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7831-2011 化学品 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
GB/T 27831-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7831-2011

中文名称:化学品 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Chemicals—Genetic toxicology—Test method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gene mut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1-12-30

实施日期:2012-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57KB

相关标签: 化学品 遗传 毒性 酿酒 酵母菌 基因突变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 13.300;11.100

中标分类号:综合>>标志、包装、运输、贮存>>A80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综合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OECD 480:1986 MOD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8页

标准价格:24.0

出版日期:2012-08-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11-12-30

起草人:陈晓琴、李朝林、王晓兵、吴维皑、林铮

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

提出单位: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

标准简介

GB/T 27831-2011 化学品 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 GB/T27831-2011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遗传毒性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的术语和定义、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化学品遗传毒性的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真核微生物酿酒酵母菌正向或回复突变(碱基置换和移码)。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与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指南480(1986)《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英文版)技术性内容一致。
本标准做了下列结构和编辑性修改:
———增加了范围一章;
———将OECD480原文中的“必备资料”部分内容作为本标准的4.1.1.1;
———计量单位改成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晓琴、李朝林、王晓兵、吴维皑、林铮。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300;1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831-2011
化学品
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
Chemicals-Genetic toxicology-Test method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gene mutation2011-12-30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2-08-01实施
本标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与经济与发展组织(0ECD)化学品测试指南4801986)&遗传牵性验\英文版)技术性内容一致。
本标准做了下列结构和编辑性修改:增如了范围一章,
一将0ECD180原文中的“必备资料”部分内容作为本标准的1.1.1.1;计量单位改成我国法定计量单位。GB/T27831—2011
酿醇母菌基因突变试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AC/TC25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广西社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晚寒、李朝林,王晓兵,吴维恺、林铮。TTTKAONTKACA
1范围
化学品遗传羲性
娘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
CB/T 27831-2011
本标准定了化学品遗传毒性酒醇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的术语和定义,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试整数据和报告。
本标准适用子检测化学品遗传毒性的酿酒酵母菌基因窦变、真核微生物酿酒酵母菌正向或回复突变(碱基置换和移码)。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basesobstitutionmutagens
减基置换突变剂
可引起脱氧核糖核酸(Iicoxytibonuclcic Acid,DNA)碱基改变的化学品,在回复突变试验中,这种碱基改变可能发生在基因组原发突变位点或第个突变位点。2.2
移码窦变剂
frameshifi mutagens
在DNA分子中引起单个或家个碱基对增如或丢失的化学品。3试验原理
酿酒萨母菌中许多单倍体和二倍体菌株可用于检测由化学因子引起的基因突变产物。在单倍体菌株正向突变系统中,菌落为红色的腺嘌呤依赖的突变株(ade-1,ade-2)经受试物的诱导:突变为依赖两个腺嘌呤的白色窦变株。在选摔系统中可采用刀豆氨酸和环已酰亚胺进行抗药性的诱导。
最广泛应用并得到证实的回女突变系统包括单倍体菌操XV185-11C,该菌株带ochre无义突变基因ade2-1、argf-17,lys-1和trp5-48,就是通过碱基置换诱导特异位点突窦变或ochre抑制基因突变而产生回复突变。XV185-14C也携带his1-7标记物,是错义突变基因,主要是通过第二位点突变所致的回友突变。而hom3-10标记物则是移码突变剂引起的回复突变。唯一广泛运拍的二倍体菌株是 D7,它是纯合子 ilv1-92。4试验方法
