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 HJ 734-201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734-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J 734-2014

中文名称: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480KB

相关标签: 固定 污染源 废气 挥发性 有机物 测定 固相 吸附 相色谱 质谱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HJ 734-201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734-2014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734—201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
测定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compounds-Sorbent adsorption and thermal desorption gas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2-31发布
境保护
2015-02-01实施
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方法原理
5试剂和材料
6仪器和设备
7样品
8分析步骤.
9结果计算与表示..
10精密度和准确度
1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目标物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附录B(资料性附录)精密度和准确度附录C(资料性附录)吸附管的使用与选择附录D(资料性附录)标准总离子图附录E(资料性附录)其他目标挥发性有机物11
为贯彻《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标准验证单位: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海市杨浦区环境监测站、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12月31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年02月0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警告:挥发性有机物属易燃物质,其中部分属有毒物质,配制标准样品和保存时应注意安全。在有可能发生爆炸的环境采样时,要特别注意采样仪器和操作的安全性。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24种挥发性有机物测定的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24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24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丙酮、异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苯、六甲基二硅氧烷、3-戊酮、正庚烷、甲苯、环戊酮、乳酸乙酯、乙酸丁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苯、对/间二甲苯、2-庚酮、苯乙烯、邻二甲苯、苯甲醚、苯甲醛、1-癸烯、2-壬酮、1-十二烯。其他挥发性有机物经过验证后也可使用本方法。
当采样体积为300ml时,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0.001~~0.01mg/m3,测定下限为0.004~0.04mg/m。详见附录A。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639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HJ732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气袋法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采样穿透sampling penetration1
串联两支吸附管采样,若后边一支吸附管的分析结果超过前、后两支和的10%,则认为已经发生采样穿透
穿透体积penetrationvolume
当恒定浓度的分析物质穿过吸附剂时,在吸附剂的后端能检出分析物质浓度的5%时进入吸附剂空气的总体积。
安全采样体积safesamplingvolume2/3的穿透体积定义为安全采样体积。4方法原理
使用填充了合适吸附剂的吸附管直接采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或先用气袋采集然后再将气袋中的气体采集到固体吸附管中),将吸附管置于热脱附仪中进行二级热脱附,脱附气体经气相色谱分离后用质谱检测,根据保留时间、质谱图或特征离子定性,内标法或外标法定量
5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5.1甲醇:农残级或者等效级
5.2内标溶液:P=2000μg/ml或2500μg/ml,市售有证内标溶液(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专用)。5.34-溴氟苯(BFB):P=50μg/ml。用于GC-MS性能检验。取适量色谱纯的4-溴氟苯(BFB)配制于一定体积的甲醇(5.1)中。
5.4标准物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标准物质可以使用气体标准,也可以使用液体标准。5.4.1气体标准
