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3952-2008 电工用铜线坯
GB/T 3952-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952-2008

中文名称:电工用铜线坯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3-31

实施日期:2008-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716372

相关标签: 电工 铜线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冶金>>有色金属产品>>77.150.30铜产品

中标分类号:冶金>>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产品>>H62重金属及其合金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3952-1998

采标情况:MOD ASTM B49-1998;BS 6926-1988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 155066·1-31469

页数:16页

标准价格:16.0 元

计划单号:20064806-T-610

出版日期:2008-06-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3-09-08

起草人:卢宝仁、李刚、李东林、丁士启、吴予才、张邦琪、刘婉容、危利民、李保娣、孙宁

起草单位: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电工用铜线坯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直径为6.0mm~35.0mm,供进一步拉制线材或其他电工用铜导体的圆形截面铜线坯。 本标准修改采用美国ASTM B49—1998《电气用铜线杆盘条》及英国BS6926—1988《电工用铜 高导铜线坯》标准。本标准是对GB/T3952—1998《电工用铜线坯》的修订。与原标准相比,本标准主要变化如下:———加严了T1、T2牌号铜线坯中的氧含量的限量,并根据国内实际修改了TU2牌号铜线坯的氧含量,T3牌号铜线坯规定为用紫杂铜生产的连铸连轧和上引法铜线坯;———将原标准中的正反10转扭转试验改为扭断试验并增加了相应的等级规定,以明确对试验结果的界定,同时加严了热态T2、TU2牌号伸长率指标;———增加了与体积电阻率对应的质量电阻率指标;———增加了对连铸连轧铜线坯的铜粉量、上引无氧铜线坯的氢脆、紫杂铜火法精炼高导电率铜线坯的退火性能要求,并规定了相应的检验方法;———增加了附录A,铜线坯铜粉量的测定方法;———增加了附录B,无氧铜线坯氢脆试验方法;———增加了附录C,退火性能试验方法。 GB/T 3952-2008 电工用铜线坯 GB/T3952-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77.15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952--2008
代替GB/T3952—1998
电工用铜线坏
Copper drawing stock for electrical purpose2008-03-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9-01实施
GB/T3952—2008
本标准修改采用美国ASTMB49—1998《电气用铜线杆盘条》及英国BS6926—1988《电工用铜高导铜线坏》标准。
本标准是对GB/T3952-
一1998《电工用铜线坏》的修订。与原标准相比,本标准主要变化如下:一加严了T1、T2牌号铜线坏中的氧含量的限量,并根据国内实际修改了TU2牌号铜线坏的氧含量,T3牌号铜线坏规定为用紫杂铜生产的连铸连轧和上引法铜线坏;一将原标准中的正反10转扭转试验改为扭断试验并增加了相应的等级规定,以明确对试验结果的界定,同时加严了热态T2、TU2牌号伸长率指标;一增加了与体积电阻率对应的质量电阻率指标;增加了对连铸连轧铜线坏的铜粉量、上引无氧铜线坏的氢脆,紧杂铜火法精炼高导电率铜线坏的退火性能要求,并规定了相应的检验方法;增加了附录A,铜线坏铜粉量的测定方法;一增加了附录B,无氧铜线坏氢脆试验方法;一增加了附录C,退火性能试验方法。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B、附录 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由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宝仁、季李刚、季东林、丁王启、昊予才、张邦琪、刘婉容、危利民、李保娣、孙宁。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3952.1—1989,GB/T3952.2—1989,GB/T3952.3—1989,GB/T3954.1—1989,GB/T3952—1998。
1范围
电工用铜线坏
GB/T3952—2008
本标准规定了电工用铜线坏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直径为6.0mm~35.0mm,供进一步拉制线材或其他电工用铜导体的圆形截面铜线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30.1金属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238—2002金属材料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467阴极铜
