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 18914-2002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35.080软件开发和系统文件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L77软件工程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SO/IEC TR 14471:1999,IDT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9632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7, 字数:31千字
标准价格:13.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6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2-12-04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王凌、李宁、王宝艾
起草单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阐述了针对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的产品评价、选择和采用方面的问题。 GB/Z 18914-2002 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 CASE工具的采用指南 GB/Z18914-2002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35.0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Z 18914--2002/ISO/IEC TR 14471:1999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
CASE工具的采用指南
Information technology-Www.bzxZ.net
Software engineering-
Guidelines for the adoption of CASE tools(ISO/IEC TR 14471:1999,IDT)
2002-12-0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05-01实施
GB/Z 18914--2002/ISO/IEC TR 14471: 1999前言
GB/Z18914--2002等同采用ISO/IECTR14471:1999(英文版)。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起草单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主要起草人:王凌、李宁、王宝艾。513
KANa KAa
GB/Z18914--2002/IS0/IEC TR14471:1999引言
在软件发展的历史上,一些组织在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工具时避到了不少问题。由于它们并没有从CASE技术中获得所期望的利益,因此,希望运用某种有充分依据的CASE采用过程以帮助CASE工具的采用获得成功。由ISO/IECJTC1/SC 7/WG4进行的一项调查指出这些问题有望得到改进。该项调查认为:CASE工具将增加些新的功能并且更容易使用,同时还指出,使用者的期望正变得愈加要求完善,CASE工具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然而,该项调查表明,有一些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在将CASE技术用于实际项目之前,并没有对其试验项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使用者还反映需要增加高层管理的支持,需要整个CASE采用过程的支持,以及引人该技术的组织准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阐述了使用者反映的这些要求。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推荐性的CASE采用的实践。它为建立那些成功地采用CASE技术所适用的过程和活动提供指南。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应用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从CASE技术中得到回报,并将其投资风险降至最低。但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并不建立符合性准则。514
1范围
GB/Z18914—2002/ISO/IEC TR14471:1999信息技术软件工程
CASE工具的采用指南
由于CASE的采用问题是涉及较广的技术过渡问题,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阐述了适合大部分计算组织的采用实践,而且,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既不限定也不强制推行特定的开发标准、软件过程、设计方法、方法论、技术、编程语言以及生存期范型。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将:
确定若干关键的成功因素;
建议一组采用过程,
在考虑到组织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前提下指导成功的采用。下列团体为潜在的使用对象:
-CASE用户;
信息系统管理员,
首席信息官(CIO);
-CASE供应商;
-软件工程顾问;
与获取CASE工具和技术有关的人们。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阐述了针对CASE工具的产品评价、选择和采用方面的问题。它是对涉及这些问题一般方面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补充。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GB/T8566—2001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idtISO/IEC12207:1995)GB/T16260-1996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idtISO/IEC9126:1991)GB/T18234—2000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和选择指南(idtISO/IEC14102:1995)3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3.1
成功采用
successful adoption
CASE工具能满足组织唯一定义的采用目标的可以度量的程度。3.2
采用过程
adoption process
