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T 535.2-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S/T 535.2-2009
中文名称: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 氟含量的测定 蒸馏-硝酸钍滴定容量法
标准类别:有色金属行业标准(Y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12-04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470019
相关标签:
氟化钠
化学分析
方法
含量
测定
蒸馏
硝酸
滴定
容量
标准分类号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10-06-01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氟化钠中氟含量的测量原理、仪器要求、试验条件、试验步骤、精密度及质量保证与控制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氟化钠中氟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40%~60%。 YS/T 535.2-2009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 氟含量的测定 蒸馏-硝酸钍滴定容量法 YS/T535.2-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71.06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YS/T535.2—2009
代替YS/T535.2--2006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氟含量的测定
蒸馏-硝酸针滴定容量法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of sodiumfluoridePart2:Determination offluorine content-Distillation-thorium nitratevolumetric method2009-12-0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06-01实施
YS/T535《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共分为10个部分:---第1部分:湿存水含量的测定重量法;-第2部分:氟含量的测定蒸馏-硝酸针滴定容量法;-第3部分:硅含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第4部分:铁含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第5部分:可溶性硫酸盐含量的测定浊度法;---第6部分:碳酸盐含量的测定重量法;第7部分:酸度的测定中和法;
-第8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重量法;
-第9部分:氟含量的测定浊度法;第10部分:试样的制备和贮存。本部分为第2部分。
本部分代替YS/T535.2—2006(原GB/T8158.2—1987)。YS/T535.2—2009
本部分是对YS/T535.22006《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蒸-硝酸针容量法测定氟量》的修订,与YS/T535.2一2006相比,增加了精密度和质量保证与控制等内容。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由抚顺铝业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负责起草。本部分由抚顺铝业有限公司起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计春雷、周艳娜、张并立。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YS/T535.2—2006(原GB/T8158.2--1987)。1范围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氟含量的测定
蒸馏-硝酸针滴定容量法
本部分规定了氟化钠中氟含量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氟化钠中氟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40%~60%。规范性引用文件
YS/T535.2—2009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YS/T535.10一2009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第10部分试样的制备与贮存3方法提要
试料在硫酸或高氯酸介质中,通水蒸气蒸馏分离氟,以茜素磺酸钠次甲基蓝作指示剂,用硝酸针溶液滴定。
4试剂
4.1高氯酸(p1.60g/mL)。
4.2盐酸溶液(0.06mol/L)。
4.3硫酸(2+1)。
4.4氢氧化钠溶液(20g/L)。
4.5缓冲溶液:pH2.7。称取9.45g氯乙酸,溶解于50mL氢氧化钠溶液(1mol/L)中,用水稀释至100mL,混匀。
4.6硝酸针标准溶液,按如下步骤进行:4.6.1配制:称取9.45g四水合硝酸针[Th(NO)。·4H2O]或质量相当的其他硝酸针水合物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L,混匀,次日标定。此溶液的浓度约为0.068摩尔每升(C/4Th(NO,),=0.068mol/L)。4.6.2标定:称取预先在600℃灼烧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过的特纯无水氟化钠0.2000g,用20mL~30mL水移人装有数个玻璃球(直径2mm~3mm)的蒸馏烧瓶(5.2.1)中。以下按分析步骤7.4.2~7.4.3进行。同时做空白试验。
