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 > GY/Z 233-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实施指南
GY/Z 233-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Y/Z 233-2008

中文名称: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实施指南

标准类别: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610369

相关标签: 移动 多媒体 广播 室内 覆盖 系统实施 指南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标准价格:0.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Y/Z 233-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实施指南 GY/Z233-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GY/Z233-—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
室内覆盖系统实施指南
Implementationguidelinesforindoorcoveragesystemofmobilemultimediabroadcasting2008-07-14发布
2008-07-20实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室内覆盖系统及覆盖方式。
4技术要求...
5设计原则.:
6室内有线分配系统
7室内天线类型的选择和设置.
8工程安装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相关计算公式目
GY/Z233—2008
GY/Z233-2008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参照了GB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9175-19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和GY5073-2005《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在制定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试验,综合分析了大量测试数据和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应用的具体要求,同时在技术要求方面既考虑了先进性,又兼顾了工程实施的实际需要。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秦葵龙、张红、唐月、丁文辉、崔岩、聂明杰、杨家胜。II
1范围
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实施指南GY/Z233—2008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的覆盖方式、技术要求、组网方式和工程安装要求。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新建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安装。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GB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9175-19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Y5073-2005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3室内覆盖系统及覆盖方式
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框图见图1,由源信号接收、室内有线分配系统和室内增补覆盖信号发射等部分组成。
源信号
室内线
分配系统
图1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框图室肉增补覆盖
信号发射
