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373-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5373-2006
中文名称: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6-12-09
实施日期:2007-05-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687585
相关标签:
摩托车
轻便
尺寸
质量
参数
测定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43.140摩托车和机动自行车
中标分类号:车辆>>摩托车>>T80摩托车综合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0, 字数:35千字
标准价格:20.0 元
计划单号:20020780-T-545
出版日期:2007-05-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5-09-23
起草人:付晓萱、钟穗燕、胡民强
起草单位: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准简介
该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条件、测量方法和取值规则;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 GB/T 5373-200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 GB/T5373-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43.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373—2006
代替GB/T5373-1994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
Measuring method of dimensions and masses parameter for motorcyclesandmopeds
2006-12-0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整码防伪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7-05-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般测量条件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
质量参数的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及测量数据的取值规则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资料性附录)
车辆尺寸参数测量记录表
车辆质量参数测量记录表
车辆质心高测量记录表
GB/T5373—2006
GB/T5373-—2006
本标准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指令93/93/EEC1993年10月29日《关于两轮/二轮摩托车的质量和尺寸》(英文版)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标准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指令93/93/EEC1993年10月29日重新起草。本标准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指令93/93/EFC1993年10月29日的主要差异如下采用了尺寸和质量项目的定义和测量要求。没有采用其中的最大尺寸和最大质量的限值增加了ISO6725:1981《道路车辆一两轮轻便摩托车及摩托车的尺寸术语及定义》ISO9131:1993《三轮轻便摩托车和摩托车尺寸
车重心位置的测最方法》和IS09130:1989《摩托车的部分项目。
词汇》、ISO8705:1991《轻便摩托重心位置的测量方法》4份标准中增加了我国摩托车强检项检测要求中的部分项目,如转向轮转角等。本标准代替GB/T5373—1994《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本标准与GB/T5373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尺寸参数测量的车辆状态统一为整车十质量状态。取消灯具类的尺寸测量项目。
明确了离地间隙的测量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付晓萱、钟穗燕、胡民强。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5373—1985.GB/T5373—1994。2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
GB/T5373-—2006
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取值规则。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
GB/T5359.3
GB/T5359.5
GB/T5359.6-
GB/T5359.
GB/T8170
3术语和定义
GB/T535
术语和定义适
般测量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两轮车尺(neg1306725:1981)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水语
数值修约规测
1996、GB/T5359
标准。
两轮车质量(neqISO6726:1988)三轮车质量(neISO9132:1990)三轮车尺寸
1996和GB/T539.7-
1996确定的
无油污、泥生),装备应齐全:轮胎气压接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车辆必领清洁
支承面应是呈水平状态的测量平台或水磨石地面。测量尺寸用
车辆静置
平面上,处于假垂状态车轮处手直线行驰位置,正三轻车的窗应关闭边三轮西作位置。
边车挡风装置应置
测量仪器和设备
钢卷尺:分车字
角度计:分新室
高度尺:分辨率
重锤或直角尺;
三维坐标测量装置:
磅秤或电子秤或车辆负荷计分辨率为0.2kg垫块:
可调整式水平仪:
悬架锁紧工具。
5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
5.1测量条件
5.1.1车辆置于三维正交坐标系中,确定其测量基准平面和纵向中心平面。GB/T5373—2006
测量时,车辆质量状态为整车干质量状态5.1.3测量转弯圆直径、转弯通道圆直径和车轮滚动半径用的场地和道路应是清洁,平坦,干燥的混凝土或沥青地面。
测量项目及测量要求
长度尺寸见表1。
表1长度尺寸
测量项目
前伸距
前、后轴
前、边轴
离地间隙点至后轮
轴线间距离
车厢内部长
驾驶室后车架最大
可用长度
选配件
固定件
附件-
测量要求
测量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分别与车辆前、后端相接触的两个铅垂面的距离,除选配件,和备用轮胎外,车辆所有部件和前后突出的固定件均在这两个平面之间测量分别通过两车轮中心并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苹面的两个铅垂面之间的距高
测量通过方向柱轴线与支承面的相交点与前轮中心铅垂线之间的距高
测量通过前轮中心与接触车辆最前端并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两个铅垂面之间的距离,除选配件:外,应包括前端突出的固定件
测量通过后轮中心与接触车辆最后端并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两个铅垂面之间的距离:除选配件,和备用轮胎外,应包括后端突出的固定件
测量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之间的距离,当最低离地点井不止一点时,应取靠近两轮中心部位处测量测量车厢内部长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不包括内部突起)测量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安装货箱的最前端和车架最后端的两个铅垂面之间的距高备注
见图1-图3
见图?
