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 17625.4-2000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33.100电磁兼容性(EMC)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综合>>L06电磁兼容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dt IEC 61000-3-6:1996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7190
页数:47页
标准价格:23.0 元
出版日期:2000-12-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0-04-03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郎维川、徐达明、邬雄、聂定珍、蒋虹、龚增
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武汉高压研究所、广州电力工业局
归口单位: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联合工作组
提出单位:国家电力公司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提出了用来作为决定大型畸变负荷(产生谐波和/或谐间波)接入公用电力系统所根据的一些基本原则。 GB/Z 17625.4-2000 电磁兼容 限值 中、高压电力系统中畸变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 GB/Z17625.4-200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GB/Z 17625. 4-2000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61000-3-6:1996《电磁兼容第3部分:限值第6分部分:中、高压电力系统中瞻变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推荐了中、高压电力系统中畸变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方法。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是《电磁兼容限值》系列国家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目前包括以下标准:GB17625.1--1998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设备每相输人电流≤16A)GB17625.2—1999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不大于16A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B/Z17625.3--2000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B/Z17625.4~-2000.电磁兼容限值中、高压电力系统中畸变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GB/Z17625.5--2000电磁兼容限值中、高压电力系统中波动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仅供参考,有关对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建议和意见,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G和附录 H 为提示的附录。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电力公司提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电磁兼容标推化联合工作组归口。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武汉高压研究所、广州电力工业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郎维川、徐达明、郭雄、定珍、蒋虹、龚增。101
GB/Z 17625.4—2000
IEC 前言
