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7832-2011 化学品 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有丝分裂重组试验方法
GB/T 27832-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7832-2011

中文名称:化学品 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有丝分裂重组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Chemicals—Genetic toxicology—Test method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itotic recombin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1-12-30

实施日期:2012-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61KB

相关标签: 化学品 遗传 毒性 酿酒 酵母菌 重组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 13.300;11.100

中标分类号:综合>>标志、包装、运输、贮存>>A80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综合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OECD No.481:1986 MOD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44577

页数:8页

标准价格:24.0

出版日期:2012-08-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11-12-30

起草人:李朝林、王晓兵、吴维皑、郭坚

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归口单位: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

提出单位: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

标准简介

GB/T 27832-2011 化学品 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有丝分裂重组试验方法 GB/T27832-2011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遗传毒性酿酒酵母菌有丝分裂重组试验方法的术语和定义、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化学品遗传毒性的非特异性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损伤检测。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方法No.481(1986)《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有丝分裂重组试验》(英文版)技术性内容一致。
本标准作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增加了范围一章;
———将OECD481原文“定义”中的内容作为本标准的“2 术语和定义”;
———将OECD481原文“必备资料”内容作为本标准“4.1.1 基本信息”;
———计量单位统一改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朝林、王晓兵、吴维皑、郭坚。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13. 300;11. 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7832--2011
化学品
遗传毒性
酿酒酵母菌有丝
分裂重组试验方法
Chemicals--Genetic toxicology-Test method of Saccharom yces cerevisiaemitotic recombination
2011-12-30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2-08-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GB/T 27832-—2011
酿酒酵母有丝
本标准与经济合作与发股组织(0FCLD)化学品测试方法N0.81(1986)遗传毒性分裂重组试验》(英文版)技术性内容一致。本标准作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增加了范阈一章;
一将 ECD481原文“定义”中的内容作为本标准的“2术语和定义”—将OECD481原文“必备资料”内容作为本标准“4.1.1基本信息”,—·-计量单位统一改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臂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潮北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推主要起草人:李朝林,王晓兵,吴维、郭坚。TTTKANTKACA
1范围
化学品遇传毒性、酿酒酵母菌有丝分裂重组试验方法
GB/T 27832—2011
本标推规定了化学品遗传毒性酿酒酵母菌有丝分裂重组试验方法的术语和定义,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化学品遗传毒性的非特异性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损伤检測。
2术语和定义bzxZ.net
下述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有丝分裂交换mitoticcrossing-over通常发生在基因之间,而更常见的是发生在基因和它的者丝粒之间的可产生交再.产物的DNA片毅交换。
有丝分裂基因转换
mitotic gene conversion
在一个基凶内序列信息的单向转移,通常产生非交互产物。3试验原理
在酿酒酵斑菌中可检测到有丝分裂交换和有丝分裂基酉转换。有丝分裂的交快是通过杂合菌株中产隐纯合子的菌落或有部分纯分化隐性基因菊落进行测试的,而有丝分裂基因转换是通过在同样的基因上携有两个不同的缺陷型等位基因的养缺陷型杂合子菌株中产生原养型恢复体而测定的。检测有丝分裂基因转换最常用的菌株有 D,(等位基因在 ade:和tP>,BZ(等位基因在arg.),D,(等位基因在trPs)和JD:(等位基因在hig.和trps)。用于测定纯合子ilv1-92有丝分裂基因转换与回复爽变的D.和D,可以检测到可产生红色或粉色纯合子片段的有丝分裂,上述两种菌株都有ade的异源其补等位基因。4试验方法
4.1受试物
4.1.1基本信息:
固态、液态、蒸汽或气体受试物;一受试物的化学特性:
受试物纯度(杂质):
溶解度特性;
TTTKONYKAA
GB/T 27832---2011
—熔点/沸点;
—pH值(如适用):
蒸气玉数据(如有)。
