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30279-202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漏洞分类分级指南
GB/T 30279-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0279-2020

中文名称: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漏洞分类分级指南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345726

相关标签: 信息安全 技术 网络安全 漏洞 分类 分级 指南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30279-2020.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Guidelines for catego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ybersecurity vulnerability.
1范围
GB/T 30279提供了网络安全漏洞(以下简称“漏洞")的分类方式、分级指标,给出了分级方法的建议。
GB/T 30279适用于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网络运营者、漏洞收录组织、漏洞应急组织在漏洞管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网络运营等相关活动中进行的漏洞分类和危害等级评估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984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GB/T 25069信息安全技术术语
GB/T 28458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漏洞标识与描述规范
GB/T 3027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漏洞管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 25069、GB/T 20984、GB/T 28458、GB/T 3027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受影响组件 impacted component
在网络产品和服务中,漏洞触发受影响的组件。
4缩胳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QL: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5网络安全漏洞分类
5.1 概述
网络安全漏洞分类是基于漏洞产生或触发的技术原因对漏洞进行的划分,分类导图如图1所示。
本标准采用树形导图对漏洞进行分类,首先从根节点开始,根据漏洞成因将漏洞归入某个具体的类别,如果该类型节点有子类型节点,且漏洞成因可以归入该子类型,则将漏洞划分为该子类型,如此递归,直到漏洞归人的类型无子类型节点或漏洞不能归入子类型为止。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5.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279—2020
代替GB/T30279-—2013,GB/T33561-2017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漏洞分类分级指南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Guidelines for catego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ybersecurity vulnerability2020-11-19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1-06-01实施
GB/T30279—2020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网络安全漏洞分类
代码问题
配置错误
环境间题
6、网络安全漏洞分级
网络安全漏洞分级指标
网络安全漏洞分级方法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被利用性分级表
影响程度分级表
环境因素分级表
漏洞技术分级表
漏洞综合分级表
漏洞分级示例
rKaeerKAca-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GB/T30279—2020
