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计量标准(JJ) > JJG 233-2008 压电加速度计检定规程
JJG 233-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JG 233-2008

中文名称:压电加速度计检定规程

标准类别:国家计量标准(JJ)

英文名称:Piezoelectric Accelerometer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9-27

实施日期:2009-03-27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367563

相关标签: 压电 加速度计 检定 规程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综合>>计量>>A53力学计量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JJG233-1996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26·J-2381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09-03-27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于梅、杨晓伟、左爱斌、朱刚等

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等

归口单位:全国振动冲击转速计量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全国振动冲击转速计量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JJG 233-2008 压电加速度计检定规程 JJG233-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规程适用于压电加速度计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

本规程引用下列文献:
GB/T20485.1—2008/ISO16063—1:1998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部分基本概念》
GB/T20485.11—2006/ISO16063—11:1999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1部分激光干涉法振动绝对校准》
GB/T20485.21—2007/ISO16063—21:2003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21部分比较法振动校准》
GB/T20485.13—2007/ISO16063—13:2001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3部分激光干涉法冲击绝对校准》
GB/T20485.22—2008/ISO16063—22:2005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22部分比较法冲击校准》
使用本规程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1 范围 (1)
2 引用文献 (1)
3 概述 (1)
4 计量性能要求 (1)
4.1 灵敏度幅值和相移测量的不确定度 (1)
4.2 灵敏度频率响应 (2)
4.3 灵敏度幅值线性度 (2)
4.4 参考灵敏度的年稳定度 (2)
4.5 其他性能 (2)
5 通用技术要求 (3)
5.1 外观要求 (3)
5.2 其他技术要求 (3)
6 计量器具控制 (3)
6.1 检定条件 (3)
6.2 检定项目 (6)
6.3 检定方法 (6)
6.4 检定结果的处理 (8)
6.5 检定周期 (8)
附录A 采用激光绝对法检定的方法和数据处理 (9)
附录B 加速度计其他性能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12)
附录C 压电加速度计检定证书内页格式 (15)
附录D 压电加速度计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 (16)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709.2—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部分:头针
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art2:Scalpacupuncture
2008-04-2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7-01实施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21个部分: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一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一第6部分:穴位注射;
一第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一第9部分:穴位贴敷;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11部分:电针;
一第12部分:火针;
第13部分:芒针;
一第14部分:体;
第15部分:眼针;
-第16部分:鼻针;
第17部分:口唇针;
第18部分:腹针;
一第19部分:腕踝针;
一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一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2部分。本部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部分由中国针灸学会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本部分起草人:王富春、刘清国、严兴科、裴景春、高树中、王洪峰、高颖。GB/T21709.2—2008
GB/T 21709.2—2008
一般标准中所涉及的长度、宽度的计量都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很大,无法采用绝对的标准值描述针灸穴部位,只有通过等分折量的方法一一骨度折量法描述穴部位,才能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个体。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被确定采用“寸”作为针灸经穴标准计单位。因此,本部分的穴定位采用这种计量单位。1范围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21709.2—2008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头针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本部分适用于头针技术操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2.1
头针scalpacupuncture
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治疗方法,又称头皮针。2.2
平刺法transverseneedling
进针时,针体和头皮穴线皮肤呈15°角左右刺人的刺法,又称沿皮刺或横刺法。3操作步骤与要求
3.1施术前准备
3.1.1针具选择
应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型号的毫针。应选择针身光滑、无锈蚀和折痕,针柄事固,针尖锐利、无倒钩的针具。
3.1.2穴线选择
应根据疾病选用不同头针穴线治疗,头针穴线定位、主治参见附录A。3.1.3体位选择
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3.1.4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3.1.5消毒
3.1.5.1针具消毒
应选择高压消毒法。宜选择一次性毫针。3.1.5.2部位消毒
