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行业标准(JB) > JB/T 10152-2010 碳化硅特种制品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 板
JB/T 10152-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B/T 10152-2010

中文名称:碳化硅特种制品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 板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0-02-1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6084922

相关标签: 碳化硅 特种 制品 氮化硅 结合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JB/T 10152-2000

出版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10-07-01

相关单位信息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板制品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工作温度不高于1500℃压制成型的氮化硅结合碳化硅的棚板、隔焰板及其它板。 JB/T 10152-2010 碳化硅特种制品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 板 JB/T10152-201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5.100.70
备案号:28719—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0152—2010
代替JB/T10152—2000
碳化硅特种制品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板
Specialproducts of siliconcarbide-Siliconnitridebonded silicon carbide-Plate2010-02-11发布
2010-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3产品分类及规格尺寸bZxz.net
3.1形状代号及标记
3.2规格尺寸
4.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6.1出厂检验..
6.2.型式检验.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板化学分析方法A.1
范围,
分析试样的制备
二氧化硅的测定
硅的测定..
总硅的测定
三氧化二铁的测定
氮化硅的测定
碳化硅的测定
JB/T10152—2010
本标准代替JB/T10152-2000《碳化硅特种制品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板》。本标准与JB/T10152-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板的部分常用规格尺寸(本标准的3.2);JB/T10152—2010
修改了板的产品代号和标记(JB/T10152一2000中的第3章,本标准的3.1);对试验方法进行了适当修改(JB/T10152一2000中的第6章,本标准的第5章);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9)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原工学院、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俊明、王旭、王东云、刘丽萍、刘慧珠。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B/T10152—2000。
1范围
碳化硅特种制品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板JB/T10152—2010
本标准规定了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板制品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温度不高于1500℃压制成型的氮化硅结合碳化硅的棚板、隔焰板及其他板。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997-2000致密定形耐火制品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和真气孔率试验方法(eqvISO5017:1998)
GB/T3001—2007面
耐火材料常温抗折强度试验方法(ISO5014:1997,MOD)GB/T3002—-2004
耐火材料高温抗折强度试验方法(ISO5013:1985,MOD)GB/T5072--2008耐火材料常温耐压强度试验方法(ISO8895:2004、ISO10059-1:1992、ISO10059-2:2003,MOD)
GB/T10325—2001
GB/T10326—2001
1996)
GB/T11337-2004
定形耐火制品抽样验收规则
定形耐火制品尺寸、外观及断面的检查方法(eqvISO12678-1~12678-2:平面度误差检测
GB/T16546--1996定形耐火制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3产品分类及规格尺寸
3.1形状代号及标记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板的形状代号及产品标记见表1。表1
隔焰板
N-Sic-1
N-Sic-2
产品标记
axbxc-dxe
JB/T10152—2010
规格尺寸
隔焰板(N-SiC-1)的规格尺寸见表2。3.2.1
500~900
>900~1100
>1100~1200
>1200~1500
>15001800
>18002200
棚板(N-SiC-2)的规格尺寸见表3。a
单位:mm
单位:mm
技术要求
化学成分应符合表4的规定。
物理性能应符合表5的规定。
显气孔率(%)
体积密度g/cm2
常温抗折强度MPa
高温抗折强度(1400℃)
常温耐压强度MPa
表3(续)
JB/T10152—2010
指标(质量分数)
≥130
JB/T10152—2010
,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4.3
长宽方向
厚度方向
平面度公差应符合表7规定。
尺寸范围(长度)
500~1000
棱角缺陷应符合表8规定。
尺寸范围(长度)
500~1000
尺寸范围
500~1000
熔洞深度不大于2.5mm,长度不大于10mm,数量不超过五个4.6
不应有裂纹、裂缝。
5试验方法
化学成分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检验。显气孔率、体积密度按GB/T2997的规定进行检验。5.2
常温抗折强度按GB/T3001的规定进行检验。5.4
高温抗折强度按GB/T3002的规定进行检验。5.5
常温耐压强度按GB/T5072的规定进行检验。公
单位:mm
极限偏差
单位:mm
单位:mm
尺寸的极限偏差用分度值为0.5mm的钢卷尺(或金属直尺)按GB/T10326的规定进行检验。5.6
平面度按GB/T11337的规定进行检验。棱角缺陷和熔洞按GB/T10326的规定进行检验。5.9裂纹、裂缝的检验用目测或用小木轻击(有哑声者判为有裂纹)。6检验规则
6.1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按4.34.7的规定逐件检验。6.2型式检验