使一个组织广泛运用CASE工具的一组活动。3.3
CASE要求
CASE needs
以CASE工具特性来满足的组织需求。515
GB/Z 18914--2002/1S0/1EC TR 14471: 1999注:这些特性在GB/T18234一2000的第9章中做了详述。其中包括:管理过程、开发过程、维护、文档编制、配置管理、质量保证、验证、确认、环境要求、CASE工具的可集成性、质量特性、获取要求、实现要求、支持指标和认证需求。
4符号和缩略语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首席信息官
关键成功因素
管理信息系统
5采用的关键成功因素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确定CASE采用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宜考虑一组涉及技术、管理、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便把CASE技术成功地引人组织。在具体应用时宜通过采用过程对这些因素加以监控。附录B中提供了这些过程与因素的交叉引用表。关键成功因素包括:
自标设定:为CASE采用定义一组清晰的、可度量的目标和期望,包括业务目标和技术目标。注1:为CASE采用而设定的一-组可度量目标的例子有:\在单元测试活动中生产率提高20%”“需求规格说明活动的质量改进16%”,“在面向对象设计活动中复用率增加50%*“60%的项目宜使用CASE工具”,等等。管理保障:高级管理层积极鼓励CASE采用的程度,包括但不限于分配必要资源的意愿。工具的使用策略:一项清晰的说明工真使用范围的策略的定义。注2:策略的例子可包括:在一组特定的应用类型中使用工具,或在某一特定业务部门或整个公司范翻内使用工具的策略。
来用过程的总计划:对于将工具运用到组织内各部门的整个过程的计划与设计。参与度:参与CASE采用的人员的积极主动的程度方法的可调整性:必要时,调整现行的组织方法和CASE工具的典型用法,以实现单一一组一致的方法的意愿和技术可行性。
注3,例如,现行的面向过程的方法和候选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工具可能无法调整为一组一致的方法。培训:对于介人采用过程的每个人的每一步,所提供的必要而适当的培训及信息。专家支持:在试验项目进行期间,以及把工具用于各组织部门的例行工作时,对工具的使用提供热心的专家支持。
注4:分派到试验项目的专家(或权威)组,宜具有综合技能,包括:推广新技术的能力,使用工具的经验,具有组织的过程和规程方面的经验,以及在该组织中有影响。试验项目:在决定最终采用之前,受控试验项目的执行。工具的能力:工具在其软硬件环境中和在预定的范围内达到所定义目标的技术能力。平稳地交替:确保组织有能力同时运用新旧两种方法,直到整个组织的各部门完全转到新方法应有的考。
6CASE采用概述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将描述一组在大多数环境中使用的采用过程,在这些环境中,“成功”的定义可依组织进行剪裁。成功的CASE采用远比随意性的采用活动要求更高。本章说明主要的采用过程,图1所示为各过程的概述。CASE工具的采用包括四个主要过程:a)准备过程;
b)评价和选择过程;
c)试验项目过程;
d)过渡过程。
6.1准备过程
GB/Z 18914--2002/IS0/IEC TR 14471:1999准备过程的目的是确立CASE采用工作的总目标,建立高层指导,以及规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如:日程安排、资源、成本)。准备过程由下列四项活动组成:设定目标:确定CASE的采用目标,即:在那些CASE有助于满足业务目的的地方;a)
验证可行性和可测量性:对采用CASE的项目,制定并验证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和可测量b)
的子目标;
制定方针:结合关键成功因素,为采用CASE工具提供合理的和总的方针;制订计划:对整个采用项目编制一项计划。准备
6.2评价和选择过程
评价和选择
项目评
价报告
项目目标
项目计划
试验项目
图1CASE工具采用过程概述
过程流
数据流
评价和选择过程的目的是从各候选工具中确定最合适的CASE工具,并确保推荐的工具符合原来的目标。
在GB/T18234中完整地定义了评价和选择过程,其组成如下:a)启动:定义要进行评价和选择的CASE工具的目标和需求;构造:基于GB/T18234一2000第9章的CASE工具特性,细述一组结构化需求,b)
评价:产生技术评价报告,它将作为选择子过程的主要输人;选择:从候选的工具中确定最合适的CASE工具。d)
6.3试验项目过程
试验项目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对CASE采用过程的早期阶段所做的工作进行确认,并确定工具的实际能力是否满足组织的要求。
试验项目过程由下列四项活动组成:517
GB/Z18914—2002/ISO/IECTR14471:1999a)启动试验:为执行一项试验制定计划和规程,规定资源和培训;执行试验:执行项受控的项目,在此项目中可以试验新获得的CASE工具;b)
c)评价试验:提供试验项目性能的评价结果;d)决定下一步:决定是否继续该采用过程,是否放弃工具,或者是否执行下一个试验项目,并为过渡过程积累组织的学习经验。6.4过渡过程
过渡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从当前过程转到新技术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试验项目的经验,把混乱状况减至最低。
过渡过程由下列五个活动组成:启动过渡过程:制订执行过渡过程的计划、规程和资源,草拟出工具的用法;a)
b)培训:培训新CASE工具的使用者;制度化:把工具逐步应用到较大范围的目标环境中,直至成为组织例行实践的一部分;c)
d)监控和持续保障:确定在过渡期间CASE的采用是否实际有效,保证过渡过程所需的不断培训和其他资源。
e)对采用项目和完成情况的评价:测量CASE采用的成功程度,并为今后的采用项目提供组织的学习经验。
7准备过程
CASE采用工作的第一个过程是明确CASE的采用目标和制定项目计划。准备过程的四项主要活动是:
设定目标
b)验证可行性和可测量性;
c)制定方针;
d)制订计划。
从评审业务目标开始,定义并确认CASE的采用目标。业务目标是一种高层次的目标(如,提高组织的竞争地位,提高生产率),它不受任何特定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目标的束缚。然而,业务目标宜用来派生CASE采用目标的核心(可替换的)内容(如,改进过程,提高设计质量)。这些目标都与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过程有关,以确保组织功能和性能的有效性。验证可行性和可测量性的活动要检查业务目标与CASE采用目标的一致性,并评估技术上与经济上的有效性。
制定方针的活动要为CASE采用过程的剩余部分确定方向。在该活动中,第5章所定义的关键成功因素宜针对特定的CASE采用工作加以剪裁。准备过程的最后一项活动是起草一个把此工具引人组织部门的整体计划。准备过程的概述如图2所示。7.1设定目标
该活动包括下列任务:
a)评审(现有的)业务目标;
b)评审组织或组织部门中软件工程的策略影响;c)把业务目标分解到软件工程的策略影响层;d)确定若干有助于使CASE满足业务目标的替代目标;e)提问“我们要向何处去?”
