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7784-2006 机动往复泵试验方法
GB/T 7784-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7784-2006

中文名称:机动往复泵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6-01-23

实施日期:2006-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768735

相关标签: 机动 往复泵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流体系统和通用件>>23.080泵

中标分类号:机械>>通用机械与设备>>J71泵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7784-1987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开, 页数:25, 字数:45千字

标准价格:15.0 元

计划单号:20010872-T-604

出版日期:2006-08-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7-05-23

起草人:蒋青、许建强、叶晓淡、刘广兵、谢华桂

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机动往复泵(以下简称“泵”)的流量、压差、泵输入功率、泵速和净正吸入压头的测试方法、测试数据的处理及测量不确定度的估计和分析。本标准适用于以O℃~50℃的清水或乳化液为试验介质的泵的试验,包括不带任何管路附件的泵和带有管路附件的泵的组合体。 GB/T 7784-2006 机动往复泵试验方法 GB/T7784-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3.0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7784—2006
代替GB/T7784—-1987
机动往复泵试验方法
Test methods for power reciprocating pumps2006-01-2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08-01实施
GB/T 7784—-2006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试验装置
试验方法
参数测量和测量仪表精度的规定数据处理
性能曲线的绘制
9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机动往复泵试验装置简图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不确定度的估计和分析
噪声的测定
往复泵试验记录表
本标准是对GB/T7784—1987《机动往复泵试验方法》的修订。与GB/T7784—1987相比,主要有如下变化:GB/T7784--2006
将原GB/T7784中“型式试验”“抽查试验”和“出厂试验”的分类取消,增设“试验项目”一条;删除了“最大吸上高度”和“最小吸人压头”的计算;“误差和计算方法”改为“不确定度的估计和分析”;公式均按国际单位制进行了修改。本标准的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和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7784—1987。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容积泵分技术委员会(SAC/TC211/SC1)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青、许建强、叶晓、刘广兵、谢华桂。本标准于1981年6月首次发布,1987年5月第一次修订。1范围
机动往复泵试验方法
GB/T7784—2006
本标准规定了机动往复泵(以下简称泵”)的流量、压差、泵输人功率、泵速和净正吸人压头的测试方法、测试数据的处理及测量不确定度的估计和分析本标准适用于以0℃~50℃的清水或乳化液为试验介质的泵的试验,包括不带任何管路附件的泵和带有管路附件的泵的组合体。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推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029
三相同步电机试验方法
GB/T 1032
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直流电机试验方法