本标准代替GB/T33561—2017《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漏洞分类》、GB/T30279—2013《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漏洞等级划分指南》,与GB/T33561—2017、GB/T30279—201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GB/T33561—2017和GB/T30279—2013的范围进行合并修改(见第1章);—将GB/T33561—2017和GB/T30279—2013的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合并补充(见第2章);将GB/T33561—2017和GB/T30279—2013的术语和定义进行合并修改(见第3章);一删除了GB/T33561一2017中的缩略语:将GB/T33561一2017中的“按成因分类”对应本标准的\网络安全漏洞分类”,将GB/T33561—2017采用的线性分类框架调整为树形(见图1);删除了GB/T33561—2017中的\按空间分类”;—删除了GB/T33561—2017中的“按时间分类”;将GB/T302792013中的“等级划分要素”对应本标准的“网络安全漏洞分级指标”,扩展了漏洞分级指标(见图2);
一将GB/T30279一2013中的“等级划分”对应本标准的网络安全漏洞分级方法”,将分级方法修改为技术分级和综合分级(见附录D中表D.1和附录E中表E.1)。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北京中测安华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华云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顺信安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思极网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上海三零卫土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国家计算机网络人侵防范中心、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网神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长亭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四川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上海葬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安嘉新(北京)科技股份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永乐、郑亮、贾依真、时志伟、张宝峰、李斌、侯元伟、曲泷玉、毛军捷、饶华一、许源、孟德虎、张兰兰、任泽君、上官晓丽、舒敏、王文磊、王宏、连樱、赵旭东、崔宝江、付俊松、沈传宝、赵武、许勇刚、林亮成、李智林、张玉清、刘奇旭、史慧洋、王宇、简云定、柳本金、白健、杨坤、常明政、刘志乐、吴卓群、叶润国、刘桂泽、王丹琛、韩争光、丁斌、胡兵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30279—2013;
—GB/T33561-—2017。
iiKaeerkAca
1范围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漏洞分类分级指南
GB/T30279—2020
本标准提供了网络安全漏洞(以下简称“漏洞”)的分类方式、分级指标,给出了分级方法的建议本标准适用于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网络运营者、漏洞收录组织、漏洞应急组织在漏洞管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网络运营等相关活动中进行的漏洞分类和危害等级评估等。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0984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5069
GB/T28458
GB/T30276
术语和定义
信息安全技术术语
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漏洞标识与描述规范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漏洞管理规范GB/T25069、GB/T20984、GB/T28458、GB/T3027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impactedcomponent
受影响组件
在网络产品和服务中,漏洞触发受影响的组件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QL: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QueryLanguage)网络安全漏洞分类