源信号可以是通过室外天线无线接收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或者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室内增补覆盖信号可以通过室内全向/定向天线发射或者通过泄漏电缆进行覆盖。根据系统源信号接收方式以及室内覆盖信号发射方式不同,移动多媒体厂播室内覆盖系统分为有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无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和有线或无线接收泄漏电缆覆盖方式。有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的源信号来自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对该信号进行增补放大后由室内天线进行增补覆盖:无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的源信号来自无线接收的室外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对该信号进行增补放大后由室内天线进行增补覆盖:有线或无线接收泄漏电缆覆盖方式的源信号可以是上述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对源信号进行分配和放大后由泄漏电缆替代室内天线进行增补覆盖。
在上述几种室内增补覆盖方式中,根据系统应用地点不同均需采用相应的室内有线分配系统。室内有线分配系统包括功率分配器/功率耦合器、射频同轴电缆等无源器件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3.1有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
有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覆盖方式,首先将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传输到有线电视前端,与正常发送的有线电视信号混合,再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传输,传输后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由位于有线电视系统末端的有线电视分配箱或用户终端盒提供给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放1
GY/Z233-2008
大后的信号由室内天线实现室内增补覆盖。当直放站和有线电视输出口距离较远时,有线电视网络中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无法满足直放站信号电平输入要求时,应采用放大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有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见图2。
转发人线
有线口视放人露
有线中视网络
慈动多课体
桥工放站
彩动多镍伪
广挤凸放站
椰动多摄体
语放站
图2有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
传发人线
转发天线
转发天线
传发大
移动多碟体
广播公改站
本覆盖方式适用于相对封闭,室内能接收到的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覆盖场强低于-85dBm并且在室内95%以上的区域无法接收到室外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的室内建筑结构室内外泄信号过强会影响室外无线信号的接收,室内信号的外泄场强在墙外1米处低于-93dBm,为满足室内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覆盖系统边缘最低场强和控制室内信号外泄两方面的要求,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a)多天线,低功率;
b)合理选择天线位置,充分利用建筑体本身遮挡;c)采用室内定向吸顶天线等。
3.2无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
通过定向接收天线取得室外稳定的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作为直放站的信号源无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采用源天线接收室外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经过直放站放大后,由分配器进行分路,经由馈线将信号尽可能平均地分配到每一付分散安装在建筑物各个区域的低功率天线上,从而实现室内信号的均匀分布,解决室内信号覆盖差的问题。当直放站和源天线较远时,源天线输出的室外无线移动多媒体厂播信号无法满足直放站信号电平输入要求时,应采用放大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本覆盖方式适用于部分区域可以较好地接收室外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部分区域接收较差其至无法接收的建筑物内,或有条件接收到稳定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无线信号,且布线容易的室外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较弱或无法覆盖场所。无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见图3。2
