回须全部重测。7.8.5方向观测重测时,只须联测零方向。7.8.6观测的基本测回结果和重测结果,应一律记簿。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采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7.8.7导线附合条件超限时,应认真分析,择取有关测站整站重测。7.9归心元素的测定
7.9.1归心元素的测定,一般采用投影面交角约为60°或120°的三个仪器位置,各按盘左、盘右进行投影。因地形限制,也可在交角约为90°的两个位置上连续投影两次,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或示误四边形的长对角线,对于标石、仪器的投影不得大于5mm,对于圆筒,标心柱中心的投影不得大于10mm。7.9.2三、四等导线观测,测站点和照准点归心元素一般只测定一次。投影距观测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8
距离测量
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8.1
表6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
使用测距仪的等级
每条边观测的总测回数
每条边观测时段数
一测回(照准一次目标,读数若干次)读数次数一测回读数间最大互差(mm)
同一时段经气象改正后各测回中数间的最大互差(mm)往返测或不同时段测距中数的最大互差注:a、b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系数;D——斜距观测值。
8.2气象元素的测定
往返测各时段
或同方向两时段
/2(a+b·D·10-6)
8.2.1距离测量使用的温度表和气压表,应为测距仪检定时使用的仪表I
往返测各一时段
或同方向两时段
V2(a+b·D·10-6)
8.2.2测距作业前10分钟,应预先打开温度表和气压表。通风温度表应悬挂在仪器同高处、不受阳光直射且通风良好的位置;空盒气压表平置于阴影下的通风处。8.2.3每条边观测前、后,应在测距边两端测定大气温度和气压数据。取两端平均值进行气象改正。8.2.4气象数据的取位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7
最小读数
计算值
大气温度
CH/T2007-2001
表7气象数据取位要求
气压(hPa)
大气压力
0.5或0.5mmHg
①mmHg为现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中应废除的单位,1mmHg=133.3224Pa8.2.5空盒气压表的气压值按式(3)计算:=o十αot十补
式中:po
空盒气压表的表面读数,hPa;
空盒气压表的温度系数,从检定书中查取;t—气压表上附属温度计读数,℃;从订正表中查取的气压表刻度订正值,hPa;△p补
一气压表补充订正值,采用最近一次的比较值,hPa。8.3距离测量的作业要求
气压表温度,(℃)
8.3.1作业开始前,应使测距仪与外界温度相适应。测量时,测距仪信号指示针在回光强度的30%~80%范围内,方可进行作业。并应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中的规定操作仪器。8.3.2晴天作业时,须用测伞为测距仪遮蔽阳光。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8.3.3当测距仪顺日光方向照准棱镜时,而太阳方向与测线交角小于30°,也须用测伞为棱镜遮光。应避免另外的反光物体位于测线或测线延长线上。8.3.4架设仪器后,测站、镜站不准离人。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8.4超限处理
8.4.1凡超出表6中限差的观测值,均须重新观测。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两个读数,去掉最大和最小的观测值后,若不超出限差则采用;仍超限,则重测该测回。8.4.2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两个测回,去掉最大和最小的测回中数后,若不超出限差则采用;若仍超限,则重测该条边的全部成果。8.4.3往、返测或不同时段的观测值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可靠性差的单方向距离。若仍超限,则重测另一方的距离。
8.4.4重测后,作废的观测值应用单线划去,并注明原因和成果取舍方法。8.5距离计算与精度评定
8.5.1观测的斜距经下列修正和改算后,得到导线边长(计算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a.气象修正;
b.加常数和乘常数修正;
c.周期误差修正;
d.斜距化为水平距离的计算;
e.测站和镜站的归心改正;
f.水平距离投影到参考椭球面的边长计算;g.参考椭球面上的边长归算到高斯平面的边长;h.水平距离归算到任意高程面上的边长。8.5.2边长的精度评定
a.一次测量距离的中误差计算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