4.1试验准备
4.1.1受试物
4. 1. 1. 1 基本信息:
a)固态、液态、蒸汽或气体受试物:1
TTIKANYKACA
GB/T27831—2011
受试物化学特性:
c)受试物纯度(杂质):
d)溶解度特性;
e)熔点/沸点:
F)PH值(如适用);
)蒸气压数据(如有)。
4.1.1.2溶解状态的受试物和阻性对照物在使用前应新鲜配制,必娶时使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最终浓度不应对细胞活性和生长特性产生明显影响。4.1.2试验菌株
单倍体菌 XV185-11C 和-借体菌株 17 是最广泛运用于基因突变研究的菌株。其他菌株也可适用。
4.1,3培养基
选用合适的培养基测定细胞存活和突变体数。4. 1, 4代谢活化
细瞻在加人或不加人外源性哺乳动物代谢活化系统件下染毒。最常用的代谢活化系统是经酶诱导剂预处理的啮齿动物而获得的肝勾浆微粒体酶系。其他物种,组织、微粒体酶系或方法具有代谢活化功能的也适用。4.2试验条件
4.2.1染毒浓度
至少应设5个间隔适当的浓度组,在确定染毒浓度时应考虑细胞毒性和受试物游解度。最低铱度虚不影响细胞活性。有毒化学物的最高试验浓度应不使细胞存活率低于5%~1%。难溶性受试物应使用适当的方法增加其溶解度。易落于水、无毒物质,最高浓度应视具体情况面定。4.2.2自发突变率
传代培养的自发突变率应在公认的正常范勘之内。4.2.3平行数
每个试验染毒浓度至少使用3个平行平血来检测基因突变和细胞活力。在使用如hom3-10为标记物的低突变率菌株试验时,应增加平Ⅲ数量以满足统计学分析的要求。4.2.4对照
每一个试验应分别设置加人和不加人代谢活化系统的阳性对照,并设溶剂对照。可作为阳性对照物的如下!
a)甲基亚硝基腺,乙基亚硝基腺,4-硝基唑啉-N-氧(直接作用物);b)N-亚硝基二甲胺,环磷酰胺(间接作用物);c)吖啶诱变剂(AcridineMutagen,ICR-170)(直接作用移码诱变剂)。4.3试验操作
酵母菌的处理通常在体中进行使用稳定期或生长期的细胞。最初的试验使用生长期细胞,2
TTTKAONTKACA
GB/T 27831—2011
1×10°个/mL~5×10°个/mL细胞在28℃~37℃温度下连续接触受试物18h,需荡培养。对于需要代谢活化的试验,试验过程中要加人足量的代谢活化物。试验结束时,离心细胞、洗脱并接种在合适的培养基中。28 亡--30 ℃避光培养 4 d~了d后,计算平血细胞存活数及基因奖变诱导数,如果第一次试验为阴性,使用稳定期细胞重复一次。如果第一次试验为阳性,用:个拾当的单独实验进行验证。
5试验数据和报告
5.1结果处理
以表格形式列出试验数据,包括菌落数、突变菌落数,突变存活率。数据应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5.2结果评价
阳性结果的评价标准;
a)染毒浓度与突变体数和突变率的增加都有剂量相关关系,并有统计学意义。b)受试物至少有。-个浓度点检出致突变性,且重现性好,有统计学意义。c
如果一种受试物引起的案变率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剂量相关关系,在任何一个浓度点也未检测出重现性好并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反应,该受试物将被认为在此试验体系中无致突变括性。
在评定中应结合生物学及统计学意义进行综合考。5.3试验报告
应包括以下内容:
a)使用的菌抹;
试验紊件:
一稳定期或生长期的细脑;
\培养基的成分;
—培养阖度和持续时间;
一一代谢活化系统。
)处理条件:
染毒浓度:
染牵操作和持续时间;
\架毒蕴度;
一阳性和阴性对照。
d)菌落数、突变菌落数:bzxZ.net
—一存活率和突变率;
剂量-反应关系(如果有):
——数据的统计学评价!
e)结果讨论;
f)结果解释。
TTTKANTKACA
GB/T 27831—2011
参考文献
[1]D.J.Brusick,J.Bacteriul.,1972,109.1134-1138[2- R. D. Mehta and R. C. von Borstel,in Ezuluation of S hort-Term Tests for Carcinogens (ed-jted by F.J. de Serres and J. Ashhy),Elsevier/North Holland,New York,1981,414-423[3] K, K. Mortimer and T. R. Manney,in Chemical M utagen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hrtheir Detection(edited by A. Hollaender),Plenum Press.,New York,1971,1.289-310[4] E, M, Parry and J. M, Parry, The Assay of Genotoxicity of Chernicals Using the BuddingYeast Saccharumyces terevisiae,in Mutagenicity lesring ,a practical approach (edited by S. Venittand I. M. Parry),IRL Press, Oxford, 1985:119-148[5J J. Parry, T, Brooks, I, Mitchell and P. Wilcox,in Report of the UK EMS Suhcnmmittee onGuidelines far Mutagenicity Testing ,Part I (edited by B. J. Dean),UKEMS,Swansea,1984:27-6l[6] A. M. Srb,C. R. Trav. L ab.Carlsherg Ser. Physiol. .1956,26.363-380[7] F. K. Zimtmermann,in Handbrok of Mutagenicity Test Procedures (edited by B.J. Kilbey,M. Legator, W. Nichols and C. Ramel),Elsevier Scientific, Amsterdam, 1977:119-134[8_ F, K. Zimmermann, V. M. Maycr and J. M. Parry, J.Appt. T oxicot. 1982,2,1-10[9] F. K. Zimmermann, R. C. yon Borstel,E, S, von Halle,J. M, Parry,D. Siebert,G. Zetterberg.R, Barale and N, Loprieno,Testing of chemicals for genetic activity with Saccharam yces cereurisiae,inRepart to the US Environrental Protcetion Agency Gene-Tox Program, Mutation Res. , 1gB4,133:199-244
TTKaNRY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