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行业标准(HY) > HY/T 083-2005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HY/T 083-200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Y/T 083-2005

中文名称: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标准类别:海洋行业标准(H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5-05-18

实施日期:2005-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6168050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07.060;13.020.01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综合>>Z06自然资源环境保护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2页

标准价格:28.0 元

出版日期:2005-09-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马明辉、韩庚辰、周秋麟、梁斌

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归口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提出单位:国家海洋局

发布部门:国家海洋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海草床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海草床生态监测工作。 HY/T 083-2005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HY/T083-200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07.060;13.0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 083—2005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monitoring of seagrass bed2005-05-18发布
数码防伪
国家海洋局
2005-06-01实施
HY/T083—2005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监测断面及站位布设
水环境
沉积环境
栖息地
海草群落
5.6底栖动物
6质量控制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参考文献
图1站位布设示意图
海草床监测数据报表格式
海草盖度判别依据
我国常见海草种类
断面及站位布设示意图
图3柱状采样器
常见海草种类的花、果实及种子图4
海草结构示意图
海草盖度判别
表1水环境指标测定分析方法
表A.1水环境监测数据报表
表A.2沉积环境监测数据报表
表A.3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报表
海草分布面积监测数据报表
海草群落监测数据报表
表A.6海草底栖动物(底上)监测数据报表次
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明辉、韩庚辰、周秋麟、梁斌。HY/T083--2005
1范围
海草床生态蓝测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海草床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HY/T083—2005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海草床生态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5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GB12763.4海洋调查规范海水化学要素观测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13909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海草床
seagrassbed
在近岸浅水区域沙质或泥质海底生长的高等植物海草群落。4监测指标
4.1水环境指标
水环境监测指标如下:
水温;
盐度;
一悬浮物;
一透光率;
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无机磷、活性硅酸盐)。4.2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监测指标如下:
有机碳;
硫化物。
4.3栖息地
栖息地监测指标如下:
沉积物粒度;
海草分布面积。
4.4海草群落
海草群落监测指标如下:
HY/T083—2005
种类组成;
密度;
盖度;
株冠高度;
生物量。
4.5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监测指标如下:
种类组成;
生物量。
5监测方法
监测断面及站位布设
垂直于海岸带方向设置监测断面,断面数量根据海草分布区域面积而定,一般需要设5~10条断面。每条断面上设调查站位3个,分别在水深2m、3.5m和5m处,若海草分布区水深达10m以上,可在7.5m和10m处增加两个站位。断面及站位设置见图1和图2。2m
站位A
站位B
图1站位布设示意图
图2断面及站位布设示意图
站位C
5.2水环境
5.2.1透光率
5.2.1.1仪器设备
便携式照度计,配有一个水下光量子传感器。5.2.1.2监测方法
HY/T083—2005
将水下传感器放在距海底30cm~40cm处,在船上读出光照强度(L,)。另外,选择没有树木或房屋遮挡的海岸上高潮线处,测定海面光照强度(L。)。透光率(R,),数值以%表示,按下式计算:R,
式中:
R—透光率;
L水下光照强度;
一海面光照强度。
5.2.2水温、盐度、悬浮物、营养盐(1)
每个站位只测定并采集表层水样,水环境各项指标分析测定按表1所列方法进行,测定方法应按GB17378.4有关规定执行。按附录A表A.1格式填写数据报表。表1水环境指标测定分析方法
悬浮物
亚硝酸盐
硝酸盐
无机磷
活性硅酸盐
5.3沉积环境
表层水温表法
盐度计法
重量法
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锌-镭还原法
