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G 151-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JG 151-2006
中文名称:金属维氏硬度计检定规程
标准类别:国家计量标准(JJ)
英文名称:Verification Regulation of Metallic Vickers Hardness Tester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6-12-08
实施日期:2007-06-08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0370086
相关标签:
金属
硬度计
检定
规程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计量学和测量、物理现象>>17.100力、重力和压力的测量
中标分类号:综合>>计量>>A53力学计量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计量出版社
页数:21页
标准价格:20.0 元
出版日期:2007-06-08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何力、虞伟良等
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归口单位: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标准简介
本规程适用于固定式金属维氏硬度计(试验力范围为0.09807N至980.7N)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 JJG 151-2006 金属维氏硬度计检定规程 JJG151-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规程适用于固定式金属维氏硬度计(试验力范围为0.09807N至980.7N)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151-2006
金属维氏硬度计
Metallic Vickers Hardness Testers2006-12-08发布
2007-06-08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JJG151-2006
金属维氏硬度计检定规程
VerificationRegulationof
Metallic Vickers Hardness TestersJJG151—2006
代替JJG151—1991
JJG260-1991
JJG334—1993(部分内容)
本规程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年12月8日批准,并自2007年6月8日起施行。
归口单位: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泰明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沪工高峰工具有限公司材料试验机厂莱州试验机总厂
本规程委托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虞伟良
张金玲
刘莲秋
参加起草人:
马财梁
杨凤鸣
JJG151—2006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泰明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沪工高峰工具有限公司材料试验机厂)(莱州试验机总厂)
范围·
引用文献·
概述·
4计量性能要求
4.1主轴与试台台面的垂直度
JJG151—2006
4.2升降丝杠轴线与主轴轴线的同轴度·4.3
试验力·
压痕测量装置
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及示值重复性,通用技术要求
计量器具控制
检定条件:
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检定结果的处理
6.4检定周期
附录A棱锥体相对两棱边夹角与相对两棱面夹角换算表附录B
维氏硬度计试验力检定记录格式附录C
维氏硬度计示值检定记录格式
附录D
维氏金刚石压头检定记录格式
附录Ewww.bzxz.net
维氏硬度计检定证书内页格式
附录F
维氏硬度计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附录G
维氏金刚石压头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1)
(2)
(3)
(3)
(4)
(4)
(4)
1范围
JJG151—2006
金属维氏硬度计检定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固定式金属维氏硬度计(试验力范围为0.09807N至980.7N)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2引用文献
本规程引用下列文献
GB/T4340.1—1999(eqvISO6507-1:1997)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
试验方法
GB/T4340.2—1999(idtISO6507-2:1997)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硬度计的检验
第2部分:
GB/T4340.3—1999(idtISO6507-31997)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
标准硬度块的标定
