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93048.1—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93048.1—2021
中文名称:针刺机用针第1部分:刺针
标准类别:纺织行业标准(F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4631780
相关标签:
针刺
机用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FZ/T 93048.1—2021.
1范围
FZ/T 93048的本部分规定了刺针的术语与定义、分类与基本结构,尺寸与特性﹑标记。本部分适用于对非织造布进行针刺固结的三角刺针及异形截面刺针(以下简称刺针)。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剌针felting needles
针刺机上利用其刺钩对纤网中的纤维或织物中的纱线反复穿刺,使之缠结,加固达到或形成表面功能化转变的重要器件。
2.2
公称长度nominal length针尖到弯柄内侧的距离。
2.3
工作段working part刺针的工作部分。
2.4
棱脊线edge
工作段截面梭自然形成的脊线。
2.5
刺钩barb
工作段棱脊线上用于钩带纤维的凹陷和尖突。
2.6
倾角undercut angle
刺钩顶面与工作段横截面之间的夹角。
2.7
刺突kick-up
刺钩高于棱脊线的部分。
2.8
刺深barb depth
刺钩低于棱脊线的垂直距离。
5.2刺针的标记代号中,刺针种类代号可按3.1的规定﹐三角刺针代号为“1”,其他刺针代号由制造商自行规定;针尖代号可按附录A的A.1的规定,刺针表面处理代号可按附录A的A.2的规定,刺突代号可按附录A的A.3的规定,刺针成型方式代号可按附录A的A.4。
5.3 当用户对刺针的倾角、弯柄位向角有要求时,可按附录A的A.5、A.6的规定。
5.4标记示例:
15×18×40×3.5 CR333 J13001标记的含义为:
标准内容
ICS 59.12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93048.1-—2021
代替FZ/T93048--2010
针刺机用针
第1部分:刺针
Needles for needle loom-Part 1:Felting needles2021-04-1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21-07-01实施
FZ/T93048《针刺机用针》拟分成部分出版,目前计划发布如下部分:第1部分:刺针;
第2部分:叉形针;
第3部分:锥形针;
本部分为FZ/T93048的第1部分。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FZ/T93048.1—2021
本部分代替FZ/T93048—2010《针刺用针》,与FZ/T93048—2010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同棱刺距”等4个术语(见第2章,2010年版的第2章);增加了910两个代号的刺针参数,增加了非正三角截面刺针的工作段截面高的说明,调整了个别刺针参数(见表12010年版的表1);增加了刺针公称长度为80mm的规格(见表2,2010年版的表2);将刺针的技术要求修改为用“特性”表达(见4.2,2010年版的第4章);增加了特殊刺针的棱脊线刺钩数量的表示法(见5.1);一一删除了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见2010年版的第5、6、7章);一其他编辑性修改。
本部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非织造布机械分技术委员会(SAC/TC215/SC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青岛锦钻针业有限公司、台州宇星制针有限公司、上海丰威制针有限公司、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薛同乐、贺顺根、元国红、周嘉昌、范立元、薛淞、王波、任捷、陈鹏飞。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FZ/T93048-—1998、FZ/T93048—2010。I
rKaeerkAca-
1范围
针刺机用针
第1部分:刺针
FZ/T93048.1--2021
FZ/T93048的本部分规定了刺针的术语与定义、分类与基本结构、尺寸与特性、标记。本部分适用于对非织造布进行针刺固结的三角刺针及异形截面刺针(以下简称刺针)。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刺针feltingneedles
针刺机上利用其刺钩对纤网中的纤维或织物中的纱线反复穿刺,使之缠结、加固达到或形成表面功能化转变的重要器件。
公称长度
nominal length
针尖到弯柄内侧的距离。
workingpart
工作段
刺针的工作部分。
棱脊线edge
工作段截面梭自然形成的脊线。2.5
刺钩barb
工作段棱脊线上用于钩带纤维的凹陷和尖突。2.6
undercut angle
刺钩项面与工作段横截面之间的夹角。2.7
刺突kick-up
刺钩高于棱脊线的部分。
刺深barbdepth
刺钩低于棱脊线的垂直距离。
barbdistance
同一棱脊线上相邻两刺钩的距离。1
-rrKaeerkAca-
FZ/T93048.1—2021
首刺距离
