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1281-200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01农业和林业综合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农业、林业综合>>B04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关联标准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主要花卉植物常见真菌病害的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主要花卉植物常见真菌病害的检测。 NY/T 1281-2007 花卉植物真菌病害检测规程 NY/T1281-200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主要花卉植物常见真菌病害的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主要花卉植物常见真菌病害的检测。
标准内容
ICS65.0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1281--2007
花卉植物真菌病害检测规程
Rules for Detection of Fungal Diseases on Ornamental Plants2007-04-17发布
2007-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NY/T1281-2007
本标准由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负责起草。农业部蔬菜花卉品质检测中心北京)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大为、戴咏梅、翟建中、戚龙君、孙强、唐祥宁、杨宇红、刘肃。I
1范围
花卉植物真菌病害检测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主要花卉植物常见真菌病害的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主要花卉植物常见真菌病害的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NY/T1281—2007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8247—2000主要花卉植物产品等级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病原菌pathogen
导致植物形成病害的寄生菌,本文中指病原真菌。3.2
症状symptom
植株受病原菌侵害后,内部生理活动和外观上的生长发育呈现出某种异常状态。3.3
病症sign of diseases
病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繁殖体和营养体。3.4
菌丝和菌丝体hyphaandmycelium真菌的典型营养体,通常呈丝状,单根的叫菌丝,菌丝的集合体称菌丝体。3.5
子实体fruitbody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如子囊果、担子果、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子座等,统称为子实体。3.6
菌核和厚垣孢子sclerotiumandchlamydospore真菌为抵抗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结构。由菌丝集结成团、外层细胞壁变厚而形成的坚硬休眠体称为菌核。菌丝和孢子中个别细胞膨大、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休眠体称为厚垣孢子。3.7
茵落colony
真菌在人工培养基表面自由繁殖和扩展后,形成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的群体组织,不同真菌的菌落具有特定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无性孢子asexual spore
NY/T1281—2007
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形成的繁殖体,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等。
有性孢子sexual spore
真菌通过两个可交配的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的繁殖体,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等。
4抽样
4.1花卉植物产品质量分级检测时,对真菌病害检测的抽样按以下规定进行。4.1.1鲜切花的真菌病害检测,按GB/T18247.1-2000中的规定抽样。4.1.2盆花的真菌病害检测,按GB/T18247.2—2000中的规定抽样。4.1.3盆栽观叶植物的真菌病害检测,按GB/T18247.3—2000中的规定抽样。4.2各类花卉种苗、花卉种球及花卉田间生长期的抽样。采用随机抽样,所需抽样的样本数量见表1。表1花卉种苗、种球及田间植株真菌病害检测抽样标准表植株/种球总数量
(株/粒)
100以下
101~300
301~500
501~1000
1001-2000
2.001~5.000
5001以上
抽样百分率
每批抽样数不少于20株(粒),如总数少于20株(粒)应全部检套4.2.1当花卉植物无明显的真菌病害症状表现时,按表中各自最小的比例抽样。4.2.2发现花卉植物(种苗、种球)有可疑的或已有明显的真菌病害症状时,按表中各自较大的比例抽样。
4.3样品保存
4.3.1样品当天检测:样品用保鲜袋装好,封口,带到实验室检测。4.3.2样品当天不能检测:样品应外裹洁净吸水纸,装入保鲜袋,封口后置4℃~5℃温度下保存,保存期般为3d~4d。
5主要检测对象
5.1花卉植物灰霉病
葡萄孢菌(Botrytisspp.)
5.2花卉植物白粉病
粉孢菌(Oidiumspp.)
5.3花卉植物炭疽病
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p.)2
5.4花卉植物青霉病
青霉菌(Penicillium spp.)
5.5花卉植物锈病
柄锈菌(Puccinia spp.)
单胞锈菌(Uromycesspp.)
多胞锈菌(Phragmidiumspp.)
5.6花卉植物叶斑病
褐孢霉菌(Fulviaspp.)
枝孢霉菌(Cladosporium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spp.)
弯孢霉菌(Curuularia spp.)
尾孢霉菌(Cercospora spp.)