1)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由所有参加国的国家电工委员会(IEC国家委员会)组成的世界性标准化组织,其宗旨是促进电气和电子技术领域有关标准化的全部问题的国际一致。为批,除开展其他活动之外,还出版国际标准,标准委托由技术委员会制定。任何对制定项目感兴趣的IEC国家委员会均可参加。与IEC有联络的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也可参加这一工作。IE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按照两组织间的协商确定的条件密切合作。2)由于客技术委员会都有来自对相关制定项目感兴趣的所有国家的代表,所以IEC对有关技术内容作出的正式决定或协议都尽可能地表达国际一致的意见。3)所产生的文件可采用标准、技术报告或导则的形式出版,以推荐的方式供国际上使用,并在此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所接受。
4)为了促进国际上的一致,IEC国家委员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把IEC国际标准转化为其国家标准和地区标准,对相应国家标准或地区标准与IEC国际标准之间的任何分歧均应在标准中清楚地说明。5)IEC不对符合标与否的争议表态,也不对任何声称符合某一标准的设备承担责任。IEC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在特殊的情况下,技术委员会可以出版下列类型之的技术报告。
·类型1,当尽管经过再三努力而不能作为国际标准出版时,,类型2,当这个主题仍处于技术发展阶段,或者由于任何其他原因在今后而现在不能马上同意作为国际标准时:
,类型3,当技术委员会在例行出版国际标准的过程中,搜集到各种资料,例如“科学发展动态”时。第1类和第2类技术报告自出版时起到决定它们是否能够成为国际标准的三年内会受到复审。第3类的技术报告直到认为他们提供的资料不再有效或有用之前,没有必要进行复审。IEC61000-3-6是第3类技术报告,是由以下委员会制定的IEC技术委员会77(电磁兼容)的77A分技术委员会(低频现象)。该技术报告是IEC61000的第3部分第6分部分,按照IEC导则107,它具有基础EMC出版物的地位。
本标准文本基于下表中的文件:委员会草案
77A/136/CDV
表决报告
77A/154/RCV
上表中的表决报告中可找到表决通过本技术报告的全部信息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G和附录H仅作参考。102
GB/Z 17625. 4-2000
IEC引言
本标准是IEC61000系列标准的一部分,该系列标准的构成如下:第一部分综述
综合考虑(概述、基本原理)
定义、术语
第二部分:环境
环境的描述
环境的分类
兼容性水平
第三部分:限值
发射限值
抗扰度限值(由于它们不屑于产品委员会的责任范围)第四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
测量技术
试验技术
第五部分:安装和减缓导则
安装导则
减缓方法和装置
第六部分:通用标准
第九部分:其他
每一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分部分,它们作为国际标准或技术报告出版。103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电磁兼容
中、高压电力系统中畸变负荷
发射限值的评估,
Electromagnetic compatihility-Limits--Assessment of emission limits fordistorting loads in MV and HV power systemsGB/Z 17625. 4--2000
idt 1EC 61000-3-6:1996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提出了用来作为决定大型畸变负荷(产生谐波和/或谐间波)接入公用电力系统所根据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南,以保证对所有被接人系统的用户都有合适的供电质量。
由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提出的指南必须要以某些假定为根据,所以并不保证这些方法对所有的谐波问题总能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应该灵活地使用所推荐的方法,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决定何时全部或者部分地采用给出的评估程序。关于产生瞻变的设备能否接人电力系统的问题,最终由供电公司决定。与谐波有关的问题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由变流器或其他谐波源把谐波电流注人到供电网络中。谐波电流及其所引起的电压可认为是传导的现象。本标准的目的在于把供电网络中实际的谐波电压限制到对敏感设备不造成有害影响的水平(兼容水平),既然谐波电压是由谐波电流和阻抗引起的,因此必须对注入系统的谐波电流加以限制。在50 Hz~5kHz范围内的谐波电流可能把于扰引人到通信系统中。由于在高次谐波频率下电路之间的耦合增加和在音频范围内通信回路有更高的灵敏度,所以这种现象更加显著。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重点主要放在控制或限制谐波电压及其影响,但也有一章涉及对通信的干扰。注