应选用75%乙醇的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擦拭,3.1.5.3术者消毒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消毒棉球擦拭。3.2施术方法
3.2.1进针角度
一般宜在针体与皮肤成30°角左右进针,然后平刺进人穴线内。3.2.2快速进针
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根据不同穴线刺人不同深度。
GB/T21709.2—2008
3.2.3进针深度
进针深度宜根据者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决定。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左右为宜。
3.2.4行针
3.2.4.1抢转
在针体进人帽状膜下层后,术者肩、肘、腕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固定。食指第、二节呈半屈曲状,用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持住针柄,然后食指掌指关节作伸屈运动,使针体快速旋转,要求抢转频率在200-次/min-左右,持续2min~3min。3.2.4.2提插
手持旁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将针向内推进:3.cm左右,保持针体平卧,用拇、食指紧捏针柄,进行提插,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如此反复操作,持续3min~5min左右。提插的幅度与频率视思者的病情而定。
3.2.4.3弹拔针柄
在头针留针期间前用承指弹拨针柄,用力宜适度.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用于不宜过强刺激之
患者。
3.2.5留针
3.2.5.1静留针
在留针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制手法·让针体安静而自然地留置在头皮内。。一般情况下,头针留针时
间宜在15min~
3.2.5.2动留钱
in。如症状严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者,可留针2h以上。在留针期闻闪闻歇重复施行相应手法,以加强刺激,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即时疗效。一般情况下,在15min30min内,宜间欧行针2次~3次,每次2min左右3.2.6出针
先级慢山针店齿,然后迅速拔出·拨针后必须用消囊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典。3.2.7施术异常情说的处理
头针施术过程战施状后,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或血肿时,附录B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4注意事项
4.1留针应注意安全体应稍露出头皮,不宜碰触留置在头皮下的寒针,以免折针、弯针。如局部不适,可稍稍退出0.1寸一&才态右。对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而需要长期留针者,应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4.2对精神紧张、过饱、过饥者应慎用,不宜采取强刺激手法4.3头发较密部位常易遗忘所刺大的毫针,起针时需反复检查。4.4头针长时间留针,并不影响肢体活动,在留针期间可嘱患者配合运动,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5禁忌
5.1卤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5.2头部颅骨缺损处或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者。5.3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者。5.4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血管意外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A.1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A.1.1MS1Ezhongxian额中线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GB/T21709.2-2008
Middle Line Of Forehead,1 cun long from Shenting (DU24) straight downward along the meridianA.1.2MS2Epangxian I额旁1线
Line 1 Lateral to Forehead,l cun long from Meichong(BL3)straight downward along the mcridianA.1.3MS3EpangxianIⅡ额旁2线
Ling 2 lateral to Forehead,1 cun long from TouLinQi(GB15)straight downward along the meridianA.1.4MS4EpangxianⅢ额旁3线
Line 3 Lateral to Forehead,1 cun long from thepoint 0.75 cun medial toTouwei (ST8)straight downward
A.1.5MS5Dingzhongxian顶中线
Middle line of Vertex,From Baihui (DU20) to Qianding (DU21) along the midlinc of headA.1.6MS6DingnieQianxiexian顶前斜线AnteriorOblique Line of Vertex-Temporal,From Qianding(DU21)obliqueto Xuanli(GB6)A.1.7MS7DingnieHouxiexian顶颜后斜线Posterior Oblique Line of Vertex-Temporal,From Baihui (DU2o) obliqucly to Qubin (GB7)A.1.8MS8DingpangxianI顶旁1线line 1 Lateral to Vertex,1.5 cun long lateral to Middle line of vertex,1. 5cun long from Chen-guang(BL6) backward along the meridanA.1.9Ms9DingpangxianⅡ顶旁2线Line 2 Lateral to Vertex,2. 25 cun lateral to middle line ol vertex,l. 5 cun long from Zhengying(GB17) backward along the meridianA.1.10MS10Nieqianxian前线
Anterior Temporal Line,From Hanyan(GB4) to XuanLi (GB6)A.1.11MS11Niehouxian颜后线
PosteriorTemporalLine,FromShuaigu(GB8)toQubin(GB7)A.1.12MS12ZhengshangZhengzhong xian枕上正中线Upper-MiddleLine of Occiput,From Qianjian(DU18)toNaohu(DU17)A.1.13MS13ZhengshangPangxian枕上旁线Upper-Middle Line of Occiput,0.5 cun Lateral and parallel to Upper-Middle Line of OcciputA.1.14MS14ZhengxiaPangxian枕下旁线Lower-Lateral Line of Occiput,2 cun long from Yuzhen(BL9) straight downward3
GB/T21709.2--2008
A.2定位与主治
A.2.1额区(参见图A.1)
A.2.1.1额中线C
头临泣
额中线
额势1线
额势2线
额旁3线
图A1头正面头针穴钱图示
A.2.1.1.1定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DU24)向术针寸,属督脉。A.2.1.1.2主治头痴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瘦狂痫、鼻病等。A.2.1.2额旁1线