GB/T 1311
GB/T 3102. 7
GB/T 3241
声学的量和单位(GB/T 3102.7—1993,eqvISO 31-7:1992)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GB/T3241—1998,eqvIEC12601995)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及测试方法GB/T 3785
GB/T 3947
声学名词术语
往复泵分类和名词术语
GB/T 7785
GB/T 9069
往复泵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I.程法GB/T 9234
机动往复泵
GB/T13364往复泵机械振动测试方法JJG176声压级校准器试行检定规程JJG188声级计试行检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7785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rated differential pressure
额定压差
泵的额定排出压力与泵的额定吸人压力之差4试验装置
4.1一般要求
4.1.1泵的排出管路上应设置安全阀或其他超压保护装置。4.1.2排出管路允许承受的压力应与被试泵的最大排出压力相适应。4.1.3吸人管路的各连接处不应泄漏,以防外界空气进人管路。4.1.4为保证压力表和流量测量仪表的指示值的变动范围符合测量要求,管路上可设置足够大的空气室或其他脉动吸收装置。
4.1.5汽蚀性能试验时,当吸人压力低于大气压时,吸人管路上应设置足够大的真空容器或在指定的1
GB/T7784—2006
吸人高度下进行试验。若采用单纯调节吸入阻力的方法进行试验,则人口节流装置后的等径直管段长度应不少于吸人管路通径的12倍。4.1.6在不宜用水或乳化液作试验介质时,可按设计要求采用相应的介质或矿物油。如对试验介质有明确要求时,按协议进行。
4.1.7在进行高压泵试验时,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以保证试验人员的人身安全。4.2试验装置的原理图
试验装置的原理图见附录A。
5试验方法bzxZ.net
5.1一般要求
5.1.1试验应在符合第4章要求的试验装置上或在现场或流程上进行。5.1.2试验应在额定工况下进行。试验工况各参数的测量值或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工况项目
泵的排出压力a
泵的吸入压力力
泵速或转速 n
不低于额定值
测量值或允许偏差
有效净正吸人压头(NPSH。)大于其额定值(NPSH.)额定值的士5%
5.1.3试验工况与额定工况有偏差时,应按7.1.2和7.4.3的规定换算。在性能曲线上应给出泵速与压差的关系曲线,
5.1.4凡需测量参数的试验,被测参数的测量仪器、仪表指示值的允许波动范围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被测参数
排出压力
吸人压力P
流量Q
泵速或转速n
允许波动范围
被测参数
液体温度t
泵的输人功率 Pin
原动机的输人功率 Pat
a当采用测量累计往复次数或旋转次数计算泵速或转速时,则不受此限5.1.5试验时,确认泵运转达到稳定工况后所有仪表读数应同时读出和记录。5.1.6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均应记人试验记录表,整理并绘出曲线。5.2测量不确定度
5.2.1总则
允许波动范围
±2℃
当使用的测量方法、仪表和校准均遵照本标准时,则获得的测量结果代表当时被测量量的真值的最佳估计。更好或更精确的估计只有通过采集新的数据才能获得。重要的是有关各方应在试验之前确定可以容许的不确定度范围。严格来说,仅当测量结果完全得出时才能计算测量不确定度。
5.2.2置信水平
单一量的一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取决于与该不确定度相连接置信水平。置信水平越高,不确定度的绝对值就越高,任一测量值落在不确定度带宽范围内的概率也就越大。因此必须将容许不确定度连同用来估计该不确定度的置信水平一起加以规定。在本标准中,不确定度具有95%置信水平,亦即读数落在测量不确定度带宽外的可能性有1/20。2
5.2.3独立量的不确定度
GB/T 7784—2006
在任何一个试验中,很少能有足够的数据用来对各种可能误差源作详细的分析,并且如统计学教科书所述的那样推导出百分置信水平。当然如有这样的数据,则应加以利用。但是在缺少这些数据的情况下,仍应根据现有可用的数据结合以往测量方法上的经验进行不确定度估算。严格来说,每个独立的被测的量(Q、力、P、等)的不确定度仅当测量结果完成后才能进行计算。关于所使用的不确定度或许最好也不过是估计,这一事实一点也不会贬低合同中明确商定的规定值。这里采用可按无偏方法处理的数值量。表3给出试验中各测定量不宜超过的最大不确定度值。表3
