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行业标准(JB) > JB/T 10821-2008 低压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
JB/T 10821-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B/T 10821-2008

中文名称:低压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2-01

实施日期:2008-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5530091

相关标签: 低压 交流 三相 平衡 系统 节电 装置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气工程>>29.120电工器件

中标分类号:电工>>低压电器>>K36低压配电用器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08-07-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珠海华天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国电康能科技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低压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的术语和定义、分类、电气、机械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额定工作电压为交流1000V及以下、频率为50Hz/60Hz、额定容量为3000kVA及以下的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 JB/T 10821-2008 低压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 JB/T10821-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9.120
备案号:22952—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0821-2008
低压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SystempowersaverforlowvoltageAC2008-02-01发布
200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分类..
5使用条件.
5.1正常使用条件,
5.2特殊使用条件
6技术要求
6.1外观及机械结构
性能要求.
装置内装元器件
7试验方法.
一般检查.
温升极限的验证
绝缘电阻验证,
介电性能验证..
保护电路有效性验证
电气间和爬电距离验证
机械操作验证..
外壳防护等级验证
装置电源适应性验证
旁路功能的验证,
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的测量
负载损耗的测量...
节电率及三相不平衡改善度测量8检验规则.
试验分类
型式试验,
出厂试验,
铭牌、标志、使用说明书.
铭牌,
其他资料: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包装、运输和贮存
表1空气中的最小电气间隙
表2爬电距离的最小值.
JB/T10821—2008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前言
JB/T10821—2008
本标准由全国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6)归口。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珠海华天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国电康能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华卓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昌泰电力开关有限公司、上海柘中(集团)有限公司、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电器有限公司、北海市深蓝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凯电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远明、邓宏芬、李志宏、朱江、李小松、仲继江、文光富、刘志崇、姚普粮、宋立国、孙勇胜、李达。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低压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JB/T10821—2008
本标准规定了低压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以下简称装置)的术语和定义、分类、电气、机械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额定工作电压为交流1000V及以下、频率为50Hz/60Hz、额定容量为3000kVA及以下的交流降压及三相平衡系统节电装置。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1993,eqvEC60529:1989)GB7251.1一200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IEC60439-1:1999,IDT)