放线霉菌(Actinonema spp.)
壳针孢菌(Septoriaspp.)
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p.)5.7花卉植物根腐病
丝核菌(Rhizoctomia spp.)
小核菌(Sclerotiumspp.)
5.8花卉植物疫病
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
5.9花卉植物枯萎病(立枯病,根腐病)镰刀菌(Fusariumspp.)
6检测方法
根据症状观察,按照附录A所列步骤进行。6.2
病原菌的实验室检测,按照附录B所列步骤进行。7结果判定
NY/T1281—2007
7.1如从症状观察所得结果与附录A中某种病害典型症状相符,则可判定为该类病害。7.2如通过症状无法确定,或需要确认病原菌,则需按照附录B中的检测方法检测,通过病原菌显微镜检,将镜检所获得的病原菌特征与附录B中的病原菌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作出判定。3
NY/T1281—2007
A.1症状检验方法
A.1.1肉眼观察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花卉植物真菌病害症状检验
细心地采取具有明显症状的感病器官(叶、枝、花、根等),肉眼观察病斑的形状、大小、色泽、质地等。A.1.2扩大镜检查
在肉眼观察后,使用手持扩大镜,继续检查感病植物的症状,检查病症的有无及特征,判断病害的种类与病原。
A.2主要花卉植物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A.2.1:花卉植物灰霉病
为害花卉植物的叶、茎、花、果实。初期出现水渍状病斑,病组织逐渐变软枯黄或变褐腐烂,后期在病斑上出现灰色绒毛状霉层。
A.2.2花卉植物白粉病
主要为害花卉植物的叶片、叶柄、嫩梢和花器等。被害部位着生白色粉状霉层。嫩叶感病,叶皱缩、变厚、反卷;生长期叶片染病,叶面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终至全叶枯黄脱落。叶柄和嫩梢受害,病部略膨肿向下弯曲状,节间缩短。花蓄感病,轻者畸形,重者枯萎,丧失观赏价值。病部后期可见灰黑色小颗粒。
A.2.3花卉植物炭疽病
为害植物地上各部,引起叶枯、叶斑、枝枯、花腐、果斑和果腐等。叶上病斑不规则形或近圆形,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至暗褐色,具同心纹,潮湿条件下生橙红色或黑色小点。A.2.4花卉植物青霉病
主要为害植物球茎、鳞茎、块茎以及果实,引起这些器官的腐烂,后期在腐烂部出现青绿色粉状霉层。
A.2.5花卉植物锈病
主要为害花卉植物的叶片、叶柄、嫩枝和芽,有时也为害花蕾或幼枝。受害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斑,背面初为黄色小斑,后变为暗褐色疱状突起,疱状物破裂后产生黄色、橘红色或褐色粉末状物,导致叶早落。
A.2.6花卉植物叶斑病
表A.1花卉植物叶斑病症状特点及其病原共同病症
叶片病部出现白色或
紫灰色、黑揭色、绒状、
烟莓状或毡状霉层。
其他症状特点
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边缘不清的黄色褪绿斑,背面密生灰白色绒状需层,后变紫灰色
叶片受害,常呈现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的小型病斑,初期病部褪色,后期呈黄揭色至淡黑色。叶片感病,产生黄斑,病斑周围有草绿色或褐绿色的晕圈,病斑常愈合成片,可导致全株叶片枯死。病原真菌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褐孢霉
Fulvia spp.
枝孢霉
Cladosporium spp
弯孢霉
Currularia spp.
共同病症
叶片病部出现白色或
紫灰色、黑褐色、绒状、
烟得状或毡状爵层。
叶片病部出现熙色小
点,呈疣状突起。
A.2.7花卉植物根腐病
表A.1(续)
其他症状特点
感病叶片病斑圆形、近圆形、椭圆或不规则形,有轮纹,深色。
感病叶片病斑多为圆形、灰褐色,边缘暗褐色。感病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班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近形或不规则形斑,黑紫色,病斑边缘呈放射状,病重时引起落叶。感病叶片初期出现大小不等的淡黄色至紫祷色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叶片感病,逐渐形成枯斑,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后期中央变灰褐色至灰色,病健交界处明显。这里指由真菌所致的根部皮层腐烂症状。NY/T1281-2007
病原真菌
链格孢
Alternariaspp
尾孢霖
Cerocospora spp.
