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T 5237-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B/T 5237-2018
中文名称:制鞋机械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
标准类别:轻工行业标准(Q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4301803
相关标签:
制鞋
机械
鞋底
成型机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QB/T 5237-2018.Footwear machines- Soles turnover moulding machine.
QB/T 5237规定了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的分类、组成、型号、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QB/T 5237适用于制鞋工业中对热可塑性鞋底材料采用翻转模式双色成型工艺,射台移动而模站固定的翻转模式鞋底注射成型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48球墨铸铁件
GB/T3766液压传动系统及 其元件的通用规则和安全要求
GB 5226.1- -2008 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 通用技术条件
GB/T 9439灰铸 铁件
GB/T 9969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 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048.5- 2008 低压开关设 备和控制设备第5-1部分: 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
GB/T 16754机械安全急停设计原则
GB/T 16769金属切削机床噪声 声压级测量方法
GBT 23821- 2009机械安全防止 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JB/T 8538塑料机械用螺杆、 机筒
QBT 1525制鞋机械产 品型号编制方法
QB/T 1588.1轻工机械 焊接通 用技术条件
QBT 1588.2轻工机械切削加工通用技术条件
QB/T 1588.3轻工机械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QB/T 1588.4轻工机械涂漆通用技术条件
3分类、组成、型号和基本参数
3.1分类
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按合模型式可分为翻转模肘杆式和翻转模直压式两类。
3.2组成
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主要由机架(射台机架和合模机架)、合模机构、注射机构、移座机构、液压系统、加热冷却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
3.3 型号
标准内容
ICS61.080
分类号:Y99
备案号:63707-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QB/T5237-2018
制鞋机械
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
Footwear machines-Soles turnover moulding machine2018-05-0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09-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QB/T5237-2018
本标准由全国轻工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皮革机械分技术委员会(SAC/TC101/SC1)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东莞市鸿泰鑫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国家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凯、孔培利、李刚。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制鞋机械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
QB/T5237-2018