A.2.1.2.1定位:在瓶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毗角,发际上下各半即自冲穴(BL2)沿经向下刺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A.2.1.2.2主治:冠心病、心线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A.2.1.3额旁2线
A.2.1.3.1定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下各半寸,即自头临泣(GB15)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
A.2.1.3.2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A.2.1.4额旁3线
A.2.1.4.1定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ST8)的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0.5寸,共1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A.2.1.4.2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瘘、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A.2.2顶区(参见图A.2、图A.3、图A.4)SSE
磺囊后斜线
顶中线
头顶头针穴线图示
前神膜
项膜萄料线
图A.3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一)GB/T 21709.22008
GB/T21709.2—2008
A.2.2.1顶中线
项势1线-
颗后线
通天正营
项2线
颗前线
图A.4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二)A.2.2.1.1定位:在头项正中线上,自百会穴(DU20)向前1.5寸至前项穴(DU21),属督脉。A.2.2.1.2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A.2.2.2顶题前斜线
A.2.2.2.1定位:在头部侧面,从前顶穴(DU21)至悬厘穴(GB6)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胆经。
A.2.2.2.2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线分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痰;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A.2.2.3顶题后斜线
A.2.2.3.1定位:在头部侧面,从百会穴(DU20)至曲穴(GB7)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A.2.2.3.2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分成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A.2.2.4顶旁1线
A.2.2.4.1定位:在头项部,顶中线左右各旁开1.5寸的两条平行线,自承光穴(BL6)起向后针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A.2.2.4.2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A.2.2.5顶旁2线
A.2.2.5.1定位:在头顶部,项旁1线的外侧,两线相距0.75寸,距正中线2.25寸,自正营穴(GB17)起沿经线向后针1.5寸,属足少阳胆经。A.2.2.5.2主治:肩、臂、手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6
A.2.3题区(参见图A.4、图A.5)强间
题前线
A.2.3.1.1
足少阳胆经。
A.2.3.1.2
-枕上正中线
枕上旁线
图A.5,头后面头针穴娥围示
GB/T21709.2—2008
在头部侧面题部两内从额角下部问前发际处领厌穴(GB4))剑悬厘穴(GB7),风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等。A.2.3.2题后
A.2.3.2.1
A.2.3.2.2
楚位在头部侧面题部耳上方,耳尖直上自率谷穴(GB8)到曲翼次(G7),属足少阳胆经。主治:偏头痛、眩舜、耳聋、耳鸣等。A.2.4枕区
枕上促
A.2.4.1.1
在梳部,枕外粗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次(DU1盼至脑户穴(DU17),属督脉。A.2.4.1.2主治眼病
A.2.4.2枕上旁线
A.2.4.2.1定位: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A.2.4.2.2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筹眼病。A.2.4.3枕下旁线
A.2.4.3.1定位: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BL9),向下引一真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A.2.4.3.2bzxz.net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7
GB/T21709.2—2008
B.1牵针
B.1.1临床表现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头针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在头针操作过程中,想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咳,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B.1.2处理方法
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思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采用急救措施。B.1.3预防措施
B.1.3.1对初诊惠者要详细询问是否作过针治疗,有无晕针史,仔细审察体质强弱,预先做好有关治疗的解释工作。对不感逃行头针治疗者,决不能勉强。B.1.3.2有晕针史者,应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一般不作强刺激手法,可沿皮浅刺而不留针,即便必须用强刺激手法,其频率、幅度、用力程度宜适当,要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使其有一个适应过程。
B,1.3.3饥饿、势累、过饱、薛酒时,不应采用头针治疗。B.1.3.4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集中,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舜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B.2滞针
B.2.1临床表现
滞针在头创治疗中常易发生。针刺入头皮以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抢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痛剧。
B.2.2处理方法
发生滞针后,应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瞩患者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B.2.3预防措施
滞针主要发生于单向快速捻转的情况下。临床上,要注意手法用力均匀和适当,避免用蛮力,避免单向捻转。
B.3弯针和断针
B.3.1临床表现
针体在头穴内、外发生弯曲或折断。B.3.2处理方法
出现弯针和断针后,不能再行提插、抢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切忌强行拨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如果已经发生断针,若尚有残端显露于体表外,可用手或锻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