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行业标准(HY) > HY/T 081-2005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HY/T 081-200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Y/T 081-2005

中文名称: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标准类别:海洋行业标准(H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5-05-18

实施日期:2005-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7380162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环境保护>>13.020.01环境和环境保护综合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综合>>Z06自然资源环境保护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标准价格:18.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归口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红树林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HY/T 081-2005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HY/T081-200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0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81—2005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monitoring of mangrove ecosystem2005-05-18发布
数码防伪
国家海洋局
2005-06-01实施
HY/T081—2005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方法
质量控制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红树林监测数据报表格式
表1水环境指标测定分析方法
表2红树林群落现场监测记录
水环境监测数据报表
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报表
表A.3红树林土壤盐度、有机碳、硫化物含量监测数据报表表A.4
红树林栖息地监测数据报表
红树林群落监测数据报表
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数据报表红树林鸟类监测数据报表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前言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明辉、韩庚辰、周秋麟、梁斌,HY/T081-2005
1范围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红树林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HY/T081—2005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红树林的生态监测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17378.2
海洋蓝测规范
GB17378.4
GB17378.5
GB17378.7
GB12763.4
第4部分:海水分析
海洋监测规范
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调查规范
海水化学要素观测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13909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红树林MangroveForest
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受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4
监测内容与指标
4.1水环境
水环境监测指标包括:
水温;
盐度;
悬浮物;
溶解氧;
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无机磷、活性硅酸盐)。4.2沉积环境
沉积物监测指标包括:
-沉积物粒度;
一土壤盐分;
有机碳;
硫化物。
4.3栖息地
栖息地监测指标包括:
HY/T081-2005
红树林分布面积;
覆盖度。
4.4生物指标
4.4.1红树林群落
红树林群落监测指标包括:
种类组成;
密度;
胸径;
株高。
4.4.2底栖动物群落
底栖动物监测指标包括
种类组成;
密度;
生物量。
4.4.3红树林鸟类群落
鸟类监测指标包括
种类组成
种群数量
监测方法
水环境
在红树林分布区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均应布设相应监测站位,站位应尽可能在红树林分布区内均匀布设。应在高潮时进行现场测定并采集水样,每个站位只测定并采集表层水样,水环境各项指标分析测定按表1所列方法进行,测定方法按GB17378.4的有关规定执行。所测数据按附录A表A.1的格式填写数据报表。
表1水环境指标测定分析方法
溶解氧
悬浮物
亚硝酸盐
硝酸盐
无机磷
活性硅酸盐
5.2沉积环境
5.2.1沉积物粒度
表层水温表法
盐度计法
pH计法
碘量法
重量法
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锌-镉还原法
镉柱还原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硅钼黄分光光度法、硅钼蓝分光光度法引用标准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GB12763.4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在每个红树林样地内(见5.4.1)采集表层(0cm10cm)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沉积物粒度分析按2
GB13909的有关规定执行。所测数据按附录A表A.2的格式填写数据报表。5.2.2土壤盐分
5.2.2.1仪器设备
红树林土壤盐分分析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如下:盐度折射计;
——20ml或50ml注射器。
5.2.2.2盐分测定
HY/T081-2005
在每个样地内取土芯,从土芯表面算起,在土芯10cm处取出土样。将一小片滤纸或纤维纸放于注射器的底部,然后加人土样,用栓塞挤压使间隙水通过滤纸,滴到折射计的玻璃槽上,盖上盖片,将折射计对着光亮处,通过目镜直接读出盐度。所测数据经校正后按附录A表A.3的格式填写数据报表。5.2.3有机碳、硫化物
在每个红树林样地内(见5.4.1)采集表层(0cm~10cm)沉积物用于有机碳和硫化物分析。有机碳分析采用热导法,硫化物分析采用碘量法分析,样品预处理、分析方法应按GB17378.5的有关规定执行。所测数据按附录A表A.3的格式填写数据报表。5.3红树林分布面积及盖度
5.3.1遥感信息源选择和仪器设备红树林分布面积及盖度监测所需信息源及仪器设备如:全色波段HRV卫星数据;
GIS软件平台;
一手持GPS;
—1:10000地形图。