本标准规定了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的分类、组成、型号、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制鞋工业中对热可塑性鞋底材料采用翻转模式双色成型工艺,射台移动而模站固定的翻转模式鞋底注射成型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348球墨铸铁件
GB/T3766液压传动系统及其元件的通用规则和安全要求GB5226.1一2008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9439灰铸铁件
GB/T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4048.5-200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1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
GB/T16754
GB/T16769
机械安全急停设计原则
金属切削机床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GB/T23821一2009机械安全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JB/T8538
塑料机械用螺杆、机筒
制鞋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QB/T1525
QB/T1588.1
QB/T1588.2
QB/T1588.3
轻工机械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轻工机械切削加工通用技术条件轻工机械
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轻工机械涂漆通用技术条件
QB/T1588.4
3分类、组成、型号和基本参数
3.1分类
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按合模型式可分为翻转模肘杆式和翻转模直压式两类。3.2组成
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主要由机架(射台机架和合模机架)、合模机构、注射机构、移座机构、液压系统、加热冷却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3.3型号
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的型号编制规则宜符合QB/T1525的规定。3.4基本参数
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的基本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QB/T5237-2018
基本要求
锁模力
合模行程
模站数
模站间距
拉杆横向净间距J
拉杆纵向净间距K
模具厚度
螺杆直径
螺杆长径比
螺杆转速
注射容量
注射压力
注射速率
基本参数
2,3,4,6
100~200
240~1000
4.1.1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配套件及其他外购件应符合使用要求,并有合格证书;外协件进厂时应由厂质检部门依据标准4.1.2
或供需双方签订的协议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切削加工件应符合QB/T1588.2的要求。4.1.31
4.1.4铸铁件应符合GB/T1348和GB/T9439的要求。5焊接件应符合QB/T1588.1的要求。4.1.5
4.1.6涂漆件应符合QB/T1588.4的要求。4.2合模机构
合模机构开合模动作应平稳顺畅,在系统压力不低于额定值的25%时应无爬行、卡死等现象。4.2.1
合模机构的拉杆净间距和模站间距应符合表1的规定。4.2.2
拉杆轴心线应与固定模板的模具安装面垂直,其垂直度不应大于0.2mm。4.2.3
翻转模板翻转到位时,上、下模板的模具安装面间的平行度不应大于0.5mm。4.2.4
4.2.5在最大锁模力状态下,上、下模板的模具安装面间的平行度不应大于0.2mm。4.3注射机构
注射机构螺杆和机筒(料筒)应符合JB/T8538的规定。4.3.1
射料嘴在非注射时对空应无出料(流延)现象。4.3.2
注射机构入料口与机筒加热区之间应有强制冷却装置,确保入料口处温度低于70°C。4.3.3
4.3.4射台座移动定位应准确,定位误差不应超过土0.2mm。4.4液压系统
液压系统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4.4.1
4.4.2液压系统中油箱、管道、集成块和其他液压元件在装配前均应清洗干净。4.4.3
各液压执行元件应动作准确、功能可靠。液压系统不应有过度振动和啸叫等异常噪声。4.4.5管路应排列有序、整齐美观、便于生产作业和维修。4.4.6管路中硬管弯曲应圆滑无明显邹褶:焊接接口应修磨平齐。QB/T5237-2018
4.4.7液压系统正常工作8h后,液压元件和管路的所有接口均不应有漏油、渗油现象。4.4.8液压系统正常工作2h后,油温不应超过60℃。4.5电气控制系统
