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087-200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Y/T 087-2005
中文名称: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报批稿)
标准类别:海洋行业标准(H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5-05-18
实施日期:2005-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7442231
相关标签:
近岸
海洋
生态
健康
评价
指南
报批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 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环保、保健与安全>>13.060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采样、分析测试方法>>Z17海洋环境物质分析方法
关联标准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归口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HY/T 087-2005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报批稿) HY/T087-200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07.060;13.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87-—2005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
The guida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astal marine ecosystem health2005-05-18发布
数码防伪
国家海洋局
2005-06-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生态健康分级
生态健康指数
珊瑚礁生态系统
5.2海草床生态系统·
红树林生态系统
河口与海湾生态系统
6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附录A(规范性附录)各类群生物评价依据表1
珊瑚礁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次
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残毒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珊瑚礁生态系统栖息地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海草床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海草床生态系统沉积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海草床生态系统栖息地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海草床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红树林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红树林生态系统栖息地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栖息地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表A.1
近岸主要区域浮游生物及大型地栖生物评价依据HY/T087—2005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明辉、闫启仑、韩庚辰、梁斌,HY/T087—2005
1范围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方法及要求。HY/T087-2005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3.1
ecosystemhealth
生态健康
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生态过程稳定并持续发挥其服务功能的能力。3.2
珊瑚礁生态系统coralreefecosystem在热带海域(水温20℃~28℃),由造礁珊瑚、石藻等所形成的珊瑚礁生境与生物群落所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
seagrass ecosystem
海草床生态系统
在近岸浅水区域沙质或泥质海底生长的高等植物海草群落,以及其他生物群落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
红树林生态系统mangroveecosystem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带潮间带生长的乔木和灌木林所组成的红树林群落及其他生物群落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3.5
estuarineecosystem
河口生态系统
在河流入海口,淡水与海水混合并相互影响的水域环境与生物群落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3.6
海湾生态系统bayecosystem
在近岸由陆地围成的半封闭水域环境与生物群落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4生态健康分级
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为如下三个级别:健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HY/T087—2005
能正常发挥,人为活动所产生的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改变,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在短期内难以恢复。5生态健康指数
5.1珊瑚礁生态系统
5.1.1评价指标分类与权重
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包括四类指标,各类指标权重如下:水环境:15;
生物残毒:15号
栖息地:20;
生物:50。
5.1.2水环境
5.1.2.1评价指标及赋值
珊瑚礁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见表1表1珊瑚礁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序号
悬浮物me/L)
活性磷酸盐ug/L)
无机氮
叶绿素a/
5.1.2.2指标赋值与水环境评价方法3
水环境每项评价指标的赋值按式1)计算:W.
式中:
W。第q项评价指标赋值;
>707.5或8.5~≤9.0
200~300
第个站位第项评价指标赋值(见表1);评价区域监测站位总数。
水环境健康指数按式(2)计算:
式中:
水环境健康指数;
第9项评价指标赋值;
Zrw。
<7.0或>9.0
(2)
评价区域评价指标总数。
HY/T087—2005
当5≤Windx<8时,水环境为不健康;当8Windx<11时,水环境为亚健康;当11≤Windx≤15时,水环境为健康。
5.1.3生物残毒
5.1.3.1评价指标及赋值
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残毒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见表2。表2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残毒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序号
Hg/(μg/g)
Cd/(μg/g)
Pb/(μg/g)
As/(μg/g)
油类/(μg/g)
5.1.3.2指标赋值与生物残毒评价方法I
每个生物样品生物残毒的赋值按式(3)计算:BR。
式中:
第q份样品赋值;
-第i项评价指标赋值(见表2);评价的污染物指标总数。
生物残毒指数按式(4)计算:
BRindx
式中:
BRindx
生物残毒指数;
BR。评价区域第q份样品赋值;
评价区域监测生物样品总数
>0.05~0.10
>0.2~≤2.0
>0.1~≤2.0
>1.0~≤5.0
>15~≤50
(3)
·(4)
当5BRindx<8时,环境受到污染;当8≤BRindx<11时,环境受到轻微污染;当115.1.4栖息地
5.1.4.1评价指标及赋值
珊瑚礁生态系统栖息地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见表3。表3珊瑚礁生态系统栖息地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序号
大型底栖藻类盖度
5年内活珊瑚礁盖度减少的数量
>5%~≤10%
>5%~≤10%
HY/T087—2005
指标赋值与栖息地评价方法
5.1.4.2.1大型藻类盖度
大型藻类盖度的赋值按式(5)计算:式中:
大型藻类盖度赋值;
5.1.4.2.2
第i条断面大型藻类盖度赋值(见表3);评价区域监测断面总数。
活珊瑚盖度减少
活珊瑚盖度按式(6)计算:
式中:
评价区域活珊瑚盖度;
第n条断面活珊瑚盖度;
-评价区域监测断面总数。
活珊瑚盖度减少赋值按式(7)计算:式中:
CC=CC-s-CC
活珊瑚盖度减少的赋值(见表3);前第5年活珊瑚的盖度。
栖息地健康指数
5.1.4.2.3
栖息地健康指数按式(8)计算:
式中:
栖息地健康指数;
-第q项栖息地评价指标赋值;
栖息地评价指标总数。
·(5)
(7)
(8)
当55.1.5生物
5.1.5.1评价指标及赋值
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见表4。表4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序号
5年内珊瑚死亡率增加的数量
珊瑚病害
硬珊瑚补充量(个/m2)
5年内活珊瑚种类减少的数量
5年内瑚礁鱼类密度减少
>5%~≤10%
>1%~≤5%
≥0.5~<1
>1%~≤5%
>5%~≤10%
5.1.5.2指标赋值与生物评价方法5.1.5.2.1珊瑚死亡率
珊瑚死亡率按式(9)计算:
式中:
评价区域珊瑚死亡率;
第i条断面珊瑚死亡率
评价区域监测断面总数。
珊瑚死亡率增加数量赋值按式(10)计算:'CD
CC=CC。-CC-5
式中:
-珊瑚死亡率赋值(见表4);
前第5年珊瑚死亡率。
珊瑚病害
5.1.5.2.2
珊瑚病害赋值按式(11)计算:
式中:
CE—评价区域珊瑚病害发生率赋值;CE.