JJG1442006
标准测力仪检定规程
使用本规程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3概述
金属维氏硬度计(以下简称硬度计)适用于各种金属材料的维氏硬度测定。维氏硬度试验原理是:将顶部两相对面夹角为136°的正四棱锥体金刚石压头用规定的试验力压人试样表面,经一定的保持时间后卸除试验力。试验力除以试样表面的压痕表面积之商即为维氏硬度。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压痕对角线长度,按式(1)计算出维氏硬度值。
HV =0.102
式中:HV—维氏硬度符号;
压头相对面夹角,136;
F——试验力,N;
d—压痕两个对角线长度d,和dz的算术平均值,mm。维氏硬度试验按三个试验力范围划分(见表1)。表1按试验力范围划分维氏硬度试验试验力范围F/N
1.961≤F<49.03
0.09807≤F<1.961
硬度符号
HV0.2~HV0.01~试验名称
维氏硬度试验
小试验力维氏硬度试验
显微维氏硬度试验
4计量性能要求
4.1主轴与试台台面的垂直度
JJG151—2006
4.1.1由杠杆和码组合或和负荷传感器闭环系统组合产生试验力(Fmin≥2.942N)的硬度计,其主轴与试台台面的垂直度应不大于0.2/100。4.1.2由静重码直接产生或负荷传感器闭环系统产生试验力(Fm≥0.09807N)的硬度计,其主轴与试台台面垂直度以压痕测量为依据,压痕两对角线之差与其中较短对角线之比应不大于1.0%,3和方向的压痕半对角之差分别与其中较短半对角线之比应不大于2.0%。
4.2升降丝杠轴线与主轴轴线的同轴度由杠杆和码组合或和负荷传感器闭环系统组合产生试验力(Fmin≥2.942N)的硬度计,其主轴轴线与升降丝杠的同轴度应不大于$0.3mm。4.3试验力
试验力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试验力最大允许误差
试验力范围F/N
F≥1.961
0.09807≤F<1.961
4.4压头
试验力最大允许误差(%)
4.4.1金刚石棱锥体压头的表面应抛光,其表面不应有裂纹、砂眼、崩角和划痕等缺陷;金刚石应牢固地镶嵌在压头体内,不应有虚焊、夹渣和气孔,并保证在硬度计最大试验力下压头体与金刚石不发生相对位移。4.4.2金刚石棱锥体维氏压头在距顶端0.3mm以内,小试验力维氏压头距顶端0.15mm以内,显微维氏压头距顶端0.10mm以内,其表面粗糙度R,应不大于0.1μm。4.4.3金刚石棱锥体维氏压头锥顶两相对面夹角为136°±0.5°,向差不大于0.25°;小试验力维氏压头和显微维氏压头锥顶两相对面夹角为136°±0.25,向差不大于0.25。4.4.4金刚石棱锥体轴线与压头柄轴线(垂直于安装面)的同轴度不大于$0.06mm,倾斜度不大于0.5
4.4.5金刚石棱锥体四面应相交于一点,其相对面的交线即横刃,其最大允许长度见表3。
表3横刃的最大允许长度
试验力范围F/N
F≥>49.03
0.09807≤F<49.03
横刃的最大允许长度/mm
JJG151-2006
4.5压痕测量装置
4.5.1压痕测量装置的分辨力应视其被测压痕的大小而定,测量装置的标尺分度值和对压痕对角线的分辨力符合表4的规定。4.5.2压痕测量装置的分辨力和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压痕测量装置的分辨力和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误差
测量装置的分辨力
压痕对角线长度d/mm
d≤0.040
4.6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及示值重复性4.6.1示值最大允许误差
硬度计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硬度计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
硬度计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硬度,HV
注:1.当压痕对角线长度小于0.02mm时,表中未给出值。2.对于中间值,其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内插法求得。3.表中有关显微硬度计的值是以0.001mm或压痕对角线长度平均值的2%为最大允许误差给出的。以较大者为准。
4.6.2、示值重复性
JJG151—2006
硬度计示值重复性是在检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硬度计在标准块工作面不同位置上所测得的各点硬度值之间的最大差值与平均值之比。硬度计示值重复性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硬度计的示值重复性
标准块的
硬度范围
《225HV
>225HV
5通用技术要求
HV5~HV100
示值重复性(%)
HV0.25.1硬度计应有铭牌,铭牌上应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编号、制造商名称及出厂年月。
硬度计应配有常用硬度范围的标准硬度块。5.2硬度计应正确安装在稳固的基础上,其水平应调至1mm/m。5.3压头柄应牢固地安装在主轴孔中。5.4硬度计的主轴、试验力加卸机构、升降机构、缓冲机构、压痕测量装置等均应正常灵活的工作;丝杠无晃动;试验力加卸应平稳无冲击,且不影响读数。5.5试台应稳固地安装在丝杠上,可调试台移动时不应有阻滞等机械障碍,横、纵向调节丝杠转动应灵活,试台台面应平整光滑。5.6硬度计的测量装置在其视场的60%中央部分为有效使用范围,在该范围内应保证压痕像质清晰、边缘明显。微调焦距时,压痕不得有明显的晃动现象,加试验力后不应有失焦现象;调焦手轮在转动时应连续、均匀且无明显间隙。5.7测量装置的所有刻线应清晰、均匀、无缺陷,光学系统照明强度可调。5.8电器装置应安全可靠、绝缘良好。5.9试验循环时间
