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行业标准(HY) > HY/T 085-2005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HY/T 085-200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Y/T 085-2005

中文名称: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标准类别:海洋行业标准(H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5-05-18

实施日期:2005-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6239865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13.020环境保护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采样、分析测试方法>>Z10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标准价格:16.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归口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河口生态系统监测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HY/T 085-2005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HY/T085-200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85-2005
河口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monitoring of estuarine2005-05-18发布
数码防伪
国家海洋局
2005-06-01实施
HY/T085-2005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监测方案设计
4.1通则
监测站位
4.3监测频率与时间
5监测指标与项目
5.1原则
5.2监测指标与项目
6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6.2统要求
7质量控制与保证
7.1质量控制
7.2基本条件
7.3仪器设备
7.4监测人员素质
8评价技术与方法
8.1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评价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9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
9.1文本格式
9.2河口生态监测报告章节内容
9.3监测数据资料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海水水质标准
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启仑、韩庚辰、马明辉、林凤翱、关春江。HY/T085-2005
1范围
河口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河口区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HY/T085-2005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的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GB/T13909
GB/T14914
GB17378.1
GB17378.2
GB17378.3
GB17378.4
GB17378.5
GB17378.6
GB17378.7
GB18421
海洋生物调查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海洋调查规范
海滨观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生物质量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第4部分:海水分析
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Y/T087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
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汞的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3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砷的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3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estuarineecosystem
河口生态系统
在河流人海口,淡水与海水混合并相互影响的水域环境与生物群落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3.2
入海河口marineestuary
河流的终段与海洋相结合的地段。既包括受到海洋因素影响的河流下段,也包括河流因素影响的滨海地段。上界在潮汐或增水引起的水位变化影响消失的某个断面,下界在由河流入海泥沙形成的沿岸浅滩的外边界;或者上界是盐水人侵界,下界是河口湾的湾口。1
HY/T085—2005
河口区estuarineregion
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一般分为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近口段以河流影响为主,口外海滨以海洋影响为主,河口段则是河流与海洋两种影响相互消长的地段。3.4
河口锋frontof estuary
河口区不同性质的水体之间常形成较明显的界面,在界面的法向上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指标变化显著。
注:河口锋的锋面处是一个辐聚带,易聚集丰富的营养物质及浮游生物,多形成为河口渔场。河口锋的形成及其运动在河口沉积动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5
河流流量riverdischarge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段面的水量。注:河流流量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单位为m/s。4监测方案设计
4.1通则
4.1.1河流近口段
河流近口段可选布测站,河流近口段布站方法,监测频率与时间参见HJ/T91中相关规定。4.1.2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及邻近海域重点在河口区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设立测站。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及邻近海域的布站方法、监测频率与时间按照4.2和4.3执行。4.2监测站位
4.2.1监测站位应尽可能均匀布设,呈扇面状,应能覆盖河口锋,以便确定监测要素的分布趋势,且应在锋面加密布设监测站位。
4.2.2监测站位一经确定,应保持长期不变,不应轻易更改,以利年际间数据比较。4.3监测频率与时间口
4.3.1背景调查应在
年度内完成,调查频率应不少于4次,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各开展一次。4.3.2水环境、沉积环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底栖生物和鱼卵及仔稚鱼等指标的常规监测每年至少应按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进行三次,海洋生物质量指标的常规监测每年至少应在生物成熟期进行一次。
