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10594-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B/T 10594-2006
中文名称: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6-07-27
实施日期:2006-10-1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KB
相关标签:
日光温室
结构
性能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用建筑物、结构和装置>>65.040.30温室和其他装置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农、林机械与设备>>B90农、林机械与设备
出版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数:14页
标准价格:16.0 元
出版日期:2006-10-11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JB/T 10594-2006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 JB/T10594-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65.04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165—2003
调转号 JB/T 10594 -2006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requirement for sunlightgreenhouse and plastic tunnel2003-06-0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12-01实施
GB/T19165-—2003
本标准通过骨架为钢结构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结构与性能要求的规定,以规范单栋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新建、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同时可作为其他温室和大棚的参考。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农业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京开、王晶、谢杰、李晓晴、方向。1范围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本标准规定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结构与性能要求。GB/T19165——2003
本标准适用于骨架为钢结构的单栋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新建、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其他温室和大棚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391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品热镀锌层技术要求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NY/T7农用塑料棚装配式钢管骨架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日光温室sunlightgreenhouse
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特殊情况可适当补充能量,南(前)面为采(透)光屋面,东、西、北(后)三面为保温围护墙体,并有保温后屋面和活动保温被的单坡面塑料薄膜温室。以下若不特别指明,日光温室简称为温室。
塑料大棚plastictunnel
完全用塑料薄膜作为覆盖材料的大型拱棚。以下若不特别指明,塑料大棚简称大棚。3.3
前屋面角frontroofangle
温室横剖面上采光屋面弧形曲线上某点切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用α表示,见图1。3.4
后屋面仰角angleofelevationofrearslope温室后屋面内表面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用αR表示,见图1。3.5
温室跨度sunlightgreenhousespan温室后墙内侧至前墙基础的上表面与骨架外侧相交处的水平距离,参见图C.2。3.6
