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15998-1995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8-199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5998-1995

中文名称: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 for pertussi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6-01-23

实施日期:1996-07-01

作废日期:2007-10-15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92092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中标分类号:>>>>C59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WS 274-2007替代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3009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0, 字数:12千字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2004-08-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12-21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司

归口单位:卫生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卫生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GB 15998-1995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5998-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 15998-
3—1995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of management of pertussis
本标谁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5998-1995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2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诊断标准
3. 1 流行病学史
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3.2临床表现
3.2.1流行季节有阵发性挛性咳嗽者。3.2.2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3.2.3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室息者,多无典型咳。3.2.4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3.3实验室诊断
3.3.1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3.3.2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3.3.3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3.4病例分类
3.4.1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3.4.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
3.4.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或3.3.3。
4处理原则
4.1对病人的隔离
自发病后隔离40d,或至控挛性咳嗽出现后隔离30d。接触者观察21d。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402
1996-07-01实施
4.2对病人的治疗
GB15998—1995
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4.3发生暴发流行的应急措施
4.3.1对未接种百日咳菌苗的易感儿童应急接种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4.3.2与百日咳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可用药物预防。4.4百日咳的免疫预防
百日咳是一种可以用菌苗预防的传染病,对易感儿童实行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百日咳菌苗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按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儿童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初免,全程免疫3针,保护率可达90%以上,第二年再加强一针。403
A1病原体分离
GB15998—1995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百日咳病原学诊断方法
从病人鼻咽部采集标本或咳碟法分离病原体。A1.1标本的采集
A1.1.1咳碟法
用咳碟法采集样品时,应在病人咳嗽时,将包-姜(Bordet-Gengou)二氏培养平板打开放在病人口前10 cm处,使病人对准平板表面咳嗽数次,直接收集病人咳出的飞沫。然后盖好平血盖送检。平血暴露时间以15 s为宜。
A1.1.2鼻咽试子
由于百甘咳多发于儿童,所以采样时,病儿的头部斜依于母亲的胸怀,母亲以双手固定病儿的头部医师以右手执棉拭子,左手按病人的头顶部,使顶端稍向下弯的棉拭子自前鼻孔进入,沿下鼻道的底部向后缓缓深入,由于鼻道弧形,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发生外伤出血。待棉拭子顶端到达鼻咽腔后壁时,将棉拭子稍留片刻,以待反射性咳嗽,然后轻轻旋转一周,缓缓取出棉拭子。A1.2接种和菌种检定
A1.2.1菌型
百日咳杆菌应为革兰氏阴性呈卵圆形短小杆菌,菌体长0.5~1.0um。A1.2.2菌落