6.2.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的试制定型或老产品转厂生产:b)正式生产后,如工艺有较大变动,原材料变更,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c)正式生产时,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型式检验;d)产品停产六个月后,恢复生产;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f)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6.2.2型式检验项目为4.1、4.2。6.2.3检验批的确定:
每一炉或一个生产批产品为一检验批。6.2.4抽样与判定
抽样与判定规则应符合GB/T10325的规定。7标志、包装、运输和购存
产品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应符合GB/T16546的规定。JB/T10152—2010
JB/T10152—2010
A.1范围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氨化硅结合碳化硅板化学分析方法本附录规定了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板中二氧化硅、硅、总硅、三氧化二铁、氮化硅、碳化硅的测定方法。
本附录适用于工作温度不高于1500℃的氮化硅结合碳化硅的棚板、隔焰板及其他板化学成分的测定,不适用于因使用后而发生成分变化的产品。A.2分析试样的制备
样品块碎至直径小于3mm的小块,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10g~20g,置于刚玉研钵中粉至过85μm筛网。用磁铁(每一磁极的磁通量为3.5×10-mWb~4.5×10mWb,两磁极磁通量之差不得大于0.3×10-mWb)吸出粉碎中带入的铁质。然后混匀,装入试样袋,于105℃~110℃的烘箱中烘干1h,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备用。A.3二氧化硅的测定
A.3.1·方法原理
二氧化硅在氢氟酸-盐酸-氯化钾溶液中加热溶解,生成氟硅酸钾沉淀,沸水水解,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氢氟酸,从而计算出二氧化硅含量。A.3.2试剂
盐酸(1+1)。
氢氟酸(不小于40%)。
氯化钾。
氯化钾(10%)。
氯化钾乙醇溶液(5%):称取氯化钾5g溶于50mL水中,加入乙醇50mL,混匀。酚酰指示剂(1%):称取1g酚酰溶于60mL乙醇中,再用水稀释至100mL,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中和至刚呈红色。A.3.2.7苯二甲酸氢钾:基准试剂。A.3.2.8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10mol/L。称取氢氧化钠4g溶于新煮沸冷却后的水中,加入少许氯化钡,稀释至1000mL,摇匀,放置,吸取澄清液贮于塑料瓶中备用。
标定:
准确称取在105℃~110℃烘干1h的苯二甲酸氢钾0.4000g共3份,分别放入3个250mL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100mL,摇动,使其溶解,加入酚酞指示剂2滴或3滴,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计算:
式中: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L;-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g:V——-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mL。A.3.3分析步骤
JB/T10152—2010
称取A.2制备样约0.3g,精确至0.0001g,置于250mL塑料烧杯中,加入氢氟酸(A.3.2.2)10mL,盐酸(A.3.2.1)10mL,置于80℃~90℃恒温水浴上加热20min,取下,搅拌,冷却,加入氯化钾(A.3.2.3)至饱和后过量0.5.g~1.0g,放置3min~5min(氟硅酸钾沉淀温度在15℃~20℃为宜),塑料漏斗过滤,用氯化钾溶液(A.3.2.4)洗涤2次3次,取下沉淀物放入原塑料杯中,沿杯壁加入氯化钾乙醇溶液(A.3.2.5)10mL,酚指示剂(A.3.2.6)10滴,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A.3.2.8)滴定至微红色(此时不记体积),迅速加入刚煮沸的蒸馏水约180mL,酚酞指示剂(A.3.2.6)10滴,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A.3.2.8)滴定至微红色不消失为终点。A.3.4分析结果的计算
二氧化硅的质量含量w(Sio,)按下列公式计算。数值以%表示,计算结果精确到0.01。w(sio,)0.0150210.
式中: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L;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mL;试样质量的数值,单位为g。
A.3.5允许误差
允许误差按表A.1的规定。
含量范围
10.01~30.00
A.4硅的测定
A.4.1方法原理
同一实验室
允许误差
不同实验室
试样中的硅被硝酸氧化为二氧化硅,试样中原有二氧化硅与新生成的二氧化硅一起在氢氟酸-盐酸氯化钾溶液中溶解,生成氟硅酸钾沉淀,用沸水水解,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氢氟酸,从二氧化硅总量中减去试样中原有二氧化硅量,经换算可得硅量。A.4.2试剂
A.4.2.1硝酸(密度为1.40g/cm2)。A.4.2.2其余同A.3.2。
A.4.3’分析步骤
称取A.2制备样约0.3g,精确至0.0001g,置于250mL塑料烧杯中,加入氢氟酸(A.3.2.2)10mL,硝酸(A.4.2.1)1mL,盐酸(A.3.2.1)10mL,其余操作同A.3.3。A.4.4分析结果的计算
硅的质量含量w(Si)按公式(A.3)计算。数值以%表示,计算结果精确到0.01。JB/T10152-—2010
式中:
w(si):
(Cx0.01502100i%0.4674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L;V
滴定二氧化硅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mL;试样质量的数值,单位为g。
A.4.5允许误差
允许误差按表A.2的规定。
含量范围
0.51~3.00
A.5总硅的测定
A.5.1方法原理
同一实验室
允许误差
不同实验室
试样经氢氧化钠和硝酸钾加热熔融,盐酸分解熔块,将溶液蒸发至湿盐,加入盐酸,用动物胶凝聚硅酸,过滤并将沉淀灼烧至恒重,然后用氢氟酸-硫酸处理,使硅呈四氟化硅形式挥发除去,氢氟酸处理前后的重量差即为沉淀中的二氧化硅量。用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滤液中残余的二氧化硅量,二者相加即可计算出总硅量。
A.5.2试剂
A.5.2.1氢氧化钠。
硝酸钾。
盐酸(密度为1.19g/cm3)。
盐酸(5+95)。
动物胶溶液(1%)。
钼酸铵(5%):溶解5g钼酸铵于水中,用水稀释到100mL,放置24h后过滤使用。若出现沉淀,即应停止使用。
硫酸。
硫酸亚铁铵(6%):称取6g硫酸亚铁铵溶于水中,滴加硫酸(A.6.2.7)10滴,用水稀释至100mL。1
此溶液现用现配。
草-硫混酸(1+1):量取草酸(5%)一份与硫酸(1+3)一份,混合而成。A.5.2.9
A.5.2.10全
氢氟酸(不小于40%)。
A.5.2.11硫酸(1+1)。
A.5.2.12二氧化硅标准溶液:0.05mg/mL。准确称取经1000℃灼烧过的二氧化硅(高纯试剂)0.1000g,置于铂埚中。加无水碳酸钠(基准试剂)2g仔细混匀,再覆盖0.5g,送入高温炉中,在860℃~900℃熔融20min,取出,旋转埚,使熔融物附于埚内壁上,冷却,洗净外壁,在聚四氟乙烯烧杯中用热水浸出,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立即移入清洁而干燥的塑料瓶中贮存,备用。1mL此溶液含二氧化硅0.10mg。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