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T 395-200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J/T 395-2007
中文名称: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7-12-14
实施日期:2008-03-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67932
相关标签:
压燃式
发动机
汽车
自由
加速
排气
烟度
测量
设备
技术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空气质量>>13.040.50移动源排放限值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标准>>Z60污染物排放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页数:28
标准价格:24.0 元
出版日期:2008-03-01
标准简介
HJ/T 395-2007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HJ/T395-200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395—2007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Equipment Specifications and Quality Control Requirements forIn-use Vehicles Equipped with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 inFreeAcceleratingSmokeTest
(发布稿)
2007—12—14发布
2008一03一01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透光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技术要求·目次
5不透光烟度计排气烟度测量自动控制功能基本要求6滤纸式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技术要求·7检测站日常设备检验、检测站现场安装设备检验和型式核准设备检验项目要求8不透光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测试方法:附录A(规范性附录)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计算机控制软件功能基本要求:..1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证排放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压燃式发动机汽车烟度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不透光烟度计的规格、功能和性能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对配置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排气烟度测量的设备还有排气烟度测量计算机控制软件功能的基本要求等。本标准规定了检测站日常设备检验、检测站现场安装设备检验和型式核准设备检验的项目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12月14日批准。本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II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1适用范围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分为不透光烟度法排放测试设备和滤纸烟度法排放测试设备。本标准规定了压燃式发动机汽车不透光烟度法排放测量的主要设备一不透光烟度计的规格、功能和性能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计算机控制软件功能的基本要求;滤纸烟度计的规格、功能和性能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见HJ/T4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本标准规定了检测站日常设备检验、检测站现场安装设备检验和型式核准设备检验的项目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的生产、使用和型式核准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847一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9804烟度卡