温室长度greenhouselength
温室沿屋脊方向的长度,以日光温室东、西山墙内侧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参见图C.1。3.7
作业最低高度operatinglowestheight1
GB/T19165-2003
温室内距前墙基础的上表面与前屋面骨架内侧交点连线0.5m处,骨架最低点至室内地面的高度,参见图C.2。
脊高ridge height
温室屋脊至地面设计标高的高度。3.9
greenhouse azimuth
温室方位角
温室屋脊线相对温室建设地点子午线走向的夹角。4般要求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4.1日光温室结构应符合利用太阳能和节能的要求,兼顾使用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冬季月平均日照时数小于100h,或室外最低温度高于-5℃的地区,不宜建造日光温室。4.2日光温室应按一定程序批准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施工与安装,工程质量参照国家建筑工程标准中的相应和相关要求与规定进行检验评定验收。4.3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中采用的建筑(承载、透光、保温等)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机电设备等工业产品质量应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要求。4.4温室结构承受的荷载包括恒载和活载。温室结构的设计荷载,可参照GB50009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修正加以确定。
4.5应采用保温无滴长寿塑料薄膜,厚度0.08mm以上,使用寿命1年以上。5型号编制规则
5.1日光温室
日光温室雪荷载等级,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2)日光温室风荷载等级,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2)日光温室跨度,单位为米(m)
温室骨架结构形式(装配式Z、焊接式H)日光温室代号
5.2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高度,单位为米(m)
塑料大棚跨度,单位为米(m)
塑料大棚特征代号(全拱型G、带肩型J)塑料大棚代号
6温室结构
6.1温室规格
温室规格如表1所示。
跨度B
注1:*表示推荐选用的规格参数。2.8
表1温室规格
脊高H
注2:特殊气象条件的地区或特殊用途的温室,其规格可以不受此限。6.2温室结构尺寸与建筑方位
6.2.1长度
温室的长度方向尺寸宜为50m~60m。6.2.2后屋面投影宽度与跨度之比3.2
GB/T19165—2003
单位为米
在0.17~0.25范围内,按大跨度选小值,小跨度选大值;温暖地区选小值,寒冷地区选大值的原则选取。
6.2.3温室后屋面仰角
温室后屋面仰角宜为25~40°。6.2.4作业最低高度
温室作业最低高度不宜小于0.8m。6.2.5温室方位
坐北朝南,东西延长,偏东或偏西不宜超过10°。6.2.6温室前屋面角
前屋面底脚处屋面角宜为60°~70°,距前屋面底脚水平距离1m处屋面角宜为40左右,距前屋面底脚水平距离2m处屋面角宜为25左右。见图1。αr
A点切线
前屋面底角
6.2.7温室间距
温室横剖面示意图
在冬至日,前后两排温室之间的距离应保证后排温室有6h以上的光照时间。3
GB/T19165--2003
6.3温室基础
6.3.1基础埋置深度
应符合GB50007的有关规定。
6.3.2基础的要求
前墙基础应有防寒沟或保温板,防寒沟或保温板的设置应根据当地气候情况而定。在外侧建造防寒沟,防寒沟深度一般应大于冻土层厚度,宽度一般为24cm。在内侧埋置保温板,聚苯保温板厚度一般为3cm~5cm。其余墙体基础应符合GB50007的有关规定。6.4温室墙体
温室的墙体应满足承重和保温的要求。对异质复合墙体应按承重层、保温层、保护层由内向外构造。
6.5温室骨架
6.5.1骨架强度
温室骨架的结构强度应保证承载要求。各地区风压、雪压载荷应符合GB50009的规定要求。6.5.2骨架的稳定性
温室骨架应保证其稳定性。前屋面应设纵向拉杆,纵向拉杆应设置于拱架下弦杆上,并保证处于张紧状态,纵向拉杆数量不少于3道。6.5.3骨架的构造
骨架的间距一般1m。焊接式骨架一般均为双拱式结构,在设计强度能达到当地气候要求的前提下,为节省材料,可以采用一双一单、两双一单或多双一单等多种双单交替排列的结构形式,但应保证两端为双拱结构。双拱拱架上弦和下弦之间的最大距离宜为·20cm~25cm,焊接双拱拱架的腹杆应呈三角形排列,腹杆与弦杆的夹角应保持锐角,弦杆的节问距不宜大于40cm。为了便于作业机具的进出,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将一根骨架的前拱制成可拆卸的。6.5.4骨架涂层要求