JB/T8750—1998电控设备用变压器3术语和定义
GB7251.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节电率therateofpowersaving
相同工况时,接人装置节约的电能量与未使用装置的电能量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3.2
节电率限值theminimumrateofpowersaving装置在指定条件下所应达到的最低节电率。3.3
三相平均电流theaveragethree-phasecurrent三相电流相加后的平均值。
三相电流不平衡率therateofthree-phasecurrentunbalance零序电流与三相平均电流之比的百分数。3.5
三相电流不平衡改善度theimprovementrateofthree-phasecurrentunbalance相同工况下,接入装置前后三相电流不平衡率差值与未接入装置三相电流不平衡率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降压节电装置step-downpowersaver通过降低负载的供电电压获得节电效果的装置。3.7
降压等级step-downlevel
JB/T10821—2008
装置降低负载的供电电压的比例,3.8
降压及三相平衡节电装置step-downandimprovethree-phaseunbalancepowersaver通过降低负载的供电电压并改善系统中由负载引起的三相电流不平衡的状况获得节电效果的装置。3.9
旁路切换bypass
利用装置的转换功能,将节电方式运行的装置切换到不节电方式运行。4分类
4.1按工作原理分类:
降压节电型;
降压及三相平衡型。
4.2按使用场所分类:
户内型;
户外型。
4.3按电源相数分类:
单相电源型;
三相电源型。
5使用条件
5.1正常使用条件
装置在下述条件下应保证其正常工作。5.1.1周围空气温度
5.1.1.1户内装置的周围空气温度周围空气温度不得超过十40℃,且24h平均温度不得超过+35℃。周围空气温度的下限为-5℃。
5.1.1.2户外装置的周围空气温度周围空气温度不得超过+40℃,且24h平均温度不得超过+35℃。周围空气温度的下限为:-温带地区为-25℃;
-严寒地区为-50℃。
注:如在严寒地区使用装置,制造商与用户之间需要达成一个专门的协议。5.1.2大气条件
5.1.2.1户内装置的大气条件
空气清洁,在最高温度为十40℃.时,其相对湿度不得超过50%。在较低温度时,允许有较大的相对湿度。例如:十20℃时相对湿度为90%。但应考虑到由于温度的变化,有可能会偶尔产生适度的凝露。
5.1.2.2户外装置的大气条件
最高温度为+25℃时,相对湿度短时可达100%。5.1.3海拔
安装地点海拔不得超过2000m。
注:对于海拔高于1000m处使用的装置,有必要对其中的电子设备考虑介电强度的降低和空气冷却效果的减弱。打算在这些条件下使用的电子设备,建议按照制造商与用户之间的协议进行设计和使用。5.1.4污染等级
JB/T10821—2008
除制造商另有规定外,装置一般适用于污染等级3的环境。对于其他污染等级可以根据装置的特殊用途或微观环境来考虑采用。
5.1.5过电压类别
装置的过电压类别为IV。
5.2特殊使用条件
当存在与上述任一使用条件不同时,用户应在订货时向制造商提出,并由供需双方签订的技术协议确定。
6技术要求
6.1外观及机械结构
6.1.1外形尺寸
装置的外形尺寸应符合制造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规定。6.1.2外观
6.1.2.1外壳涂覆不应露出底层金属,并无起泡、腐蚀、划痕、涂层脱落和沙孔等缺陷。6.1.2.2电镀件表面应光滑、色泽均匀,不应有剥落、针孔、锈蚀及其他机械损伤,6.1.2.3标志、标识和铭牌应安装端正、平整,无气泡、折角。6.1.3结构设计
6.1.3.1外壳内的元器件均应安全地固定在其位置上。在考虑它们的特性、尺寸和排列的同时,应使它们有足够的稳固性和耐久性,以承受正常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变形,而不减少6.2.5规定的电气间隙。在有必要打开外壳或拆卸外壳的部件(门、护套和同类物)时,必须由专业人员使用钥匙或工具才能进行。
6.1.3.2面板指示灯应安装紧固,无松动,且通电后发光正常。6.1.3.3开关、引出线、接线柱等无破损。6.1.3.4柜体的框架、外壳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应能承受一定的机械应力及电气应力的影响,并应不因设备的吊装、运输等而影响设备的性能。6.1.4外壳防护等级
一户内用装置应不低于P20;
一户外用装置应不低于IP33。
6.2性能要求
6.2.1基本电气参数
额定容量:
额定工作电压:
额定工作频率:
额定绝缘电压:
6.2.2温升
不超过3000kVA;
AC220V(230V),380V(400V),660V(690V),1000V;50Hz/60Hz;
250V,400V,800V,1000V。
温升极限值应符合GB7251.1—2005中表2和JB/T8750—1998表6的规定。6.2.3介电性能
符合GB7251.1—2005中7.1.2.3的规定。6.2.4利用保护电路进行防护