distancefromtipto thefirstbarb针尖到第1棱第1刺钩的距离。
用于定位,与针柄成90°的部分。2.12
crank position angle
弯柄位向角
工作段横截面对称中心线与弯柄轴轴心线间的夹角2.13
工作段截面高
working part section height
工作段截面底部到顶点之间的距离。2.14
针尖类型
point style
刺针针尖端的形状。
刺针针尖类型见表A,1。
分类与基本结构
刺针按其结构特点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三角刺针;
锥形刺针;
-菱形刺针;
其他异型刺针。
基本结构
刺针的基本结构见图1。
-rKaeerkca-
尺寸:
公称长度;
工作段长度;
首刺距离;
同棱刺距;
倾角;
说明:
针尖;
工作段;
中间段针柄;
针柄;
一弯柄。
尺寸及特性
4.1尺寸
A-A旋转
d1—中间段针柄直径;
一针柄直径:
一工作段截面高度;
h1刺深;
h刺突高。
图1刺针基本结构
针柄直径和工作段截面高尺寸见表1。4.1.1
表1针柄直径和工作段截面高尺寸代号
针柄直径
极限偏差
中间段针柄直径
rrKaeerKAca-
极限偏差
FZ/T93048.1—2021
单位为毫米
工作段截面高
极限偏差
FZ/T93048.1-2021
针柄直径
极限偏差
表1(续)
中间段针柄直径
极限偏差
注:对于工作段为非正三角型截面的刺针,h为其工作段截面高近似值4.1.2
刺针的公称长度尺寸见表2,工作段长度尺寸见表3。表2刺针公称尺寸
1in=2.54cm。
KaeerkAca-
公称尺寸
单位为毫米
工作段截面高
极限偏差
极限偏差
单位为毫米
工作段长度
极限偏差
表3刺针工作段长度
首刺距离见表4,刺距尺寸见表5。22
表4首刺距离尺寸
4.2特性
刺针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1.6μm。6.36
表5刺距尺寸
刺针工作段部分的硬度为600HV~690HV。24
刺针应光洁无锈蚀,针尖无倒钩、无伤痕,弯柄处无裂痕。4.2.3
刺针的弯柄弯曲角偏差为90°+\。刺针的弹性要求应参照附录B的规定。刺距
刺针的尺寸用精度不大于0.001mm的显微镜检测,应符合4.1的要求。5标记
刺针的标记按下列顺序编写:
-rKaeerkca-
FZ/T93048.1—2021
单位为毫米
极限偏差
极限偏差
单位为毫米
单位为毫米
FZ/T93048.1—2021
针柄直径代号
(见表1)
中间段针柄直径代号
(见表1)
工作段截面高代号
(见表1)
刺针公称长度代号(见表2)
首刺距离代号(见表4)
刺距代号(见表5)
棱脊线上的刺钩数
第1第2第3棱
针尖代号
(见表A.1)
表面处理代号
(见表A.2)
刺突代号(见表A.3)
刺针成型方式代号(见A.4)
刺针种类代号(见3.1)
品牌标识
注:“棱脊线上的刺钩数”通常有3个数字组成。对于单棱刺针等特殊形状的刺针,由制造商自定代号5.2刺针的标记代号中,刺针种类代号可按3.1的规定,三角刺针代号为“1”,其他刺针代号由制造商自行规定;针尖代号可按附录A的A.1的规定,刺针表面处理代号可按附录A的A.2的规定,刺突代号可按附录A的A.3的规定,刺针成型方式代号可按附录A的A.4。5.3当用户对刺针的倾角、弯柄位向角有要求时,可按附录A的A.5、A.6的规定。5.4标记示例:
15×18×40X3.5CR333J13001标记的含义为:15×18×40×3.5
针柄直径为
中间段针柄直径为
工作段截面正三角形高为
刺针公称长度为88.9mm
首刺距离为3.18mm
刺距为6.3mm
-rrKaeerKa-
标准针尖
普通处理
无刺突
半模压成形
三角刺针
品牌标识
每棱脊线上均有3个刺钩
刺针的针尖类型
刺针针尖类型及代号见表A.1。
刺针表面处理
针尖形式
标准形
锋锐形
轻圆形
重圆形
特重圆形
刺针的表面处理方式及代号见表A.2。表A.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刺针补充代号
刺针针尖类型及代号
刺针表面处理方式及代号
-riKaeerKAca-
针尖形式
普通处理
镀镍处理
镀铬处理
镀钛处理
抛光处理
氧化处理
FZ/T93048.1—2021
FZ/T93048.1—2021
刺针刺突
刺针刺突的类型及代号见表A.3。表A.3
刺针刺突的类型及代号
刺针成型方式
刺针成型方式及代号见表A.4。
剩针成型方式及代号wwW.bzxz.Net
5刺针刺钩倾角
刺针刺钩倾角见表A.5。
表A.5刺针刺钩倾角
5刺针弯柄位向角
刺针弯柄位向角按图A.1和表A.6的规定。8
-iiKaeerKca-
刺突类型
无刺突
有刺突
负刺突
成型方式
模压成型
冲、铣成型
半模压成型
极限偏差
第校棱脊线
第三梭脊线
第二棱脊线
刺针弯柄位向角方位示意图
刺针弯柄位向角
弯柄位向角
-rKaeerkca-
FZ/T93048.1—2021
极限偏差
FZ/T93048.1-2021
B.1刺针弹性要求
刺针弹性要求见表B.1。
工作段截面高代号
力作用点到以第一渐变处为支点的距离力作用点处的挠度
力作用点处的塑性变形量△
B.2刺针弹性试验方法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刺针弹性要求及检测方法
刺针弹性要求
单位为毫米
刺针的弹性试验按图B.1所示方法进行。首先将刺针针柄全长固定,在距离支点O116mm作用点Q处加作用力P1。当压力渐增作用时,刺针针尖由位置A移动至C,此时压力作用于Q点处的挠度为2.6mm,保持3s后卸去外加作用力P1,刺针针尖回弹至位置B,测定Q处的塑性变形量。单位为毫米
刺针弹性试验方法示意图
-rKaeerK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