5.1概述
网络安全漏洞分类是基于漏洞产生或触发的技术原因对漏洞进行的划分,分类导图如图1所示。本标准采用树形导图对漏洞进行分类,首先从根节点开始,根据漏洞成因将漏洞归人某个具体的类别如果该类型节点有子类型节点,且漏洞成因可以归入该子类型,则将漏洞划分为该子类型,如此递归,直到漏洞归人的类型无子类型节点或漏洞不能归入子类型为止,rKaeerKAca-
GB/T30279—2020
漏洞分类
2代码问题
5.2.1概述
积码问题
配贸错误
环境问题
资源管理错识
输入验证错误
数字错误
竞尔条件问题
处理逻辑错误
密阿题
授权间题
数据转换问题
未声明功能
信息洲爵
故障注入
缓神区错误
路径逾历
后置链接
啊站请求伪造
信任管理问题
救限许可和游问控制问题
口志信息泄媒
调试信息泄露
侧信道信息泄露
图1网络安全漏洞分类导图
格式化字衍串错误
跨站脚本
命令注入
代码注入
SQI注入
此类漏洞指网络产品和服务的代码开发过程中因设计或实现不当而导致的漏洞。5.2.2资源管理错误
此类漏洞指因对系统资源(如内存、磁盘空间、文件、CPU使用率等)的错误管理导致的漏洞。5.2.3输入验证错误
5.2.3.1概述
此类漏洞指因对输人的数据缺少正确的验证而产生的漏洞。2
-rKaeerKAca-
5.2.3.2缓冲区错误
GB/T30279—2020
此类漏洞指在内存上执行操作时,因缺少正确的边界数据验证,导致在其向关联的其他内存位置上执行了错误的读写操作,如缓冲区溢出、堆溢出等。5.2.3.3注入
5.2.3.3.1概述
此类漏洞指在通过用户输人构造命令、数据结构或记录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用户输人数据的正确验证,导致未过滤或未正确过滤掉其中的特殊元素,引发的解析或解释方式错误问题。5.2.3.3.2格式化字符串错误
此类漏洞指接收外部格式化字符串作为参数时,因参数类型、数量等过滤不严格,导致的漏洞。5.2.3.3.3跨站脚本
此类漏洞是指在WEB应用中,因缺少对客户端数据的正确验证,导致向其他客户端提供错误执行代码的漏洞。
5.2.3.3.4命令注入
此类漏洞指在构造可执行命令过程中,因未正确过滤其中的特殊元素,导致生成了错误的可执行命令。
5.2.3.3.5代码注入
此类漏洞指在通过外部输人数据构造代码段的过程中,因未正确过滤其中的特殊元素,导致生成了错误的代码段,修改了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预期的执行控制流。5.2.3.3.6
SQL注入
此类漏洞指在基于数据库的应用中,因缺少对构成SQL语句的外部输人数据的验证,导致生成并执行了错误的SQL语句。
5.2.3.4路径遍历
此类漏洞指因未能正确地过滤资源或文件路径中的特殊元素,导致访问受限目录之外的位置。5.2.3.5后置链接
此类漏洞指在使用文件名访问文件时,因未正确过滤表示非预期资源的链接或者快捷方式的文件名,导致访问了错误的文件路径5.2.3.6跨站请求伪造
此类漏洞指在WEB应用中,因未充分验证请求是否来自可信用户,导致受欺骗的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非预期的请求。
5.2.4数字错误
此类漏洞指因未正确计算或转换所产生数字,导致的整数溢出、符号错误等漏洞。3
nKaeerKAca-
GB/T30279—2020
5.2.5竞争条件问题
此类漏洞指因在并发运行环境中,一段并发代码需要互斥地访问共享资源时,因另一段代码在同一个时间窗口可以并发修改共享资源而导致的安全问题。5.2.6处理逻辑错误
此类漏洞是在设计实现过程中,因处理逻辑实现问题或分支覆盖不全面等原因造成5.2.7加密问题
此类漏洞指未正确使用相关密码算法,导致的内容未正确加密、弱加密、明文存储敏感信息等问题5.2.8授权问题
5.2.8.1信任管理问题
此类漏洞是因缺乏有效的信任管理机制,导致受影响组件存在可被攻击者利用的默认密码或者硬编码密码、硬编码证书等问题。5.2.8.2权限许可和访问控制问题此类漏洞指因缺乏有效的权限许可和访问控制措施而导致的安全问题。5.2.9数据转换问题
此类漏洞是指程序处理上下文因对数据类型、编码、格式、含义等理解不一致导致的安全问题,5.2.10未声明功能
此类漏洞指通过测试接口、调试接口等可执行非授权功能导致的安全问题。例如,若测试命令或调试命令在使用阶段仍可用,则可被攻击者用于显示存储器内容或执行其他功能。5.3配置错误
此类漏洞指网络产品和服务或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因配置文件、配置参数或因默认不安全的配置状态而产生的漏洞。
5.4环境问题
5.4.1概述
此类漏洞指因受影响组件部署运行环境的原因导致的安全问题5.4.2信息泄露
5.4.2.1概述
此类漏洞是指在运行过程中,因配置等错误导致的受影响组件信息被非授权获取的漏洞。5.4.2.2日志信息泄露
此类漏洞指因日志文件非正常输出导致的信息泄露。4
rKaeerKAca-
5.4.2.3调试信息泄露
此类漏洞指在运行过程中因调试信息输出导致的信息泄露。5.4.2.4侧信道信息泄露
GB/T30279—2020
此类漏洞是指功耗、电磁辐射、I/O特性、运算频率、时耗等侧信道信息的变化导致的信息泄露5.4.3故障注入bzxz.net
此类漏洞是指通过改变运行环境(如温度、电压、频率等,或通过注人强光等方式)触发,可能导致代码、系统数据或执行过程发生错误的安全问题。5.5其他