使用高压罐储存的气体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标准且在有效2
期内使用。标准气体的稀释建议使用动态稀释方法5.4.2液体标准贮备溶液:p=1000μg/ml。购买色谱纯的目标化合物,取一定体积用甲醇(5.1)稀释,配制成1000μug/ml的标准贮备液。也可购买市售有证混合标准溶液,浓度为2000μg/ml。5.5替代物标准溶液:P=2000μg/ml或2500μg/ml,市售有证替代物标准溶液(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专用)。也可选择目标化合物中色谱纯氛代物用甲醇(5.1)配制。5.6吸附剂:TenaxGR(比表面积35m2/g),CarbopackB(比表面积100m?/g),CarbopackC(比表面积10m2/g),Carboxen1000(比表面积1200m2/g),或其他等效吸附剂如国产GDX-502(比表面积170m2/g)、GDX-201(比表面积510m2/g)、GDX-101(比表面积330m2/g)等。常用的吸附剂的粒径一般为60~80目。5.7吸附管:不锈钢材质,内径5mm组合1吸附管,内装TenaxGR、CarbopackB,长度分别为30、25mm。组合2吸附管,内装CarbopackB、Carboxen1000,长度分别为30、10mm组合3吸附管,内装CarbopackC、CarbopackB、Carboxen1000,长度分别为13、2513mm。或使用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吸附管的使用与选择参见附录C。5.8氢气:纯度≥99.999%。
载气气路中应安装氧气和有机物过滤器。这些滤料应根据厂商说明定期更换5.9氮气:纯度≥99.999%。
6仪器和设备
6.1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具有分流/不分流进样口,能对载气进行电子压力控制,可程序升温。
6.2质谱仪:电子轰击(EI)电离源,一秒内能从35amu扫描至270amu,具NIST质谱图库、手动/自动调谐、数据采集、定量分析及谱库检索等功能6.3色谱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内径0.18mm、0.25mm、0.32mm,1.0μm膜厚,20~60m长的100%甲基聚硅氧烷毛细柱(色谱柱-1)或等效柱。6.4热脱附装置:能对吸附采样管进行二级热脱附,并将脱附气用载气带入气相色谱,脱附温度、脱附时间及流速可调,冷阱能实现快速升温。冷阱一般采用半导体制冷。热脱附装置与气相色谱相连部分和仪器内气体管路均应使用硅烷化不锈钢管,井至少能在50-150℃之3
间均匀加热。
6.5吸附管老化装置:最高温度应达到400℃以上,最大载气流量至少能达到100ml/min流量可调。
6.6无油采样泵:采样流量应能达到20~200ml/min,采样泵最好采用具有恒定质量流量控制的采样泵。
6.7校准流量计:能在5500ml/min能精确测定流量,流量精度2%;宜采用电子质量流量计。
6.8半导体制冷除湿装置或冰浴小型撞击式水分收集器:半导体致冷器(电流为3A,电压为12V,最大温差60℃),除湿器中气路部分的材质,采用不锈钢及聚四氟乙烯导管,除湿部件设计成可更换的组件:当样气流量<3L/min时入口样气温度<60℃(双路串联时<120℃),出口样气温度1.5~4.0℃。6.9微量注射器:1.0、5.0、10.0、25.0、50.0、100、250和500μl。6.10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7样品
7.1预调查和预监测
在测试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气前,应事先调查污染源信息,包括公司名称、原材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生产工艺、排气筒采样孔位置、总有机碳(或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等情况,及行业排放标准所列的常见有机污染物。预监测样品采集使用组合3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也可采用采样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预监测确定各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组分7.2吸附采样管的准备
老化后的吸附采样管两端立即用密封帽密封,放在气密性的密封袋或密封盒中保存。密封袋或密封盒存放于装有活性炭的盒子或干燥器中,4℃保存。必要时,采样前在老化好的吸附管中加入一定量(一般为校准曲线中间浓度)的替代物标准,加载方法参见8.2.2。7.3样品采集
7.3.1吸附管采样
按照HJ/T397中使用吸附管采样系统(如图1)采样要求,进行样品采集。对于使用多层吸附剂的吸附采样管,吸附采样管气体入口端应为弱吸附剂(比表面积小),出口端为强吸附剂(比表面积大)。对于外径为6mm的不锈钢吸附采样管,推荐的采样流量为20~50ml/min。每个样品至少采气300ml,组合1吸附采样管如果监测C6以上挥发性有机物则样品采气量可达2L。废气温度较高,含湿量大于2%,目标化合物的安全采样体积不能满足样品采气300ml,影响吸附采样管的吸附效率时,应将吸附采样管冷却(0-5℃)采样。
采样穿透试验样品采集:在吸附采样管后串联一根吸附采样管,同时采样。每批样品应至少采集一根串联吸附采样管,用于监视采样是否穿透。注1:组合2、3吸附采样管的主要干扰物是水蒸气。如果存在水蒸气干扰,可在吸附采样管前加一个冰水浴小型撞击式水分收集器或半导体制冷除湿装置。水分收集器中的水应同时用HJ639分析,含量计入到样品中。
1-排气管道:2-玻璃棉过滤头:3-采样枪:4-三通阀:5-旁路吸附管:6-温度计:7-压力表:8-吸附管;9-干燥器:10-恒流控制器:11-抽气泵图1废气采样系统
7.3.2气袋-吸附管采样
参照HJ732进行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气袋采样,气袋采用3升聚氟乙烯(Tedlar)袋,采气2升左右。8小时内将气袋与吸附采样管连接,用样品采集装置(6.6)以50ml/min流量,至少采气150ml。5