放线舞
Actinomnema spp.
壳针孢
Septoriu spp.
叶点霖
Phyllosticta spp.
丝核菌根腐病:花卉苗木茎基部受害后出现水渍状腐烂,稍缢缩,病部常粘附着小土粒状褐色菌核,随后根部腐烂,造成苗枯萎而死。幼苗出土后1个月左右容易发病。白绢病:主要为害根部。初期从茎基部至表土层的主根出现白色丝状层,根部湿腐,易从土中拔起,后期植株萎而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株茎基部常有白色菌丝体和老鼠屎状的菌核。A.2.8花卉植物疫病
主要为害花卉植物叶片,也可为害花、茎和根。叶上产生油溃状小斑,病斑逐渐扩大,呈灰绿色,潮湿时病部产生绵状霉层,霉层上有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导致叶和花软腐,茎曲折下垂及根腐。A.2.9花卉植物枯萎病
发病初期,表现为植株梢端生长缓慢,一侧出现明显枯萎。幼株受害常畸形;根部发病,植株表现为叶色变化,呈淡绿色、枯黄色,最后呈枯草色。纵剖病茎可以看到维管束中有褐色的条纹,从根部一直扩展到茎梢部。
NY/T1281—2007
B.1显微镜检验
B.1.1仪器设备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花卉植物真菌病害实验室检验方法高倍生物显微镜,实体生物显微镜。B.1.2试剂配制
B.1.2.1甘油乳酸
蒸馏水
B.1.2.2酒精冰醋酸混合液
冰醋酸
95%酒精
B.1.2.3苯胺蓝水溶液
苯胺蓝
蒸馏水
B.1.2.4水合氯醛水溶液
水合氯醛5g
蒸馏水
B.1.3检验方法
B.1.3.1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挑取镜检标本上具有大量的菌丝体或子实体,可直接用针挑取,放在加有一滴浮载剂(常用蒸馏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B.1.3.2叶面真菌的粘贴镜检
叶片表面的灰霉病菌、各种叶斑病菌、青霉病菌或锈病菌等可用粘贴法检视。具体方法是将小段透明胶带贴在有真菌生长部位的叶面上,真菌即粘在胶带上,将胶带取下放在载玻片上的1滴甘油乳酸中,上面再加1滴甘油乳酸,加盖玻片观察。B.1.3.3组织整体透明镜检
将小块病组织薄片放在酒精冰醋酸的混合液中固定24h,然后浸在饱和的水合氯醛水溶液中,待组织透明后取出用水洗净,再用苯胺蓝水溶液染色,然后放入甘油乳酸浮载剂,在显微镜下观察。B.1.3.4徒手切片镜检
用剃刀或单面刀片进行徒手切片。材料粗大面比较坚硬的,直接夹在手指间切;细小且柔软的材料可以夹在木髓、新鲜胡萝卜或马铃薯薯块中间切。先将材料修整至合适大小(长1cm~2cm,直径0.5cm左右),以左乎的食指和拇指摆正捏住,中指顶住材料下端,使材料突出手指以上1mm~2mm,右手握刀,从左向右后斜向切削。切削时要使刀口与材料垂直。切下4片~5片薄片后,用毛笔蘸水轻轻沿刀口取下,放入有蒸馏水的培养血中。切到一定数量时,在培养Ⅲ中选取带有病原物的薄片材料进行镜检。也可将病组织浸湿,放在表面很平的小木板块上,上面加载玻片用手指轻轻压住,随着手指慢6
慢地向后退,用力片将材料拉切成薄片。B.2病原菌培养检测
B.2.1仪器设备
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B.2.2试剂配制
B.2.2.1PDA培养基
马铃薯
葡萄糖
17g~20g
1000mL
B.2.2.2燕麦片琼脂培养基
燕麦片
17g~20g
1000mL
B.2.2.33%~5%次氯酸钠水溶液
次氮酸钠3mL~5mL
蒸馏水
加至100mL
B.2.3保湿培养检测法
NY/T1281-2007
在培养皿中放2张滤纸,用无菌水湿润,上面放两根细玻棒,将可疑标本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后搁在玻棒上,在20℃~25℃温度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当标本长出菌丝体或子实体时进行镜检。B.2.4、分离培养检测法
B.2.4.1材料的选择