GB/T3048.2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金属导体材料电阻率试验GB/T4909.2裸电线试验方法尺寸测量GB/T4909.3裸电线试验方法拉力试验GB/T4909.4
裸电线试验方法扭转试验
GB/T5121(所有部分)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3要求
3.1产品分类
3.1.1牌号、状态、规格
铜线坏的牌号、状态、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牌号、状态、规格
T1,T2,T3
TU1TU2
3.1.2标记示例
热(R)
热(R)
硬(Y)
标记示例按牌号、状态、直径和标准编号的顺序表示,标记示例如下:示例1:牌号为T1、热态、直径为8.0mm的铜线坏标记为:铜线坏T1R8.0GB/T3952-2008
示例2:牌号为TU2、硬态、直径为10.0mm的铜线坏标记为:铜线坏TU2Y$10.0GB/T3952—20083.2化学成分
3.2.1T1、TU1牌号铜线坏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3.2.2T2、TU2牌号铜线坏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3的规定。3.2.3T3牌号铜线坏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4所的规定。直径/mm
GB/T3952--2008
元素组
表2T1、TU1牌号铜线坏的化学成分杂质元素
杂质元素总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不大于
注:T1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40%TU1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010%。元素组总质量分数/%,不大于
表3T2、TU2牌号铜线坏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不小于
杂质元素,不大于
注:T2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45%;TU2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020%。Ni
表4T3牌号铜线坏的化学成分
质量分数/%
Cu十Ag
不小于
注1:T3的氧含量应不大于0.05%。Pb
杂质元素,不大于
注2:杂质总量为表中所列杂质元素实测值之和。3.3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3.3.1铜线坏的直径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2
杂质总量
公称直径
允许偏差
表5直径及其允许偏差
>6.35~12.0
>12.0~19.0
>19.0~25.0
GB/T3952—2008
单位为旁米
>25.0~35.0
3.3.2铜线坏应成卷供应,每卷应为连续一根,不允许焊接。最小卷重应不低于1t,但允许双方协商确定交货重量。
3.4表面质量
3.4.1铜线坏应圆整,尺寸均匀(符合3.3.1的规定),并且不需经酸洗和机皮,直接使用。3.4.2铜线坏表面不应有皱边、飞边、裂纹、夹杂物及其他影响使用的缺陷。3.5力学性能
铜线坏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6的规定;硬态铜线坏充分退火后应能满足表6中相应牌号热态产品的伸长率要求。
表6抗拉强度和伸长率
TI、TU1
TU1,TU2
3.6扭转性能
直径/mm
>7.0~8. 0
>9.0~10.0
>10.0~11.0
>11.0~12.0
抗拉强度/(N/mm)
不小于
伸长率/%
不小于
3.6.1直径为6.0mm~10.0mm的(热态)电工用铜线坏应进行扭断试验,不同牌号的铜线坏扭转性能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铜线坏的扭转性能
T2、TU2
电性能
正转转数
反转至断裂的转数,不少于
采用4.6.3规定制备的试样,铜线坏的电阻率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电阻率
TI,TU1
T2、TU2、T3
质量电阻率p20*
ag/m2,不大于
体积电阻率p20
Q·mm/m,不大于
GB/T3952--2008
3.7.2采用4.6.2规定制备的试样,铜线坏的电阻率应符合表8中相应牌号热态产品的规定。3.8铜线坏的其他要求
3.8.1铜粉量
用连铸连轧法生产的低氧光亮铜线坏,若用户有要求,并在合同中注明,参照附录A的方法进行铜粉量测试(仅适用于8mm)。对于电磁线用铜线坏,铜粉量应不大于12mg/300mm;其他用铜线坏应不大于24mg/300mm。
3.8.2氢脆
用上引法生产的无氧铜线坏,用于非常规的电线电缆、电磁线等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对氧含量有严格的限制),若用户有要求,并在合同中注明,需要作氢脆试验。氢脆试验参照附录B的方法进行,TU1牌号的产品应能经受住最少10次反复弯曲而不会断裂成两段;TU2牌号的产品应能经受住最少8次反复弯曲而不会断裂成两段。
3.8.3退火性能