6.5.4.1骨架材料热镀锌钢管的涂层应符合GB/T13912的要求。6.5.4.2钢管壁厚大于2mm时,可采用外壁表面涂防锈漆的处理方法。涂漆前应除油、除锈,并应有完整的涂漆层,不得漏涂。
6.5.4.3钢管壁厚在2mm及其以下的,均需进行内外壁热镀锌。镀锌前、后的钢管不得有裂缝、烧伤及其他影响强度的缺陷。
6.6温室门斗
温室门外应设缓冲门斗(兼工作间),参见图C.1,门斗开门方向应有利于保温,门斗宜设在温室一侧山墙外。
6.7温室外保温被卷铺装置
设有外保温覆盖物(保温被)机械卷铺装置的,其工作应灵活、可靠,保温被卷起单程时间不应大于5min。
7温室性能
7.1温室采光性能
7.1.1冬季晴天中午前后2h内,温室的平均透光率应大于65%。7.1.2冬季晴天一日内,室内辐照度日总量均匀度应大于80%。7.2温室保温性能
围护墙体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其热阻值应符合表2的低限热阻。墙体中专设保温层的,其厚4
度应均匀、严密,提倡使用环保型材料。表2
日光温室围护结构低限热阻
室外设计温度/℃
后墙、山墙
热阻值/(m2·k/W))
注:室外设计温度低于一15℃时要加热,这种情况可不受表3所限。7.3温室的气温与地温
GB/T19165—2003
后屋面
7.3.1冬季室外最低温度在-15℃以上,晴天室内不加温条件下,室内平均气温在15℃以上,夜间平均气温不低于8℃,不应有6℃以下的温度出现。室外最低温度低于一15℃时,根据低温持续的时间和实际情况,允许进行辅助加温。辅助加热量应满足保持室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室内平均气温在15℃以上持续时间不应少于4h的要求。7.3.2冬季晴天,室内气温最低温度偏离度应小于30%。7.3.3冬季晴天无室内加温条件下,一日内地下深0.1m层的平均地温不应低于10℃。7.3.4冬季,室内各深度层的地温偏离度应小于20%。7.4温室性能试验方法
见附录A。
8大棚结构
8.1大棚规格
大棚的跨度和高度构成大棚的规格,大棚的跨度宜在6m~14m之间,高度宜在2.3m~3.5m之间。大棚的规格如表3所示。
表3大棚规格
注1:×表示推荐选用的规格参数。2.6
注2:特殊气象条件的地区或特殊用途的大棚,其规格可以不受此限。8.2大棚长度
大棚的长度范围可在20m~80m之间选择,其中以30m~60m为宜。3.2
单位为米
GB/T19165--2003
8.3大棚肩高
大棚两侧肩高以1.2m~1.5m为宜。8.4大棚立柱、拱架的固定要求
对跨度超过8m的大棚,立柱或拱架埋深应不小于40cm,同时在立柱或拱架的基部应铺垫砖层或其他建材。在季节性风、雪载荷比较大的地区建设的大棚,应浇铸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的深度应不小于40cm,横向尺寸不小于10cm。立柱、拱架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分应采用薄塑料管在现场热套装密封或其他防锈措施,以降低锈蚀速度。8.5大棚压膜线的固定基础
压膜线的固定基础可采用混凝土基础(地锚)或其他固定形式。采用混凝土基础时,预埋深度应不小于30cm,横向尺寸不小于8cm。8.6大棚骨架技术要求
8.6.1.大棚骨架的管径应按以下数值选用(19mm)、20mm、22mm、25mm、32mm、42mm、51mm。8.6.2所有零件应按设计图样规定的尺寸、材料和技术要求制造。8.6.3用钢管制造的零件应符合下列要求:8.6.3.1钢管壁厚在2mm及其以下的,均需进行内外壁热镀锌。镀锌前、后的钢管不得有裂缝、烧伤及其他影响强度的缺陷。
8.6.3.2钢管壁厚大于2mm时,允许采用外壁表面涂防锈漆的处理方法。涂漆前应除油、除锈,并应有完整的涂漆层,不得漏涂。
8.6.3.3钢管骨架具体质量要求及试验方法可参照NY/T7中相关内容进行。9大棚性能
9.1大棚采光性能
9.1.1早春或晚秋季节,晴天中午前后2h内,大棚的平均透光率应大于70%。9.1.2早春或晚秋季节,晴天日内,棚内辐照度日总量均匀度应大于80%。9.2大棚性能试验方法
见附录B。
A.1测试条件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日光温室性能试验方法
GB/T19165-—2003
A.1.1对相同结构型式和规格尺寸的日光温室群,在群体中间地带任选一栋进行性能试验。A.1.2光、热性能联合测试或只进行热工性能测试时,选择12月、1月份的晴天。室内有作物,采用滴灌的,测试当日及前2天停灌;采用漫灌的,测试前5日内停灌。为了便于测试,对气温较低的地区,可以选择室外最低气温小于-15℃的时间不少于2h的晴天进行测试。A.1.3采光性能单独测试时,选择冬至日前后5天内进行,测试的温室宜选择未种植作物或作物株高在0.50m以下的温室进行测试。为了便于测试,对气温较低的地区,可以选择室外最低气温小于一15℃的时间不少于2h的晴天进行测试。A.2几何参数测量