选择典型症状的新鲜植株、器官或组织,洗净,晾干取病健交界部分切成3mm~5mm见方小块用作分离材料。若材料已经严重腐败,无法进行常规分离培养,可采用接种后再分离的方法,即将病组织作为接种材料,直接(或创伤)接种在健康植株或离体植物材料上,等其发病后再从病株或病组织上进行分离培养。
B.2.4.2工具的消毒、灭菌
打开超净工作台通风20min以上,用70%酒精擦拭手、台面和工作台出风口进行消毒,分离用的容器和镊子用95%酒精擦洗后经火焰灼烧灭菌。B.2.4.3平板PDA的制作
将待用的三角瓶装PDA培养基置微波炉中融化,取出摇勾,在超净工作台上经无菌操作将培养基倒人已灭菌的培养Ⅲ中(厚度2mm3mm),摇匀,静置台面冷却即成。在倒培养基时不要让三角瓶瓶口接触培养血壁,以免培养基黏附在皿壁上,引起污染。为防止细菌污染,可在10mL培养基中加入3滴25%乳酸,也可在培养基内加入链霉素(40μg/mL)。
B.2.4.4材料的消毒
将分离材料置已灭菌的小容器中,先用70%酒精漂洗2s~3s,迅速倒去,紧接着用3%~5%次氯酸钠水溶液消毒5min~15min,再经无菌水漂洗3次~4次,最后用灭菌的滤纸吸干材料上的水。B.2.4.5材料移植
在无菌操作下用镊子将材料移人平板PDA培养基上(疫霉菌选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在一个培养皿上可分开放置多块分离材料。7
NY/T1281-2007
B.2.4.6材料的真菌培养
在培养皿上标明分离材料、日期,将培养血放人恒温培养箱中在25℃左右黑暗条件下培养,待培养皿内长出明显的真菌菌丝体或子实休即可鉴定。B.3花卉植物病原菌鉴别特征
B.3.1葡萄孢菌(Botrytisspp.)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直或稍弯曲,淡褐色,光滑,具隔膜,顶端有1次~2次分枝,分枝末端常明显膨大,形成无色或淡色的瓶状产孢细胞,产孢细胞多芽生,大小960μm~1200μm×16μm~22μm。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或灰色,大小9um~16μm×6μm~10um,聚集成堆呈灰色。病菌形成黑色不规则的菌核。有性态为核盘菌属(Sclerotinia)或葡萄孢核盘菌属(Botryotinia)。B.3.2白粉病菌(Oidiumspp.)
菌丝体白色,表生,以吸器深人寄主表皮细胞中吸取养料。常在寄主表面产生毡状粉霉层,即为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串生,自上而下依次成熟。有性态是白粉菌科(Erysiphaceae)中的许多属。B.3.3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p.)分生孢子盘盘状,生于寄主植物表皮下,分散或合生。有时有刚毛,刚毛褐色,具隔膜,向顶端渐尖。分生孢子梗直,项端钝圆,常无色,大小9m~24um×3μm~4.5μm。分生孢子短圆柱形至新月形,无色,单胞,壁薄,表面光滑,有时含油球。偶尔产生菌核。病菌根据对不同寄主致病性的差异而分化为多种专化型。
B.3.4青霉菌(Penicilliumspp.)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生,表面粗糙或光滑,有隔膜,少数集聚成孢梗束,直立,顶端形成1至多次帚状分枝,分枝项端形成多数产孢细胞,上面产生成串的、白上而下依次成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表面光滑或有疣,聚集时呈青色或绿色。B.3.5锈病菌
B.3.5.1柄锈菌(Pucciniaspp.)冬孢子堆产生在表皮下,大多裸露。冬孢子双胞,有时也混生稀少单胞或多胞,每个细胞有一个发芽孔,顶细胞的发芽孔多生于顶端,下一细胞的发芽孔紧接在隔膜下,孢壁有色、光滑或有纹饰;柄有色或无色,不胶化,永存性或可脱落,萌发形成有隔担子,上生担孢子。夏孢子堆生于表皮下,裸露。夏孢子单生在柄上,单胞,圆形或椭圆形,孢壁有色,有小刺,发芽孔多个。性孢子器埋生在上表皮下,近球形。锈孢子器生在下表皮下,裸露后呈杯形或筒形,有包被。锈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常互相挤压呈多角形,孢壁无色有小瘤。