1负荷被理解为整个用户的设备。2关于系统电压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使用下列的术语:低压(LV)指的是U≤1kV
-中压(MV)指的是1kV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各方应探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04-03批准101
2000-12-01实施
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Z 17625. 4-2000
GB/T4365—1995电磁兼容术语(idtIEC60050-161:1990)GB17625.1—1998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设备每相输人电流≤16A)(eqvIEC 61000-3-2:1995)
GB/T17626.7-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idtIEC61000-4-7:1991)IEC 61000-2-2:1990
3基本概念
电磁兼容第2部分:环境-
扰和电网传输信号的兼容水平
第2分部分: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骊单台设备或者一个用户的总负荷的发射限值应该在电压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加以规定。某些基本概念是用于评估电压质量的。为了使这些概念对于评估方面是有用的,要根据它们应用的地点(位置)以及它们是如何测量(测量的周期,采样时间,平均持续时间,统计方法)和计算等方面来加以规定。这里描述了这些概念,并在图1和图2中进行了说明。有关定义可参见GB/T4365。兼容水平
兼容水平是用来协调组成供电网络的设备或由供电网络供电的设备发射和抗扰度的参考值(见表1),以保证整个系统(包括网络及所连设备)的电磁兼容性(EMC)。利用表示骚扰的时间和空间的概率分布,兼容水平一般以整个系统的95%概率水平为基础。由于供电公司不可能在所有时间对网络的所有各点进行控制而允许有偏差,因此,应该以整个系统为基础,按兼容水平进行评估,而不对某个特殊位置的评估提供评定方法。
表1给出了LV和MV系统的谐波电压兼容水平(用标称电压的百分数表示)。表1LV和MV电力系统中谐波电压兼容水平非 3 倍次数奇次措波
谐波电压
谐波次数
0.2+1.3×(25/h)
注:总谐波畸变率(THD):8%。
规划水平
3 倍次数奇次谐波
谐波次数
谐波电压
偶次谐波
谐波次数
谐波电压
规划水平是在规划时评估所有用户负荷对供电系统的影响所用的水平。供电公司为该系统的所有各电压等级规定了规划水平,并且规划水平可以认为是供电公司内部的质量目标。规划水平等于或小于兼容水平。由于随著网络结构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划水平,所以只可能给出一些指标值。作105
GB/Z 17625.4—2000
为例子,见表2中给出的谐波电压的规划水平。表2中的规划水平不用于控制诸如地磁暴等不可控事件产生的谐波,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其余部分概述了利用这些规划水平评估每个用户的连接要求的程序,评定程序
测量谐波、谐间波的基础标准是GB/T17626.7。为了把实际的谐波水平与规划水平进行比较,测量的最小周期建议为一个星期。每天最大的95%概率的Uh.vs值(在“非常短”的3s时段各次谐波分量的有效值)不宜超过规划水平。
每星期最大的Uh,sh值(在“短的”10min时段,各次谐波的有效值)不宜超过规划水平。每星期最大的Uh,vs值不宜超过1.5~2倍的规划水平。注:谐波测量一般最高到h一40,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评估电源疆扰的变影响这是足够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直到100次的更高次的谐波可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一电压波形有缺口的大型换流器,具有多脉波数换流器的大型设施(例如铝厂);与电力系统连接的带有PWM换流器的新型电力电子设备。这些实例可能导致在邻近的敏感设备中(例如传感器、通信系统等)引起噪声干扰。一般认为,较高次的谐波随位置和时间的变化比较低次的谐波更明显。较高次的谐波是由单相负荷用户产生的,经常还伴有电力系统谐振。(当与高次谐波有关时,可能需要范围更广的评估)。这些实例可能导致在邻近的敏感设备中(例如传感器、通信系统等)引起噪声干扰。一般认为,较高次的谐
波随位置和时间的变化比较低次的谐波更明显。较高次的谐波是由单相负荷用户产生的,经常还伴有电力系统谐振。(当与高次谐波有关时,可能需要范围更广的评估)。表2MV、HV和EHV电力系统1谐波电压规划水平的指标值(用标称电压的百分数表示)非3倍次数奇次谐波