HJ/T4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轻型压燃式发动机汽车
指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压燃式发动机汽车。3.2重型压燃式发动机汽车
指最大总质量超过3500kg的压燃式发动机汽车。3.3在用汽车
指已经登记注册并取得号牌的车辆3.4基准质量
指整车整备质量加100kg质量。
3.5最大总质量
指汽车制造厂规定的技术上允许的车辆最大质量。3.6排气烟度
描述由汽车发动机燃烧产生并经其排气管排出的气体和固体混和物黑暗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使用绝对光吸收系数k和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N来计量。3.7发动机最大转速
指按照《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一2005)》的规定,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油门踏板处于全开位置时测得的发动机最大转速。3.8自由加速法(FreeAcceleratingMode)在发动机急速转速下,迅速但不猛烈地踏下油门踏板,使发动机达到调速器允许的最大转速前,保持此位置,一旦达到最大转速,立即松开油门踏板,使发动机恢复至怠速的测试工况。一
3.9不透光烟度法排放测试设备(EmissionInspectionSystem,EIS)指能根据GB3847一2005附录I规定的测试工况进行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测试的设备,主要有不透光烟度计和计算机控制软件。3.10滤纸烟度法排放测试设备
指能根据GB3847一2005附录K规定的测试工况进行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测试的设备,主要是滤纸式烟度计。
3.11不透光烟度计
指按照GB3847一2005附录G的规定用于连续测量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的绝对光吸收系数的仪器。
3.12滤纸式烟度计
指按照HJ/T4的规定用于测量柴油车和柴油发动机排烟烟度的仪器。3.13绝对光吸收系数
描述光束被单位长度的排烟衰减的物理量,是单位容积的微粒数、微粒的平均投影面积和微的消光系数的乘积。
3.14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
描述光束被单位长度的排烟衰减的单位,以光束全通过为0%,以光束全部被吸收为99.9%。3.15计算机控制软件
指按照GB3847一2005附录I的规定完成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自动测试的软件。
3.16中央数据库(VehicleInformationDatabase,VID)指由环保管理部门管理的机动车排放信息系统。3.17本地数据库
指由检测站管理的机动车排放信息系统。4不透光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技术要求4.1不透光烟度计和取样系统主要组成部件要求不透光烟度计和取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至少应包括:取样探头,取样软管,光发送器,光接收器,测量气室及其温度调节装置,校准室,样气入口通道,环境空气入口通道,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端口(可选件)等。
4.2取样系统技术要求
4.2.1取样系统应保证可靠耐用,无泄漏,易于保养,应保证能承受在自由加速测试期间内车辆排气的高温。制造商应提供使用说明书4.2.2取样系统对发动机排气系统产生的背压应尽可能小。制造商应提供背压说明4.2.3取样系统应具有气冷却或水冷却装置,以保证排气温度降至烟度计能处理的温度范围。制造商应提供排气温度说明。
4.3取样管技术要求
4.3.1用于轻型车的取样管长度应小于1.5m,用于重型车的取样管长度应小于3.5m。4.3.2直接与排气样气接触的取样管材料应是无气孔的。外表面应具有耐磨性涂层,能适应检测站使用场合中常见的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的要求。2
4.3.3取样管应是易弯曲的,不易打结和压裂。取样管与取样探头和不透光烟度计的连接应可靠,拆卸方便,便于更换。
4.3.4一至少重3000kg的汽车以5~8km/h的速度在垂直于软管的方向上两次压过取样软管时,被试软管应无永久性变形或绞缠,应能迅速恢复原来的放置形状和截面形状;不产生损坏和其它不正常情况,如内芯损坏或分层等。4.4取样探头技术要求
4.4.1取样探头的长度应保证能插入排气管400mm的深度。取样探头与排气管的横截面之比不应小于0.05。