测定量
泵输人功率
泵效率
5.2.4误差
型式和抽查试验
最大容许极限/%
出厂试验
测量误差中一部分是与试验开始时仪表或测量系统内的残余误差有关。这时,所有的已知误差已通过校准、仔细测量尺寸和正确的安装等子以清除。仍然保留的这个不确定度即叫系统误差,不管多么小,却始终存在。
另一种误差是由于测量的不可重复性而产生的,只要测量设备有足够的分辨力,这种不可重复性就必定会一直存在。这类误差可以由测量系统的特性所引起,或由被测量的量的变化而引起,或由两者共同引起。与系统误差(它们不影响试验时的重复性)不同,它们以读数分散的形式出现,可以直接观察到。这第二种误差称为随机误差。使用同一设备重复一组测量可以降低由随机实验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但对系统误差一点没有作用。它们仅当使用更高精度标准(等级)的测量设备或同一设备能通过校准达到更高标准时,才有可能藏少。系统误差无论何也不会影响重复观测值的分散。5.2.5平均值
只要不存在测量系统或测量的量随时间的有规则变化(它们不可能加以修正),则多次数重复测量的平均值比起少次数重复测量的平均值来是真值的一个更好估计。在分析试验结果时,试验负责人应当查明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5.2.6误差的处理
如附录B中所述的那样,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开处理是可取的。5.2.7试验结果的提出
提出试验结果时应当使用由试验估算出的总的不确定度或者用合同上预先商定的考虑了商定的试验方法和条件而选取的不确定度值。不确定度的绝对值为:
一泵流量
一泵压差
泵输人功率
±eQQ;
土epp;
±enn。
-泵效率
其中e代表所研究量的相对总误差。3
GB/T 7784--2006
在确定了各个测量点的总的不确定度和画出椭圆后,还应作出这些椭圆的上、下包络线(见图1)。流量Q
Qp曲线
压差力
这样,试验结果即是一条由两条包络线加以限定的测量带。在该测量带范围内的所有点均是等效的。
5.3试验项目
5.3.1试运转
5.3.1.1试运转主要为检查装配质量并对泵进行跑合。5.3.1.2试运转包括空载试验、升载试验。5.3.1.2.1空载试验应在进、出口管路阀门全开并输送液体的情况下进行,试验不少于0.5h。5.3.1.2.2升载试验应在额定泵速下,排出压力从常压逐渐上升到额定排出压力的过程中进行。可根据额定排出压力分四个压力等级进行升载试验。每个压力等级运转时间不少于15min。5.3.1.3试运转中泵的噪声、振动、润滑、温升、泄漏和所有保护装置应正常。5.3.2连续运转试验
5.3.2.1连续运转试验应在试运转后,在额定工况下累计连续运转500h。试验期间允许中途停机,以便检查运行情况,如遇有主要零部件损坏需要更换时,则已完成的试验无效。5.3.2.2试验中应定时(一般为4h~8h)记录流量,压力、泵速、功率、润滑油温度、介质温度和填料函泄漏量。
5.3.2.3试验中应记录易损件的寿命、修复次数和停车时间,试验后应对泵解体、检查,并记录泵零部件的磨损和损坏情况。
5.3.3负荷运转试验
负荷运转应在试运转后,在额定压差和最大泵速下运转2h,观察并记录5.3.1.3规定的内容。5.3.4性能试验
5.3.4.1性能试验应确定流量、功率、泵效率、泵速与压差的关系,并绘出性能曲线。5.3.4.2性能试验应在额定吸人压力(如果额定吸人压力不能保证泵内不发生汽蚀,或额定吸人压力远远大于试验液体的汽化压力,或试验装置不能适应额定吸人压力的要求时,允许提高或降低吸人压力进行性能试验,但此时排出压力应作相应变化,以保证压差为额定值)和最大泵速下进行,排出压力从最小值(排出管路阀门全开时,为克服试验系统阻力而必需的排出压力)开始,然后按额定压差值的25%,4
GB/T 7784—2006
50%,75%,100%升压,在每一排出压力下,同时测量和记录介质温度、泵速、流量、功率、吸人压力、排出压力的值。每个被测参数的测量次数应不少于3次,取算术平均值为测量值。5.3.5调节性能试验
5.3.5.1调节性能试验应确定流量、功率、泵效率与泵速的关系。5.3.5.2调节性能试验应在额定吸入压力和额定排出压力下进行。泵速从额定最小值开始至最大值,对五种(包括最小和最大值)泵速进行试验。试验点应均匀分布,同时测量和记录泵速、流量、功率、吸人压力、排出压力的值。
5.3.6汽蚀性能试验
5.3.6.1汽蚀性能试验应确定流量与净正吸人压头(NPSH)的关系,并找出泵必须的净正吸入压头(NPSH,)。
5.3.6.2汽蚀性能试验应在最大泵速和额定压差下进行。在保持压差不低于额定压差的情况下,逐渐降低泵吸人压力至流量比正常流量低5%~10%为止,试验点应不少于8点,在泵接近汽蚀时,试验点的间隔应适当减小。在每个吸人压力试验点,同时测量并记录介质温度、泵速、流量、吸人压力、排出压力的值。