暂时无法将漏洞归入上述任何类别,或者没有足够充分的信息对其进行分类,漏洞细节未指明。6网络安全漏洞分级
6.1概述
网络安全漏洞分级根据漏洞分级的场景不同,分为技术分级和综合分级两种分级方式,每种分级方式均包括超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四个等级。其中,技术分级反映特定产品或系统的漏洞危害程度,用于从技术角度对漏洞危害等级进行划分,主要针对漏洞分析人员、产品开发人员等特定产品或系统漏洞的评估工作。综合分级反映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漏洞危害程度,用于在特定场景下对漏洞危害等级进行划分,主要针对用户对产品或系统在特定网络环境中的漏洞评估工作。漏洞技术分级和综合分级均可对单一漏洞进行分级,也可对多个漏洞构成的组合漏洞进行分级。网络安全漏洞分级过程包括分级指标和分级方法两方面内容。分级指标主要阐述反映漏洞特征的属性和赋值,包括被利用性指标类、影响程度指标类和环境因素指标类等三类指标。分级方法主要阐述漏洞技术分级和综合分级的具体实现步骤和实现方法,包括漏洞指标类的分级方法、漏洞技术分级方法和漏洞综合分级方法。
网络安全漏洞分级指标
6.2.1被利用性
6.2.1.1访问路径
“访问路径”是指触发漏洞的路径前提,反映漏洞触发时与受影响组件最低接触程度。访路径的赋值包括:网络、邻接、本地和物理。通常因网络、邻接、本地和物理触发的漏洞·其被利用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降序,见表1。表1访问路径赋值说明
网络安全漏洞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触发描述
网络安全漏洞需通过共享的物理网络或逻辑网络触发网络安全漏洞需要在本地环境中触发网络安全漏洞需通过物理接触/操作才能触发rKaeerKAca-
GB/T30279—2020
6.2.1.2触发要求
“触发要求”是指漏洞成功触发的要求,反映受影响组件在系统环境的版本、配置等因素影响下,成功触发漏洞的要求。
触发要求的赋值包括:低、高。通常触发要求低的漏洞危害程度高,见表2。表2触发要求赋值说明
漏洞触发对受影响组件的配置参数、运行环境、版本等无特别要求,包括:默认的配置参数、普遍的运行环境
漏洞触发对受影响组件的配置参数、运行环境等有特别要求,包括:不常用的参数配置、特殊的运行环境条件
权限需求
“权限需求”是指触发漏洞所需的权限,反映漏洞成功触发需要的最低的权限。权限需求的赋值包括:无、低和高。通常所需要的权限越少漏洞危害程度越高,见表3。表3权限需求赋值说明
网络安全漏洞触发无需特殊的权限,只需要公开权限和置名访问权限网络安全漏洞触发需要较低的权限,需要普通用户权限网络安全漏洞触发需要较高的权限,需要管理员权限6.2.1.4
交互条件
“交互条件”是指漏洞触发是否需要其他主体(如:系统用户、外部用户、其他系统等)的参与、配合,反映漏洞触发时,是否需要除触发漏洞的主体之外的其他主体参与。交互条件的赋值包括:不需要、需要。通常不需交互条件即能触发的漏洞,其危害程度较高,见表4。
表4交互条件赋值说明
不需要
网络安全漏洞触发无需用户或系统的参与或配合网络安全漏洞触发需要用户或系统的参与或配合。例如:通常跨站脚本漏洞、跨站请求伪造漏洞等需要用户的参与
6.2.2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指触发漏洞对受影响组件造成的损害程度。影响程度根据受漏洞影响的各个对象所承载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三个指标决定,每个指标的影响赋值为:严重、一般和无,见表5、6
rKaeerKAca-
表6、表7。
GB/T30279—2020
“保密性影响”指标反映漏洞对受影响实体(如:系统、模块、软硬件等)承载(如:处理、存储、传输等)信息的保密性的影响程度。
“完整性影响指标反映漏洞对受影响实体(如:系统、模块、软硬件等)承载(如:处理、存储、传输等)信息的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可用性影响\指标反映漏洞对受影响实体(如:系统、模块、软硬件等)承载(如:处理、存储、传输等)信息的可用性的影响程度。
表5保密性影响赋值说明
信息保密性影响严重,例如:保密性完全丢失,导致受影响组件的所有信息资源暴露给攻击者:或者攻击者只能得到一些受限信息,但被暴露的信息可以直接导致严重的信息丢失信息保密性影响一般,例如:保密性部分丢失,攻击者可以获取一些受限信息,但是攻击者不能控制获得信息的数量和种类。被暴露的信息不会引起受影响组件直接的、严重的信息丢失信息保密性无影响,漏洞对保密性不产生影响表6完整性影响赋值说明
信息完整性破坏严重,例如:完整性完全丢失,攻击者能够修改受影响组件中的任何信息:或者,攻击者只能修改一些信息,但是,能够对受影响组件带来严重的后果信息完整性破坏程度一般,例如:完整性部分丢失,攻击者可以修改信息,信息修改不会给受影响组件带来严重的影响
信息完整性无影响.漏洞对完整性不产生影响表7
可用性影响赋值说明