从替代目标中选择并设定CASE采用目标;f)
g)基于这些目标定义和量化CASE采用工作的期望。518
设定目标
CASE采用目标
验证可行性和可测量性
制定方针
项目计划
GB/Z 18914--2002/IS0/1EC TR 14471: 1999业务目标
若于CSF
制订计划
图 2准备过程的概述
7.2验证可行性和可测量性
该活动包括下列任务:
a)制定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和可测量的子目标;b)
分析竞争对手(如:他们采用什么技术?);进行技术分析(如:技术上可行吗?);评估组织当前的软件工程能力及成熟度等级;d)
评审当前和近期的CASE的使用状况;确定潜在的可用工具;
再次提问:“我们要向何处去?\(用更精确的方式);确定具体的子目标和它们所用的度量。7.3制定方针
该活动包括下列任务: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实现CASE采用的目标?”确定采用项目的策略路线,
剪裁CFS以满足业务目标和CASE采用的目标;提供如何获得各种可用资源(比如:人力、资金、支持)的指导;d)
制定监督和控制项目的指导。
7.4制订计划
该活动包括下列任务:
活动流
数据流
iKAoNiKAca
GB/Z18914—2002/ISO/IECTR14471:1999组织一个项目组,分配责任;
b)在既定方针下,制订在相应过程中应用 CFS的一系列步骤;根据原先制定的方针,确定一组用于整个采用过程的操作指南;c
d)准备一个关于里程碑、活动和任务的日程安排,以及对资源需求和成本的估算;提供监督和控制计划执行的手段。e)
8评价和选择过程
本章概述了在GB/T18234中详述的CASE工具的评价和选择,如图3所示。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包括4个主要子过程(活动):a)启动子过程,
构造子过程;
评价子过程;
选择子过程。
构造的需求
候选工具清单
选择的建议
选择目标
选择准则
评价计划
评价报告
图3评价和选择的概述
活动流
数据流
关键一步是构造一组需求,以此来进行候选CASE工具的评价,并成为选择决定的基础。GB/T18234一2000第9章中定义的CASE工具特性是构造需求的基础,在评价和选择过程的所有步骤中起到中心的作用。为使采用获得成功,宜采用GB/T18234中的步骤。9试验项目过程
试验项目过程宜在所希望的环境中为CASE工具提供一个真实的试验。虽然在评价和选择过程中演练了工具,但在该过程中不要求实际运用工具。评价和选择过程从候选工具中确定对组织最具潜力的工其。试验项目的目的就是保证它确实能在组织的实际应用中执行。520
GB/Z 18914--2002/ISO/IEC TR 14471:1999试验项目在组织使用那些工具中具有典型性,它要体现预定采用此工具的开发项目的许多特征。人员规模对项目规模宜具有代表性。人员宜选配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者。小组中宜至少有一名成员具有领导素质,并赢得技术人员的尊敬。要把试验项目构造得便于比较客观地确认目标和策略。但它的范围和风险将是有限的,项目的持续时间宜相对较短。试验项目的目的是:
a)确认工具能在实际应用中满足CASE采用工作的总目标,以及针对试验项目所确立的特定目标:
确认评价和选择工作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息;确定此工具是否满足所需的性能目标,是否适合在本组织采用;c)
估算在整个生产环境中此工具的成本及效益;d)
确定在组织内适当的使用范围;基于对工具的使用,确定对现有方法的必要修改;)
收集必要的信息来辅助过渡计划的制定(见第10章);g)
h)积累使用工具中各方面的内部经验;i)提供做出采用决策所需的数据。建立特定的准则以测量工具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程度。试验项目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组织认定或拒绝购买工具的决策时作为一个决策点。因为试验项目通常只购买少量的工具副本和培训较少的人员,若试验项目不能满足期望,则它提供的重要信息可使组织避免范围更广、代价更大的损失。如图4所示,试验项目过程要执行下列活动:1)启动试验
2)执行试验
,3)评价试验
4)决下一步
9.1启动试验
此活动包括下列任务:
a)根据选择报告和CASE采用的目标,确定试验项目的目标;b)确定试验项目的特性。这些特性宜包括验证的领域和范围、项目的规模、项目的代表性和规模的可伸缩性、基于项目目标的项目持续期、关键性和所涉及的风险,以及资源约束(如人力、财力和时间);
确定评价准则和度量,以便决定是否继续该采用过程,是否放弃工具,或是否执行下一试验项目。样本准则可包括目标的可达性、工具的能力和方法的可调整性。d)对完成试验项自全部工作所需的资源加以选定和规划。所选定的这些资源宜包括人员、硬件、有关软件、专家支持、管理保障和资金支持等。e)根据选择决策来获取CASE工具,在生产环境中安装,并将其定制到试验项目所需的程度;制定试验项目中管理工具使用的规程、标准及约定。对于组织中已有的规程、标准和约定,宜f)
针对试验项目加以剪裁。
确定试验项目所需的培训类型和培训质量。它为长期培训计划提供输人并与之配合,该长期g)