7.4全程序空白采样
将密封保存的吸附采样管带到采样现场,同样品吸附管同时打开封帽接触现场环境空气,采样时全程序空白吸附管关闭封帽,采样结束时同样品吸附管接触环境空气,同时关闭封帽,按与样品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处理和测定,用于检查从样品采集到分析全过程是否受到污染。
7.5样品保存
吸附采样管采样后,立即用密封帽将采样管两端密封,4℃避光保存,7日内分析。8分析步骤
8.1仪器分析参考条件
8.1.1热脱附仪参考条件
吸附管初始温度:室温:聚焦冷阱初始温度:室温:干吹流量:30ml/min;干吹时间:2min;吸附管脱附温度:270℃;吸附采样管脱附时间:3min;脱附流量:30ml/min:聚焦冷阱温度:-3℃;聚焦冷脱附温度:300℃;冷阱脱附时间:3min;传输线温度:120℃。通用型冷肼,填料为石墨化碳黑。吸附管脱附温度和脱附时间等条件根据目标化合物特性和吸附管类型不同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或者水分含量高,应根据需要设置分流比。注2:目标化合物100-1000ng,分流比30.4:1设置:吸附采样管初始温度:室温;聚焦冷阱初始温度:室温;干吹流量:48ml/min;干吹时间:1min;组合1吸附采样管脱附温度:270℃:吸附采样管脱附时间:5min;一级聚焦冷阱流量:30ml/min,一级分流流量18ml/min;聚焦冷阱温度:-3℃:二级聚焦冷阱脱附温度:300℃:冷阱脱附时间:3min;二级分流流量:18ml/min,柱流量:1ml/min;传输线温度120℃。
8.1.2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仪参考条件进样口温度:200℃;柱流量(恒流模式):1.5ml/min;升温程序:初始温度35℃,保持5min,以6℃/min的速度升温至140℃,以15℃/min的速度升至220℃,在220℃保持3min。
8.1.3质谱仪
8.1.3.1质谱仪参考条件
扫描方式:全扫描扫描范围:33~180amu(0~6min),33~270amu6min~结束)离子化能量:70eV:传输线温度:230℃,其余参数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定。为提高分析灵敏度,可以使用选择离子扫描方式进行分析,特征离子选择参照附表A-1。8.1.3.2质谱性能检查
在空白吸附管中加入4-溴氟苯(BFB)50ng(6.3),参照8.1仪器条件进行TD-GCMS分析,得到的BFB质谱图各离子丰度应该满足表1的规定,否则需对质谱仪的参数进行调整或者考虑清洗离子源等,以满足表1的要求。表1BFB进行质谱调谐时各离子的峰及强度质量数
8.2校准
相对强度
质量数95的8.0%-40.0%
质量数95的8.0%-40.0%
基峰,100%
质量数95的5.0%-9.0%
<质量数174的2.0%
8.2.1校准系列配制
质量数wwW.bzxz.Net
相对强度
质量数95的50.0%-120%
质量数174的4.0%-9.0%
质量数174的93.0%-101%
质量数176的5.0%-9.0%
用微量注射器分别移取25.0、50.0、100、250、500μl标准贮备溶液(5.4.2)至5ml容量瓶,用甲醇稀释定容至标线,配制成浓度梯度为5.00、10.0、20.0、50.0、100μg/ml的混合标准溶液。
注3: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也可配制高浓度校准系列100、400、600、800、1000μg/ml,此时内标加入量定为500ng(校准曲线最高浓度的一半),分析时热脱附仪应设置分流比,推荐分流比为30:1。8.2.2标样加载
将老化好的吸附管装到热脱附标样加载平台上(注意吸附管进气端朝向注射器),用微量注射器取1.0μl混标溶液(8.2.1)注入空白吸附管,同时在吸附管中加入1.0μl50μg/ml内标使用液(用5.2稀释),用50ml/min的Nz吹扫吸附管2min,迅速取下吸附管,用密封帽将吸附管两端密封,得到含量为5.00、10.0、20.0、50.0、100ng的校准系列吸附管,每根吸附管的内标含量均为50ng。
注4:如果没有标样加载平台,可用如下方式进行标样加载:将老化好的吸附管连接于气相色谱仪的7
填充柱进样口,设定进样口温度为50℃,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注射1.0叫l混标溶液(8.2.1)和内标使用液(用5.2稀释),用50ml/min的流量通载气2min,迅速取下吸附管,用密封帽将吸附管两端密封,得到校准系列吸附管。
8.2.3校准曲线绘制
将校准曲线系列吸附管放进热脱附仪,按照仪器参考条件(8.1),依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分析测定,根据目标物/内标物质量比和目标物/内标物特征质量离子峰面积(或峰高)比,用最小二乘法或者相对响应因子绘制校准曲线,8.3样品分析
参照标样加载步骤(8.2.2),在采好样品的吸附管中加入内标物50ng(高浓度曲线则加入内标500ng),按照仪器参考条件(8.1),对样品进行TD-GCMS分析。8.3.1定性分析
以保留时间和质谱图比较进行定性。8.3.2定量分析
根据内标校准曲线法(液体标准线性相关系数一般应达到0.995)或曲线各点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均值(RRF相对标准偏差RSD≤30%,相对响应因子≥0.010)计算目标组分的含量。8.4全程序空白试验
按与样品分析相同的操作步骤分析全程序空白样品。9结果计算与表示
9.1目标化合物浓度的计算
式中:Pi
一气体中VOCs目标化合物的浓度,mg/m;mi样品中第i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ng;Vnd—标准状态下(0℃,101.325kPa)干采气体积,ml。9.2使用内标物进行定量时相对响应因子(RRF)和平均相对响应因子(RRF)的计算目标化合物i的相对响应因子RRF的计算。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