信息可用性破坏严重。可用性完全丧失,攻击者能够完全破坏对受影响组件中信息资源的使用访问:或者,攻击者可破坏部分信息的可用性,但是能够给受影响组件带来直接严重的后果信息可用性破坏程度一般。可用性部分丧失,攻击者能够降低信息资源的性能或者导致其可用性降低。受影响组件的资源是部分可用的,或在某些情况是完全可用的,但总体上不会给受影响组件带来直接严重的后果
信息可用性无影响,漏洞对可用性不产生影响6.2.3
环境因素
被利用成本
被利用成本包括:低、中、高。通常成本越低,漏洞的危害越严重,如表8所示“被利用成本”指标反映,在参考环境下(例如:当前全球互联网环境,或者某企业内网环境等),漏洞7
KaeerkAca-
GB/T30279—2020
触发所需的成本,例如:是否有公开的漏洞触发工具、漏洞触发需要的设备是否容易获取等。表8被利用成本赋值说明
漏洞触发所需资源很容易获取.成本低,通常付出很少的成本即可成功触发漏洞.例如:漏洞触发工具已被公开下载、漏洞脆弱性组件暴露在公开网络环境下等漏洞触发所需的部分资源比较容易获取,成本不高,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资源投人可以触发漏洞,例如:漏洞触发原理已公开但是无相应工具、漏洞触发需要某种硬件设备、漏洞触发需要定的网络资源等
漏洞触发需要的资源多,成本高,难于获取,例如:漏洞脆弱性组件未暴露在公开网络、漏洞触发工具难以获取等
修复难度
修复难度包括:高、中、低。通常漏洞修复的难度越高,危害越严重,如表9所示。“修复难度”指标反映,在参考环境下(例如:当前全球互联网环境,或者某企业内网环境等),修复漏洞所需的成本。
表9修复难度赋值说明
缺少有效、可行的修复方案,或者修复方案难以执行,例如:无法获取相应的漏洞补丁、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安装补丁等
虽然有修复方案,但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或者修复方案可能影响系统的使用,或者修复方案非常复杂,适用性差,例如:虽然有临时漏洞修复措施,但是需要关闭某些网络服务等已有完善的修复方案,例如:已有相应漏洞的补丁等影响范围
影响范围包括:高、中、低、无。通常漏洞对环境的影响越高,危害越严重,如表10所示。影响范围指标描述反映漏洞触发对环境的影响,漏洞受影响组件在环境中的重要性。表10影响范围赋值说明
触发漏洞会对系统、资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对环境中大部分资产造成影响,通常高于50%;或者受影响实体处于参考环境的重要位置,或者具有重要作用触发漏洞会对系统、资产等造成中等程度的影响.例如:对环境中相当部分资产造成影响,通常介于10%~50%;或者受影响实体处于参考环境的比较重要位置,或者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触发漏洞只会对系统、资产等造成轻微的影响,例如:只对环境中小部分资产造成影响,通常低于10%;或者受影响实体处于参考环境的不重要位置,或者具有不重要作用触发漏洞不会对系统、资产等造成任何资产损失KaeerKAca-
6.3网络安全漏洞分级方法
6.3.1概述
GB/T30279—2020
网络安全漏洞分级是指采用分级的方式对网络安全漏洞潜在危害的程度进行描述,包括技术分级和综合分级两种分级方式,每种方式均分为超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四个等级,具体内容如下:超危:漏洞可以非常容易地对目标对象造成特别严重后果;高危:漏洞可以容易地对目标对象造成严重后果:中危:漏洞可以对目标对象造成一般后果,或者比较困难地对目标造成严重后果;低危:漏洞可以对目标对象造成轻微后果,或者比较困难地对目标对象造成一般严重后果,或者非常困难地对目标对象造成严重后果。漏洞分级过程主要包括最初的指标赋值、中间的指标分级和最后的分级计算三个步骤,其中,指标赋值是对根据具体漏洞对每个漏洞分级指标进行人工赋值;指标分级是根据指标赋值结果分别对被利用性、影响程度和环境因素等三个指标类进行分级;分级计算是根据指标分级计算产生技术分级或综合分级的结果,技术分级结果由被利用性和影响程度两个指标类计算产生,综合分级由被利用性、影响程度和环境因素三个指标类计算产生。漏洞分级过程如图2所示分缀
漏润技术分缴计算步
访问聯径
触发变求
权限需求
交万条件
指标赋值
被利用性
指标分级
保案性
完整性
可用性
指标赋值
影响程度
指标分级
漏消技术分级计算
访间瞬径
融发要求
权限需束
指标赋值
被利用性
指标分级
漏润综合分级计算步躁
保密性
完瞻性
可用性
指标碱值
影响程度
指标分级
薪洞练介分级计算
图2漏洞分级过程示意图
网络安全漏洞指标分级
6.3.2.1被利用性分级
被利用
悠复难斑
影响范围
指标赋值
环境因肃
指标分级
被利用性分级反映网络安全漏洞触发的技术可能性。被利用性指标组中各指标的不同取值的组合对应不同的被利用性级别。被利用性级别分为9级,用1~9的数字表示,数值越大被利用的可能性越高,见附录A。
2影响程度分级
影响程度分级反映网络安全漏洞触发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程度指标组中各指标的不同取值的组合对应不同的影响程度级别。不同的影响程度级分为9级,用1~9的数字表示,数值越大导致的危害9
Kaeer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