4.3.3监测时间一经确定,应保持长期不变,不应轻易更改,以利年际间数据比较。5监测指标与项目
5.1原则
5.1.1监测内容应包括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包括水环境、沉积环境和生物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其他表征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专一指标。统计监测内容应包括河口区域内以及对该区域有影响的开发活动等主要生态压力指标。5.1.2
5.1.3本规程统计监测仅列出指标与项目。5.1.4如果所监测河口区及邻近海域以前没有进行较系统地调查、监测或者资料残缺不全,应该增加监测指标,项目要尽量取全。
5.1.5应该根据每个河口区生态系统的实际特点,优化选择监测项目。5.2监测指标与项目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与项目应按表1选取,河流近口段可根据需要有所增减,参见HJ/T91中2
相关规定。
湿地和水生植物
湿地水禽
边滩湿地
河口淤积
海岸侵蚀
珍稀物种
外来生物
渔业资源
海洋生物
(包括潮间带生
水环境
沉积环境
表1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与项目及分析方法指
植物种类、植被类型、生物量、盖度、密度
种类和数量
滩涂围垦及湿地面积
淤积速率
侵蚀强度
种类、数量、生物量、年龄结构、分布区域
种类和数量
游泳动物(苗)种类和种群数量
鱼卵和仔鱼的数量
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a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生物量)分布及其优势种组成和数量分布
透明度
溶解氧
悬浮物
亚硝酸盐
硝酸盐
无机磷
活性硅酸盐
输沙量
河流流量
硫化物
有机碳
监测/分析方法
现场监测、社会调查
现场监测、社会调查
卫星遥感、社会调查
现场监测、社会调查
现场监测、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拖网法
14C示踪法
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
计数法
表层水温表法
目视法
碘量法
盐度计法
pH计法
重量法
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锌-镉还原法
柱还原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硅钼黄分光光度法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碘量法
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
筛分法结合沉析法
HY/T085-—2005
引用标准
GB12763.6
GB17378.7
GB17378.4
GB17378.5
GB/T13909
HY/T085-—2005
生物质量
近海捕捞船
捕捞量(t)及产
值(万元)
海水养殖规模、
种类及产值(万
滨海旅游
海岸工程
人工鱼礁
人海河流
工业、生活污水
污染事故
石油烃
多氯联本
六六山
滴滴递
多环芳烯
数量(瘦)、总吨(t)、总功率(kw)出
虾蟹、贝类、其他
表1(续)
监测/分析方法
冷原子吸收光度法
原子荧光法
氢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荧光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气相色谱法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网箱养殖(个网箱)、浮筱养殖(hm)、底播增殖(hm2)
开发目类型、分布、游客数量(万人)、旅游收(万元
建港筑坝等建设项目的分布、规模投放总量(m)面积(m)
年输沙总量(t)
年输污染物总量(t)
污水处理率%、污水达标排放率%、年排放总量(t)、排污口数量(个)
污染事故数量(次)、主要污染物泄漏量(t)、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次数(次)、优势种、累计总面积(km2)、海产品中毒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社会调查
土会调查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引用标准
GB17378.6
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
中汞的技术规程
GB17378.6
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
中砷的技术规程
GB17378.6
6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6.1通则
HY/T085—2005
6.1.1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参见表1,河流近口段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还应参见HJ/T91中相关规定。
6.1.2河口区及邻近海域水、沉积物、生物和生物质量样品的采集、处理按照GB17378.3、GB17378.4、GB17378.5、GB17378.6、GB17378.7、GB12763.6、HJ/T91和GB/T14914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6.1.3河口区及邻近海域水、沉积物、生物和生物质量样品的来集、处理与分析的统一要求按照6.2执行。
6.2统一要求
6.2.1水样采集表层,或者采集表层和底层。溶解氧、pH、叶绿素和营养盐在水深大于5m的站位宜分表底两层采样分析。
表层为海面下0%5m以内的水层水深小于50m时,底层为离底2m的水层;水深在50m~200㎡厨,底层离底的距离为水深的5%。6.2.2沉积物样晶在水深小于200m的海域一般使用采样面积为0.1m的采泥器,近岸浅水海域一般使用0.05m的采泥器。
6.2.3浮游植物样品采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网采集。6.2.4浮游动物桶品采用浅水工和Ⅱ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网采集,种类组成结合浅水I和Ⅱ型浮游生物网样品分析,量用浅水I和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计数,分别阐述;生物量仅用浅水I型浮游去除水母、海樽等含水量多的、较大型的生物后称重。生物网采集的样品
6.2.5底栖生物样品采集面积为每站不小于0.2m。便用面积为0.05m的采泥器,每站采5次;0.1m的采泥器,每站至少采2次,0.25m的采泥器,每站采1~2次。发现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标本,应拍照、观察并记录。
6.2.6浮游植物
到种。
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90%以上的样品应鉴定到种,优势种和常见种应力求鉴定6.2.7用于生物质量分析的生物样品可现场采集也可从监测海域内的渔船上购买,但购买前应确认采集的种类确实是在监测海域内捕到的种类,禁止在市场上采购。质量控制与保证
7.1质量控制
河口区及邻近海域水、沉积物、生物和生物质量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的质量控制应遵照GB17378.2、GB17378.3、GB17378.4、GB17378.5、GB17378.6、GB17378.7、GB12763.6、GB/T13909、HJ/T91和GB/T14914中的相关规定执行。7.2基本条件
为保证河口生态系统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监测单位应具备必要的采样、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并具有样品采集、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暂无条件和能力完成的监测实验项目,须委托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具备相应监测能力的监测机构承担该次监测工作。