见图1~图3
见图1~图3
见图3
见图3
在制造商提供的基本型摩托车外·作为供顾客选配面加装或选装的附件为选配件在制造商提供的基本型摩托车中,已作为车辆设计标准配置的附件为固定件。一起辅助作用,拆卸以后不影响摩托车正常行驶的零部件(如导流罩、挡风板、保险杠、货筐、前(后)货架、后行李箱等)
宽度尺寸见表2。
表2宽度尺寸
测量项目
测母要求
测量平行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分别与车辆两侧相接触的两平面之间的距离。除选配件,和后视镜外,车辆所有部件及横向突出的固定件均在这两个平面之间百)正三轮车:测量两边轮中心到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bb)之和:
b)边三轮车:测量边轮中心到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备注
见图1~图3
见图2~图3
测量项目
车厢内部宽
选配件
固定件
表2(续)
GB/T5373-2006
a)正三轮车前束:同一轴上两端轮辋轮缘外侧轮率线的水平直径的端点为等腰梯形的顶点,测量梯形前后底边(6lb)长度之差:
h)边三轮车前边轮轮辑轮缘外侧轮魔线的水平直轻的端点至纵向中心平面的垂直线为梯形,测量梯形前后底边(5,b)长度之差
测量车随内部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不包括内部突起)在制造商提供的基本型摩托车外,作为供顾客远配面加装或选装的附件为选配件:在制造商提供的基本型摩托车中,已作为车辆设计标准配置的附件为固定件。见图4
起辅助作用,拆卸以后不影响摩托车正常行驶的零部件(如导流罩、挡风板,保险杠、货筐、前(后)货附件
后行学箱了
高度尺寸见表3.www.bzxz.net
表3高度尺寸
测量项目
离地间隙
车厢内部高
选配件
测量车辆支承面和与车辆顶端相接触的水平面间的距离除选配件和后视镜外,车辆所有部件都在这两个平面之间测量除车轮,挡泥板以及其他处于车轮技影面内的零件外处于轴距内车辆最低点至支承面间的距离(对装有脚踏的轻便摩托车,应将脚踏效在使用中的最低位置)测量车厢内部高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不包括内部突起)注
见图1~图3
见图1~图3
见图3
在制造商提供的基本型摩托车外,作为供顾客选配而加装或选装的附件为选配件起辅助作用,拆卸以后不影响摩托车正常行驶的零部件(如导流罩、挡风板、保险杠、货链、前(后)货架、后行箱等门
角度见表4。
表4角度
测量项目
转向轮
前伸角
主车外倾角
倾斜角
左转a
右转a
右倾子
测量要求
测量转向轮向左或向右转到极限位置时,车轮纵向中心平面和转向轴垂直面的交线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间的夹角测量通过方向柱轴线且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平面与通过前轮中心且平行于X面(垂直于水平面和铅垂面的平面)的平面间的锐角
测量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与后轮纵向中心平面所构成的锐角分别测量与两轮车前、后轮侧面及车身两侧之刚性构件相切且垂直于×面的平面和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如果前、后轮不相同,取较小值
见图8、图10
见图1图3
见图2
见图!
GB/T5373—2006
测量项目
接近角
高去角
通过角
其他尺寸见表
测量项
表4(续)
测量要求
测量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前轮及车辆最前端的刚性构件相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此夹角内不充许有任何刚性构件
测量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后轮及车辆最后端的刚性构件相切的平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此夹角内不允许有任何刚性构件
侧量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并与车辆前后轮精切的两平交与拍距内车辆底部相接触时,两平面间的最小美角(不能有边斗的轻便摩托车和摩托车。装有脚能板的轻更摩专的脚踏板位
表5其他尺寸
测量转向轮转到左、
右极限位置运行时,在支
满轮车
承面上
与前轮纵向中心平面相切的直经转弯圆直径
三轮车测量转向轮转到左右极限位置运行时,在b)
承面上
与车辆的最外侧车轮的纵向中心平面相切圆的直径SESON
转弯通道测
车轮静力
车轮滚动半径
测量转向轮转到极限位置车辆运有时,车辆所有零件在支承面上投影的外侧内侧所划出的最大,最小圆的直径测量各车轮轴心至支承面的距离量存进时驱动轮的滚动周长,计算驱动轮的漆动半径备注
见图7
见图?
见图6
宽图8图11
见图6
SaVaNy
GB/T5373—2006
GB/T5373—2006
行驶方向
(a)正兰轮
GB/T5373-2006
(b)边三轮
GB/T5373—2006
5.3测量方法
5.3.1线性尺寸的测定
5.3.1.1长度,在平行于支承面和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5.3.1.2宽度,在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5.3.1.3高度,在垂直于支承平面的方向上测取。5.3.2轮距的测定
测量两车轮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留下轨近的中心线间的距离5.3.3倾斜角的测定
5.3.3.1测量前,用锁紧工具将车辆的前,斤慧果弹簧在正常状态位置固定,如果悬架系统中的弹簧压力可调,应把它调整到车辆倾斜时不利的状态下固定(当车辆倾斜时最不利的状态难以确定时,可把弹簧调整到若干状态进行测更定的最小值为倾斜角)。测定车辆左
5.3.3.2按图5所示方运
5.3.4通过角的测定
根据车辆测定的离地商家公的
位置、轴距和车轮的静力半径,按图6用作图法测定或按式(1)计算。9=aresin
h--H1=L-Le
arcsin
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距离,单位为毫米(mm):前轮静力半径,单位为毫米(mm);离地间隙,单位为毫米(mm):后轮静力半径,单位为毫米(mm):前、后轮轴距,单位为毫米(mm)。8TO
......(1)
注:当离地间隙点不在轴距中心部位时,还应对中心部位及其两侧稍高于离地间隙点的其他高地点作通过角测定或计算,取测定或计算的最小值为通过角。5.3.5接近角、离去角的测定
如图7所示,用一块两面平行的刚性测量平板,使其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垂直,且与前轮(或后轮)相切,与前端(或后端)内刚性零件相接触,然后用角度计测量平板与支承面间的夹角。8
转弯圆直径、转弯通道圆直场的测定5.3.6
采用印迹法,投量
成喷印法使车辆测量点的运行轨迹清断助5.3.6.1
5.3.6.2将转向轮向左载可有转到极限停置,面保持垂直
5.3.6.3按图8~图
GB/T5373—2006
王地店
周。两车在进中应使车身与地
东系测量车轮中心线轨迹圆,测量子次最其算术平均值图10
5.3.7车轮滚动半径的测定
5.3.7.1用印迹法测量驱动轮滚动周长,在测试道路上垂直于行驶方向用印迹物涂一条宽约10mm的线条后,推动车辆直线前进或以最低车速匀速行驶,测量驱动轮印迹显示滚动的长度。尽可能多测几周。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