5.3.2遥感图像的几何精校正方法SPOT图像在1:10000地形图上选择地面控制点(DCP),采用一般齐次多项式方法进行几何精校正。DCP尽可能在海岸带中选取。再用GPS实地采集DCP作为补充进行二次校正。经儿何校正后的SPOT和ETM十图像采用最邻近内插法进行重采样。5.3.3图像增强与图像复合方法
在图像中选择红树林训练区,即感兴区(ROI),分析红树林的图像特征,然后用直线拉伸法对图像进行三线性变换分段拉伸,使红树林区域与周围滩涂、海域的光谱间差异增大。采用锐化HIS变换的方法,分别将各景SPOT图像与相应的ETM十图像进行融合,得到包含了SPOT和ETM十两种数据信息的复合图像。然后采用经过融合的图像数据进行RGB真彩色合成,并加人公里格网,以TIFF格式保存。
5.3.4图像判读与野外工作图的编制在GIS支持下,在计算机上对各景图像进行人工目视判读,区划红树林小班,勾绘其边界线,得到多边形小班面状图层。以1:10000地形图为基础,产生相关的图层,并与由图像判读得到的小班面状图层进行叠加后,输出以遥感图像为背景的、包含行政界线和有关地物的比例尺为1:20000的红树林小班区划草图,作为野外调查的工作图。5.3.5野外调查方法
深入实地,逐一对照、检查工作图上红树林小班区划的合理性、界线定位的准确性。若通过目测判定某一小班区划合理,小班界线在图上位移小于或等于2.0mm,面积误差小于或等于15%,则认为工作图上该小班的界线是准确的;若区划不合理,或界线位移明显偏大,或工作图上没有勾绘的零星分布红树林、末成林林地、天然更新林地等,采用GPS绕测定位修正,将其数据通过GIS数据处理软件下载后,生成面状图层后对计算机上的原小班界线图进行修正;对于紧靠或紧邻山丘、海堤、建构筑物等明显地物点,通过目测在工作图上能够准确定位和勾绘的红树林小班,直接在工作图上进行小班界线修正和3
HY/T081—2005
补充勾绘,并通过直接转绘法和扫描量化法两种方法对计算机上的原小班界线图进行修正。小班界线修正和补充勾绘完成后,进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性地段,采用目测法调查其盖度(郁闭度)。通过访问附近群众和知情者、查阅历史资料等方法,确定林木起源。5.3.6红树林分布面积计算
采用GIS对野外修正后的图像进行空间分析,计算红树林林地分布总面积、未成林林地面积、天然更新林林地面积。所测数据按附录A表A.4格式填写数据报表。5.4生物指标
5.4.1红树群落(断面样地法)
5.4.1.1设备
红树林群落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如下:手持指南针,2个,用以确定断面线;卷尺,50m玻璃纤维卷尺,用于确定样地;2m玻璃纤维卷尺,用于测量红树林树木胸径;约100m长的绳孕或线;
耐用的标签和细不锈钢丝,标签用铝片制作,编号,标桩,长1.5m粗50mm的PVC或其他材质的管材;手锤和钉子@m);
印制好的现场记录表;
铅笔。
5.4.1.2断面布设の
在每一红树林监测区,根据红树林分布区域面积设3~6条以上断面,断面从红树林向海的分布前沿向红树林陆地边缘布设,穿越高、中、低三全潮带。5.4.1.3样地选择
在断面内,低、中和高潮区各布设1个大小相同的样地。样地面积取决于树采的密度,但不能小于10m×10m,可根据红树林的密度扩大或缩小样地面积,般来说,每一样地至少应有40~100棵树木。如果红树林仅为沿海岸分布的狭窄“条状带”则应在此“条状带”中布设一个样地。用标桩在样方的四角做标志,标桩要牢固插人地下(至少50cm),在每个标桩上用不锈钢丝系上标签,标明断面、样地编号。
5.4.1.4胸径、株高测量
用2m玻璃纤维卷尺测量每棵树周长大于4cm的树木基干周长()。测量在肩高位置进行,大约
在地面以上1.5m处。将钉子(长。cm)钉人测量高度以下10cm处的茎于以便为将来的测量提供参考点。将钉子的一半突出于茎之外,以利树木生长。一些红树林树木的形状和生长形态难以测量其树木基于周长,采用下述方法测量:若树木在胸部高度以下分叉,或在近地面或地面之上的基部单向萌芽,将每一分枝看作单独的茎干加以测量(在记录中,将主茎干记为“1”,其余的分枝记为“2\);若茎干具有支撑根系或下部树干呈现凹槽形(红树科植物),则在根颈上部20cm处测量树木基干周长;
若在测量点茎干具有隆起、枝条或畸形时,要把测量基干周长的位置稍微上移或下移。测量树木基干周长的同时测定每株红树林的株高(地面至植株的最高点)。胸径(DBH)按式(1)计算。
式中:
DBH—
胸径,cm;
....1)
C——树木基干周长,cm。
5.4.1.5种类组成、密度
鉴定样地内所有红树林种类按以下三类记录不同种类的植株数量:大树,DBH大于4cm;
小树,DBH大于1cm、小于4cm,且株高大于1m;幼树,树高小于1m。
红树林密度按式(2)计算。
式中:
d—红树林植株密度,株/10m;
样地内红树林植株树,株;
样地面积,m。
红树林现场调数据记入表2中,现场记录经计算整理后按表A.5的格式报表。2红树林群落现场监测记录
监测时间:
断面编号:
样地编号:
日,记录者:
样地中心位置:经度
拉丁名
基干周长
”纬度
HY/T081--2005
(2)
HY/T081—2005
5.4.2大型底栖动物
在每个红树林样地内(见5.4.1)采用0.25cm×0.25cm定量样方随机采集底栖动物样品4~8次,生物样品经底层孔径为1.0mm套筛分选,5%福尔马林海水溶液固定。现场采样、样品实验室鉴定、记录、分析方法按GB17378.7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有关规定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数按表A.6格式填报表。
5.4.3红树林鸟类
用样线法统计鸟类数量。退潮时,在红树林中按固定的线路和长度以每小时0.5km~1km速度行进,观察统计线路两例各25m宽范围内的鸟类;记录下观察到的鸟类所在的位置、高度以及距林缘出发点的距离;隔天作1次,共3次,以3次的平均数作为分析数据。红树林鸟类调查数据按附录A表A.7格式填报表。
6质量控制
首次开展红树林生态监测前应进行充分论证,确定监测区域的范围、监测断面、样地及监测站位,经确定后应固定不变。若需增加监测断、面样地或监测站数量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以2月份、5月份、8月份、11月份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年季之间同一季节的监测时间应尽可能固定不变,监测时间相差最多不能超过15d。按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管理及报送监测数据,同时应报送监测站位图,图中应标明监测站位编号、经纬度等信息,有关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按GB17378.2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红树林监测数据报表格式
A.1水环境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1;A.2
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报表,见表A.2;红树林土壤盐度、有机质、硫化物含量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3;红树林栖息地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4;红树林群落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5;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6;红树林鸟类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7。HY/T081—2005
HY/T081—2005
监测单位:
监测时间:
填表人:
(章)bzxZ.net
年一月
校对人:
表A.1水环境监测数据报表
报表日期:
年二月一日
水质监测结果
审核人:
硝酸盐
共一页第页
活性硅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