若用户对用紫杂铜火法精炼生产的T3牌号铜线坏的退火性能有要求,并在合同中注明,可参照附录C的方法进行退火性能试验,并在供货质量证明书中注明该批产品的退火性能。所测试的洛氏硬度(F级)如果小于60HRF,则认为是完全退火的(M),60HRF~70HRF是中等退火的(1/2硬,Y2),高于70HRF则属于低退火的(3/4硬,Y1)。4试验方法
4.1化学成分仲裁分析方法
铜线坏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GB/T5121的规定进行。4.2尺寸测量方法
铜线坏的尺寸测量方法按GB/T4909.2的规定进行。4.3表面质量检查方法
铜线坏的表面质量用目视检查。4.4力学性能检验方法
铜线坏的室温拉伸试验按GB/T4909.3的规定进行。4.5扭转性能检验方法
4.5.1扭断试验按GB/T4909.4的规定进行。4.5.2试样应从经过3.4.1和3.4.2检查合格的铜线坏上取样。试样原始标距长度为300mm,扭转速度应不大于30r/min;绕试样轴线方向按表7中的规定的转数正转,然后反向转至断裂。4.6电性能试验方法
4.6.1铜线坏电阻率测试方法按GB/T3048.2的规定进行。4.6.2电阻率试验应按下述方法制备试样:试样经清洗并加工至直径为2mm,去油污,经500℃~550℃保护性气氛中退火30min,然后在同一保护性气氛中快速冷却或在空气中快速转移到水中冷却。4.6.3电阻率试验也可在经清洗但未经进一步加工和退火的铜线坏试样上直接进行,若体积电阻率测试方法重现性不好或偏差过大,可采用质量电阻率测试方法。4.6.4仲裁试验取样按4.6.2进行。4.7铜粉置试验
铜线坏铜粉量的试验参照附录A的方法进行,或按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方法进行。4.8氢脆试验
无氧铜线坏氢脆试验方法参照附录B的方法进行,或按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方法进行。4.9退火性能试验
铜线坏的退火性能试验参照附录C的方法进行,或按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方法进行。5检验规则
5.1检查和验收
GB/T3952—2008
5.1.1铜线坏应由供方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或订货单(或合同)的规定,并填写质量证明书。
5.1.2需方可对收到的产品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如检验结果与本标准的规定不符时,应在收到产品之日起30天内向供方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如需仲裁,仲裁取样由供需双方共同进行。5.2组批
铜线坏应成批提交验收,每批应由同一牌号、状态和规格的铜线坏组成。5.3检验项目
5.3.1每批铜线坏应进行化学成分、尺寸偏差、力学性能、扭转性能、电性能和表面质量的检验。5.3.2当用户要求并在合同中注明时,可进行铜粉量、氢脆及退火性能的检验。5.4仲裁取样与制样
5.4.1取样方法和取样数
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每批铜线坏应采用表9规定的按卷数或重量两种方法计算取样数量,以取样数量多者确定为最终取样方法,并以此方法确定出取样数量,从该批铜线坏中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样品。
表9取样方法和取样数量
检验项目
化学戒分
氧含量
其他元素含量
尺寸偏差
表面质量
力学性能
扭转性能
电性能
退火性能
5.4.2制样
取样方法和取样数
每5卷或20t取一个样
每15卷或30t取一个样
逐卷检查
逐卷检查
逐卷检查
逐卷检查
每15卷或30t取一个样
每15卷或30t取~个样
要求的章条号
试验方法的章条号
化学成分分析用试样制备,首先应去掉样品表皮,采用机加工方式将样品制备成屑样。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润滑剂,且应保持材料不被氧化。将该批各个样品制成的屑样取等量合并成一个大样,大样的总量不得少于600g;将大样充分混勾,用磁铁除净加工时带入的铁。用缩分法等分成四份,一份留供方,一份交需方,一份供仲裁分析用,一份备用。5.5检验结果的判定
5.5.1化学成分、电性能不合格时,判该批为不合格品;力学性能、扭转性能、表面质量和尺寸偏差不合格时,判该卷为不合格品。
5.5.2铜粉量、氢脆、退火性能与本标准或合同中达成的协议不符时,应从该批产品(包括原检验不合格的那卷产品)中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重复试验。重复试验结果全部合格,则该批产品符合合同协议规定要求,若重复试验结果仍有试样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或逐卷检验,合格者组批交货。
GB/T3952—2008
质量证明书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6.1
质量证明书
每批铜线坏应附有产品质量证明书,注明:生产厂名称;
产品名称;
c)产品牌号、状态、规格;
d)批号;
e)净重和件数;
各项检验结果和技术监督部门印记(若合同中对铜粉量、氢脆、退火性能有要求时,应包括在其中);
本标准编号:
h)出厂日期。
2标志
在每卷检验合格的铜线坏上应附有以下内容的标签:生产厂名称;
b)产品商标;
产品牌号、状态、规格;
d)净重;
c)批号;
D生产日期;
g)生产厂技术监督部门的检印。6.3包装
6.3.1铜线坏应成卷包装,捆扎良好。6.3.2应有防潮、防污染及防机械损伤措施。6.3.3允许双方协议规定包装方法。6.4运输及存