4.5.1电气元件及线路应排列整齐有序、接头牢固、固定可靠:所有接线端子应有明显标志。4.5.2电气控制系统应具备温度自动控制功能,每台机器应有4段(双色机8段)电热温控装置,并应有相应电流表显示加热电流。4.5.3电气控制系统应具备完善的动作循环控制程序,应能便捷、可靠地输入各种指令,以控制各类液压元件、计时器、计数器等执行元件按设定要求动作。4.5.4电气控制系统至少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a)精确的数字化计量:;
b)各模站料量和颜色设定;
c)合模增压和分段注射压力设定:d)预料、分段注射、合模(延时)、增压锁模、保压、冷却等各工序时间设定。4.5.5电气控制系统显示部分应稳定可靠、显示清晰。4.5.6电气控制系统应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应能对整机工作状态实行全程监控,在机器运行出现故障时应能报警并显示故障所在部位。4.5.7电气控制系统应有断电保护功能,断电720h以内程序和数据不应丢失。4.6装配质量
4.6.1整机装配应符合QB/T1588.3的有关规定。4.6.2所有紧固部分应牢固可靠,不应有松脱现象。4.6.3所有模站固定模板的模具安装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其平面度不应大于0.75mm。4.6.4所有模站的横向中心面应在公共中心面P上,相互偏移误差不应大于1mm。4.6.5任意相邻两模站间的距离误差不应超过土0.5mm。4.6.6射台移动导向滑杆轴线应与模站公共中心面P垂直,确保射台单独移动的方向与模站纵向中心面及固定模板的模具安装面均平行,平行度不应大于0.5mm。4.6.7射台座移动的方向应与模站的公共中心面P和固定模板面均平行,其平行度不应大于0.5mm4.7整机性能
4.7.1各运动部件运行应平稳无阻滞和明显冲击现象,动作应准确、灵活、可靠。4.7.2机架应牢固、稳定、可靠,在进行射台移动、开模、合模、注射等动作时不应有晃动现象。4.7.3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应具有自动塑化、注射、成型和连续生产单色(或双色)鞋底的基本功能。4.7.4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应具有快速合模、慢速锁模、快速开模功能。4.7.5翻转模式鞋底成型机应具备点动(手动)、半自动(单循环)、自动循环三种操作控制方式。4.7.6锁模力、合模行程、注射容量、注射速率和注射压力应符合表1的规定。4.7.7注射料量应能精确计量,料量相对误差不应超过土1.2%。4.7.8正常作业时噪声声压级不应大于85dB(A)。4.8机械安全
4.8.1在任一模站处均应设置紧急停机装置,急停装置应符合GB5226.1-2008中10.7和GB/T16754的规定。
4.8.2所有模站合模区域应设置封闭式安全门进行防护,安全门打开时,应能立即停止合模动作。在安全门完全关闭前,应不能执行合模动作。3
QB/T5237-2018
4.8.3合模动作的启动,至少应有机械、电气和液压之中的两种联锁装置进行保护。4.8.4合模动作应设有压力保护装置,应确保上、下模之间的最近点竖直距离不小于8mm时可能产生的压力不大于250N。
4.8.5上模(动模)板处在任何位置时,均不应靠其自重落下。4.8.6注射机构机筒加热区应设有防护罩,避免直接触碰加热区。4.8.7射台座移动的运动极限之外应设置护栏。护栏高度应至少为1.6m并应符合GB/T23821一2009中表1的要求。护栏和地面之间的净空不应超过0.3m并应符合GB/T23821一2009中表B.1的要求:护栏网孔面积应符合GB/T23821一2009中表4的要求。4.9电气安全
4.9.1电气装置和机器的金属外壳应有接地装置,并标有接地符号或字母PE。4.9.2保护联结电路的连续性应符合GB5226.1一2008中8.2.3的规定4.9.3动力电路和保护联结电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M2。4.9.4电气设备的所有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之间应经受时间不小于1s、电压为1000V、频率为50Hz的耐压试验,工作在低于PELV电压的电路除外。4.10外观质量
机器应布局合理、操作方便、便于维修。4.10.1bzxz.net
4.10.2机器表面不应有设计要求之外的凹痕、裂缝和变形。4.10.3电镀、发蓝和电泳的零件表面不应有斑痕、锈蚀、起壳和脱层等现象。5试验方法
5.1基本要求
5.1.1目测检查产品相关技术文件以及配套件、外协件和其他外购件的检验合格文件。5.1.2切削加工件按QB/T1588.2的要求检查:铸铁件按GB/T1348和GB/T9439的要求检查;焊接工件按QB/T1588.1的要求检查;涂漆件按QB/T1588.4的要求检查。5.2合模机构
5.2.1调整系统压力为额定值的25%,并设定其他空载运行参数,重复10次进行开合模操作,目测检查合模机构的开合模动作。
5.2.2合模机构的拉杆净间距用游标卡尺,模站间距用直尺测量。5.2.3将标准直角尺一直角边紧压在固定模板的模具安装面上,并使另一直角边(长度不小于300mm)靠在拉杆圆柱上,用塞尺测量直角尺边与拉杆的间隙,测量点沿直角尺边全长上均匀选取不少于5个。所测间隙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拉杆轴心线应与固定模板模具安装面的垂直度。所有拉杆同样测量。