源天线
天线放人器
移动多媒透
,播工改站
移动多媒仞
,播立改站
移动多媒闪
播工改站
转发天线
图3无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
3.3有线或无线接收泄漏增补覆盖方式转发人线
转发人线
够动多媒体
播真放近
GY/Z233—2008
转发大线
转发天线
有线或无线接收泄漏增补覆盖方式的源信号可以基于有线接收增补覆盖方式或无线接收增补覆盖方式,采用泄漏电缆替代转发天线进行覆盖。有线或无线接收泄漏增补覆盖方式见图4。本覆盖方式适用于传输损耗大、施工困难的场所,通常用于对地铁、隧道、电梯等特定场所的覆盖。源人线
天缆故大器
分配器
有线电视亚络
或行线电礼改人器
移动多媒仍
播立改站
图4有线或无线接收泄漏增补覆盖方式4技术要求
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技术要求如下:中级
a)采用同频覆盖方式,并保证室内覆盖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与室外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不产生同频干扰;
b)在室内覆盖区域内95%的位置可正常接收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c)对于所有室内覆盖系统场强信号应完整覆盖到边缘,且不小于-75dBm且C/N≥14.0dB;d)有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的室内转发天线入口电平控制不超过15dBm。在实际工程中,控制在10dBm左右为宜。电磁辐射值应满足GB8702-1988中规定的限值,同时满足GB9175-1988中对环境电磁波辐射指标的要求;
e)作为源信号的室外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不低于-65dBm,信号频谱应无干扰信号,并能够保证稳定接收:
f)作为源信号的有线电视网络中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的电平应与正常的有线电视信号电平致,不影响有线电视节目的正常收看,频谱应无干扰信号,并能够保证稳定接收;3
GY/Z233—2008
g)覆盖区域与周边覆盖区域之间有良好的无间断切换;h)采用有线接入覆盖方式时,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不能影响上下邻频的正常电视节目的收看。5设计原则
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a)系统结构应综合考虑当前网络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并充分考虑系统扩容和其他制式系统合路的可能性:
b)系统配置应满足当前业务需要,同时兼顾一定时期内业务增长的要求:c)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应与室外覆盖系统的建设相互协调,避免与室外信号之间同频干扰:d)系统设计中选用的设备、器件和线缆应符合移动多媒体广播相关标准技术要求,各个组成部分接口标准化,便于设备选型和维护;e)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应保证系统能达到良好的覆盖效果,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系统性价比:
f)输出功率及覆盖的范围应保证信号的均匀分布,布置馈线系统尽量不影响目标建筑物原有结构和装修:
g)选址原则
系统选址应依据以下原则:
1)应选择内部移动多媒体广播无线信号低于-75dBm/8MHz且C/N≤14.0dB或无信号的建筑和场所:
2)应选择用户密度大、收看需求高的综合性场所:3)应远离强电、强磁和强腐蚀性设备。6室内有线分配系统
室内有线分配系统包括功率分配器/功率耦合器、射频同轴电缆等无源器件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室内有线分配系统的结构和组成与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的增补覆盖方式无关,主要由进行增补覆盖的室内区域的结构和面积决定,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的三种增补覆盖方式在实际应用时均需设计相应的室内有线分配系统。典型室内有线分配系统包括单级分配系统、树形分配系统和星形分配系统。6.1单级分配系统
单级分配系统由一个直放站和一个转发天线组成,见图5。对于比较空旷的区域可以采用此结构,经过反复试验找出转发天线安装的最佳位置,实现全面覆盖。人线
分配器@
有线中初严密
6.2树形分配系统
天线放大器
或一线七认款人器
移动多妖依
广播凸放站