5.3.6.3泵的流量下降3%时的NPSH即为泵的NPSH.。5.3.7安全阀、溢流阀、调压阀试验5.3.7.1安全阀应在泵运转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和调整,合格后应加铅封。5.3.7.2逐渐关闭排出管路阀门,提高排出压力,在GB/T9234规定的起跳压力下,安全阀应正确动作,试验应不少于3次。
5.3.7.3全闭排出管路阀门,检查此时的排出压力(即安全阀、溢流阀或调压阀等的排放压力)应符合GB/T9234的规定。
5.3.8噪声试验
泵的噪声测量按附录C的方法进行。需要时,按GB/T9069的规定进行。5.3.9振动试验
泵的振动测量按GB/T13364的规定进行。5.3.10额定工况点性能检查
额定工况点性能检查应在额定吸人压力、额定排出压力和额定泵速下检查流量是否达到额定值。6参数测量和测量仪表精度的规定6.1流量
6.1.1流量测量一般采用容积法、质量法或流量计法。6.1.2采用容积法(即测量灌满某~-定容积所需的时间)测量流量时,容器上应标有刻度。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不大于士0.5%,测量时高液位与低液位之差不小于200mm。6.1.3采用质量法(即测量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液体质量)测量流量时,衡器的感量应小于被测质量的0.5%。~一般用于测量难以排除气体的液体。6.1.4采用流量计法测量流量时,应保证进人节流装置的液流是稳压流。流量计的流量测量系统不确定度:
一在型式和抽查试验时不低于±1%;一在出厂试验时不低于士1.5%。6.1.5测量黏性或挥发性液体时,应采用合适的容积武流量计。6.1.6测量流量时,计时装置或计数装置与流量计、容器液位测定装置、液流换向装置之间应采用电器或机械联锁,以保证两者之间同步。6.1.7用容积法、质量法和数字流量计测量流量时,时间间隔至少20s。5
GB/T7784—2006
6.2压力和真空度
62.1压力和真空度的测量采用弹簧式压力表,真空表、压力传感器或其他型式压力计。6.2.2压力测量仪表的系统不确定度:一在型式和抽查试验时不低于士0.5%;一在出厂试验时不低于土1.5%。6.2.3测压孔的位置通常设置在泵的排出侧和吸人侧,在连接大于各自通径4倍的直管且距离泵排出(或吸入)侧法兰面2倍通径处的圆周上,离排出、吸人管路阀门的距离应大于排出(或吸人)管径的6倍,并不应小于300mm。在有空气室的场合,允许在空气室上测量压力。6.2.4测压孔应按图2所示要求制造。孔轴线应垂直于管的内壁面,边缘不应有毛刺、飞边,周围光滑齐平,与管子内壁相交处应保持棱角。测压孔的直径d为2mm~6mm或等于测压管通径的1/10,取两者中的小者。孔深1.应不小于2.5倍孔径d。d=2 mm~6 mm或 1/10 管径
(取两者中之小值)
a)厚壁
d=2mm~6 mm或1/10管径
(取两者中之小值)
b)薄壁
6.2.5因受泵的尺寸或试验装置的限制,不能安装4倍通径的直管时;或采用与现场一样的测量方法时,也可按协议在泵出口法兰或其附近测量压力。6.2.6当压力高于大气压时,仪表和测压孔之间的连接管内的空气应排净,充满试验介质,读取仪表指示值。当压力低于大气压时,仪表和测压孔的连接管内应注人空气,排净试验介质,读取仪表指示值。6.2.7为降低压力(或真空)在测量时的脉动,在仪表前允许装设脉动阻尼装置,仪表指针的摆动范围应符合表2的规定,朝绝对值大的方向取指针摆动范围2/3处的指示值作为测量值。6.2.8压力表量程的选择应使被测额定压力的指示平均值为满量程的1/3~2/3。6.3温度
6.3.1液体温度及泵零部件温度的测量采用玻璃水银温度计、热电偶、电阻温度计、半导体温度计或其他的温度测量仪器,其系统不确定度不大于±1%。6.3.2测温点应设在温度场扰动最小、传热最好、散热最少的地方。6.3.3介质温度在泵排出(或吸人)管路内测量,温度计的感温部分插人管中的深度应不少于管径的1/8。
6.3.4测量管路和导管的介质温度时,温度计应逆流安装且与逆流方向夹角不大于45°。6.4泵速
6.4.1泵速应用带有秒表记时的转速计、光电测速仪、数字测速仪或其他仪器测量。测量仪表的不确定度:
在型式和抽查试验时不低于士0.2%;在出厂试验时不低于士0.5%。
6.4.2泵速也可采用下列方法测量:测出某一时间间隔内的累计往复次数,然后求平均值;6
-测量电动机或其他旋转式原动机的旋转次数,然后换算成泵速。GB/T7784—2006
6.4.3采用测量累计往复次数或旋转次数计算泵速时,测量时间间隔应与流量测量的时间间隔相同,且同步进行。
6.4.4当流量与泵速测量所需的时间间隔不同时,应对测量所需时间间隔较短的参数进行多次测量(在另一参数的测量时间间隔内),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值。6.5功率