从事河口生态系统监测的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有效运行;制定质量计划,并严格执行,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7.3仪器设备
所有在监测、分析过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应遵照GB17378.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5
HY/T085—2005
7.4监测人员素质
从事河口生态系统监测工作的人员须具备相关资格证书方可上岗。8评价技术与方法
8.1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评价8.1.1评价方法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评价采用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指数法进行。即应用下面的公式进行单因子评价:
P,=C:/Csi
式中:
P,—一第i种污染物的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或生物质量指数;C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值;
Csi\—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海水质量评价标准应采用GB3097,参见附录A,或采用GB11607;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应采用GB18668,参见附录B;生物质量评价标准应采用GB18421,参见附录C。
8.1.2评价标准
当P,<1.0时,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或生物质量符合标准;当P,>1.0时,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或生物质量超过标准。
8.2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见HY/T087中的相关规定。9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
9.1文本格式
9.1.1文本规格
河口生态监测报告书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9.1.2封面格式
河口生态监测报告封面格式如下。第一行书写:×××河口(一号宋体,加黑,居中);第二行书写:生态监测报告(一号宋体,加黑,居中);落款书写:编制单位全称(如有多个单位可逐一列人,三号宋体,加黑,居中);第四行书写:×××X年XX月(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封面美观。9.1.3封里一内容
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姓名;报告书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内容。9.2河口生态监测报告章节内容
河口生态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章节内容。依据调查目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可对下列章节及内容适当增减。
9.2.1内容提要
概括性地归纳总结河口监测区域的范围、面积;监控目标;生态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主要生态问题;对策建议。
9.2.2前言
HY/T085—2005
描述监测的河口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理、气象、水文和主要海洋自然灾害等自然概况。描述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所在区域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等社会、经济状况。描述所在区域的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质量等生态历史状况。
9.2.3主要监测工作
描述河口监测的指标、站位、时间与频率,监测、分析、评价的方法。9.2.4河口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描述河口生态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包括海洋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等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等;海洋环境质量:各有关监测指标数量(或含量、浓度等)和分布;以及河口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压力。9.2.5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针对河口生态系统监测的主要目标,通过将监测结果与相关生态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掌握河口区域的关键间题的变化和趋势并加以阐述。9.2.6河口生态系统的管理措施和建议9.2.6.1针对河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问题,根据监测结果和研究成果,提出河生态系统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实现海洋生态的区域化管理与调控,为河口地区减轻海洋生态灾害损售、保障人体健康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保证海洋功能区的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的持续开发利用。9.2.6.2提出的滑理调控措施要注意与监控区所在区域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的有效衔接,保持必要的协调一致。9.2.7其他应附的附图、附表、附件(含参考文献)等9.2.8主要参考文献
9.2.9其他内容
9.3监测数据资料
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生态监测分析的数据资料应按有关规定上报,并妥善归档。HY/T085—2005
海水质量应符合表A.1的规定。
漂浮物质
色、臭、味
悬浮物质/(mg/L)
水温/℃
溶解氧/(mg/L)
无机氮(以N计)/(mg/L)
非离子氨(以N计)/(mg/L)
活性磷酸盐(以P计)/(mg/L)≤
油类/(mg/L)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海水水质标准
第一类
海水水质标准
第二类
海面不得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海水不得有异色、异臭、异味
人为增加的量≤10
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夏季不超过当时当地1℃,其他季节不超
过2℃
7.5~8.5,同时不超出该海域正常变动范围的0.2pH单位
第三类
人为增加的量
≤100
第四类
海面无明显油膜、浮沫和
其他漂浮物质
海水不得有令人厌恶和
感到不快的色、臭、味
人为增加的量≤150
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不超过当时当地4℃6.8~8.8,同时不超出该海域正常变动范围的0.2pH单位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