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 HJ 710.1-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
HJ 710.1-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J 710.1-2014

中文名称: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469KB

相关标签: 生物 多样性 观测 技术 陆生 植物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HJ 710.1-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 HJ710.1-2014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710.1—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terrestrial vascularplants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0-31发布
2015-01-01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观测原则.
5观测方法.
6观测内容和指标
7观测时间和频次
8数据处理和分析
9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10观测报告编制
附录A(资料性附录)观测样地(样方)测量记录表附录B(资料性附录)观测样地概况信息调查表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壤剖面特征调查表,附录D(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记录表.12
附录E(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等于或大于1cm乔木和灌木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18
附录F(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观测记录表20
附录G(资料性附录)森林样地胸径小于1cm乔木和灌木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21附录H(资料性附录)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观测记录表附录I(资料性附录)矮小灌丛群落灌木植物重复(动态)观测记录表.附录丁(资料性附录)草本植物种类组成调查记录表,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貌类型.附录L(资料性附录)样地坡度计算方法,附录M(资料性附录)物候期表示方法:附录N(资料性附录)德氏(Drude)多度级附录○(资料性附录)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表附录P(资料性附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附录Q(资料性附录)维管植物观测报告编写格式22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附录A、B、C、D、E、F、G、H、I、J、K、L、M、N、O、P、Q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10月31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适用范围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本标准规定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观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17296
NY/T87
NY/T88
NY/T1121.4
NY/T1121.6
NY/T1121.24
NY/T1377
LY/T1223
3术语和定义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土壤全钾测定
土壤全磷测定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检测第24部分:土壤全氮的测定自动定氮仪法土壤pH值的测定
森林土壤坚实度的测定
维管植物vascularplant
指具有维管组织的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2
乔木tree
指具有独立的主干,主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的高大的木本植物,一般成熟个体高度达5m以上。
灌木shrub
指不具明显独立的主干,并在出土后即行分枝,或丛生地上的比较矮小的木本植物,般成熟个体高度小于5m。
灌丛shrubland
指以灌木为主形成的植物群落类型。3.5
草本herb
指木质部不甚发达,茎为草质或肉质的植物。3.6
种群population
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3.7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指在群落中地位最重要,对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通常个体数量多或生物量高。
物候期phenologicalperiod
指维管植物随着季节性气候变化作出相适应的植物器官的形态变化时期。多度abundance
