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Z 2463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 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
GB/Z 24637.1-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Z 24637.1-2009

中文名称: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 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11-15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9242066

相关标签: 产品 几何 技术规范 通用 概念 规范 验证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10-09-01

相关单位信息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GB/Z 2463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 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 GB/Z24637.1-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7.04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GB/Z24637.1--2009/IS0/TS17450-1:2005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
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GPS)-Generalconcepts-
Part 1:Model for geometrical spec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ISO/TS.17450-1:2005,IDT)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2009-11-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0-09-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应用和未来前景
理想要素
非理想要素
理想要素的本质特征
7.3理想要素之间的方位特征
非理想要素和理想要素间的方位特征7.4
8操作
要素操作
评估·
概述·
尺寸规范·
区域规范
9.4偏差变动量
10验证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关于GB/T1182应用实例
数学符号和定义
公差和计量间的比较
特征的概念图
在GPS矩阵模型中的位置
GB/Z24637.1—2009/ISO/TS17450-1:2005次
GB/Z24637《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GB/Z24637.1-2009/ISO/TS17450-1:2005前言
通用概念》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分为以下两部分:一第2部分:基本规则、规范、操作集和不确定度。本部分为GB/Z24637的第1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技术规范ISO/TS17450-1:2005《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通用概念
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英文版)。本部分等同翻译国际标准技术规范ISO/TS17450-1:2005。为了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国际标准技术规范的本部分一词改为“本部分”;广删除了国际标准技术规范的前言和引言;—“JF1001一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与“VIM1993国际计量学通用基础术语”内容一致;一在技术内容和编写格式上与该国际标准技术规范一致。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均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晓沛、王喜力、张琳娜、蒋向前、赵卓贤、赵凤霞、刘翼尔、李明、吴迅、邓高见、陈景玉。
1范围
GB/Z24637.1—2009/IS0/TS17450-1:2005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
第1部分: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GB/Z24637的本部分为几何技术标准和验证提供了模式,并且定义了相应的概念;也给出了与该模式相关概念的数学基础。
本部分适用于几何技术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Z24637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8780.1-—2002
2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要素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定义(ISO14660-1:1999,IDT)
GB/Z24637.2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通用概念公第2部分:基本原则、规范、操作集和不确定度(GB/Z24637.2—2009,ISO/TS17450-2:2002,IDT)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3术语和定义
GB/T18780.12002和JJF1001—199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Z24637的本部分。
associatedfeature
拟合要素
通过拟合操作,由非理想表面模型或实际表面建立的理想要素。注:这一术语和GB/T18780.1一2002的关系在图1给出。GB/Z24637.1
GB/T18780.1—2002
拟合association
拟合要素
拟合组成要素
拟合导出要素
图1拟合要素术语间的关系
按照一定规则使理想要素逼近非理想要素的操作。注:见8.1.5。
有界要素
boundedfeature
可包含在有限半径的球面范围内的要素。1
GB/Z24637.1-—2009/IS0/TS17450-1:20053.4
characteristic
用线性或角度单位描述的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单一几何性质。注:参见附录D。
collection
按照工件的功能,将多个要素结合起来的操作。注:见8.1.6。
construction
在约束条件下,从理想要素中建立新的理想要素的操作。注:见8.1.7。
.偏差deviation
从非理想模型中得到的特征值和相应公称值之差3.8
evaluation
用来确定某一特征值或公称值及其极限值的操作。注:见8.2。
extraction
从非理想要素中获取一系列点特定的操作。注:见8.1.3.
feature
几何要素
geometricfeature
点、线或面。
[GB/T18780.1—2002,定义2.1]3.11
要素操作
featureoperation
获得要索的特定方法。
滤波filtration