B.3.5.2单胞锈菌(Uromycesspp.)冬孢子堆生在寄主表皮下,破裂后呈暗褐色至黑色,粉状。冬孢子单胞有柄,黄褐色至栗色,平滑,顶壁较厚,顶端有一个发芽孔。夏孢子堆生在寄主表皮下,裸露后呈红褐色,粉状。夏孢子单胞,近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表面有刺或瘤状突起,单生在柄上,发芽孔明显。性孢子器常埋在寄主组织内,孔口有侧丝突出。锈孢子器杯形或短圆筒形,有包被。锈孢子圆形至椭圆形,浅色,平滑或有小瘤,串生。B.3.5.3多胞锈菌(Phragmidiumspp.)叶背生冬孢子堆,小,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常有侧丝。冬孢子单生柄上,大而显著,3至多胞,每胞有2个~3个侧生发芽孔,壁厚,光滑或具小瘤;柄长并膨大,常为吸水性,柄上部有色,下部无色。夏孢子堆初期生于寄主表皮下,后外露,橙黄色,周围有侧丝。夏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单生在柄上,壁有小刺或小瘤,发芽孔散生,不太显著。性孢子器生在角质层下或表皮中,圆锥形或扁球形。锈孢子器初生在表皮下,后外露,圆形或圆筒形,无包被,有侧丝。锈孢子圆形至椭圆形,有瘤,串生,单主寄生。8
B.3.6叶斑病菌
B.3.6.1褐孢霉(Fulviaspp.)
NY/T1281—2007
菌丝体疏展,有子座。分生孢子梗由子座伸出,不分枝或偶尔分枝,直或弯曲,基部狭窄,向上渐宽,梗的一边有节状膨大物,能侧生为短型侧枝,淡褐至深褐色,光滑。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常分枝,孢子顶侧生,两端钝圆,淡褐至深褐色,表面光滑,0个~3个隔膜,有时脐部稍凸出。B.3.6.2枝孢霉(Cladosporiumspp.)菌丝体埋生或表生,有时产生子座。分生孢子梗黑褐色,单生或丛生,不分枝或仅中、上部分枝。分生孢子单生或成短链,黑褐色,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卵圆形、圆筒形、柠檬形或不规则形,0个~3个隔膜,表面光滑或具小疣,孢痕和脐很明显。有性态是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黑星菌属(Venturia)或梨孢假壳属(Apiospora)。
B.3.6.3链格孢(Alternariaspp.)菌丝体全部埋生或部分表生。菌丝细长,分枝,无色或褐色具隔膜。很少形成子座,无刚毛。分生孢子梗比菌丝粗,淡褐色至褐色,单枝或具松散的不规则分枝,弯曲或呈届膝状。分生孢子呈链生或单生,淡褐色至深褐色,形状不一,典型的为卵圆形或倒棍棒形,表面光滑或具微刺,有纵横隔膜,顶端常具喙状细胞。可形成长或短、分枝或不分枝的孢子链。B.3.6.4弯孢霉(Curvulariaspp.)子座较大,直立,黑色,圆筒形,有时有分枝。分生孢子梗褐色,单生或丛生,直或弯曲,常为屈曲状!表面光滑,具隔膜。分生孢子单生,顶侧生,不分枝,常向一侧弯曲,棍棒形、椭圆形、宽梭形、倒卵形或梨形,有3个以上隔膜,淡褐色至深褐色,通常两端细胞颜色较浅,有时隔膜处有深色带,表面光滑或有微刺;有的脐点突出,有的形成三叉星状孢子。B.3.6.5尾孢霉(Cercosporaspp.)菌丝体多表生,常有子座,分生孢子梗粗大菌丝型,褐色,顶部额色较淡。不分枝或偶尔分枝,直或弯曲,有时呈屈膝状,丛生于子座组织上。分生孢子单生,基部有疤痕,无色或淡褐色,针形、鞭形或倒棒形,直或微弯,具多个隔膜,表面光滑。有性态大多属于球腔菌属(Mycosphyaerella)。B.3.6.6放线霉(Actinonemaspp.)分生孢子盘四周有放射状菌丝,似垫状组织,着生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短小。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葫芦形,双胞,隔膜处稍缢缩,上部细胞较小,有喙状突起,偏向一侧。