指某一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通常采用直接计数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测定。3.10
盖度coverage
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土地的垂直投影面积,一般用百分率表示。3.11
频度frequency
指某种植物在群落全部调查样方中出现的百分率。3.12
密度density
指单位面积上某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3.13
物种多样性speciesdiversity
指群落内或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本标准指维管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物种的数量和物种的均匀程度两个方面,有多种测度指数。3.14
坡度slope
指观测样地坡面的斜度,即坡面法线与水平面的夹角。3.15
坡向aspect
指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向,用该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表示。4观测原则
4.1科学性原则
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观测区域维管植物(简称“植物”)多样性的整体状况:观测方法应统一、标准化。4.2可操作性原则
观测方案应考虑观测区域的自然条件,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技术力量、资料和成果,使观测方案高效、可行。4.3持续性原则
观测工作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起到指导及预警作用。观测对象、方法、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不变。4.4保护性原则
观测方案、技术和活动坚持保护性原则,不应对生物个体、群落组成和结构及生境造成影响或改变。
4.5安全性原则
观测活动具有一定的野外工作特点。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采取安全防护措施。5观测方法
5.1观测准备
5.1.1方案制定Www.bzxZ.net
准备观测区域植被类型图、1:10000地形图、气候资料、动植物区系等资料,对观测区域进行野外踏查,根据观测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案。5.1.2人力准备
根据观测目的、任务和进度要求,组织足够的观测力量,明确人员的责任,组织观测方法、技术、质量控制和管理、安全、急救、野外生存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保证观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5.1.3工具准备
根据观测方案,准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工具,包括:森林罗盘仪、经纬仪(全站仪)、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仪、50m卷尺、5m卷尺、胸径尺、锤子、记录夹、记录纸、记录笔、油漆刷、铅笔、橡皮、标本夹、测高杆、便携式激光测距仪等。5.1.4材料准备
根据观测任务,准备相应的材料和防护用品,包括:样方顶点的固定标记物如水泥桩,标记植物个体的标牌,分割样方的绳子如简易塑料绳,标记植物个体用不锈钢钉及韧性好、易操作、抗风化的材料如细铝丝、钢丝等,红油漆,松香油,PVC管,手套等。5.1.5后勤补给
就近选择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联络畅通的场所建立后勤补给点,为观测任务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
5.2观测对象的选择
根据观测目的和任务,在观测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群落,对群落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观测。森林群落观测对象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灌丛群落观测对象为灌木和草本植物。草地群落观测对象为草本植物。5.3观测样地设置
5.3.1观测样地选择原则
5.3.1.1样地代表性
样地应具有代表性,为观测区域内充分满足观测目的和任务的典型群落。5.3.1.2样地位置
样地位置应易于观测工作展开,离后勤补给点不宜太远,避开悬崖、陡坡等危险区域5.3.1.3样地选择
样地应利于长期观测和样地维护,避开、排除与观测目的无关因素的干扰。5.3.1.4样地形状
样地形状应以正方形为宣。
5.3.1.5样地大小
样地大小应能够反映集合群落的组成和结构。5.3.2观测样地面积与样方数量
5.3.2.1森林
观测样地的面积以≥1公顷(100mx100m)为宜,本标准“面积”均指“垂直投影面积”。
5.3.2.2灌丛
观测样地一般不少于5个10mx10m的样方,对大型或稀疏灌丛,样方面积扩大到20mx20m或更大。
5.3.2.3草地
观测样地一般不少于5个1m×1m样方,样方之间的间隔不小于250m,若观测区域草地群落分布呈斑块状、较为稀疏或草本植物高大,应将样方扩大至2m×2m。5.3.3观测样地的建立
5.3.3.1森林
