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10928-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B/T 10928-2010
中文名称:数控转塔冲床专用模具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0-02-1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3409766
相关标签:
数控
转塔
专用
模具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10-07-01
相关单位信息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与数控转塔冲床配套使用的基本型模具系列的技术性能参数、主要技术要求及验收规则。本标准所规定之模具适用于所有国内外数控转塔冲床。 JB/T 10928-2010 数控转塔冲床专用模具 JB/T10928-201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25.120.1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0928—2010
数控转塔冲床专用模具
ToolingforCNCturretpunchmachine2010-02-11发布
2010-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4技术参数.
数控厚转塔模具
数控薄转塔模具
4.3定位或导向键(槽)角度规定5技术要求
5.1零件通用技术要求
5.2上模、下模刃部的技术要求
5.3模具装配技术要求..
标志、包装、运输、存
检验和验收
模具的设计审核..
模具的外观检查
精度检查..
剩磁检查,
刃形检查
试模和冲件检查
模具制造者的保证
JB/T10928—2010
JB/T10928—2010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0)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州市启泰模具工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启福、徐以光。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数控转塔冲床专用模具
JB/T10928——2010
本标准规定了与数控转塔冲床配套使用的基本型模具系列的技术性能参数、主要技术要求及验收规则。
本标准所规定的模具适用于所有国内外数控转塔冲床(又称数控回转头压力机)。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6普通螺纹基本尺寸(GB/T196—2003,ISO724:1993,MOD)GB/T197普通螺纹公差(GB/T197—2003,ISO965-1:1998,MOD)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eqvISO2768-2:1989)GB/T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eqvIS02768-1:1989)GB/T2828.1一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ISO2859-1:1999,IDT)GB/T6403.4零件倒圆与倒角
JB/T7713高碳高合金钢制冷作模具显微组织检验JB/T6058冲模用钢及其热处理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厚转塔模具thickturrettooling带厚转塔的数控转塔冲床专用模具。3.2
薄转塔模具thinturrettooling
带薄转塔的数控转塔冲床专用模具。3.3
整套模具setassembly
由安装在数控转塔冲床上转塔上的上模组合和安装在数控转塔冲床下转塔上的下模(或下模组合)构成的可完成冲孔(或成型)工作的模具总成。3.4
上模组合punchassembly
安装在数控转塔冲床上转塔上的上模总成。JB/T10928—2010
下模(或下模组合)
安装在数控转塔冲床下转塔上的下模或下模总成。3.6
工位station
在数控转塔冲床的上、下转塔上,按照冲孔最大外接圆直径尺寸范围划分的模具工作位置。数控厚转塔冲床常用工位一般分为A、B、C、D、E五种规格或其中的一部分规格;数控薄转塔冲床常用工位一般分为B、D两种规格。4技术参数
数控厚转塔模具
与数控厚转塔冲床的联系尺寸应符合表1的规定。4.1.1
单位:mm
上模组合
组合长度
冲头长度
导套外径
导套键槽
A(1/2)
25.91-0.02
25.40-0.8
B(1%\)
47.83-0.023
4.7618.87
47.62-023