符合GB7251.1—2005中7.4.3.1的规定。6.2.5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装置内电器元件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各自相关标准中的规定,而且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也应保持此距离。
JB/T10821—2008
装置内不同电位的两个裸露的导电部位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1和表2的规定,并且其爬电距离应不小于相应的电气间隙。表1空气中的最小电气间隙
额定冲击耐受电压Uy
非均匀电场条件
电气间隙
均匀电场条件
注:供电系统的标称电压与设备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的关系见GB7251.1一2005中附录G。2爬电距离的最小值
设备长期承受电压的爬电距离
额定绝缘电压U;
材料组别
注:材料组别按照相比电痕化指数(CT1)的数值范围分类材料组别1
材料组别II
600≤CT1
400≤CT1<600;
材料组别IIla
175≤CT1<400;
材料组别IIb
100≤CT1<175。
6.2.6装置电源适应性
6.2.6.1输入电压
装置输人电源电压的适应范围
单相电源型:额定电压的80%~120%范围;三相电源型:额定电压的80%~110%范围。6.2.6.2降压范围
除特别注明外,装置输出电源电压不得低于其额定电源电压的90%。6.2.7旁路切换
6.2.7.1切换时间
转换动作总时间、延时及断电时间均应在制造商规定的范围。IIb
6.2.7.2正常状态下切换
当用装置的旁路按钮切换到旁路状态时,装置的节电指示灯熄灭,旁路指示灯亮,节电功能关闭,但装置的输出端应有正常工作电压输出,切换时间应符合6.2.7.1的要求。6.2.7.3故障时切换
发生装置或负载短路,装置故障或装置的变压器温度超过允许限值等故障时,装置应能自动地从节电运行状态切换到旁路状态,切换时间应符合6.2.7.1的要求。6.2.8绝缘电阻
电路与裸露导电部件之间,每条电路对地标称电压的绝缘电阻至少为10002V。6.2.9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
空载损耗小于等于额定功耗的0.7%,空载电流小于等于额定电流的1%。6.2.10负载损耗
负载损耗小于等于额定功耗的2%。6.2.11节电率限值
JB/T10821—2008
装置的节电率应不低于公式(1)的计算结果,降压型装置应按公式(1)在各个电压降压等级分别计算。
n=[1-(U2/U,)?]X100%-负载损耗.式中:
n—节电率限值:
U—输人电压;
U2——输出电压。
6.2.12三相电流不平衡改善度限值装置三相电流不平衡状况的改善度不应低于50%。6.2.13短路保护与短路耐受强度.(1)
装置应耐受不超过额定值的短路电流所产生的热应力和电动应力。装置可采用断路器、熔断器或两者的组合等作为短路保护器件。制造商应提供装置有关短路耐受强度的资料,要求见GB7251.1一2005中的7.5.2。注:因此条款试验方法尚在考虑中,故建议:a)装置安装在配电控制室(或盘)后,或;b)安装在上一级具有短路保护的线路中。6.3装置内装元器件
6.3.1元器件的选择
装置内安装的元器件应符合其自身的有关规定,元器件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使用寿命、接通和分断能力等应适合设备的设计要求。6.3.2元器件的安装
元器件应按照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电气元件和外接导线端子的布置应使其在安装、接线、维修和更换时易于操作。7试验方法
7.1一般检查
用量尺等按照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检查外形尺寸,直观检查装置的外观、构件等,应符合6.1.1、6.1.2、9.1及9.2的要求。
对元器件的选择和安装进行检查,应符合6.3的要求。7.2温升极限的验证
依据GB7251.1—2005中8.2.1及JB/T8750—1998中7.18进行,试验结果应满足本标准的6.2.2的要求。
7.3绝缘电阻验证
用绝缘电阻表测量被试装置的电路与裸露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电阻,其结果应符合6.2.8。7.4介电性能验证
依据GB7251.1—2005中8.2.2.1~8.2.2.5进行。7.5保护电路有效性验证
依据GB7251.1—2005中8.2.4.1进行7.6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验证
JB/T10821—2008
依据GB7251.1-2005中8.2.5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6.2.5。7.7机械操作验证
依据GB7251.1—2005中8.2.6进行。7.8外壳防护等级验证
按照GB4208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6.1.4。7.9装置电源适应性验证
7.9.1单相电源型
调节装置的电源电压在额定电压值的80%~120%范围内变化,检查装置的工作情况,其结果应符合6.2.6.1的规定。
7.9.2三相电源型
调节装置的电源电压在额定电压值的80%~110%范围内变化,检查装置的工作情况,其结果应符合6.2.6.1的规定。
7.10旁路功能的验证
为防止装置旁路时由于电压突变对负载及装置本身形成的冲击(如装置变压器的反电动势),装置应对此设计必要的限制措施,以避免装置或负载的损坏。7.10.1正常状态下切换
装置在正常工作时,手动操作面板上的旁路按钮使装置从节电运行状态转换至旁路状态,然后再切换到节电运行状态,共操作7次,其结果应符合6.2.7.2的要求。7.10.2故障时切换