4.4.2取样探头应具有一定的挠性,以便插入不同弯曲程度的排气管。取样探头端部不应接近汽车排气管的弯部。取样探头插入排气管后,应保证取样探头基本居于排气管中间位置,且与汽车排气管基本保持平行。
4.4.3取样探头应带有固定装置,易于把取样探头固定在排气管上。固定装置的设计应保证操作员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易于插入和拔除取样探头。取样探头把手应是隔热的。4.4.4取样探头的端头应有防护,以免取样探头插入时排气管的残留物进入取样探头。4.4.5必要时,为使采样准确,取样探头应配备排气管的外接管,但排气管和外接管的联接应可靠的密封,且允许取样探头能插深400mm。4.4.6取样探头应能承受600℃的高温达10min,无永久性损坏的痕迹和功能上的变化,且无在何对探头预期寿命有害的变化
4.4.7若取样探头或连接接头由不同的热膨胀系数的金属制成,则这些金属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别不得大于5%。
4.4.8取样探头抗稀释技术要求为被试取样探头的相对误差不大于6%4.5不透光烟度计主要功能和规格技术要求4.5.1不透光烟度计应采用分流式测量原理,应使得被测气体充满在一个内表面不反光的容器内,应能自动测量压燃式发动机汽车的排气烟度。4.5.2不透光烟度计的光通道有效长度一般应为430mm。当不透光烟度计的光通道有效长度不为430mm时,设备供应商应提交不透光烟度计的光通道有效长度,以便于核准检测。4.5.3光通道有效长度的允许相对误差为土2%。光通道有效长度应在不透光烟度计上标明。4.5.4不透光烟度计的显示应有两种计量单位,一种为绝对光吸收系数单位k,从0到16ml,另一种为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N,从0到99.9%(当光通道有效长度为0.43m时)。两种单位的量程均以光全通过时为0,光全遮挡时为满量程。绝对光吸收系数单位k与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N应满足:a
式中:k绝对光吸收系数,m;
L一—不透光烟度计的光通道有效长度,m;N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读数。
4.5.5绝对光吸收系数k由以下公式计算:p=p×e-kl
式中:出射光通量:
。入射光通量;
其它参数的意义同上。
4.5.6不透光烟度计内部的反射和漫射作用产生的漫反射光对光电池的影响应减少到最低程度。当烟室充满绝对光吸收系数接近1.7m的烟气时,反射和漫射的综合作用应不超过1个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
4.5.7光源应为白炽灯,其色温应在2800~3250K的范围内;或光谱峰值在550nm至570nm的绿色发光二极管。制造商应提供技术说明。4.5.8光接收器的光谱响应曲线应类似人眼的光适应性曲线。制造商应提供光谱响应曲线说明。4.5.9光接收器的测量电路的阻尼应保证输入发生任何突变之后(例如突然插入标准滤光片),不透光度稳定读数值的超调量应不大于4%。4.5.10测量气室中光束的偏斜不得超过3°。4.5.11以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为计量单位时,不透光烟度计的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1%,以绝对光吸收系数单位为计量单位时,不透光烟度计的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01m。4.5.12在测量气室充满清洁空气的情况下,打开光源时,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读数应为0,关闭光源时,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读数应为99.9%,重新打开光源时,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读数应为0。4.5.13从烟气开始进入气室到完全充满气室所经历的时间应不超过0.4s。4.5.14烟室的排气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差应不超过735Pa:4.5.15在测量时,烟室中各点的气体温度应在70℃至不透光烟度计制造厂规定的最高温度之间,这样当烟室中充满光吸收系数为1.7m的气体时,在此温度范围内读数的变化不应超过0.1m。4.5.16不透光烟度计的工作条件。环境温度范围:5~40℃;相对湿度范围:0~95%。4.5.17不透光烟度计的存放条件。环境温度范围:一32~50℃4.5.18电源适应性。电压:220×(1±10%)V,单相;或380×(1±10%)V,三相;频率:(50土1)Hz。制造商应说明其设备的电源适应性并提交测试结果。4.5.19不透光烟度计应能抗电磁干扰,抗振动冲击,能适应检测站的工作环境正常工作。4.5.20烟度计制造商应说明其设备的保养和日常维修方法,应具有设备使用说明书,应有易损件清单。
4.6不透光烟度计性能技术要求
4.6.1预热性能测试技术要求