各工位模具基本性能参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4.1.2
模具基本参数
最大加工范围(外接圆直径)
最大冲裁厚度(软钢)
最小冲裁厚度
模具允许耐压力
冲头最大刃形长度
冲头入模深度
研磨值
A(1/2\)
12.7~31.7
模具工位
c(2\)
69.85-0.029
12.70.8818
88.89-0.014
模具工位
c(2\)
31.7~50.8
D(3%2\)
111.25-0.032
125.43-0:034
D(3%2\)
50.8~88.9
E(4%2\)
133.35-8.814
158.740:814
E(4%2”)
88.9~114.3
数控薄转塔模具
与数控薄转塔冲床的联系尺寸应符合表3的规定。4.2.1
上模、下模
B(1\)
组合长度
冲头长度
上模组合
导向键宽度
导套外径
2各工位模具基本性能参数见表4。4.2.2
模具基本参数
最大加工范围(外接圆直径)
最大冲裁厚度(软钢)
最小冲裁厚度
冲头刃形最大长度
冲头入模深度
研磨值
4.3定位或导向键(槽)角度规定140
38.10-0.9
B(1%\)
4.3.1键(槽)角度逆时针旋向为正,,见图1、图2。
图1下模俯视图
4.3.2标准形状刃口的键(槽)0°角设置见表5。工
JB/T10928—2010
单位:mm
D(3'\)
6.35-.009
111.10-0.032
125.43-089
单位:mm
D(3%”)
31.8~88.9
图2转塔俯视图
JB/T10928-—2010
A、B工位
C工位
D工位
E工位
5技术要求
5.1.零件通用技术要求
5.1.1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应符合图样的设计要求。零件图中未注公差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应符合GB/T1804一2000中精密F级的规定。零件图中未注的形状和位置公差应符合GB/T1184—1996中H级的规定。5.1.2各种工位的模具,其冲头导向部分与相应的导套内径、导套外径与冲床上转塔的相应的模具安装孔、下模外径与冲床下模座孔应具有互换性。5.1.3A、B工位冲头上的导向键为双“D”结构,与导套上的键槽配合保持定位。C、D、E工位冲头上的定位键槽与导套上的键配合保持定位。5.1.4零件图中未注明倒角的尺寸,除刃口及退料板的退料口外,所有锐边均应倒角或倒圆,其尺寸应符合GB/T6403.4的规定。
5.1.5零件毛坏为锻件的,不应有过热、过烧的内部组织和机械加工不能去除的裂纹、夹层及凹坑;零件毛坏为铸件的,不应有气孔、渣孔、缩松、裂纹等影响强度的缺陷。5.1.6零件表面不允许存在锈蚀、裂纹、机械损伤等表面缺陷。5.1.7
规定。
零件图中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应符合GB/T196的规定,选用的极限与配合应符合GB/T197的5.1.8零件的热处理应符合JB/T6058的规定;冲头、下模或者上下刀片的显微组织应符合JB/T7713的规定。
5.1.9冲头零件的螺纹尾部应回火处理。5.1.10经表面涂层处理的零件,其涂层必须附着牢固、厚度均匀,不应有脱层及起壳现象。4
5.1.11经磁性吸力磨削的钢件应退磁处理。5.2上模、下模刃部的技术要求
JB/T10928—2010
5.2.1上模刃部的硬度范围为(59~65)HRC;下模刃部的硬度范围为(58~63)HRC;刃部硬度应均匀,不得有软点、脱碳层及磨削过烧现象。5.2.2冲模刃口应锋利,不允许有裂纹、崩刃、缺刃及机械损伤。5.2.3冲头刃口部最小尺寸(直径或宽度)大于或等于6.5mm时应开退料胶孔:退料胶孔直径、数量及分布由零件设计图样规定。
5.2.4冲头刃部切面形状:
5.2.4.1刃部切面形状的分类。
刃部切面形状分为以下四类:
平刃口,见图3;
屋顶形,见图4;
四面凹陷,见图5;
两面凹陷,见图6。
冲头刃部切面形状见表6。
A(1/2\)
B(1/\)
c(2\)
D(3'2”)
E(4%2\)
刃部形状描述
圆形和异形
圆形和异形
长方形
宽度小于等于4.78mm
长方形
宽度大于4.78mm
正方形
长方形
宽度小于等于4.78mm
长方形
宽度大于4.78mm
正方形
长方形
宽度小于等于4.78mm
长方形
宽度大于4.78mm
正方形
标准切面
平刃口
平刃口
平刃口
平刃口
平刃口
平刃口
平刃口
平刃口
平刃口
屋顶形
屋顶形
屋顶形
屋顶形
两面凹陷
屋顶形
屋顶形、
可选切面
两面凹陷或四面凹陷
屋顶形、
四面凹陷
两面凹陷
屋顶形
屋顶形、
两面凹陷或四面凹陷
屋顶形、
四面凹陷
两面凹陷
两面凹陷
两面凹陷或四面凹陷
四面凹陷
JB/T10928—2010
5.2.5冲头刃口部与下模刃口部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规定,保证加工件的精度要求。
5.2.6下模刃口部一般为直刃,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做成其他形式,如正锥、反锥、正反锥等。5.2.7落料、冲孔的凹模刃口高度按照订单规定的冲裁板厚及材料确定;落料、冲孔的凹模应保证刃口强度及漏孔废料畅通。