5.2.4翻转模板翻转到位,于模板中心处@400mm圆周上的A、B、C、D四个测量点位置(见图1)使用内径千分尺测量上、下模板间的垂直距离,4个测量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翻转模板翻转到位时,上、下模板的模具安装面间的平行度。4
模板中心
图1上、下模板的模具安装面平行度误差测量示意图QB/T5237-2018
单位为毫米
5.2.5固定模板模具安装面在图1所示A、B、C、D四个点位置放置直径80mm、高度(150.000士0.005)mm等高块,操作合模并使锁模力达到最大,在每个等高块边沿使用内径千分尺测量上、下模板间的垂直距离,4个测量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最大锁模力状态下上、下模板的模具安装面间的平行度。
5.3注射机构
5.3.1螺杆和机简按JB/T8538的要求进行试验。5.3.2使射料嘴对空,进行预料作业,目测检查4.3.2。5.3.3目测检查强制冷却装置,进行5次最大料量预料和射料后,用点温计测量料筒入料口处的温度。
设置射台座移动定位点,操作射台座移动到位,在射台机架上固定千分表,并使千分表测头沿5.3.4
射台座移动相反方向垂直接触射台座平面,并调节千分表指示零位。然后使射台座返回(超过500mm),再使射台座移动到定位点,重复测试5次。使射台座由相反方向移动到定位点,再重复测试5次。千分表示值即为射台座移动定位误差。5.4液压系统
5.4.1按GB/T3766的规定检查液压系统。5.4.2目测检查4.4.2~4.4.6。
5.4.3待液压系统正常工作8h后,目测检查液压元件和管路的所有接口。5.4.4待液压系统正常工作2h后,用温度计测量油箱液面下50mm处油温。5.5电气控制系统
5.5.1目测检查4.5.1。
5.5.2对机器进行调整操作并试运行,目测检查4.5.2~4.5.5。5.5.3切断合模电磁阀电源(或设置其他适宜故障点),开机操作,目测检查4.5.6。5.5.4设置各工序参数并试运转,机器运行正常后切断机器所有外部供电电源,待720h后通电开机,检查机器是否正常运转,检查各工序参数是否完整。5.6装配质量
5.6.1按QB/T1588.3的有关规定检查机器装配质量。5.6.2目测检查4.6.2。
QB/T5237-2018
5.6.3模站的固定模板模具安装面平面度误差检验:取一件棱边直线度不超过0.05mm的,可跨越3个模站的平直板,分别使其棱边紧压在固定模板模具安装面前沿和后沿上,且另一棱边靠在前侧(或后侧)拉杆上,用塞尺测量平直板棱边与模板面各点的间隙。对于多模站,使平直板移过一个模站,按同样方法测量,直至所有模站。测量所得最大间隙值即为模站固定模板模具安装面的平面度。5.6.4按5.6.3的方法,测量平直板棱边与各拉杆外圆的间隙,测量所得最大间隙值作为模站横向中心面的相互偏移。
注:已忽略测量值与模站横向中心面实际相互偏移量的误差,此误差是微不足道的。5.6.5沿前侧和后侧分别测量相邻两模站固定模板右侧面(或左侧面)的垂直距离尺寸,以两个测量尺寸的平均值为相邻两模站的站位距实际测量尺寸,其与设计站位距尺寸之差即为相邻两模站间的距离误差。
5.6.6移动射台座,是射台中心面与模站中面接近重合,保持射台座不动。将百分表固定在射料头上,并使表测头垂直接触固定模板模具安装面,表的示值对零,使射台缓慢向前推进,读取并记录百分表的示值,在射台推进全程上测量值绝对值的最大值即为射台单独移动的方向与固定模板模具安装面的平行度:射台退回原位,取一块棱边直线度不超过0.05mm的平直板放置在固定模板面(或模具安装面)上,一平面紧靠在模站右面(或左面)两根拉杆外圆柱上,使百分表测头垂直接触平直板另一与拉杆平行的平面,表的示值对零,使射台缓慢同前推进,读取并记录百分表的示值,在射台推进全程上测量值绝对值的最大值即为射台单独移动的方同与模站纵尚中心面的平行度。5.6.7将百分表固定在射料头上,并使表测头垂直接触固定模板面,调节射台位置并将其固定,使射台座缓慢移动(速度不超过5cm/s),表测头滑过所有固定模板,记录白分表在各模站模板面上的测量值,所有测量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射台座移动方向与固定模板面的平行度:使表测头轴向与料筒轴线平行,并使射台座移动过程表测头可接触并滑过模站所有后侧拉杆圆柱面,移动射台座,读取每一根拉杆处百分表的最大视值,并以此最大视值为该拉杆处的测量值,所有测量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射台座移动方向与模站公共中心面P的平行度。5.7整机性能
5.7.1设置机器各类参数,试运行移座、预料、开模、合模、注射等各类动作,目测检查4.7.1~4.7.5。
5.7.2锁模力测试:在额定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下,使用推拉力计(或采用精度高于0.2%测力传感器及配套器具)测量上、下模板之间的压力。5.7.3合模行程用直尺测量。