当环境温度为20时,预热时间不应超过15min。调零读数和量程读数满足下述要求时则视为预热完成:在15min的等待时间内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小于0.08m。4.6.2零点漂移测试技术要求
4.6.2.1以绝对光吸收系数单位为计量单位时,1h的零点漂移不得超过0.08m。以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为计量单位时,零点漂移量不得超出土1%。4.6.2.2在10min的周期内无峰值超过0.03m的周期性变化。4.6.3当绝对光吸收系数为1.7m时,示值误差不大于0.025m。4.6.4不透光烟度计示值误差技术要求为:对每一标准滤光片值,以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值为计量单位,均值示的绝对误差不超过士2%。4.6.5不透光烟度计一致性测试技术要求4.6.5.1对每一烟度计中每一组的15个DR数据,其均值x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土8%。这些误差考4
虑了标准烟度计的不准确性,标准烟度计的误差等。4.6.5.2估计上限值UPL和估计下限值LPL值之差不大于均值相对误差的3.5倍。4.6.6不透光烟度计响应时间测试技术要求4.6.6.1上升响应时间T90和下降响应时间T1o应在0.9~1.1s之间。4.6.6.2所记录的烟度值的超调量不大于标准滤光片的4%。4.6.7不透光烟度计线性度测试技术要求4.6.7.1线性度N的计算值应不大于1.1个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4.6.7.2测试值超过均值150%的数据数量不超过5%。4.6.8不透光烟度计零点校准测试的技术要求为:EIS应能把两种计量单位的读数修正到0。4.6.9不透光烟度计满量程测试的技术要求为:EIS应能把8.8所述测试的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单位读数修正到99.9%
4.6.10不透光烟度计重复性测试为:8.13所述测试的各相对误差不超过2%。4.6.11不透光烟度计的光通道有效长度测试技术要求为:有效长度L的测试结果应和不透光烟度计上标明的有效长度一致,相对误差不超过2%。允许用测试结果对被试不透光烟度计的光通道有效长度进行修正。
5不透光烟度计排气烟度测量自动控制功能基本要求5.1总体要求
5.1.1为保证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的准确性,排气烟度测量应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可使用不透光烟度计自带的自动控制功能,也可另行配置计算机控制系统,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由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5.1.2对于配置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排气烟度测量的设备,计算机控制软件功能基本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5.1.3对于使用不透光烟度计自带的自动控制功能,其功能基本要求应符合5.2的规定。5.2不透光烟度计自动控制功能基本要求5.2.1不透光烟度计应具有数据采集、处理和显示功能,应能自动进行自由加速烟度测量5.2.2不透光烟度计的采样频率至少应为10Hz。5.2.3光电池的电路或显示仪表的电路应是可调的,以便在光束通过充满清洁空气的气室时,可把不透光烟度计的读数置零。
5.2.4不透光烟度计最近一次的校准日期应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内或硬盘内,并能显示。如果非易失性存储器或硬盘更换时造成日期和时间变动超过48h,应重新对烟度计进行校准/检查。5.2.5不透光烟度计应具有自动清洗功能,在每次测量前,应保证在30s内对烟度计清洗后,能去除上一辆车排气烟度的影响。供应商应提供烟度计的清洗原理。5.2.6不透光烟度计在预热期间,系统锁止并有预热指示。5.2.7不透光烟度计零点校准时应能把读数自动修正到零。5.2.8不透光烟度计量程校准时应能把读数自动修正到读数误差的中间值。5.2.9不透光烟度计应有调节装置,以提供零点调节、滤光片检查、内部调节等操作,此装置可以是手动、半自动或自动的。调节装置应不影响调零也不影响仪器的线性响应。5.2.10不透光烟度计两种计量单位的显示可切换,或可同时显示两种计量单位。5bzxz.net
5.2.11烟度排放检测结束后,应能自动打印检测结果。6滤纸式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技术要求滤纸式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技术要求依据下述标准:GB3847一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9804烟度卡