6.5.1泵的输人功率指泵的原动机传到泵输人轴的功率。因为独立的传动部分(如减速箱、皮带轮、液力变矩器等)包括在泵的范围内,所以原动机输出功率可以看作泵的输人功率(轴功率)。6.5.2泵的输入功率应通过测定转速和扭矩得出,或由测量与泵直联的已知效率的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来确定。泵输入功率可用如下方法测量:直接测量泵轴的输人扭矩和转速,可采用转矩转速仪或直流测功机,测量的系统不确定度应不低于士1%,并应满足下述要求:a)额定转矩应在转矩转速仪满量程的1/3~2/3范围内;b)转矩转速仪应在扭转轴不承受弯矩的情况下测定扭转力矩。为此,扭转轴与泵和原动机的连接应同轴;
用校正过的直流电动机测量电动机输出功率;用损耗分析法间接测量电动机输出功率。6.5.3电动机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人线端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用二瓦特计或三瓦特计法,直流电动机用电压-
电流表法测量,仪表测量不确定度按表4规定。试验时仪表的指示值应在全量程的1/3以上,用二瓦特计测量三相功率时可以例外,但其指示的电流、电压值不低于瓦特表额定电流、电压值的60%。
电流表
电压表
瓦特表
互感器
测量不确定度不低于
6.5.4计算电动机输出功率时,按GB/T1311、GB/T1029和GB/T1032的有关规定。7数据处理
7.1流量
7.1.1在试验泵速下的流量应按下公式计算:容积法
3600 V
质量法
式中:
Q= 3600m
在试验泵速下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2/h);在时间间隔t内注人容器的液体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2);测量的时间间隔或与测量的往复次数对应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1)
GB/T7784-2006
在时间间隔t内注入容器的液体质量,单位为于克(kg);m
-输送介质在试验温度下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2)。7.1.2当试验泵速与额定泵速不同时应按下公式换算:Q =Qn
式中:
换算到额定往复次数下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2/h);额定泵速,单位为每分(min-1);试验泵速,单位为每分(min\1)。7.2压力和真空度
7.2.1排出压力按下公式计算(见图3):t
泵基准面
式中:
泵基准面
pa = Ga + 10- pgZa
排出压力,单位为兆帕(MPa);-泵出口处压力表或传感器读数,单位为兆帕(MPa);-压力表中心至泵基准面(见图3)的垂直距离,单位为米(m);指示装置
压力传感器
泵基准面
(4)
当用传感器时,Z。为测压点至泵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当压力表中心或传感器测压点低于基准面时,Z为负值。
卧式泵基准面:包含液缸轴线的水平面。立式泵基准面:包含柱塞(活塞)行程中点的水平面。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7.2.2吸人压力按公式(5)、(6)、(7)计算:7.2.2.1用弹簧式压力表时(见图4):p,=G。+10-pgz。
式中:
p。-吸人压力,单位为兆帕(MPa);G。一一泵进口处压力表读数,单位为兆帕(MPa);Z、压力表中心至泵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单位为米(m)。当压力表中心低于基准面时,Z。为负值。8
(5)
2用弹簧式真空表时(见图5):7. 2. 2. 2
式中:
泵基准面
ps-G+ 10-°pgz.
泵进口处真空表读数,单位为兆帕(MPa);测压点至泵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单位为米(m)。测压点低于基准面时,,为负值。泵基准面
3用水银差压计时(见图6):
p。=-10-pHggh +10-pgZ,
式中:
水银差压计读数,单位为米(m);水银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2);-测压点至泵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单位为米(m)。当测压点低于泵基准面时,。为负值。GB/T 7784—2006
(6)
·(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