谐波次数
谐波电压
HV-EHV
o.2+0.5×(25/h)0.2+0.5×(25/h)3倍次数奇次谐波
谐波次数
谐波电压
HV-EHV
谐波次数
偶次谐波
谐波电压
HV-EHV
1)对于HV系统而言,关于U,的规划水平值1.5%似乎可能是相当高的,但可能会避到这样的值,并值得注意,2次谐波并不总是与直流分量联系在一起的。注:总谐波畸变率(THD):MV网络为6.5%.HV网络为3%。图1和图2说明了上述的基本概念,并力图强调这些基本变量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见图1),在某些场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干扰,因此,在骚扰水平的分布和抗扰度水平之间有明显的重叠。一般地,规划水平等于或小于兼容水平,它们是由网络的业主规定的。抗扰度试验等级按照有关106
GB/Z 17625. 4—2000
标准的规定或者由制造商和用户之间商定。如图2所示,在任一位置处的骚扰水平和抗扰度水平的概率分布通常比整个电力系统的要窄,所以在多数位置处骚扰水平和抗扰度水平的分布有一点重叠或者没有重叠。因此,干扰的影响较小,设备能满意地执行其功能,即比图1所建议的更容易达到电磁兼容性。兼容水平
规划水平
系统蛋扰水平
抗扰度
试验水平
设备抗扰度水平
骤扰水平
图1利用包括整个系统的时间/位置统计分布的电压质量的基本概念图示说明兼容水平
规划水平
评估水平!
某位置处的
疆扰水平
强扰水平
当地设备
抗扰度水平
图2有关整个系统中的某处时间统计分布对电压质量基本概念的图示说明发射水平
在每一一谐波(谐间波)频率,晰变负荷的发射水平是谐波(谐间波)电压(电流)。如果没有其他畴变负荷出现,那末由该负荷引起的谐波(谐间波)电压(电流)进人到电力系统中。为了把用户的总负荷谐波电流发射与发射限值相比较,测量的最小周期建议为一个星期。一每天最大的95%概率的1h,值(在非常短”的3s时段各次谐波分量的有效值),不宜超过发射限值。www.bzxz.net
每个星期最大的I,h值(在“短”的10min时段各次谐波的有效值)不宜超过发射限值。每个星期最大的1a,n值不宜超过1.5~2倍的发射限值。短持续时间猝发谐波(时间<3s)也应该加以限制,例如,关于电网信号系统,这个问题正在研究中。
实际上,一般是从有关负荷和系统的数据来评估这些水平的;由于可能有许多其他的畸变负荷出现,直接测量这些水乎是困难的(有关谐波测量的基本原理见GB/T17626.7)。另外有一份关于这个课题的技术文件正在研究中。
A基本原则
GB/Z 17625. 4--2000
所提出的接受畸变负荷的评估方法取决于用户的协议功率、产生谐波设备的功率和系统特性。其目标在于把来自各用户总的负荷注入的电压畸变水平限制到不致超过规划水平。确定了一个三级评估法,这三个等级可以按顺序使用或独立使用(见图3)。第1级:骚扰发射的简化评估
对于用户安装小型电气设备,供电公司一般不必经专门的谐波发射评估,即可以接受。其发射的限制一般由这些小型设备的制造商负责。例如,GB17625.1是一个产品类标准,这个标准对连接到LV系统的设备规定了谐波发射的限值。由于下列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关于MV设备的发射标准:—中压等级的电压在1kV和35kV之间变动一国际上对中压系统还没有规定基准阻抗。有些国家的供电公司能够确认本国的MV和HV系统的基准阻抗,这就使得他们能够规定谐波电流的发射限值,并且对按第一级接入的用户负荷,不必进行详细的估算。即使不能够规定基准阻抗,但也有可能规定关于MV系统(甚至HV系统)接受用户负荷的准则。例如,可以按惯例采用一个“加权的畸变功率”(见7.1.1)作为对用户设备内的总畸变负荷的估计。如果总畸变功率或用户的协议功率相对于在公共耦合点(PCC)处的短路容量是小的,则不必进行详细的估算。
第7章建立了关于应用第1级评估时的特殊准则。第2级:与实际网络特性有关的发射限值如果某负荷不满足第1级准则的要求,则应结合系统吸收谐波的能力来评估产生谐波的设备的特性。系统的吸收能力是根据规划水乎导出的,并且按照每个用户对系统总容量的需求分配给各用户。在中压系统,当把规划水平分配给各用户时,也应考虑从高压系统导出的骚扰水平。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一个系统是满负荷的,并且所有用户最多都注人各自限值的骚扰,那么总的骚扰水平将等于规划水平。第7章概述了把规划水平分配给各用户的一种程序。第3级:在特殊和根据不充足的情况下,接受高的发射限仁在特殊环境下,用户可能请求把骚扰发射超过第2级允许限值的负荷接人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和供电公司要商定一些可接人畸变负荷的特殊条件。为了确定这些特殊的条件,必须对现有和将来的系统的特性仔细地进行研究。
注:应用第7章、第8章、第9章推荐的方法所得到的发射限值是力图使谐波水平低于规划水平。应用第10章所述的其他方法是为了限制对通信的于扰。贵任范围