HJ/T4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7各类设备检验的项目要求
7.1检测站日常设备检验
7.1.1不透光烟度计日常检验
7.1.1.1不透光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测试方法:4.6.7~4.6.9;8.6,8.8和8.12。7.1.1.2计算机控制软件功能基本要求:A.8.2~A.8.7。7.1.2滤纸式烟度计日常检验
应符合HJ/T4规定的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7.1.2.1技术条件:5.3.2和5.3.3。7.1.2.2测试方法:6.3.2和6.3.3。7.2检测站现场安装检验
7.2.1不透光烟度计现场安装检验7.2.1.1不透光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测试方法:4.1,4.3.1~4.3.3,4.4.1~4.4.44.5.124.5.13,4.5.164.5.18,4.5.20,4.6.1和4.6.74.6.9;8.6,8.8和8.12。7.2.1.2不透光烟度计排气烟度测量自动控制功能基本要求:5.2.1,5.2.3~5.2.10。7.2.1.3计算机控制软件功能基本要求:A.4~A.5,A.6.2,A.6.3.3~A.6.3.5,A.6.3.8,A.6.4A.6.5,A.7.1,A.7.3,A.7.5A.7.6,A.8.2~A.8.7,A.9A.10和A.11.2~A.11.8。7.2.2滤纸式烟度计现场安装检验应符合HJ/T4规定的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7.2.2.1基本要求:4。
7.2.2.2技术条件:5.2.1,5.2.5~5.2.7,5.2.9和5.3.1~5.3.37.2.2.3测试方法:6.2.3,6.2.5~6.2.7,6.2.9和6.3.16.3.27.3型式核准设备检验
7.3.1不透光烟度计型式核准检验项目要求本标准的技术要求条款均需进行的型式核准检验7.3.2滤纸式烟度计型式核准检验项目要求见HJ/T4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7.27.3.3现场实车测试要求
7.3.3.1总体要求
7.3.3.1.1在检测站的实际操作环境里对核准的自由加速集成系统进行至少一周的实际运行测试,具体的运行时间视出现问题的类型和频次而定。7.3.3.1.2检测人员已接受过培训,具有上岗资格。6
7.3.3.1.3设备供应商应提供现场支持。7.3.3.1.4至少应进行校准监控和实际检测两个项目的测试。7.3.3.2不透光烟度计校准监控要求每天对不透光烟度计进行1次随机校准,除非必要时不对烟度计进行调整。先进行零点校准,再进行量程校准,记录读数。现场测试过程中,EIS不得要求校准。7.3.3.3实际检测要求
7.3.3.3.1每天从大量的候选车辆中至少抽取3辆车进行测试。7.3.3.3.2排放测试合格条件考核,主要内容有:发动机转速值;烟度排放实测值,排放限值。7.3.3.3.3设备和仪器校准限制时间考核,主要内容有:不透光烟度计校准限制时间。7.3.3.3.4期间遇到的任何问题均需由核准机构记录和分析,以确认是设计问题还是检测过程问题。在核准证书颁发之前,所有与设计有关的缺陷都应彻底更正。7.3.3.4持续工作能力测试要求
设备应具有连续工作10h,每小时至少检测8辆车的能力,不产生妨碍正常测试的情况。设备供应商应向核准单位提交分析报告,说明该测量系统每小时至多可检测汽车的数量,同时说明确定汽车检测数量的分析方法,分析时不包括汽车数据录入和车辆状况检查所需的时间。8不透光烟度计和取样系统测试方法8.1取样管挤压测试
把取样软管放置在水泥地面上,选取一至少轴重为3000kg的汽车以5~8km/h的速度在垂直于软管的方向上两次压过取样软管。8.2取样探头温度测试
8.2.1把取样探头放入(600土40)℃的热处理炉中10min。8.2.2取出取样探头,检查探头有无永久性损坏的痕迹,例如:烧焦,熔化,弱化,柔曲性永久变化,分层及功能上的变化。
8.3取样探头抗稀释测试
8.3.1选取一被试柴油汽车,排气管状态良好,无泄漏。发动机急速转速范围为400~1000r/min。8.3.2使发动机处于正常工作温度,正常怠速下运转,调整发动机使其产生至少绝对光吸收系数为0.52m的烟度。
8.3.3取样系统和不透光烟度计应适当调整和预热。把一具有抗稀释的标准取样探头插入汽车排气尾管100mm深,记录烟度的稳定平均读数。8.3.4重复步骤8.3.3两次,共3次。计算3次烟度读数的平均值,记为A。8.3.5用被检测探头进行测试,重复步骤8.3.3~8.3.4。其值记为B。8.3.6计算被试取样探头的相对误差S8.4不透光烟度计预热性能测试
8=4-B×100%
8.4.1在预热性能检测前,不透光烟度计断电,置于室温下至少2h。然后,不透光烟度计通电、预热、调零和校准,之后不透光烟度计断电至少4h。8.4.2不透光烟度计通电,记录通电至预热结束指示出现所用的时间。验证不透光烟度计在预热时7
不能进行测量工作。