图5单级分配系统
转发人线
GY/Z233—2008
当一个转发天线对某一个区域无法进行全面覆盖时,可采用树形分配系统。树形分配系统又称为级联分配系统,分为有线级联和无线级联。有线级联即后级直放站接收并放大前级直放站的输出信号,从而完成信号的延伸覆盖。无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下的有线级联通常用于楼层高、覆盖面积大的回字形建筑物的室内覆盖。有线接收无线增补覆盖方式下的有线级联通常用于全封闭、狭长型、距离长的建筑物的室内覆盖。有线级联系统见图6。
源人线
D分配崖
行线七视网络
6.3星形分配系统
大线放天器
移动多爆体
“播育放站
或一线口视放人器
图6有线级联系统
转发级
移动多媒体
播立放站
转发天线
个直放站通过分配器将接收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馈送到多个转发天线实现全面覆盖。此结构适用于内部结构复杂、遮挡较多的室内环境。星形分配系统见图7。源人线
分配器
行线七视网络)
7室内天线类型的选择和设置
人线放人器
移动多媒体
播直放品
或行线电礼放人器
图7星形分配系统
室内天线类型的选择和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转发大线
a)应根据勘测结果和室内建筑结构,设置天线位置和选择天线类型,天线尽量设置在室内公共区域:
b)在室内环境下通常使用室内全向吸项天线或构筑转发天线网络来完成覆盖室内各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对于层高较低,内部结构复杂的室内环境,宜采用低天线输出功率、高天线密度的天线分布方式,使功率分布均匀,覆盖效果好:c)对于较空旷且以覆盖为主的区域,由于无线传播环境较好,宜采用高天线输出功率、低天线密度的天线分布方式,满足信号覆盖和接收场强的要求;d)对于建筑物边缘的覆盖,宜采用室内定向天线,避免室内信号过分泄漏到室外而造成干扰,根据安装条件可选择吸顶天线或定向板状天线:e)对电梯的覆盖,应根据工程情况采用下列三种方式:5
GY/Z233—2008
1)在各层电梯厅设置室内吸顶天线:2)在信号屏蔽较严重的电梯,或电梯厅没有安装条件的情况,在电梯井道内设置方向性较强的定向天线:
3)在电梯轿厢内增设发射天线,布放随梯电缆:f)地下车库或大型民用建筑可用采用高增益定向天线作为转发天线。8工程安装要求
8.1设备安装位置环境要求
设备安装位置环境要求如下:
a)安装位置应无强电场、强磁场干扰和无强腐蚀性b)安装场所应干燥、灰尘少,且通风良好;c)安装位置便于馈线、电源线、地线的布放:d)主设备附近没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e)室内的温度、湿度不能超过主机正常工作温湿度的范围。直放站安装在室外时,应高出室外地坪(楼板面)0.3m,以防雨侵入。8.2直放站安装要求
直放站安装要求如下:
a)室内直放站安装应设在所属室内覆盖系统的主体建筑内,且能保证放大器全天候安全、稳定的运行;
b)当信号为无线接入时,直放站的位置应设置合理,既满足直放站与源天线的位置不宜过长,又充分利用直放站的输出功率,达到最佳的覆盖效果:c)当信号为有线接入时,设备安装应在建筑物下部,可与有线电视进线室合一或相邻:d)主设备、分配器等设备可以安装在弱电间内或有线电视进线室、分配箱内:e)直放站在不干扰有线电视信号的情况下应满功率输出,以确保覆盖范围:f)安装位置应保证主机便于调测、维护和散热需要,设备周围的净空按设备的相关规范执行。8.3天线的安装
8.3.1天线支架安装
天线支架安装要求如下:
a)天线支架位置应与设计相符:b)天线支架应保证施工人员安装天线时的安全和方便:c)天线支架安装必须垂直(允许误差为0.5°):d)全向站天线支架到塔身或榄杆的距离应大于1米e)定向站天线支架应符合定向天线安装距离要求;f)天线支架所用的铁件材料都应采用热度锌材料。8.3.2源天线的安装
源天线的安装要求如下:
a)安装地点应满足接收信号场强的要求。直放站安装地点的接收信号应大于要求的场强(大于-65dBm):
b)天线安装位置最好是制高点,前面无阻挡物,附近无干扰源;c)转发天线与源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应大于转发天线实际工作增益加上15dB的亢余。8.3.3室内转发天线的安装
室内转发天线的安装要求:
a)天线的安装应美观、牢固,与周围墙体和天花板协调;b)室内天线布放时尽量注意金属结构和墙体对信号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位置:6
c)吸顶天线安装过程中应将天线保持与地面垂直;d)天线安装完毕后,应对每一处天线所处的位置、频段等做详细的标识;e)天线吸吊顶安装时,天线必须紧靠吊顶,并将天线的紧固螺母拧紧:f)安装过程中,天线尽量远离附近的金属体,以减少对信号的反射及阻挡:GY/Z233--2008
g)吊顶若为石膏板或木质,可以将天线安装在屋顶和吊面间隔内,但必须用天线支架对天线做出固定处理,不能任意摆放在吊顶上方。8.4附件(功分器、耦合器等)安装附件(功分器、耦合器等)安装要求如下:a)功分器等小型无源射频器件尽量妥善安装在线槽上或弱电间内;b)当线槽安装在弱电间时,要求将附件安装于托盘上,然后将托盘固定:c)当功分器等小型无源射频器件安装在吊顶内时,无源器件应用扎带、固定件固定,不允许悬空无固定放置。