5.7.4注射容量和注射速率测试:首先进行不少于3次预料和注射循环作业,然后在螺杆转速约120r/min和注射压力约为最大理论注射压力的80%条件下,进行预料至最大料量,螺杆停转后进行对空注射,在注射的第3s开始单独接料,5s后迅速移开单独接料容器,并继续对空注射至注射行程极限。先测量单独接料容器所接料的体积V(cm),再测量全部注射料的体积V(cm),连续测试5次。取5次所测得体积值V的算术平均值为机器的注射容量;5次所测得体积值V的算术平均值的1/5为机器的注射速率。
5.7.5注射压力在注射时于射嘴处用压力传感器测量。5.7.6注射料量相对误差试验:调节螺杆转速为最大转速的60%,试验注射量为理论注射量的60%连续测试10次。用感量不大于1g的衡器测重,计算10次实际注射料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注射料量。按公式(1)计算注射料量相对误差:_W-w
式中:
5一一注射料量相对误差,%:
W一一实际注射料量,单位为克(g):W一一平均注射料量,单位为克(g)。5.7.7整机工作噪声声压级按GB/T16769规定的方法试验。5.8机械安全
QB/T5237-2018
5.8.1目测检查急停装置的设置,并按GB/T14048.5一2008中附录K中K.8.3.6的要求进行试验。5.8.2设置好各空载操作参数,进行开、合模和开、关安全门操作,试图启动合模动作,目测检查4.8.2。
5.8.3设置好各空载操作参数,进行开、合模操作,目测检查合模启动的联锁装置。5.8.4在上、下模之间的最近点距离为8mm处设置机械保护,执行合模动作,使用拉压力计测量上、下模之间产生的压力。
5.8.5使上模(动模)板处于合模行程的任一位置(宜在合模行程20%的上方),关闭机器且切断电源,目测检查4.8.5。
5.8.6目测检查4.8.6。
5.8.7按GB/T23821-2009的相关要求检查护栏,并进行尺寸测量。5.9电气安全
5.9.1目测检查接地装置以及保护接地符号或PE。5.9.2保护联结电路的连续性试验按GB5226.1一2008中18.2.2试验1的要求进行。5.9.3绝缘电阻检验按GB5226.1—2008中18.3的要求进行。5.9.4耐压试验按GB5226.1—2008中18.4的要求进行。5.10外观质量
目测检查。
6检验规则
6.1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6.2出厂检验
6.2.1出厂检验项目为本标准的4.2.1、4.2.34.2.5、4.3.1、4.3.4、4.4.2~4.4.7、4.5.1~4.5.5、4.6.2~4.6.7、4.7.1、4.7.2、4.8、4.9、4.10.6.2.2每台产品均应由厂质量检验部门按本标准检验合格并签发产品检验合格证书方可出厂。6.3型式检验
6.3.1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要求的全部内容。6.3.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正常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b)
在正常生产的条件下,每24个月应周期性进行检验1次:c
产品连续停产12个月以上,又恢复生产时: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e)
产品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f)
6.3.3型式检验的样机应从出厂检验合格产品中随机抽取10%,至少为1台。7
QB/T5237—2018
6.4判定与复验
6.4.1出厂检验中有某项不合格时,应消除造成该项目不合格的因素,并经复验合格,则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
6.4.2型式检验中有某项不合格时,应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验,如仍不合格,则判型式检验不合格。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标志
7.1.1每台产品应在明显位置固定永久性铭牌,铭牌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a)产品名称、型号和商标:
制造商名称:
产品主要技术参数:
制造日期或出厂编号:
产品执行标准编号。
7.1.2每台产品应在相关位置安装有操作指示及安全警示标志。7.2包装
7.2.1产品包装应符合GB/T13384的有关规定,在产品包装箱内应有以下技术文件:a)
装箱单:
产品检验合格证:
产品使用说明书,其编写应符合GB/T9969的规定;随机备附件清单:
安装图。
7.2.2装箱前产品(含各种附件)应使用塑料薄膜包裹。7.3运输
包装完成的产品应用可靠的交通工具运输,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应防止剧烈的冲击和震动,防止雨淋、倒置等现象。
7.4贮存
7.4.1产品贮存期超过30天时,入库前应使所有导轨、滑柱和翻转轴面均匀涂抹防锈油,并使产品空载进行移座、开模、合模和翻模动作各至少5次。7.4.2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防雨的场所,并应平稳放置。在规定的贮存期内,产品不应发生锈蚀现象。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