5.3.3.1.1胸径(DBH)≥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观测在选定建立观测样地的位置,用森林罗盘仪确定样地的方向(一般是正南北方向)和基线,然后用经纬仪(全站仪)将样地划分为20m×20m样方(图1、2);记录测量点之间的水平距、斜距和高差(图2,记录表参见附录A);对每个样方的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最后,用卷尺、测绳或便携式激光测距仪将每个20m×20m样方划分为5m×5m小样方(图1),样方顶点用临时PVC管标记,边界用塑料绳或其他材料临时标记,这些5mx5m样方作为胸径(DBH)≥1cm乔木和灌木的基本观测单元:观测任务完成后将这些临时标记全部移除,并作无害化处理。
5.3.3.1.2草本植物及DBH<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观测在每个20m×20m样方内随机或系统设置一个1m×1m样方,用于草本植物及DBH<1cm乔木和灌木植物观测;对1mx1m样方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边界用塑料绳临时标记。5.3.3.2灌丛
5.3.3.2.1样地、样方设置
在选定的位置,用森林罗盘仪、测绳、卷尺或便携式激光测距仪确定10mx10m样地的方向(一般是正南北方向)和基线,并将样地划分为5mx5m小样方,作为灌木植物观测的基本单元;对10m×10m样方的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对5mx5m小样方顶点和边界用塑料绳或其他材料临时标记。5.3.3.2.2一般灌丛草本植物观测样地、样方设置在5mx5m样方及10mx10m样方中心分别设置一个1mx1m样方,用于灌丛草本植物观测,并对1mx1m样方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边界用塑料绳或其他材料临时标记。5.3.3.2.3大型灌丛草本植物观测样地、样方设置大于10m×10m的灌丛观测样地、样方设置以5.3.3.2.2的方法标定样地和设置草本观测样方。
5.3.3.3草地
在选定的位置用卷尺或定制的模具设置1mx1m样方,对样方的顶点编号并永久标记边界用塑料绳或其他材料临时标记。5.3.3.4样方永久标记
用于永久标记的材料应坚固耐用、不易移动或丢失,通常采用嵌有编号铝牌的钢筋水泥桩为材料,铝牌的编号应清晰、醒目,耐腐蚀和抗风化(图1)。大于等于10m×10m样方顶点的标记物横截面直径(或边长)应等于或小于8cm,较小样方顶点的标记物横截面直径(或边长)应等于或小于4cm。标记较小样方时,不可开挖土坑固定标记物,以免对样地造成干扰,应以土钻或其他不开挖的方式固定标记物。5.4野外数据采集
5.4.1观测样地生境概况
5.4.1.1概况描述
对样地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状况、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状况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记录表参见附录B)。5.4.1.2地理位置
用GPS定位仪确定观测样地的经纬度。对于森林,测定观测样地中心点的经纬度:对于灌丛和草地,测定每个观测样方中心点的经纬度。0105
(o, o)
图1森林观测样地设置及个体定位示意图全站没
平距离
起点禁高
斜面距离
图2样地设置经纬仪(全站仪)应用示意图5
5.4.1.3地形地貌
5.4.1.3.1海拔
对于森林,用海拔仪测量样地中心点的海拔作为观测样地的海拔;对于灌丛和草地,测定每个观测样方中心的海拔作为观测样地的海拔5.4.1.3.2地貌特征
描述观测样地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记录表参见附录K)。5.4.1.3.3坡度、坡向
用森林罗盘仪测定样地或样方所在坡面的平均坡度和坡向。对于森林样地,测量对象为整个样地:对于灌丛从和草地群落,测量对象为每个样方。也可以从样地(样方)四个边界顶点的相对高差计算出观测样地平均坡度和坡向,计算方法参见附录L。5.4.1.3.4坡位
观测样地在坡面的位置,分为六个等级:山脊、上坡、中坡、下坡、沟谷、平地。5.4.1.4气候条件
观测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最热月均温、年最冷月均温、无霜期、年积温等。
5.4.1.5土壤状况
5.4.1.5.1土壤部面选择
在观测样地附近选择群落结构、生境及干扰相似、有代表性的地点采集和描述土壤剖面(记录表参见附录C),并对剖面拍照、编号,作为数字化资料保存。5.4.1.5.2土壤剖面规格
面一般长1.5m、宽0.8m,深度根据是否达到母质层或地下水层确定:剖面观察面面向阳光。
5.4.1.5.3土壤剖面采集
挖掘过程中将不同土层分开放置,面描述与样品采集结束后分土层回填:土壤剖面建立后,根据植物根系、土壤坚实度、土壤颜色、水分和盐酸(HCI)反应等因素划分土层自下而上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避免上层士壤采集对下层土样品的污染:用于描述土壤部面形态特征的样品应保存于剖面盒中,保持原状,避免破碎和压实;用于分析土壤性质的样品,应在各层中部取样,避免影响样品的代表性。5.4.1.5.4土壤类型确定
依据土壤剖面特征,按照GB/T17296的规定确定土壤类型。5.4.1.5.5母质类型
依据士壤部面,确定观测样地的士壤母质类型5.4.1.5.6土壤样品测试指标
测定土壤部面各层土壤样品的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5.4.1.6植被状况
描述观测样地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观测样地的群落类型、群落优势物种、群落的层次结构、各层次优势物种等,并对植被状况拍照,作为电子资料保存。5.4.1.7动物活动状况
记录对观测样地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的鸟类、兽类及昆虫等类群的主要物种。6
5.4.1.8人类活动状况
记录描述观测样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活动的方式、强度及持续时间。5.4.2森林植物观测方法