4.1.2溶解状态的受试物和性对照物在使用前应新鲜配制,必要时使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最终浓度不应对细胞活性和生长特性产生明显影。4.2试验蓝株选择
最常用的双借体菌株包括D,,D、D, 和 JI1。其他菌株如果合适,也可以使用。4.3培葬基
选用合适的培养基测定细胞存活率及有丝分裂突变率。4.4代谢活化系统
细胞在加人或不如人外源性哺乳动物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染毒。最常用的代谢活化系统是经酶诱导剂预处理的啮齿动物而获得的肝匀浆微粒体酶系。其他物种、组织、微粒体酶系或方法具行代谢活化功能的也可适用。
4.5染毒浓度
至少应设5个浓度间隔足够大的浓度组。在确定染毒浓度时应考虑细胞毒性和受试物溶解度。最低浓度应不影响细胞活性。对于易溶、无毒化合物,最高浓度应根据具体试验情况而定,有避化学物的最高浓度应不使细胞存活率低于5为~10%。难溶性受试物应使用适当的方法增加其溶解度。4.6自发有丝分裂重组频率
所用的传代的培养菌株的自发有丝分裂突变率应在可接受的正常范围内,4.7平板孟复数
对于有丝分裂基因转换产生原养型试验和存活率试验,每个浓度水平应至少用3个重复平板;对于有丝分裂交换产生隐性纯合子试验,应增加重复的平板数以得到足够的菌燕数。4.8对照
每:-个试验应分别设置加人和不加入代谢活化统的阳性对照,并设熔剂对照。可作为阳性对照物的如下:
甲基亚硝基脲,乙基亚硝基脲,4-硝基唑啉-N-氧(直接作用物)一环磷酰胺(间接作用物)。
4. 9操作步骤
通常用滤体试验法处理稳定期或生长期酿酒醛母菌细胞+首次试验应该在生长期细胞中进行。用受试物对1×10?个细胞/mL~~5×10″个细脑/mL在28~37C震游下染牵18h。在需要代谢活化的试验中应加入足量的哺乳动物代谢活化系统。染毒结束后,细胞经离心、洗并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中。
于28℃~30℃避光培养4d~7d后,对平板中细胞存活率和有丝分裂重组诱导率进行计算。对于有丝分裂交换检测,产生红色和粉红色纯合子离落的平板应在计数前于4℃再存放1d~2d,以产生适当的含色索菌落。如果第一次试验结果为阴性,应该用稳定期细胞进行第2次试验,如果第一次试验结2
TTTKAONTKACA
果为阳性,应进行独的重复试验进行验证。试验数据和报告
5.1结果处理
以表格形式记录菌落数、突变体数存活率和重组率。用恰当的窥让学方对试验数据进行评价。5.2
错果评价
GB/T 27832—2011
阳性结果的判断标推之一为突变体数和突变率的增加存在其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另一标准为至少一个受试物剂量组能够检测到可重复的其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反应。如果测试物的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剂量-反应关系,所有的剂量组也没有检测到可重复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反应,则认为该物质在该试验系统中没有产生 DNA重组。在结果评价时,应同时考虑生物学和统计学意义。5,3报告
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验使用的菌探种类:
测试条件:稳定期或生长期膜酒酵母细跑,培养基组成,培养溢度和培养时间,代谢活化系统:一染毒条件:染毒浓度染毒程序和时间,处理温度,阳性和阴性对照的设置;一菌落数,突变菌落数,存活率和重组率,剂量-反应关系(如果),数据的统计学评价。5.4结果评价
·结果讨论:
钻巢解释。
TTTKANTKACA
GB/T 27832—2011
参考文献
[1]P.J.Davics,W.J.Evans andJ.M.Parry,MutationRes.,1975,29.301-314[2]R.Fahrig,MutatianRes.,1975,31.381-394[3_ G, R, Fink and R, Lowenstcin.J. B acteriol. ,1969,100:1126-1127[4_ D.Kelly and J. M. Parry,Mutation Res. 1983,108:147-159L5] B, A, Kunz, B, J. Barcley and R. H. Haynes,Mutation Res. ,1980,73 ,215-20[6] K. K. Mortimer and T. R. Manncy, in Chemical M utagens, Principles and Methodg for theirDeteetion,Vol.
[71(edited by A.Hollaender),Flenum Press,New York,1971:289-310[8_M. S. S. Murthy,Mutation Res. ,1979,64.J-17[9] E. M. Parry and J. M. Parry, The assay of genotoxicity of chemicals using the budding ycastS accharomyces cerevisiae,in Mutagenicity tcsting,a practical approach(edited by S. Venitt and J. M.Parry),IRL Press0xlord,1985:119-148[lo] D, C. Sharp and J. M Parry,in Evaluation ol Short-Term Tests for Carcinogens(edited byF.J. de Serres and J. Ashby),Elsevier/North Halland,New York,198l:502-626[11] F.K.Zitumertmann,R. Kern and H.Rosenberger,Mutation Res.,1975,28,381-388L12] F. K. Zimmermann,in Handbook of Mutagenieily Tesl Proccdures,2nd cdition(edited byB, J. Kilbey, M, Legator, W. Nichols,and C. Ramel),Elsevier Scientific,Amsterdan,l984: 215-238[13] F. K. Zimnernann and I. Scheel,in Evaluation of Short-Term Tests for Carcinogens(edited byF. J. de Serres and J. Ashby),Elsevier/North Holland,New York,198l:48l-490_14] F. K. Zimmcrmann, V. M. Meyer and J. M. Parry,J. Appl. T oxicol, ,1982,2:1-10[15J F. K, Zimmermann, R C. von Borstel, E S, von Halle+J. M Parry.D Sicbert, G. Zetterberg,R. Barale and N. Lopriena, Testing of chemicals far genetic activity with S accharomyces ccrevisiaet areport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Gene-Tox Program, Mutation Res. , 1981, 133 :199-244
TTKANY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