用户应负责在PCC处的发射维持低于由供电公司规定的限值。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是与发射有关的。但是,如果接人了薄波器或电容器组而没有适当的考虑它们在电力系统中正常出现的谐波干扰,那么谐波的吸收也可能是一个问题。因此,谐波吸收的问题也是用户责任的一部分。供电公司应遵照国家的要求,负责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完全控制扰水平。供电公司必须提供用于评估用的网络数据,评估程序(见图3)是按照这样一一种方式来设计的:即来自用户的谐波发射不致引起整个系统的谐波电压水平超过规划水平和兼容水平。然而,并不保证应用所推荐的方法完全不超过这些水平。最后,当有必要鉴定减少发射的最佳方法时,供电公司和用户应相互配合。用户有责任选择这种减108
少发射的方法及其设计。
5对发射水平评估的一般指南
5.1畸变负荷谐波注人的评估
GB/Z 17625.4—2000
本章考虑了在电力系统和用户设备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运行情况和非理想的工作条件,其意图在于为评估畸变负荷的谐波注人提供一般的指导。有关评估工厂供电系统中发射水平的更详细的资料可以参考其他的IEC出版物[1\。
变负莅的运行条件
评估畸变负荷的谐波注人时应考虑最不利的运行情况,包括部分时间的计划停电(例如——一大型多相整流设备中一台6脉波整流器的计划停电)。对于简单的情况,利用每一谐波频率和谐间波频率下的最大电流可以评估用户畸变负荷注入的谐波,这些最大电流可以超过每一台设备可能运行的范围。对于大的负荷,这种方法可能导致过分保守的结果,而为了评估这种畸变负荷注人的最大谐波,可以考所有设备可能同时运行的最不利方式下的一组谐波和谐间被电流。
非理想的运行条件
在实际情况中,供电网络和用户设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不对称,这将会导致产生非特征谐波。相对于特征谐波来说,这些非特征谐波也许很小,但是在预测某些类型的负荷(如不断变动的负荷、采用多脉波数整流器的大型整流装置)的骚扰水平时,应计及这些非特征谐波。必须考虑下列的非理想运行条件:供电电压不平衡
在三相供电电压中出现的基频的负序分量通常会产生正序和/或负序的3倍次的奇次谐波。对于电力系统非理想的稳态运行,应考虑电压不平衡率(最高为2%)。换流变压器和换相阻抗不平衡
两个12脉波换流变压器之间的数比(匝数比不是准确地等于3)和电抗的制造允许偏差一般只产生与6脉波变流器相联系的非特征谐波,相间的换相阻抗不对称产生非特征谐波也取决于变压器绕组的连接方式。
点火角不对称
阀点火瞬时的变化产生各次谐波。各阀之间的点火角的偏差取决于点火回路的实际设计。一滤波器脱谐
为了符合发射限值的要求,在安装谐波滤波器时,需要评估谐波骚扰,也应考虑脱谐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在稳态运行时,电源率会发生变化;一由于制造偏差引起的初始失谐和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滤波器元件值的改变;滤波器元件的老化,
滤波器和电容器组随着负荷变化的计划切换操作。1)方括号中的数字指的是附录H中参考资料的编号。109
第1级
第2级
第3级
5.2谐波阻抗
供电部门
选择规划水平 LUA
GB/Z 17625. 4—2000
评估容许当地用户负荷
捷供的总发射 Gx
评估第“\个用户承担
的总发射的分担值 E U加
在PCC处给定的发
射限值 Ein=Eui/Z
根据实际情况和
其他的发射评估
预期的蛋扰水平UA
按特殊条件接受
S ≤0.1%(7. 1.1)
Or In / I;研究把发射减少到可
接受水平的方法
图 3 评估程序框图
协议功率S
评估加权畸变功率
Spw(7. 1. 1) ,
或相对谐波电流
I n/ 1(7. 1. 2)
评估在PCC处预期的
实际谱波发射 I μ
并计及可能存在雄波
器的影响
大多数畸变负荷起着谐波源的作用。预测被接人负荷在PCC出现的谐波电压必须掌懂从PCC看去的网络的谐波阻抗。为了估算负荷的谐波电流在供电网络的其他元件上产生的电压也需要进行计算谐波阻抗。
然而,谐波阻抗的估算可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现在已有一些测量和计算的方法,但是没有一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甚至连最好的计算机程序或网络分析仪也不能弥补可靠数据的不足,此外,网络的谐波阻抗随着时间可能有显著的变化。可参考国际会议上的一篇论文“网络谐波阻抗评估指南”[2]。以下给出了进行手工计算的指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足够的准确度,尤其是对于有关中压网络的问题。5.2.1简化的评估方法
为了讨论几种基本情况,以图4的简化网络作为参考。110
与频率成正比的 Z%
GB/Z 17625. 4--2000