5.4.2.1对胸径(DBH)≥1cm乔木、灌木植物的观测5.4.2.1.1观测内容
包括植物个体标记、定位,胸径、冠幅、枝下高测量,物候期、个体生长状态观测,以及物种鉴定等。
5.4.2.1.2个体标记
5.4.2.1.2.1对个体(乔木、灌木)进行挂牌标记,每一个体有惟一的编号,相应的标牌称为“主牌\;其分枝的编号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依次编号,相应标牌称为“副牌”。主牌编号-般以“样地号+20m×20m样方号+样方内目标个体的顺序号”的方法进行。20mx20m样方一般沿纵轴方向顺序编号(图1)。标牌编号的位数根据样方内植物个体数量、群落演替阶段等情况确定,为长期观测新增个体保留足够的编号空间。标牌应坚固、耐用,编号应清楚、醒目、耐腐蚀和抗风化,标牌大小以1.5cm×4cm为宜,标牌窄边一侧有一个直径3mm的孔,用于标牌固定。
5.4.2.1.2.2对于胸径≥10cm的个体主干或分枝,一般用直径2.5mm、长度≥5cm的不锈钢钉穿入标牌孔径,固定在胸径测量位置以上30cm处;钢钉斜向下与树干呈约70-80°夹角,钉入树干约1cm,标牌位于钉帽端(图3);或用其他耐腐蚀、抗风化、易操作的材料固定标牌。固定标牌的材料和方法原则上应耐用、不易丢失、易操作、对标定的植物个体、群落中其他生物及环境无伤害或污染。5.4.2.1.2.3对于胸径<10cm的个体主干或分枝,采用钢丝、铝丝或其他韧性强、易操作、耐腐蚀、不易风化的材料固定标牌。用钢丝或其他材料穿套标牌,并环绕个体主干或分枝将钢丝或其他材料环绕固定在枝权处或以其他方式避免让圆环滑落地面:但不能将其缠绕在主干或分枝上,防止树干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受伤:圆环大小应适中,确保下次观测前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5.4.2.1.3胸径测量
5.4.2.1.3.1枝干离地面1.3m处为胸径测量的标准位置。5.4.2.1.3.2对直立生长于坡面的个体,胸径位置确定以个体根茎处的上坡面为基准(图4)。5.4.2.1.3.3对于在1.3m以下发生分枝的个体,测量胸径时应区分主干和分枝;一般以直立、健康、较大胸径的枝为主干,其余按胸径大小顺序作为分枝。对于直立的主干或分枝,距地面垂直距离1.3m处为胸径测量位置(图5中):对于倾斜分枝,应沿枝干测量离地面的实际距离,而非垂直高度(图5右)。5.4.2.1.3.4树干在胸径以下折断时,胸径测量以新萌生的枝干为测量对象(图6左);树干在胸径以上折断时,胸径测量仍以原树干为对象(图6中)。5.4.2.1.3.5对于倾斜或倒伏的树,从树干与地面较小夹角根茎处沿树干测量胸径位置(图6右)。
5.4.2.1.3.6对于胸径测量标准位置处有瘤状突起或非正常膨大(如恰好在分枝发生位置)的个体,测量位置应下移或上移(视具体情况而定)至正常树干位置(图5左),并记录胸径测量的位置(附录D)。
5.4.2.1.3.7为长期、准确观测个体生长,用红漆标记胸径测量位置。标记一般位于枝干上坡面;标记须垂直于树干,宽3cm、长1/3胸围,最长为30cm;标记须均匀、鲜明、边界清楚,一般以标记的下边界为胸径测量位置。5.4.2.1.3.8用胸径尺测量胸径。测量时,胸径尺必须紧贴并垂直于被测量枝干;胸径测量误差控制在1 mm以内。
5.4.2.1.4个体定位
5.4.2.1.4.1确定个体定位的坐标系,一般以样地西南角为坐标原点,由南向北方向为纵轴(Y-轴),由西向东方向为横轴(X-轴)(图1)。以5mx5m样方为个体定位的基本作业单元,每个单元有与整个样地相同的独立坐标系:5mx5m样方沿纵轴方向顺序编号(图1)。20m×20m样方为观测的次级作业单元,样方沿纵轴方向顺序编号(图1)。胸径
图3胸径位置、钢钉固定标牌示意图胸径
图4坡面个体胸径位置示意图
图5分枝和瘤状突起个体胸径测量位置示意图X
图6断头树和倾倒树胸径测量点示意图5.4.2.1.4.2在每个基本作业单元,测量个体基部的中心垂直于两个坐标轴的水平距离,确定个体的位置。个体在整个样地的位置,通过坐标转换实现。5.4.2.1.4.3多个根萌分枝的个体,其空间位置确定以个体主干为对象。个体定位的测量误差应<10cm。
5.4.2.1.5冠幅测量
分别测量乔木、灌木个体树冠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宽度。5.4.2.1.6重复(动态)观测
5.4.2.1.6.1重复观测准备:1)检查20m×20m样方顶点永久标记物,并对受损标记物进行修复:2)野外踏查估计前一次观测后样地植物个体的变化情况,从而估计新增胸径大于或等于1cm植物个体的数量,估计重复观测所需新增标牌、铝丝、钢钉等材料的数量:3)准备包括前一次观测数据的重复观测表格(附录E);4)准备重复观测的工具和材料,包括卷尺、手持罗盘、标牌、不锈钢钉、铝丝、塑料绳、记录夹、铅笔等。5.4.2.1.6.2基本作业单元重建:用卷尺或便携式激光测距仪、手持罗盘、PVC管、塑料绳等,将20m×20m样方重新划分和临时标记为5mx5m基本作业单元;重复观测完成后将所有临时标记物移除,并作无害化处理。5.4.2.1.6.3新增胸径大于或等于1cm个体的观测:参照5.4.2.1.2~5.4.2.1.5的观测内容,个体定位参照最邻近个体原有坐标。5.4.2.1.6.4死亡个体或分枝的重复观测:a)观测生长状态和死亡原因,生长状态和死亡原因类别参见附录E;b)测量立枯和倒枯死亡个体或分枝的胸径,胸径测量参见5.4.2.1.3.8;c)核对物种名称:
d)核对异常坐标;
e)回收死亡个体或分枝的标牌、钢钉、铝丝或其他固定标牌的材料,主牌回收后封存不再重复利用,副牌整理后可重复利用。5.4.2.1.6.5其他个体或分枝的重复观测:a)在原有胸径测量位置用红漆重新标记,严格按照原来标记进行,不得放大或缩小;b)严格在原有胸径测量的位置测量胸径(参见5.4.2.1.3.8);c)观测个体或分枝的生长状态;d)检视标牌标记情况,因树木生长,胸径大于10cm,用不锈钢钉替换铝丝环重新固定标牌;因个体或分枝生长迅速,钢钉大部分被枝干包入,需拔出钢钉,用钢钉重新固定标牌:
e)枝干找到,但标牌丢失,需替补新的标牌,如果是主干,需在备注栏记录新的标牌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