模拟故障现象,装置应自动地从节电运行状态转换到旁路状态,然后再切换到节电运行状态,共操作五次,其结果符合6.2.7.3的要求。7.11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的测量输人额定频率的额定电压,将装置电压调节等级置于降压比例最高的等级,测量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其结果应符合6.2.9的要求。7.12负载损耗的测量
输出端短接,装置输入额定频率的电压,调节输入电压使输出电流(即主线圈电流)达到额定电流测量输出端的有功功率即为负载损耗。试验时,将装置电压调节等级置于降压比例最高的等级,其结果应符合6.2.10的要求。
7.13节电率及三相不平衡改善度测量输人电压为额定值,输入电压的三相不平衡率为4%10%,装置的输出端接人不小于20%的额定功率负载,负载功率因数cosβ不低于0.99,测量仪表接在装置的输入端。分别调整装置的不同降压等级,测量输人电流、电压、零序电流、功率因数、用电量(测量时间为1h)。不接人装置,在同样负载、输入电压条件下,测量上述数据,测量时间与接人装置时相同。根据公式(2)、公式(3)计算节电率和三相不平衡改善度,其结果应符合6.2.11、6.2.12的要求。节电率=不接人装置电能量-接人装置电能(量)×100%不接人装置电能(量)
(2)
三相电流=不接人装置的三相电流不平衡率-接人装置后的三相电流不平衡率×100%.(3)不接人装置的三相电流不平衡率不平衡改善度
8检验规则
8.1试验分类
检验装置性能的试验包括:
型式试验;
出厂试验。
8.2型式试验
8.2.1型式试验一般要求
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型式试验:a)新产品试制定型时:
b)制造商或用户认为必要时;
c)已定型的产品当工艺、设计或关键件更改有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8.2.2型式试验项目内容
型式试验是用来验证给定型式的装置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型式试验包括:
a)一般检查(7.1);
b)温升极限的验证(7.2);
c)介电性能验证(7.4);
d)保护电路有效性验证(7.5);e)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验证(7.6);f)机械操作验证(7.7)
g)外壳防护等级验证(7.8);
h)装置电源适应性试验(7.9);i)旁路功能的验证(7.10):
j)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的测量(7.11);k)负载损耗的测量(7.12);
1)节电率及三相不平衡改善度测量(7.13)。8.3出厂试验
JB/T10821—2008
出厂试验是用来检查工艺和材料是否合格的试验。这些试验在每一台装配好的新的装置上或在每一个运输单元上进行,在安装工地不作另外的出广试验。装置采用元件在元件制造商外进行装配,而使用的部件和附件是制造商为此用途而规定或提供的,则应由负责装配装置的厂商进行出厂试验。出厂试验包括:
a)一般检查(7.1);
b)检查接线,必要的话,进行通电操作试验(见GB7251.1一2005中8.3.1);c)保护电路的电连续性检查(见GB7251.1一2005中8.3.3);d)绝缘电阻试验(7.3);
e)机械操作试验(7.7);
f)装置电源适应性试验(7.9);g)旁路功能的检查(7.10);
h)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的测量(7.11)。这些试验可按任意次序进行。
注:在制造商进行的出厂试验工作,不能免除安装单位在经过运输和安装后进行检查试验的责任。9铭牌、标志、使用说明书
9.1铭牌
每台装置应配备一至数个铭牌,铭牌应坚固、耐久,其位置应牢固地固定在装置明显易见的位置,而且字迹要清楚。
JB/T10821—2008
a)~c)的资料应在铭牌上标出。从d)~m)的数据,如果适用的话,可以在铭牌上给出,也可以在制造商的技术文件中给出。a)制造商或商标
b)产品名称、型号或标志号:
c)额定容量;
d)制造日期:
e)出厂编号;
f)额定工作电压;
g)额定电流;
h)频率范围;
i)相数;
j)防护等级;
k)外形尺寸,其顺序为高度、宽度(或长度)、深度;1)重量;
m)产品标准编号。
9.2标志
装置内的电器元件应尽可能在靠近该元件的上方用文字符号标识。电路的接线端也应有相应的文字符号标识。所有文字标识应与随同装置一起提供的接线图上的标识一致。操作器件应清楚标出接通和断开位置。
9.3其他资料
制造商应向用户提供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a)额定电气参数;
b)使用条件;
c)接线图;
d)结构尺寸,安装尺寸及要求:e)操作、维修、安装运输(包括吊装等)要求。10包装、运输和贮存
10.1如果安置的条件不符合5.1中的规定时,应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10.2装置的包装应能承受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的长距离运输,并保证装置不受损伤。10.3运输时要注意防雨水、防尘埃和机械损伤。10.4如果没有其他规定,设备运输和贮存过程的温度范围应在-25℃~十55℃之间,在短时间内(不超过24h)可达十70℃。在此温度范围内,装置不应遭受任何不可恢复的损坏,并且在规定的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