镉柱还原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硅黄分光光度法、硅钼蓝分光光度法引用标准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GB12763.4
GB17378.4
GB17378.4
GB17378.4
采用柱状采样器(图3)在水下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0cm~5cm),用于有机碳和硫化物分析。有机碳分析采用热导法,硫化物分析采用碘量法分析,样品预处理、分析方法应按GB17378.5的有关规定执行。按附录A表A.2格式填写数据报表。5.4栖息地
5.4.1沉积物粒度
采用柱状采样器(见图3)在水下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0cm~5cm),用于沉积物粒度分析。沉积物粒度分析按GB13909的有关规定执行。按附录A表A.3格式填写数据报表。5.4.2海草分布面积
以1:10000地形图为基础,在每一块被调查的海草床边界(主要是拐点位置)设置多个GPS定位点,然后进行海草分布区勾绘。采用GIS对野外调查后的图像进行空间分析,计算海草床分布面积。按附录A表A.4格式填写数据报表。5.5海草群落
5.5.1仪器设备
海草床群落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如下:3
HY/T083—2005
手持GPS定位仪,一台;
-0.25m2(50cm×50cm)样方,2个。用6#8#铜丝做成;柱状采样器,内径6.7cm(面积为0.0035m2)柱状采样器,用不锈钢板制成,高为30cm,底口钢板磨出刀刃,并配有底盖(见图3);一塑料袋、尼龙网袋(网眼为1mm)、记号笔,若干;铝箔;
水下数码照相机,一台;
永久性站位标志物,水泥碗或石头若干块;潜水服、面罩、氧气瓶等轻型潜水设备;恒温干燥箱;
分析天平(电子天平);
实验室常用设备。
5.5.2样方设置
取样刻度
图3柱状采样器
在每个站位各放置0.25m2的样方2个(见图2)。5.5.3种类组成及盖度
根据图B.1盖度评价依据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所有海草种类盖度,如果样方内没有海草分布,则盖度计为0%。再记录不同种类海草的盖度,记录的顺序依次从盖度低的种类向盖度高的种类记录。花
喜盐藻(Halophilaovalis)
秦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图4常见海草种类的花、果实及种子4
5.5.4株冠高度
HY/T083—2005
在样方内随机选择5株海草,用直尺测量每株海草最长的叶片长度(单位为cm),计算平均叶片长度,即为海草株冠高度。
5.5.5繁殖状况
检查样方内各种海草的繁殖状况,记录花和果实的数量(见图4)。5.5.6密度及生物量
每个站位,在样方外向陆地一侧0.5m处选择柱状采样区域,该区域海草种类、盖度、株冠高度等应与样方内相同。将柱状采样器放置于海底,用手将采样器毅盖区域内的所有海草的匍匐根、茎、叶全部拢人采样器内。将柱状采样器插入海底10cm,采集柱状样内所有海草的根、氟匐根、茎、叶片样品。拔出柱状来样器,在水下立即盖上底盖。离开水面后将柱状样内样品放人尼龙网袋内,并滤掉网袋内的泥沙,再将网袋内所有样品转人塑料袋内,封口、编号,带回实验室测定海草生物量及密度。如果柱状采样区海草盖度极低,则不采集柱状样,该站位海草生物量及密度均记录为0。在实验室内将塑料袋中的海草样品分别到入解剖盘中,分选并记录单一柱状样中的不同种类海草的植株数量,再除以样方面积(0.0035m2),计算出各站位每种海草的栖息密度及所有海草总栖息密度(株/m2)。
将每种海草按根(包括匍根)、叶鞘(茎)、叶片(包括死亡叶片)三部分分离(见图5)。每种海草的各部分分别装人铝箔小袋中并编号(包括站位、种类、所属部分、采样日期等信息)。将装有海草的铝箔带(散口)放人恒温干燥箱中(50℃~60℃)烘于24h~48h,直至标本完全干燥为止。取出铝箔袋,待标本冷却后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称量每个铝箔袋内标本的重量(单位为g),计算每种海草根、叶鞘、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再计算出所有种类的根、叶鞘、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绿色叶片
植株、
>叶鞘(茎)
海底沉积物表面
一葡甸根
图5海草结构示意图
按附录A表A.5格式填报海草床群落监测数5.6底栖动物
在水下采集每个样方内的大型底栖动物(包括草体上附着生物),经5%福尔马林固定,实验室内在立体显微镜下鉴定种类,用感量为0.01g天平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量。海草床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数据按附录A表A.6格式报表。
6质量控制
首次开展海草床生态监测前应进行充分论证,确定监测区域的范围、监测断面及监测站位,经确定5
HY/T 083—2005
后应固定不变。若需增加监测断面或监测站应在原有监测断面、站位基础上增加。以2月份、5月份,8月份、11月份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年季之间同一季节的监测时间应尽可能固定不变,监测时间最多不超过15d;按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管理及报送监测数据,同时应报送监测站位图,图中应标明监测站位编号、经纬度等信息,有关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按GB17378.2有关规定执行。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海草床监测数据报表格式
A.1水环境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1;2沉积环境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2;A.2
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报表,见表A.3;A.4海草分布面积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4;海草群落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5;A.5
海草底栖动物(底上)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6。A.6
HY/T083—2005
HY/T083—2005
监测单位:
监测时间:
填表人
(章)
年二月二日报表日期:
校对人
水环境监测数据报表
年月日
水质监测结果
审核人
透光率
无机磷
硝酸盐
共页第页
活性硅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