在存放、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铜线坏免受机械损伤,防止铜线坏受潮及受到腐蚀物质的侵蚀。
订货单(或合同)内容
7.1产品名称;
7.2牌号、状态、规格;
7.3重量;
7.4本标准编号;
5铜粉量、氢脆、退火性能检测要求;7.5
6其他。
A.1范围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电工用铜线坏铜粉量测定干刷法本附录规定了连铸连轧电工用铜线坏表面铜粉量的测定方法。本附录仅适用于8mm连铸连轧电工用铜线坏表面铜粉量的测定。A.2试样的制备
GB/T3952—2008
A.2.1剪切一段350mm~400mm长,经表面质量检验合格的铜线坏样品,轻轻校直,用无水乙醇或其他有机浴剂认真清洗干净铜线坏表面的保护蜡涂层和残留乳化液,用透明胶带把样品两端头各25mm~50mm长的部分缠绕起来,使两胶带间的铜线坏间距为300mm。A.2.2用天平对缠有胶带的铜线坏样品进行称重并加以记录(单位为g,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A.3试验
A.3.1把样品插人扭转试验机,两夹头的夹持部分为透明胶带缠绕的两端头,对样品进行10/10的正反扭转(扭转速度为30z/min),完成后用软刷子轻轻刷擦样品,彻底清除干净样品间距上的所有粉粒。A.3.2从试验机上取山样品,应避免污染,若胶带已脱落,应从夹头中取下胶带,胶带上若有铜粉应保留。
A3.3若称重铜线坏有困难时,也可在扭转试验机夹头下方放置一个略长于300mm洁净的瓷盘,让扭转试验中脱落的铜粉粒全部落人洁净的瓷盘,扭转完成后,用软刷子轻轻刷擦样品,彻底清除干净样品间距上的所有粉粒,使之全部落人洁净的瓷盘内。A.4计算Www.bzxZ.net
A.4.1在天平上称步骤A.3.2所得缠有胶带并经刷擦干净的样品重量,进行记录。A.4.2用步骤A.2.2所得的重量减去步骤A.4.1所得的重量记录下差值来判定。A4.3也可用A.3.3步骤瓷盘收集的铜粉单独称重来判定。A.4.4推荐用相同的方法测试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值。评价方法:
≤5mg/300mm
5mg~13mg/300mm
>13mg~24mg/300mm
>24mg/300mm
GB/T3952—2008
B.1范围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无氧铜线坏氢脆试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无氧铜线坏氢脆试验方法。本附录规定的测定反映氢脆敏感性的试验只能在无氧铜上进行。B.2试样的制取
B.2.1将经3.4.2检验合格的无氧铜线坏试样拉成直径为2.0mm的丝,然后在850℃士25℃C温度条件下并且在氢含量不小于10%的气氛中退火30min,同时在同样的气筑中快速冷却,或者不暴露在空气中,最后在水中萍火。
B.2.2试样的截取按GB/T238—2002中5.1~5.4的要求进行。B.3试验仪器
B.3.1试验仪器按GB/T238—2002中4.1~4.3.2制造。B.4试验步骤
B.4.1试验步骤按GB/T238—2002中6.1~6.8进行。B.4.2弯曲试验是将试样从起始位置向右(左)弯曲90,然后返回至起始位置作为第一次弯曲。再向与第一次弯曲相反的方向,向左(右)弯曲90返回至起始位置作为第二次弯曲,依次连续反复弯曲。B.5对TU1铜线坏拉制的试样应能经受住最少10次反复弯曲而不会断裂成两段;对TU2铜线坏拉制的试样应能经受住最少8次反复弯曲而不会断裂成两段。8
C.1范围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铜线坏的退火性能试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铜线坏的退火性能试验方法。本附录适用于铜线坏退火性能的检验。C.2试样的制备
GB/T3952-2008
C.2.1在一批铜线坏产品中,每30t从线卷的端头切取经3.4.2检验合格的适当长度的线坏样品。C.2.2样品在冷轧设备上冷轧成扁平断面,厚度为原线坏直径的30%,不要求轧边。C.2.3把冷轧后的扁试样放在恒温槽中,在275℃士1℃的温度条件下加热15min,然后在环境温度条件下快速放人水中进行水率(也可按合同协议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C.3硬度试验
经热处理后的样品洛氏硬度试验方法,按GB/T230.1的规定进行。C.3.14
C.3.2洛氏硬度的标尺采用F标尺[压头为1/16”(1.5875mm)的钢球,总试验力为588.4N,测量硬度范围为60HRF~100HRF]。
3测试应沿退火试样的中心线进行,并按标准规定的测试次数计算平均值。C.3.3
GB/T3952-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电工用铜线坏
GB/T3952—2008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spc.net.cn
电话:68523946
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案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印张1字数20千字
开本880×1230
2008年6月第一版
2008年6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550661-31469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