4.6.3按公式(1)计算硝酸针标准溶液的浓度。m×103
C/4Th(NO,),=(V,-V,)×41.99
式中:
Ch/4 ThCNO,),—
硝酸针标准滴定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ml\:-标定时分取的氟化钠(4.6.2)的质量,单位为克(g);V,--标定时消耗硝酸针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V-.-空白实验时消耗硝酸针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1)
YS/T535.2—2009
41.99-—-氟化钠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4.7茜素磺酸钠溶液(0.5g/L)。4.8次甲基蓝溶液(0.5g/L)。
5仪器及设备
5.1蒸汽发生器:约3L容积的烧瓶,配有插人三支内径约为6mm的玻璃管的塞子。5.1.1双曲导管:用以把蒸汽导入蒸馏烧瓶(5.2.1)中。5.1.2蒸汽调节管:露在外面的一端装上套有带螺旋夹的橡皮管。5.1.3安全管:长1m。
5.2蒸馏器:硼酸玻璃制。带有磨口接头,由以下部分组成5.2.1蒸馏烧瓶:容积250mL,中部瓶颈的直径为36mm,侧面瓶径的长度为275mm,直径为20mm,两颈距离为65mm。
5.2.2蒸馏柱:有11个三点组,自第1点组到最末点组长为120mm。三点围绕圆周间隔为120°。5.2.3
温度计护套。
温度计:范围0℃~200℃,长250mm。滴液漏斗:容积100mL。
蛇形冷凝器:长400mm。
蒸馏装置示意图见图1。
5.3电热器:能控制温度在150℃士1℃。5.4pH计:配有玻璃电极。
硼硅玻璃烧杯:锥形,容积250mL。5.6滴定管:容积10mL,分度0.02mL。5.7
滴定比色皿:光路长5cm,宽5cm,高7.5cm。6试样
试样应符合YS/T535.10—2009中4.2的要求。7分析步骤
7.1试料
称取0.2g干燥试样(6),精确至±0.0001g。7.2测定次数
独立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7.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7.4测定
7.4.1用20mL~30mL水将试料(7.1)移人装有数个玻璃球(直径为2mm~3mm)的蒸馏烧瓶(5.2.1)中。
7.4.2在冷凝器(5.2.6)下面放一支500mL的容量瓶,以收集蒸馏溶液。连接蒸馏烧瓶(5.2.1)和冷凝器(5.2.6)并开始通冷却水。然后盖上蒸馏烧瓶,通过滴液漏斗(5.2.5)加入50mL硫酸(4.3)或30mL高氯酸(4.1)。在蒸汽发生器(5.1)中装人三分之二的水和几小块浮石并加热,在水沸腾以前,打开蒸汽调节管(5.1.2)。用电热器(5.3)加热蒸馏烧瓶(5.2.1)直到溶液温度达到150℃(用硫酸时)或135℃(用高氯酸时)。借助蒸汽调节管(5.1.2)上的螺旋夹调整蒸汽流量,以达到250g/h300g/h速度,经双曲导管通人蒸汽,根据选择的蒸馏方法,保持蒸馏烧瓶(5.2.1)中的溶液温度在150℃土1℃或2
YS/T535.2—2009
135℃土1℃(精确控制温度)并在约90min内收集400mL蒸馏液。然后将蒸馏烧瓶和蒸汽发生器断开。停止蒸馏,洗涤冷凝器。稀释蒸馏液至刻度,混匀。单位为毫米
滴液漏斗
温度计
双曲导管
燕馏柱
蛇形冷凝器
连接蒸汽发生器
温度计护套
蒸罐烧瓶
图1蒸馏装置示意图
7.4.3移取50.00mL蒸馏溶液(7.4.2)置于烧杯(5.5)中,加入5CmL水及0.5mL茜素磺酸钠溶液(4.7),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4)直到粉红色出现(变色pH范围为6.6~6.8)。用pH计(5.4)检查,逐滴加人盐酸溶液(4.2)直到pH在4.9~5.2之间(溶液呈黄色)。加人3mL茜素磺酸钠溶液(4.7),然后用pH计(5.4)再次检查,滴加缓冲溶液(4.5)直到pH为3.4土0.1(约需缓冲溶液1mL左右)。最后加0.5mL次甲基蓝溶液(4.8)(绿色溶液)。用硝酸针标准溶液(4.6)滴定到刚出现蓝紫色为终点。注1:滴定要在日光灯或荧关灯照明下进行,不要在丝灯照明下进行。注2:也可使用光度法测定,移取50.00mL蒸馏溶液(7.4.2)置于滴定比色皿(5.7)中,稀释至100mL。加人3mL茜素磺酸钠溶液(4.7),按分析步骤7.4.3调整pH3.4士0.1后,于分光光度计波长525nm处,用硝酸针标准溶液(4.6)滴定至吸光度为0.60为终点。YS/T535.2—2009
分析结果的计算
按公式(2)计算氟的质最分数(%):C/4Th式中:
精密度
滴定样品溶液时消耗硝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X100
滴定空白试验溶液时消耗硝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移取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氟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9.1重复性
(2)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以下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
氟的质量分数(%):
重复线性r(%):bZxz.net
9.2允许差
实验室间分析结果的差值应不大于表1所列允许差。表1
氟氮的质量分数/%
40.00~60.00
质量保证与控制
允许差/%
应用国家标准样品或行业级标准样品,每六个月校核一次本方法的有效性。当过程失控时,应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后,重新进行校核。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书号:155066·2-20368
YS/T535.2-2009
定价: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