第i条断面珊瑚病害发生率赋值(见表4);-评价区域监测断面总数。
硬珊瑚补充量
5.1.5.2.3
硬珊瑚补充量赋值按式(12)计算:CB:
式中:
CB——评价区域硬珊瑚补充量赋值;CB
-第i条断面硬珊瑚补充量赋值(见表4);n
评价区域监测断面总数。
5.1.5.2.4活珊瑚种类数量
活珊瑚种类数量按式(13)计算:CS。
式中:
评价区域活珊瑚种类数量;
第i条断面活珊瑚种类数量;
评价区域监测断面的总数。
活珊瑚种类减少数量赋值按式(14)计算:CS=
式中:
CS-s-CS。
×100%
活珊瑚种类数量减少赋值(见表4);CS
HY/T087—2005
...(9)
.(10)
(11)
.(12)
(13)
·(14)
HY/T087—2005
前第5年活珊瑚种类数量。
5.1.5.2.5珊瑚礁鱼类密度
珊瑚礁鱼类密度按式(15)计算:式中:
一评价区域珊瑚礁鱼类密度;
第i条断面珊瑚礁鱼类密度;
评价区域监测断面总数。
珊瑚礁鱼类密度减少赋值按式(16)计算:_CF-s-CF。×100%
式中:
珊瑚礁鱼类密度减少赋值(见表4);CF-5-—前第5年珊瑚礁鱼类密度。5.1.5.2.6生物健康指数
生物健康指数按式(17)计算:
式中:
Bindx
生物健康状况指数;
B:--第i个生物评价指标赋值;9生物评价指标总数。
(15)
(16)
(17)
当10≤Bimd<20时,生物处于不健康状态;当205.1.6生态健康指数计算
生态健康指数按式(18)计算:
CEHindx=
式中:
CEHindx
生态健康指数;
第i类指标健康指数;
评价指标类群数。
2海草床生态系统
5.2.1评价指标分类与权重
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包括五类指标,各类指标权重如下:水环境:15;
沉积环境:10;
生物残毒状况:10;
栖息地:15;
生物指标:50。
5.2.2水环境
5.2.2.1评价指标及赋值
海草床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见表5。6
(18)
表5海草床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指标
透光率
盐度年度变化
悬浮物/(mg/L)
活性磷酸盐/(μg/L)
无机氮/(ug/L)
≥20%
≥10%~<20%
>3~≤5
>15~≤30
>200~≤300
HY/T087-—2005
5.2.2.2指标赋值与水环境评价方法海草床生态系统水环境各评价指标赋值、水环境健康指数计算以及水环境健康状况评价方法见5.1.2.2,指标与赋值要求见表
5.2.3沉积环境
5.2.3.1评价指标及赋值
海草床生态系绕航积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见表6。表6海草床生态系统沉积环境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序号
有机碳含量
硫化物含量/(ug/
5.2.3.2指标赋值与沉积环境评价方法沉积环境各项评价指标赋值按式(19)计算:式中:
沉积环境中第9项评价指标赋值;I
2. 0%~<3. 0%
>300~≤500
-沉积环境中第个站位第q项评价指标赋值(见表6);-评价区域监测站位总数。
沉积环境健康指数计算按式(20)计算:Sindx
式中:
沉积环境健康指数;
-第i项评价指标赋值;
评价指标总数
.(19)
.(20)
当15.2.4生物残毒
海草床生态系统生物残毒评价指标、要求与健康指数计算见5.1.3,赋值如下:I类:10;
Ⅱ类:5;
HY/T087—2005
Ⅲ类:1。
当1≤BRindx<4时,环境受到污染;当45.2.5栖息地
5.2.5.1评价指标及赋值
海草床生态系统栖息地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见表7。表7海草床生态系统栖息地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序号
5年内海草分布面积减少
沉积物主要组分含量年度变化
指标赋值与栖息地评价方法
5.2.5.2.1海草分布面积减少
海草分布面积减少赋值按式(21)计算:1
SA = SAgSAa×100%
式中:
分布面积减少赋值(见表7);
前第5年的分布面积;
评价时的分布面积。
5.2.5.2.2沉积物主要组分含量变化沉积物主要组分含量年度变化赋值按式(22)计算:SG=
式中:
评价区域沉积物主要组分含量年度变化赋值;>5%~≤10%
>5%~≤10%
第i个站位沉积物主要组分含量年度变化赋值(见表7;评价区域监测站位总数。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5.2.5.2.3栖息地健康指数
(21)
·(22)
栖息地健康指数计算见公式(8)。当5≤Eimdx<8时,栖息地为不健康;当8≤Emndx<11时,栖息地为亚健康;当115.2.6.1评价指标及赋值
海草床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见表8。表8海草床生态系统生物评价指标、要求与赋值序号
5年内海草盖度减少
5年内海草生物量减少
5年内海草密度减少
5年内底栖动物生物量减少
>5%~≤10%
>5%~≤10%
>5%~≤10%
>5%~≤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