8.4.3对不透光烟度计进行调零操作,然后插入N=50%的标准滤光片。记录调零读数和量程读数。8.4.4撤去标准滤光片后等待15min,不进行烟度计任何操作,记录读数。8.4.5再插入N=50%的标准滤光片并等待15min,记录读数8.5不透光烟度计零点漂移测试
8.5.1在不透光烟度计预热测试完成后立即进行零点漂移测试。8.5.2对不显示负值的不透光烟度计应直接检测光接收器的输出信号或可检测到负值信号的信号通路。记录不透光烟度计读数1h,每隔5min记录1次。第1次读数(时间t=0)是预热完成后的立即采集的读数,第2次读数(时间t=5min)是计时5min时的读数,依次类推。8.5.3测试期间,在下述情况下允许不透光烟度计进行调零:a)不透光烟度计对EIS请求进行调零操作。b)这种调零操作10min内最多只能进行1次。8.5.4在1h的零漂测试期间,所有的部件均需通电。8.6不透光烟度计零点校准测试
8.6.1在不透光烟度计预热测试完成后进行。8.6.2在清洁的环境空气下,不插入滤光片,记录EIS读数1min。8.7不透光烟度计满量程测试
8.7.1在不透光烟度计预热测试完成后进行8.7.2根据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方法,对不透光烟度计进行满量程测试,记录EIS读数1min。8.8不透光烟度计示值误差测试
8.8.1测试要求
a)在不透光烟度计完成了零点漂移测试和量程漂移测试后进行b)被试不透光烟度计先调零,继之完成校准。c)准备标准滤光片,其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数值为30%,50%,70%和90%,误差为土1%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值。
8.8.2测试方法
8.8.2.1开始先调零,然后按标准滤光片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数值逐步增大的方式插入到烟度计中,记录相应的稳定读数值
8.8.2.2在最高值标准滤光片插入且记录读数后,再按标准滤光片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数值逐步减少的方式插入烟度计,记录相应的稳定读数值。8.8.2.3重复步骤8.8.2.1和8.8.2.2四次,总共5次。8.8.2.4计算每一标准滤光片读数计算均值和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数值的绝对误差。8.9不透光烟度计一致性测试
8.9.1设备供应商提供同一型号被试不透光烟度计不少于5台,由核准单位从中抽取3台进行测试。8.9.2用标准滤光片校准被试不透光烟度计和标准烟度计。8.9.3对15辆压燃式发动机汽车(不同功率,不同年型,不同烟度排放水平)同时用被试烟度计和标准烟度计进行自由加速测试。记录发动机转速数据。8.9.4重复步骤8.9.3,进行第2个和第3个被试烟度计的测试(标准烟度计应同时测试)8.10.5对每一被试烟度计的自由加速测试,计算被试烟度计和标准烟度计的烟度读数的相对误差。8
式中:DR一相对误差:
Dx=4=4x100%
A。被试烟度计自由加速过程中测量的烟度值;A。标准烟度计自由加速过程中测量的烟度值。每一个被试烟度计和标准烟度计都有15个自由加速测试的一组D?数据。8.9.6对每一被试烟度计:
a)计算15个Dr的均值和标准差。b)去除大于3倍标准差的数据,重新计算均值和标准差c)对每一组数据,从1分布(学生分布)表确定置信区间为95%的临界1值(对15个数据:teri=2.145)。
8.9.7计算
r=terir×
UPL=x+rs
LPL=x-rs
式中:t计算值,用以和teritr比较:x一组Dr的算术平均值;
S标准差:
n数据数量:
r—参考值:
UPL——估计上限值;
LPL估计下限值。
8.10不透光烟度计响应时间测试8.10.1说明
a)上升时间:把标准滤光片插入到校准室,从EIS有响应起到给出稳定的一定比例的烟度读数止,此段时间称为上升时间。T0:EIS读数值上升到标准滤光片示值的90%所需要的时间,b)下降时间:把标准滤光片从校准室撤出,从EIS有响应起到给出稳定的一定比例的烟度读数止,此段时间称为下降时间。T10:EIS读数值下降到标准滤光片示值的10%所需要的时间。8.10.2测试方法
8.10.2.1在不透光烟度计或测量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数据采集系统。8.10.2.2根据设备制造商的要求对不透光烟度计进行调零和量程校准。8.10.2.3采用烟度计的测量工作模式,在校准室中插入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为30%的标准滤光片,同时测量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读数值和时间值,记录读数10s。8.10.2.4撤出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为30%标准滤光片,同时测量不透光度的线性分度读数值和时间值,记录读数10s。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