百日咳杆菌接种于包-姜二氏培养基37℃培养3~4d后其菌落呈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中央突起,边缘整齐,具有珍珠般的光泽,菌落周围有弥散性溶血环。A1.2.3生化及抗原特性
百日咳杆菌生化反应极不活跃,不发酵任何碳水化合物,不液化明胶,不产生硫化氢,不形成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不利用枸酸盐,氧化酶阴性,70%以上菌株触酶阳性。不产生尿素酶和苯丙氨酸脱氨酶。
百日咳杆菌新分离菌株有荚膜,毒力强,菌落光滑,称为I相菌。百日咳杆菌有6种凝集因子,1、2、3因子是主要的,籍此又可将1相菌分为三种血清型:1.2,1.31.2.3。血清型具相对稳定性,但可发生变异。血清型不仅在自然感染,在人工传代培养过程中也可发生变异。A2皮肤坏死试验
A2.1每次试验最少用健康家免或豚鼠2只,每只家免或豚鼠可同时试验数个菌株。A2.2将培养40~48h第三代或第四代20%羊血包-姜二氏培养基上的菌苔,混悬于缓冲盐水或生理盐水中。
A2.3将菌液用灭菌脱脂棉过滤,测定浓度。A2.4用生理盐水将菌液稀释成4×108/mL及2×10%/mL二个浓度。A2.5试验前一天将健康家兔或豚鼠先行脱毛。A2.6注射前用75%酒精消毒,再用小试管蘸色素印在脊柱两侧、每只家兔可试验4个菌株。A2.7每个圈内皮内注射0.1mL,拔针时要在皮内稍稍扭转以免菌液流出。A2.8注射完毕要做好记录。
A2.9注射后48~72h观察坏死情况,并量坏死的大小。如两只家兔有一只注射4×108个菌,注射部404
位出现坏死即为阳性。
GB15998—1995
A3免疫荧光法检测百日咳杆菌(直接法)A3.1原理
将已知百日咳抗血清用化学方法结合荧光色素制成荧光抗体,以此来浸染固定在玻片上的未知细菌,若为相应细菌,则两者结合面留在玻片上,不被缓冲液所冲掉。在荧光显微镜下有荧光出现。A3.2材料
A3.2.1荧光抗体
用前按说明书要求以pH7.3磷酸盐缓冲盐水进行稀释,4℃冰箱保存备用。A3.2.2pH7.3磷酸盐缓冲盐水
氯化钠
磷酸氢二钠
磷酸二氢钠
蒸馏水
A3.2.3荧光显微镜
A3.2.4其他材料
1 000 mL
0.8~1.2mm厚载玻片。0.17mm厚的盖玻片。甘油缓冲液(90mL分析纯甘油加10mLpH8.2磷酸盐缓冲液),镜油可用液体石蜡代替。A3.3方法
A3.3.1用接种环将待检标本涂布于玻片上,大小约1cm2,火焰固定,用蜡笔将标本圈起。A3.3.2将稀释的荧光抗体加在标本上,置湿盒,放37℃温箱30min。A3.3.3取出玻片,用滴管吸取3~~5mL磷酸盐缓冲盐水将标本上荧光抗体冲洗,再依次浸入盛有磷酸盐缓冲液三个缸中浸泡,每缸3~~5min,并不时振荡。A3.3.4干燥、封载、镜检。
A3.3.5为使结果正确,还需作以下对照:a)标本阴性对照:标本不加荧光抗体只加磷酸盐缓冲盐水。b)阳性对照:荧光抗体加在已知阳性菌株标本上。c)封闭试验:将标本先加未标记的同样抗血清作用30min,充分洗涤后再加标记抗体染色,若是阳性标本,应无特异荧光。
d)标本加正常未免疫的标记抗体,结果应无特异荧光。A3.4结果判定
A3.4.1荧光的强度和形态学的特征十十十十:菌体显著膨大,黑心清楚,荧光明亮。十十十:菌体膨大,黑心清楚,荧光明亮。叶十:菌体稍膨大,形态清晰,有黑心,荧光较弱。十:菌体不膨大,形态不清楚,荧光微弱。一:细菌无荧光。
A3.4.2判定标准
阳性:细菌荧光在“十十”以上,在片上可看到分散或成堆出现形态典型的细菌。阳性对照“十十~十十十”,阴性对照为阴性。
B1百日咳试管凝集试验(半量法)B1.1原理 
GB15998-1995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百日咳血清学诊断方法
细菌、红血球及其他颗粒性抗原,加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在有适当的电解质存在时,经一定时间作用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利用这种现象进行已知抗原定量测定相应抗体或已知抗体测定抗原等方法就是定量凝集试验。B1.2材料
B1.2.1百日咳1相标准血清
效价为1:12800。
B1.2.2百日咳菌液
菌液的凝集效价应达到1相标准血清的效价的一半以上。菌液浓度定为2×10°/mL。B1.2.30.85%生理盐水
B1.2.4待检血清
患者耳血或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后进行测定。B1.2.5凝集管及试管架
B1.2.6刻度吸管(1mL、5mL、10mL)B1.3试验方法
取待检血清0.1mL+0.4mL生理盐水,稀释成5倍,然后依次倍比稀释即为1:10,1:20,1:40,1:80,1:160等,每管0.25mL。并加入2×10°/mL浓度的百日咳菌液,每管0.25mL。充分摇勾置35C过夜,次日取出后,室温放置1h观察结果。每次试验时要设阴性对照管,即百日咳菌液加生理盐水,设阳性对照管,用一排试管,采用百日咳1相标准血清,按已知效价进行稀释,然后每管加入百日咳菌液和试验组相同条件观察结果。B1.4结果判定
十:管内液体混浊,少量凝集块沉于管底。十十:管内液体半澄清,部分凝块沉于管底十十十:管内液体不完全澄清,凝集块全部沉于管底。十十十十:管内液体完全澄清,凝集块全部沉于管底。若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对确诊病例很有意义。B2微量凝集试验(血凝板法)
B2.1材料
B2.1.1百日咳1相标准血清
效价1:12800。
B2.1.2待检菌液
菌液效价应达到1相标准血清效价之半,菌液浓度为3×108~4×10%/ml。B2.1.3稀释液
0.85%生理盐水。
B2.1.4U型孔血凝板
8排×12孔。
B2.1.5可调微量移液器
B2.1.6多孔道加样器
B2.1.735℃~37C恒温箱
B2.1.8冰箱
B2.1.9微型振荡器
B2.1.10带盖糖瓷盘
B2.2试验方法
GB 15998
—1995
B2.2.1取标准血清0.1mL加入9.9ml.生理盐水,稀释成100倍。B2.2.2在U型孔血凝板上,第1孔不加盐水,第2孔至第10孔分别加入0.025mL盐水,第12孔也加入0.025ml.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孔。B2.2.3用微量加样器向第1孔及第2孔各加0.025mL100倍稀释的标准血清。B2.2.4用多孔道加样器从第2孔开始倍比稀释至第10孔。B2.2.5将稀释好的血清每孔加入每毫升含3×10°~4×10°菌体的菌液0.025mL。B2.2.6用微量振荡器振荡3~5min。将血凝板放入下面垫有纱布的带盖塘瓷盘内,再放置于35℃培养箱内过夜。B2.2.7
B2.2.8次日取出血凝板室温放置片刻后,将血凝板放在日光灯上面观察结果。B2.3结果判断
B2.3.7孔底呈圆点状,菌体沉淀物同对照孔(一)。B2.3.2孔底无圆点状,菌体沉淀物呈微细凝集散在状(+)。B2.3.3凝集明显,上清液微浑浊(++)。B2.3.4凝集明显,上清液清晰(+十+)。B2.3.5
凝集呈块状,上清液清晰(十十十十)。10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