计划是作为把工具转为例行使用的一部分而制定的。9.2执行试验
该活动包括下列任务:
a)在一种受控的或实验的环境下执行试验项目,该环境可以彻底试验新近得到的CASE工具;注:通常可建立一种受控或实验环境,在此测量和监视研究结果、过程及(前后)条件。b)解决执行试验项目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便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使参与本试验项目的人员521
HTTKAONTKAa
GB/Z 18914--2002/IS0/1EC TR 14471: 1999意识到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性问题,这也是这项工作的组成部分;在项目试验期间,做好对工具进行维护和更新的准备。由于软件工程现场是动态的,因此,CASE工具的使用者宜能应付销售商对产品的临时更新;利用各种可以得到的帮助,包括:销售热线、当地销售商的支持、来自CASE专家的内部支持、d)
访间其他组织和其他工具使用者小组中有经验的使用者等。根据预定的评价准则和度量进行定期评审。这种评审起到对试验项目的进展进行周期性测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评审所得的数据将作为后面两项活动(评价试验和决定下一步)的基础。启动试验
试验项目计划
执行试验
选择报告
评价试验
决定下一步
决策报告
试验评价指导
试验评价报告
活动流
数据疏
图4试验项目过程概述
9.3评价试验
评价准则包括:
a)CASE采用目标的可达性;
b)工具的使用策略,
c)工具的能力,
d)方法的可调整性,
e)试验的执行;
f)平稳地交替;
g)销售商的支持。
本活动包括下列任务:
GB/Z 18914-—2002/ISO/IEC TR 14471: 19991)确定作为评价试验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执行的所有任务和子任务(例如:测量、评级和评估),并安排日程表:
根据预定的评价准则和度量来推备评价试验所必须的数据集;2)
3)对每个评价准则定级和打分;进行试验评价;
准备评价报告。该报告宜包括:评价结果、对组织来说能影响工具有用性的试验的潜在问题和5)
明显特征、组织内适合使用工具的项目或部门。此外,有关今后改进该工具采用过程的信息也宜包括进来。
9.4决定下一步
组织宜决定是否继续采用过程,是否放弃该工具或是否进行下一个试验项目。在该工具采用过程的这一步,组织已经作了相当大的投资,已经执行了其工具选择过程,购买了该工具,培训了使用该工具的人员,并在试验项目中使用了该工具。如果试验项目可以满足CASE采用的目标和评价准则的关键条件,组织即可转入过渡过程。然而,在试验项目中工具可能会连最起码的组织要求都不能满足。如果试验项目不能达到它的目标,组织应从中吸取教训。试验项目的失败可能是因为工具不适合所要执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应重新考虑它的选择过程。组织的需求定义可能没有体现出它的实际需要,这时,管理层和工具的使用者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定义组织的需求。导致工具失败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培训不够、项目不当或者启动资源不够。
如果通过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而极有可能达到CASE的采用目标,那么组织宜只考虑第三种选择(进行第二个试验项目)。第二个试验项目宜着眼于解决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表1示出了一个可替代的决策例子。
在做出最终采用决定之前,市场上可能会出现某种(能提供附加或更好的功能,或趋向于成为事实上标准的)新产品。这时,即使试验项目已经成功完成了,也要重复部分(或全部的)评价和选择过程。表1可替代的决策例子
替代的决策
采用工具
放弃工具
进行下一个试验
适用条件
CASE采用目标能达到满意级!
已经满足了评价准则的所有关键条件;
一已经表明工具的广泛应用极有可能成功;
-CASE采用目标不能达到满意级;不能满足评价准则的关键条件;尚未表明工具的广泛应用的成功可能性;
澄清了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后,CASE采用目标有可能达到满意级;
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后,可能满足评价准则的关键条件;
潜在的动作
-可考虑增加步骤(即使试验项目表明了积极的结果,仍不足以确保可将它全局化);
转人过渡过程;
一调查失败的原因(如:需求定义、选择工具有误、试验项目不适当);一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新组织的CASE采用过程;
宜设计第二试验项目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基于第1次试验项目的经验改进整个试验过程;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