5.2.8落料、冲孔的凹模刃口部应保证与冲头刃口部配合,理论间隙应处处相等。5.2.9模具的中心应尽量与刃口部的压力中心相重合。5.3模具装配技术要求
5.3.1模具装配前应将全部零件清洗干净。5.3.2标准型模具装配时,应在冲头与导套之间、滑动键与键槽之间加注润滑油脂。5.3.3装配0形橡胶密封圈时,应在其上涂上适量润滑脂;装配压缩弹簧或碟形弹簧时,其层间也应涂适量润滑脂。
5.3.4冲头与导杆的接合面应保证密合。5.3.5紧固螺钉必须连接可靠,不得松动;螺钉性能等级不应低于8.8级。5.3.6冲头与导套之间、滑动定位键与键槽之间的配合应滑动灵活、无卡滞及晃动现象。5.3.7落料、冲孔模具的上模组合应符合4.1的规定。5.3.8成型模具的上模组合总高度,应在试模结束后适当调低2mm3mm;顶料、卸料机构必须动作灵活,卸(退)料板应突出凸(凹)模0.5mm~1.0mm。5.3.9特殊成型模具与其配合使用的机型应具有可装配性。6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标志、标识:
6.1.1制造商标志、形状及尺寸规格等应明确标识在醒目且不易刮擦的位置,如冲头尾部、下模的非刃口面、退料板非压料面等。
6.1.2标识应字迹清晰、工整、不易擦掉,应采用激光打标。6.1.3冲头、退料板标识组成至少应包括公司标志、形状代号和尺寸规格,例如KETECSQ8×8。6.1.4下模标识组成至少应包括公司标志、形状代号、尺寸规格和间隙值,例如KETECSQ8×8+0.4。
6.1.5形状代号为英文大写字母,常见的形状代号见表7。表7
中文名称
长方形
正方形
腰圆形
形状代号
表7 (续)
中文名称
单“D”形
双“D”形
长“D”形
正三角形
正六边形
正八边形
JB/T10928—2010
形状代号
6.2模具及其零部件在厂内转序或入库前都应做防锈处理。6.3出厂模具应根据运输要求进行包装,做到防潮、防锈、防磕碰,保证运输过程中完好无损。模具的外包装上应有相关标识或条形码。6.4
6.4.1模具零件应标有工位、名称、材质、形状、尺寸规格。6.4.2成套模具应标有工位、名称、结构形式、形状、尺寸规格。7
检验和验收
模具出厂前应按以下规定进行检验:7.1模具的设计审核
刃形与制件要求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是否相符,间隙是否适当。模具中心是否与刃部压力中心一致。7.1.3
特殊成形模具压料力、顶料力是否合适;冲压力是否超过模具允许范围。特殊成型模具与其配套使用的转塔冲床是否具有可装配性,是否考虑到让位措施。7.1.4牛
模具工艺参数选择是否正确,冲件是否会产生变形,如回弹、翘曲等。7.1.5
7.1.6冲头、导套、下模的键(槽)角度应相互对应,键(槽)数量是否满足工件方向变换要求。7.2模具的外观检查
成套模具及其零配件的外观,应符合5.1.4~5.1.7和5.1.10的规定。7.3精度检查
成套模具或其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形位误差以及表面粗糙度应符合5.1.1的规定。7.4
剩磁检查
成套模具或其零配件均应用大头针做剩磁检查,不得有吸附现象。7.5刃形检查
上下模的刃部应按5.2的规定检查。JB/T10928——2010
7.6试模和冲件检查
7.6.1特殊成型模具须经试模检查,实验条件应模拟模具工作状态,试件应符合设计要求。7.6.2冲孔落料模,每一批次应按GB/T2828.1一2003中表2-A中规定的AQL为2.5的抽样方案试冲;多孔模具及其他特殊形状模具均应做冲件检查。8模具制造者的保证
8.1除非客户有特殊要求,模具制造者应按本标准的规定组织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8.2模具寿命保证:
8.2.1保证模具寿命的前提条件。8.2.1.1转塔冲床上转塔的装模孔和对应的下模座孔的同轴度,应符合规定。8.2.1.2
转塔冲床上转塔和下转塔内装的与模具配合的键(槽)的精度应符合规定。根据材质、板厚选择合理的模具间隙。选择合理的冲切速度、冲切程序。模具使用方应对冲床和模具进行合理的维护、保养。当模具刃口磨损至R≥0.1mm时,使用方应采用恰当的工装及刃磨方法,及时研磨刃口。模具耐压力不应超过4.1.2的规定。冲压板料的平直度、表面质量应符合规定。冲裁模具的寿命。
冲裁模具的首次刃磨次数和寿命值L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
工作部分材料
合金工具钢免费标准bzxz.net
高速工具钢
首次刃磨次数
注:冲裁条件为冲件材料厚度为1mm,抗拉强度为500MPa。8.2.2.2当冲裁条件不同时,冲裁模具寿命值L,按式(1)计算:L=LXK,XK,
式中:
Kb-材料系数;
Ks—板厚系数。
材料系数Kp见表9,板厚系数K,见表10。表9
冲件材料抗拉强度Rm
结构钢
合金钢
软铜铝
硬铜铝
≤500
≤900
寿命值L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