通过降低非理想要素中某些信息成分得到所需的非理想要素的操作。注:见8.1.4。
理想要素ideal feature
由参数化方程定义的要素。
注:参数化方程的表达取决于理想要素的类型及其本质的特征。3.14
本质特征intrinsiccharacteristic理想要素的内在特征。
注1:见7.2。
注2:理想要索只有尺寸特征为本质特征。注3:本质特征是理想要素参数化方程的参数。2
恒定类别invarianceclass
具有相同恒定度的一组理想要素。3.16
GB/Z24637.1—2009/ISO/TS17450-1:2005理想要素的恒定度invariancedegreeofanidealfeature理想要索在空间保持特征不变的可位移数。注:它与运动学中自由度相对应。3.17
公称要素
nominalfeature
不依赖于非理想表面模型的理想要素。注:这术语与GB/T18780.1-2002(ISO14660-1:1999)的关系在图2中给出。GB/Z24637.1
GB/T18780.1—2002
nominalmodel
公称模型
公称要素
公称组成要素
公称导出要素
2公称要素术语间的关系
按设计意图给定的理想形状的工件模型。3.19
非理想要素
non-ideal feature
完全依赖于非理想表面模型的不完美的要素。3.20
operation
获取要素或特征值以及它们的公称值和极限值的特定手段。3.21
分离partition
由非理想要素或理想要素确定有界要素的操作。注:见8.1.2。
realsurfaceofaworkpiece
工件实际表面
实际存在并将整个工件与周围介质分隔的一组要素。[GB/T18780.1—2002]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方位特征
确定两个要素间相对方向或位置的特征。3.24
理想要素间方位特征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between ideal features确定两个方位要素间相对方向或位置的特征。3.25
E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between non-ideal features非理想要素与理想要素间方位特征确定非理想要素和理想要素间相对位置的特征。3
GB/Z24637.1—2009/IS0/TS17450-1:20053.26
方位要素situationfeature
能确定要素方向和/或位置的点、直线、平面或螺旋线类要素。3.27
(工件的)非理想表面模型
non-ideal surface model /skin model (of a workpiece)实际存在并将整个工件与周围介质分隔的模型。注:见第5章。
规范specification
特征允许极限的表述。
尺寸规范specificationbydimension限定本质特征或理想要素间方位特征允许值的规范。3.30
区域规范specificationbyzone
在理想要素限定的空间内,限定非理想要素允许变动的规范。3.31
(理想要素的)类型type(ofanidealfeature)对一组理想要素的形状给出的名称。注1:见表2和表3。
注2:按照理想要素的类型,通过对其本质特征评估可以确定特定要素。注3:理想要素的类型确定理想要素的参数化方程。3.32
无界要素unboundedfeature
不能包含在有限半径的球面范围内的要素。3.33
variation
单一实际要素或一组工件的特征值不为定值的现象。4应用和未来前景
4.1在GB/Z24637(ISO/TS17450)的本部分中提及的模式的目的是:a)通过包含所有全球范围内适用的、GPS中所需要的几何方法(如:操作),表达工件几何规范所基于的通用概念。
b)提供数学化的概念(参见附录B),便于以下人员进行标准化输入:-CAD系统的软件设计者;
计量学中计算算法的软件设计者;一关于STEP标准的制定者(在CAD系统间的产品数据计算机处理交换)。4.2这一模型不直接用作确定工件几何特征的标准方法,而应用作为按统一的、系统化的方法为修订和完善现有标准的基础,其目的是:a)提供一种明确的GPS语言,让人们在设计,生产,检验中应用和理解。b)正确确定要素、特征和规则,能够:一提供缺省的定义,如:最小二乘表面的定义;一提供用于表达非缺省定义(特殊定义)的规则;4
5综述
—一提供简单化的符号集;
GB/Z24637.1—2009/IS0/TS17450-1:2005——为误差评估和测量方法制定了协调一致的规则,所提出的工具能够明确的定义所评估的每个特征的数量,并且明确的描述测量顺序;一应用统计方法一当每个特征被明确定义时,可把它看作确定性的或统计的特征(例如;统计过程控制或统计公差的功能分析)。几何规范是根据工件的功能需求确定其一组几何特征允许变动范围的设计步骤。它也确定了符合制造过程、制造的允许极限和工件符合性定义的质量水平(见图3)。功能需求——功能规范——几何规范图3功能需求与几何规范之间的关系设计者首先定义一个满足机械功能、具有理想形状和尺寸的“工件”,该“工件”称为公称模型(见图4)。图4公称模型
仅以公称值建立一个工件的表达,它不能直接用于制造或检验(每个制造或测量过程有它自已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
工件实际表面是实际存在并将整个工件与周围介质分隔的一组要素。它是非理想的几何要素,不可能完整地获得工件实际表面的尺寸变动量来完全了解所有变动的整个范围。因此,从公称几何形体出发,设计者设想了工件实际表面的一个模型,该模型表达了实际表面预期的变动。该模型表示了工件的非理想的几何要素,被称为非理想表面模型(见图5)。图5非理想表面模型
非理想表面模型用来在概念上模拟表面的变动。在这个模型上,设计者在确保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优化最大允许极限值。这些最大允许极限值确定了工件每一特征的公差值。注:本部分不包括几何规范和功能规范接近程度的评价方法,检验是制造步骤,在这一步骤中检测人员确定工件实际表面是否符合已规定的允许变动区域。该允许变动区域将用于调整制造过程。计量人员从阅读规范人手,考虑非理想表面模型,了解规定的特征。从工件实际表面出发,计量人员根据所用测量设备来确定检验计划的各个步骤。然后,通过对规定特征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确定其符合程度(见图6)。几何规范—量(被测的量)测量结果图6几何规范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5
GB/Z24637.12009/ISO/TS17450-1.20056要素
6.1概述
根据要素的定义,其实质是点、线或面。可分为两类不同要素:
a)理想要素(见6.2);
b)非理想要素(见6.3)。
6.2理想要素
6.2.1理想要素是由其类型和本质特征定义的。通常通过类型称呼一个要素,例如:直线、平面、圆柱面、圆锥面、球面或圆环面。在第7章中定义了特征。特征是:例如,圆柱的直径、平面与球心之间的距离、或者圆柱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等。
6.2.2用来确定公称模型的理想要素称为公称要素,它们是不依赖于非理想表面模型的理想要素,那些依赖于非理想表面模型的特征,被称为拟合要素。例如:几个平面类型和圆柱类型的理想要素确定了图7中显示的公称模型。要素间的位置和方向通过方位特征和圆柱直径给出,圆柱直径通过本质特征给出。a)公称模型
b)平面类型和圆柱类型的理想要素确定公称模型图7公称模型的建立
理想要素通过理想边界来确定无界或有界(例如:公称要素是有界的,拟合要素是有界的或无界的)。6.2.3
所有的理想要素都属于表1中定义的7个恒定类别中的一种。表1恒定类别
恒定类别。
复合面
回转面
螺旋面
圆柱面
a按定义3.15;
b按定义3.16。
恒定度
沿直线平移(一个方向)
绕直线旋转(一个方向)
沿直线平移(一个方向)和绕直线旋转(一个方向)沿直线平移(一个方向)和绕直线旋转(一个方向)绕直线旋转(一个方向和在与直线垂直的平面内平移(两个方向)绕一点旋转(三个方向)
示例1:无论沿轴线移动还是绕轴线旋转,圆柱面是不变的,属于圆柱面恒定类别;示例2:绕轴线旋转的圆锥面是不变的,属于回转面恒定类别;示例3:沿直线移动的椭圆柱面是不变的,属于柱面恒定类别。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