在没有大的功率因数补偿电容器和大的电缆网络(图4中略去了C)的简单网络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频率超过13次谱波谐振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Z,主要是感性的,近似计算式为:Z =h· Xipcc = h.(Xny + XiTr +Xir)在下列几种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合理的准确度(一般不大于士20%):MV母线是通过变压器供电的,变压器的阻抗XTr大于HV电源的阻抗XHV;当Xr/X>10,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高压电源可能发生谐振时:当XT/XHv>4,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高压电源不可能发生谐振时;(1)
当连接到二次系统的总电容小,以致谐振频率至少为所研究的最高谐波频率的2.5倍时。具有单次并联谐摄的 Z
第一并联谐握点的频率通带估计为:f=
式中:L—与X1BB对应的每相电感,2元LC
C每相的总电容(计及功率因数补偿电容和电缆电容)。另一个公式也可以估算f.:
式中:fi—-基波频率,
Se系统母线处的短路功率,
Qc——系统中的电容和电缆发出的总无功功率。(2)
并联谐振频率f,的估算是在假设所有的电容元件都连接到母线上时的一种近似计算。根据图4,在PCC处所得的Z值是两个分量[(XiBB和C并联)十X]的和。HV
图4用于评估“阻抗包络线”的网络接线图但是,在靠近谐振点处,这种方法给出的阻抗值非常高。为了计算出正确的值,应该计及两络阻抗的电阻分量。然而,在实际情况下,确定谱波频率下的电阻分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建议在计算Z,的值时只用L和C而忽略阻性分量,并且限制Z的值使得谱振放大倍数(k二Z,/ (h·Xircc))不超过3~~10倍。较小的倍数适用于负荷较重的网络,而较大的倍数用于带有很轻负荷的网络。在公用电网中,正常情况下谐放大倍数不超过5倍,但是在某些工业网络中,在照明负荷或高的电动机负荷的情况下,放大倍数可能达到 8~10 倍。
一般情况;“阻抗包络线法”
复杂的供电网络和与其相连的设备一般地会产生多频点谐振。它们起源于无功补偿设备或滤波系111
GB/Z 17625. 4—2000
统的电容器以及电缆和线路的电容。此外,网络结构的不固定使得阻抗随不同的网络结构或不同的负荷而变化。整个系统越复杂,则谐振的频点越多。例如在图4中的PCC处的一个附加电容(Cpc和X:并联)会引起的二次谐振,其谐振频率一般地比第一次谐振频率更高。在正常的MV系统中,引人一一个如上所述的在2~5之间的系数“”能适度地阻尼第一次谐振。第二次谐振和更高次数的谐振的阻尼通常比第一次谐振要低。(在这些情况下,像换相缺口这样的电压突变会导致阻尼振荡)。然而,迄今为止的经验表明:对于第二次和更高次数的谐振,Z/(h·Xpcc)的比值小于 1。
简化方法利用了阻抗包络线(见图5),该曲线描述了幅值,但没有关于相角的信息。这个包络线包括了第一谐振点(放大系数为“”)的最大阻抗值和更高频率的谐振点(相应于网络短路阻抗的放大系数为“1”,而不考谐振回路)的最大阻抗值。Z
谐波次数
图5中压网络的“阻抗包络线”
图中hi由f/fi给出(f,根据式(2)或式(3)),并且hz=1.5hi;hi及以下:Zh=k·h ·XiBB+h· XiF;h2 以上:Z,=h· Xipcc。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免去具体的分析(测量和模拟)。但是,此法常常会导致对谐波电压的过高评估。(见注1)。
1以上给出的谱波阻抗包络线并没有给出用户设备阻抗和系统阻抗之间何处可能发生谐振的足够的信息(例如谐波滤波器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确定谐波阻抗的相角。而且,假如对用户的发射龈值是用电流来表示的,那么在滤波器母线侧看到的电力系统的最小阻抗也应该考虑,以便检验接在滤波器之后的网络中的电流。如果在用户设备和网络之间存在有申联谐振,则表示并联滤波可能不充分。2对于电压高于 35 kV的系统,一般不推广此法。但是,在评估网络谐波阻抗时,通常建议要考虑系统的各种运行方式以及可预见到的将来系统的变化。对每一感兴趣的谐波题率,应该把表明最大和最小阻抗的幅值和相角的轨迹以表格或一组曲线的形式当预期现有和将来的系统结构之间有重大的改变时,应该能清楚地提供系统的组成结构,以便使用户能够对他的设备进行最优的设计。由于广泛研究的结果,有可能确定特定类型的MV网络最大的谐波阻抗包络线。这种包络线有时候是为了快速评估网络谐波阻抗而作为“最不利情况下的阻抗曲线”来使用的。附录A给出了这种方法的应用实例。
5.2.2.详细的手算法
更精确的手算法如扩展数据表技术是可行的,但推荐使用计算设备。作为例子,附录B中给出了由VDEW(Vereinigung Deutscher Elektrizitatswerke)推荐的方法。6求和法则
为了考虑传导骚扰的叠加,有必要采用有关各种负荷产生的骊扰相加的假定。在谐波骚扰的情况下,在配电系统任何点上实际的谐波电压(或谐波电流)是每个谐波源的各分量矢量相加的结果。一般使用的有两种求和法则,第一种求和法则应用起来比较简单,第二种则是更一般的求和法则。6.1第一求和法则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