8.5馈线设计及安装
8.5.1馈线安装敷设
馈线安装敷设要求如下:
a)馈线走线要求牢固、美观、避免交叉、扭曲、裂损情况:b)当跳线或馈线需要弯曲布放时,要求弯曲角保持圆滑,其弯曲曲率半径不超过表1中的规定:表1馈线弯曲曲率半径要求
1/4”软馈
1/2”软馈
1/4”
1/2”
7/8”
次弯曲的半径
次性弯曲的半径
c)馈线尽量避免与强电、高压管道和消防管道一起布线,确保无电磁干扰:d馈线尽量在弱电间和吊顶内布放,日牢固固定。与设备相连的跳线或馈线应用线码或馈线夹牢固固定;
e)对于不在机房、弱电间和吊顶内布放的馈线,应套用PVC管。要求所有走线管布放整齐、美观,其转变处要使用转弯头连接:
f)走线管应尽量靠墙布放,并用线码或馈线夹牢固,其固定间距如表2所示;馈线固定间距布放要求
布放方式
馈线水平走线时
馈线垂直走线时
<1/2”线径馈线
>1/2”线径馈线
g)馈线布放时应留有适当余量,绑扎力度适宜,布放顺直、整齐,不能互相缠绕,并按连接次序理顺。尽量避免出现斜走线、空中飞线、交叉线等情况。若走线管无法靠墙布放(如地下停车场),馈线走线管可与其他线管一起走线,并用扎带与其他线管固定;h穿横线如业主有要求的,要穿PVC管,走线要水平、拉直,不可捆绑在细的线缆上,要做到单独捆绑,在天花板上每1.5m一个扎带,明线处0.6m一个扎带,扎带的头要剪齐,做到方向一致。注意走线的美观,经过白墙时要穿PVC管。在墙上固定时使用塑料管卡。所有7/8馈线要用扎带捆扎,没有用PVC管的地方要用黑色扎带,有白色PVC管的地方用白色扎带。两条以上的馈线要平行放置,每条线单独捆扎;
GY/Z233—2008
1)馈线所经过的线并应为电气管并,也就是通常指的弱电并,不能使用通风管道或水管管并。馈线尽量避免与强电高压管道和消防管道一起布放走线,确保无强电、强磁的干扰;i)对于不在线井和天花吊顶中布放的馈线,应套用PVC管。要求所有走线管布放整齐、美观,其转弯处要使用PVC软管连接:
k)馈线的连接头应安装牢固,正确使用专用的做头工具,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进行,接头不可有松动,馈线芯及外皮不可有毛刺,拧紧时要固定住下部拧上部,确保接触良好,保持驻波比<1.2以下,并作防水密封处理。8.5.2引至直放站的馈线
引至直放站的馈线要求如下:
a)信号为无线接入时,从室外源天线架设处预埋2根DN32镀锌钢管引入设备安装用房内:b)馈线进线窗外应有防水弯,防止雨水沿馈线进入机房。防水弯的切角应大于等于60°;c)严禁馈线沿建筑物避雷线捆扎;d)馈线、信号线应与电源(220V以上)线有20cm以上的间距;e)馈线盘要顺势放,不能强行拉直,以免扭曲内导体:f)信号为有线电视信号接入时,从有线电视进线室或配线间到设备安装用房应提供传输实线的管路:
g)信号电缆与电源线、地线应分开布放。8.5.3泄漏电缆安装
泄漏电缆安装除满足电缆布放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泄漏电缆不能与风道等金属管路平行敷设:b)泄漏电缆周围避免有直接遮挡物,影响泄漏电缆的辐射特性。8.5.4避雷与接地
避雷与接地要求如下:
a)当馈线垂直走向长度小于30m时,在馈线进线窗外(防水弯之前)或水平拐弯前约1m处做防雷接地线:
b)室外水平走向馈线大于5m时(小于15m),须再增加一道防雷接地线,超过15m时,在水平走向馈线中间再增加一道防雷接地线:c)制作主馈线防雷接地线必须顺着雷电泻流的方向单独直接接地,防雷接地线禁止回弯、打死折。d)主馈线地线制作好以后必须用胶泥、胶带缠绕密封:e)密封包长度应超过密封处两端约5cm左右。在密封包的两端应用扎带扎紧,防止开胶渗水:f)室内馈线避雷器接地线必须接至室外防雷接地排(室外防雷地排的安装位置必须低于避雷器的位置或高度):
g)直放站接地应用截面积为16mm的接地线接地。每条馈线都应用接地件和截面积为16mm的接地线接地:
h)为了减少馈线的接地线的电感,要求接地线的弯曲角度大于90°,曲率半径大于130mm1)天线支架等室外设施都要求接地,并要求接地电阻小于5Q:j)主设备保护地、馈线、天线支撑件的接地点应分开。每个接地点要求接触良好,不得有松动现象,并作防氧化处理(加涂防锈漆、银粉、黄油等);k)所有接地线应用线码或扎带固定,固定间距为0.3m,外观应平直美观;1)避雷针要求电气性能良好,接地良好:此外,本系统的避雷与接地还应符合GY5073-2005的要求。8.5.5系统电源要求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用电设备包括直放站、放大器等,应采用220V或60V交流供电。单相三线(相、零、PE)220V专线:设独立开关控制,供电线路允许最大电压波动220V土20%、60V土5%。8
8.5.6密封
密封要求如下:
a)室外的每一个裸露接头都必须用胶泥、胶带做密封防水处理:GY/Z233—2008
胶泥、胶带的缠绕必须为两层,第一层先从上向下半重叠连续缠绕,第二层应从下上半重叠连b)
续缠绕,缠包时应充分拉伸胶带:c)胶带缠绕为三层,第一层先从下向上半重叠连续缠绕,第二层应从上向下半重叠连续缠绕,第三层在从下向上半重叠连续缠绕,绕缠包时应充分拉伸胶带。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