此属与盘二孢属(Marssonina)相似,后者不形成放射状菌丝。B.3.6.7壳针孢(Septoriaspp.)分生孢子器球形,埋生,褐色,壁薄,孔口单生,圆形,孔口处暗色,胞壁加厚,有时有乳突。缺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线形,无色,多个隔膜,表面光滑。已发现的有性态大多为球腔菌属(Myrosphaerlla)和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B.3.6.8叶点霉(Phyllosticta spp.)分生孢子器埋生,单腔或多腔,散生或聚生,暗褐色或黑褐色,孔口居中,呈圆形。分生孢子有两种:大型分生抱子近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基部略尖,壁光滑,具油球,顶生G型附属丝,不分枝:小型分生抱子圆筒形或哑铃形,单胞,无色。叶点莓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较快,气生菌丝较多,分生抱子器形成较稀,器壁膜质。
B.3.7根腐病菌
B.3.7.1丝核菌(Rhizoctoniaspp.)菌丝初无色,后变褐色,近分枝处形成隔膜,呈缢缩状;菌丝多为直角分枝,呈放射状。菌核初为白色,后转褐色,也有红棕色,不规则形,表面粗糙,着生在菌丝中,彼此以菌丝相连。B.3.7.2小核菌(Sclerotiumspp.)9
NY/T1281—2007
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丝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色,组织紧密,直径0.5mm~3mm
B.3.8疫霉病菌(Phytophthoraspp.)菌丝无隔,发达,多分枝,直径4um~8um。有的种菌丝局部膨大,称菌丝膨大体,顶生或间生,球形、近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孢囊梗与菌丝略有差别,通常此菌丝细,直径2μm~4μm,少数种有明显分化的孢囊梗,不分枝或单轴分枝,少数种复合分枝。新的孢子囊从老的空孢子囊内侧基部长出或从老孢子囊基部外侧长出,一枝孢囊梗上往往可产生多个孢子囊。孢子囊顶生,近球形、卵形、梨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项顶部具乳突或不具乳突;具乳突的孢子囊成熟后通常脱落,脱落孢子囊具柄;无乳突的孢子囊不脱落。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萌发时从顶部排孢孔释出;少数孢子囊可以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厚垣孢子有或无,球形,常具厚壁、光滑。藏卵器球形,壁大多光滑,少数种有泡状突起,内含1个卵孢子;雄器侧位或下位,侧位雄器通常着生于紧换藏卵器柄的一侧,下位雄器则包裹在藏卵器的柄上。卵孢子具厚壁,光滑,呈浅黄至黄褐色。B.3.9镰刀菌(Fusariumspp.)
分生孢子梗无色,有或无隔膜,下端常聚集成分生孢子座,有时直接从菌丝生出,不分枝至多次分枝,最上端为产孢细胞。大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镰刀形,无色,多胞,两端稍尖,略弯曲,基部细胞常有一明显突起,称为足胞;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双胞,单生或串生。有些种可在菌丝末端或中间或在分生孢子上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表面光滑或有齿状突起,大多无色,少数黄褐色,单生、串生或聚合成团。有性态属于赤霉属(Gibberella)、丛赤壳属(Nectria)、菌寄生属(Hypomyces)及丽赤壳属(Calonectia)等。B.4结果判定
如病原菌特征符合B.3中的某一类,即可判定为该病原菌。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