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深度伪造诈骗正成为加密货币行业日益严重的威胁。近期一起案例中,黑客通过冒充专业稳定币区块链Plasma创始人,利用伪造语音诱导目标下载恶意软件,成功窃取200万美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AI编程技术正使低技术罪犯也能构建复杂的犯罪协议。
随着加密货币犯罪升级,高智商欺诈手段呈现爆发态势。犯罪分子已开始运用增强型社交工程学行骗,而AI技术更开辟了全新攻击维度。
黑客尤其擅长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实施精准诈骗,近期甚至成功诱骗知名项目方。
在具体案例中,黑客伪装成稳定币Layer1区块链Plasma的CEO行骗——该项目因5亿美元ICO近期备受瞩目。
深度伪造已成加密货币犯罪主要载体,仅2025年第一季度就造成2亿美元损失。近期AI发展的惊人速度,使得这类伪造技术触手可及,极大降低了加密货币诈骗的犯罪门槛。
即便不涉及深度伪造,AI仍在助推各类加密货币骗局。这些新技术犯罪的低门槛特性对犯罪分子极具吸引力。
典型案例是网络安全机构最新发现的"Kodane"匿名开发者发布的钱包盗取器——很可能完全由AI生成。
安全专家分析称,虽然明显由AI生成,但该恶意软件在技术上相当成熟。讽刺的是,人类诈骗者却将程序命名为"增强型隐形钱包盗取器",这种拙劣命名恰恰暴露了新攻击向量的真实威胁。
面对AI恶意软件和深度伪造的双重夹击,加密货币用户能否自保?近期编程赛事显示,防御系统远落后于攻击技术。
在某次公开AI代理攻击挑战中,系统防御表现令人震惊:
涵盖购物、旅游、医疗等领域的AI代理,即便最安全的版本仍有1.5%被攻破率。
大量漏洞具有跨领域通用性,可无视基础模型差异实施攻击。此类漏洞若出现在商业场景将造成灾难性后果。
这充分证明:保持人类开发者在安全防御中的核心地位至关重要。即便诈骗分子使用廉价AI工具,最终仍将直面人类安全专家的防御。
前文提及的Plasma案例中,既定防护措施几乎阻断攻击,恶意软件是在受害者二次尝试下载后才得逞。
这意味着:配备人类安全团队的Web3企业相对安全。普通加密货币用户才是主要脆弱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