A.2.1温室结构基本几何参数测量测量项目包括跨度、长度、建筑面积、使用面积、门斗使用面积、温室方位角、拱架数量、拱架间距、拉杆数量、脊高、作业最低高度、后屋面宽度、后屋面水平投影宽度、后屋面仰角、后墙高度等参数。用钢板尺、钢卷尺和三角尺等测量。每个测量尺寸(温室长度除外)在不同部位测量不应少于5次,一般按温室长度的每五分之一处选为重复测量点,测后取算术平均值。日光温室几何尺寸的定义参见附录C。A.2.2温室建筑方位角的测量
以当地子午线为准,用罗盘仪测量,注意仪器磁偏角的修正。A.3温室采光性能测试
A.3.1测点布置
室内光照测点布置9个,平面位置见图A.1。其中1、2、3和7、8、9两组测点与两侧山墙的距离为10m,4、5、6三个测点的位置在温室长度的中部,测点1、4、7和3、6、9分别距前沿和后墙1m,南北向行内各测点间距相等。测点距地面高度均为1m。如果在测试时发现有测点位置长时间处于阴影下,可将该点在直径0.5m的范围内作适当调整。室外设1个光照测点,布置在高度1m,周围无遮挡物的空地。进行简要测试时,只取温室东西走向中部的3个测点即4、5、6三个测点,但要在测试报告中说明。*3
测点布置平面图
GB/T19165-2003
A.3.2测量仪器
采用光辐照综合测试仪或其他型式的辐射表,量程在1000W/m2,示值误差不超过总量程的5%。A.3.3测量时间
光照测量在当地真太阳时8:30~9:00,从温室前屋面保温覆盖物全部卷起开始,直到下午覆盖上为止,总观测时间不应少于7h。单台仪器移动测量每小时各测点巡检一次。采用自动仪器测量每30min测量一次。室内外测量同时进行。A.3.4数据处理
按式(A.1)测定时刻温室的平均透光率(t,):t,
式中:
E,—测定时刻室内各测点辐照度的平均值,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E。—-测定时刻室外测点辐照度,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2)。按式(A.2)计算室内辐照度日总量均匀度(中):Ezmin ×100%
式中:
Ezmin--室内测点中最小的辐照度日总量,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2);Ez-室内测点辐照度日总量平均值,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A.4温室气温及湿度测试
A.4.1测点布置
室内温度测点平面位置按图A.1布置,在各平面点垂直方向上设3个点,分别位于地表上方0.20m、0.50m和1.50m3个高度,共布置27个测点。温室前沿1m处点位上方1.50m处高度距离温室顶塑料膜小于0.20m或超出前屋面时,对应的3个测点可适当降低或取消。室外设1个温度测点,布置在光照测点附近,距地面1.50m高处。其周围不得有混凝土地面。测点处要通风,温湿度传感器要遮光。能利用当地气象台站周期气温观测资料的,可不设此测量点。进行简要测试时,只取温室东西走向中部的3个平面点位上的8或9个测点,但要在测试报告中说明。
A.4.2测量仪器
采用热电偶温度计、热敏电阻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表。室内的量程0℃~50℃,室外的一30℃~50℃,仪器示值误差≤士0.5℃。A.4.3测量时间
测量日界为20:00时(当地真太阳时),从20:00时开始,人工读数每1h测1次,自动测量每隔0.5h测一次,测试满24h。全部测点巡测一次所需时段应等分于测试正点时刻的前后。前屋面保温覆盖物卷起和盖上的时间与规定测试时间相差超过0.5h的,应于覆盖物卷起和盖上前增加一次测量。A.4.4数据处理
记录各测点各次测量结果,计算出各次测量的室内气温平均值、最低温度偏离度和室内外温差。按式(A.3)计算出室内最低温度偏离度(β):β==Tanm ×100%
式中:
室内测点中最低的气温,单位为摄氏度(℃);T—室内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统计测试的24h内室内平均温度15℃以上和8℃以下的持续时间。A.4.5湿度测点的测量
在测量室内气温的中心测点处布置一个空气湿度测点,同步进行湿度测量。A.5温室地温测试
A.5.1测点布置
GB/T19165-—2003
室内地温测点平面位置仍按图A.1布置,测点深度分别为地表以下0.1m、0.2m和0.4m(设计或使用上有要求时)。温室地面为垄沟状的,地表以垒顶表面为准,测温传感器设置在垄内;对高低垄交错排列的,地表以低垄顶表面为准。地温测试不设室外测点。简要测试只设温室东西走向中部(即4、5、6三个测点)三个深度的3个测点。A.5.2测量仪器
采用专用地温表或热电偶、热敏电阻传感器的温度计,其量程0℃~50℃,示值误差≤士0.5℃。A.5.3测试时间
与气温测试同时或是滞后10min进行。A.5.4数据处理
记录各测点各次测量数据,计算出各次测量的室内不同深层地温平均值和地温偏离度。按式(A.4)计算某深层的地温偏离度():Ts- Tsmm × 100%
式中:
Ts—室内某深层同一测定时刻的平均地温,单位为摄氏度(℃)Tsmin
室内该深层测点中最低的地温,单位为摄氏度(℃)。统计测试的24h内室内不同深层平均地温大于10℃的持续时间。(A.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