试验循环时间是指试验力施加时间、保持时间或卸除时间,每次试验循环时间的最大允许误差为土1s。
6计量器具控制
计量器具控制包括: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6.1检定条件
6.1.1环境条件
硬度计应在(23土5)℃和相对湿度不超过70%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检定。如果在此温度以外进行检定时,检定温度均应在检定记录或检定证书中注明。6.1.2周围环境清洁、无振动和无腐蚀性气体。4
6.1.3检定器具见表7。
检定项目
硬度计主轴与
试台台面垂直度
升降丝杠轴线与
主轴轴线同轴度
试验力
压痕测量装置
硬度计示值误差
和重复性
压头外观及镶嵌质量
金刚石压头顶部
表面粗糙度
金刚石压头棱锥角
及向差
金刚石压头棱锥体
轴线与压头柄轴线的
同轴度和倾斜度
金刚石压头顶端横刃
硬度计安装水平度
试验循环时间
JJG151—2006
表7检定器具
检定器具
校验棒
直角尺
压痕测量装置
硬度块
标准测力仪
标准刻线尺
标准维氏/小试验力维氏/
显微维氏硬度块
立体显微镜
硬度块
干涉显微镜
工具显微镜
测量显微镜
水平仪
技术要求
圆柱度不大于0.01mm,
有效长度100mm
(0.02~1)mm,1级
最大允许误差±0.4μm,
分辨力<0.1μm
>700HV
(0~1)mm,分度值0.01mm
硬度范围见表9
50倍以上
>700HV
不确定度(5~22)%(k=3)
50倍以上
分辨力<1
±0.4μm,
分辨力<0.1μm,
400倍以上
分辨力0.2mm/m
分辨力0.1s
6.2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检定项目见表8。
检定项目
硬度计主轴与试台台面垂直度
升降丝杆轴线与主轴轴线的同轴度试验力
压痕测量装置
硬度计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JJG151—2006
表8检定项目表
首次检定
注:表中“+”表示应检项目;“_”表示不检项目。后续检定
使用中检定
硬度计的后续检定按照6.2.1和6.2.7的要求进行检定。若硬度计示值不合格则按照6.2.4、6.2.5和6.2.6的要求进行检定和调整。6.2.1按5.1至5.9的要求,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行检查,经检查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其他项目的检定。
6.2.2主轴与试台台面垂直度的检定a)由杠杆和码组合或和负荷传感器闭环系统组合产生试验力(Fmin≥2.942N)的硬度计。
将校验芯棒插入主轴压头孔内并紧固,用直角尺和塞尺在其相对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进行测量,所测结果的最大值应符合4.1.1的要求。b)由静重码直接产生或负荷传感器闭环系统产生试验力(Fmin≥0.09807N)的硬度计。
将大于700HV的硬度块放在试台上,调好焦距。使压头处于工作位置,选择最大试验力。使硬度计正常工作,在硬度块上留下压痕,测量压痕对角线d,和d2及半对角线长度,所测结果应符合4.1.2的要求。6.2.3升降丝杠轴线与主轴轴线同轴度的检定将硬度值大于700HV的硬度块放在试台上,缓慢地上升试台,使压头与硬度块接触,并在硬度块上产生微小的压痕,按同样的方法,在保证硬度块与试台相对位置严格不变的情况下,使试台每转动90°,在硬度块上压出一个压痕,共四个压痕,测量两相对压痕中心间的距离,其最大距离应符合4.2的要求。6.2.4试验力的检定
将测力仪放在试台上,对准主轴轴线,预压3次,调好零点,然后开始检定。只要可能,应在试验过程中主轴的整个移动范围内,在高、中、低三个位置上进行试验力的检定。
JJG151-—2006
检定时,在主轴的每一位置上,对每级试验力应读取3个读数,每次读数的瞬间,主轴的移动方向应与试验时的移动方向一致。每次读数均应在误差范围内,试验力误差按式(2)计算,其结果应符合4.3的要求。-K
×100%
式中:W—一试验力误差;
K。试验力对应的标准测力仪示值;K—3次读数中与K。相差绝对值最大的读数。6.2.5压头的检定
6.2.5.1外观及镶嵌质量的检查
金刚石压头在最大试验力试验后,用不低于50倍的立体显微镜观察金刚石压头表面及镶嵌部位,其结果应符合4.4.1的要求。6.2.5.2压头顶部表面粗糙度的检定金刚石压头顶端工作部位的表面粗糙度用干涉显微镜测量,其结果应符合4.4.2的要求。
6.2.5.3棱锥体相对面夹角及向差的测量用50倍以上工具显微镜测定相对两棱边夹角,并换算为相对两棱面夹角,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各测量2次,取平均值;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的两棱面夹角之差即为向差,相对面夹角及向差应符合4.4.3的要求(换算表见附录A)。6.2.5.4棱锥体轴线与压头柄轴线的同轴度和倾斜度的测量用50倍以上的工具显微镜测量,首先使工作台及测角目镜置于零位,V形槽放在工作台上,将校验棒放在V形槽内,使校验棒母线与测角目镜中米字线竖线重合,固定V形槽,取下校验棒,将压头柄放在V形槽内,使压头轴线与米字线竖线重合,压头绕轴线转动,测量横向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两者之差即为同轴度。转动测角目镜鼓轮,使米字线的横线分别与压头锥体母线重合(见图1)。测量α:和α2角度,1_~22
即为压头锥体轴线与压头柄轴线的倾斜角,其结果应符合4.4.4的要求。测角目镜分划板
维氏金刚石压头
图1金刚石棱锥体倾斜角测量示意图6.2.5.5金刚石棱锥体横刃的测量用不低于400倍的测量显微镜测量3次,取平均值,该值应符合4.4.5的要求。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