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内容
ICS13.020.10
备案号:36286-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SH/T50002011
石油化工生产企业CO,排放量计算方法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 emissions in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2011-12-20发布
2012-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SH/T5000—2011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宪玲、李希宏、翟齐、詹鲲、安福、闵剑、季清。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SH/T5000-2011
石油化工生产企业是高耗能企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之一。为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促进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计算与监测等基础研究工作。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石油化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遵循IS014064-1-2006《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报告规范及指南》的基本原则与规范,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特点,确立了具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以推动石油化工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的一致化和标准化。Ⅱ
1范围
石油化工生产企业CO,排放量计算方法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化工生产企业CO,排放量计算方法。SH/T5000—2011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生产全过程和各个工艺过程中直接和能源间接CO,排放量计算。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3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CB/T476煤中碳和氢含量测定方法GB/T384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
SH/T0656石油产品及润滑剂中碳、氢、氮测定法(元素分析仪法)IS014064-1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报告规范及指南(Creenhouse gases—Part I: 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at the organization level for quan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removals)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
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
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是空气的常规组成部分,也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虽然不直接损害人体健康,但是可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层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辐射,属于温室气体,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全球变暖。3.2
直接co,排放directco,emission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固定排放源和移动排放源的CO,排放。主要指石油化工正常生产过程中向大气的CO,排放,暂不考虑各类泄漏排放和事故状态下排放,也不包括企业人员因公出差、组织购买原材料等造成的其他间接排放。
能源间接Co,排放indirectCo,emissionrelatedtoenergy企业生产所消耗的外部电力、热或蒸汽的生产而造成的CO,排放,不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3.4
低位热值lowerheatingvalue
低位热值是指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中的水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SH/T5000—2011
绝对排放量absoluteemissian
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在
小简内加工
原料或生产化工产品所产生的Q排放数量。3.6
单位排放量intonsity hasen
石油化工生产企
排放因子
emission
股间内加工单位原料或生产单位产品所产生的CO,排放量。ionfactors
对某特定排放源,
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每单位排放源的排放量。比如!各种燃料燃烧的排放因子。
营运边界operational boundaries企业计算0
非放量时
设定的生产边界和计算范围
排放量计算的基本原则
相关性
有保!
生产企业CO,排放量计算的基本原则与TSO14064-1相一致。计算采用的基础数据应基际统计、分析或测算数据,以月平均或年平均消耗和产出为基准,不采用标定数据。不
排放因子或其他相关参数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计算。排放量计算清单恰当反映石油化工生产企业CO排放情况,定减排计划等不同需求
以满足生产企业统计、管理、
位生产经营范围内CO,排放源进行报告,包括直接排放和能源间接排放。特殊工艺过程和
况应给子说明。
进行营运边界设定、数据收集、计算和报生透明性
对任何相关因素的变化要说明。具有明确的数据收集方法和计算过程,并对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兑明4.6准确性
确保尽量对生
5CO,排放量计算方法
5.1计算范围
O.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尽可能减少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石油化工生产企业CO,排放量计算范围:从石油化工生产原料进厂起到最终产品出厂,厂区内部车2
SH/T50002011
辆运输、后勤、生产管理等导致的排放也考虑在内,但是不包括油品输送与销售系统产生的排放。SS
5.2直接CO,排放量计算方法
排放量计算
固定和移动燃烧C
对于营运边界的店定和移动燃烧排放源,采用物料平衡的方法计算燃烧排放源的CO,直接排放量,即以燃料用量
成COz:对于浓体
碳公量分析数据为基础,一般情况下可假定气体燃料中的碳00%完全燃烧变固体燃料,
值和对应的Co,排放因
推荐碳转化率为98.5%。若已知燃料热值,算。
也可以根括不同燃料的热
宜采用月平均或年平均生产消耗以及相关测算、测定数据进行计算与江总。其中燃煤与石油产品476、SH/T0656,热值测定分别采用CB/T213、GBT384。看缺乏实测碳含量测定
用GB/T
可分别采
数据,可
参考附录
两种计算后法如下。
按照统
算燃烧
计算么
中的有美数据。
期内实际的燃料消耗以及该然料的实测碳含量加权平均值(或默认碳含量)为基准计,排放量。其中燃料消耗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采用燃料平衡或容器测量的结果。基本ZCE,=E(FO.×CR×CF.*44/12)
计期内某一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排放,单位为吨(t):计期内该种燃料的用量,单位为吨()种燃料燃烧的碳转化率,%
种燃料的碳含量,%(质量分
炭原于的相对原子质量,其他公式不再重复说明。别为CO,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
非放因子进行计算的公式如下:同燃料的热值和对应的CO,排
ZCE-EFO.x
HV×1000)×EF/1000
生的0排放,单位为吨(1);
期内某种燃料燃烧所产生
期内该种燃料的用量
单位为吨(:
为兆焦每千克或兆焦每标立米(MI/kg或MyNm);料的低位热值,单位
种燃科的CO2排放因子,
为千克Co每光焦(kgCO./MJ)。EF
不同燃料的低位热值以及对应的排放因子参考值见附录A表A.1。5.2.2工艺过程CO,排放量计算
石油化工生产营
据计算工艺过程CO,排放量
些工艺过程会直接产生CO,排放源应根据特定的工艺参数或测量数纯婚
催化剂烧焦CO,排放
催化剂烧焦再生、制氢装置、
二醇生产等
5.2.2.2.1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催化剂,某些工艺生产过程的催化剂会出现结焦,典型的工艺过程包括: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各需要进行催化剂烧焦以保持催化剂活性和工艺运转。类加氢工艺等。其中催化裂化工艺需要对催化剂进行连续再生过程,CO,排放量非常显著;催化重整和3
SH/T5000-2011
加氢催化剂再生存在间歌性特点,而且大多数加氢催化剂采用器外再生(不在运营范围内产生CO排放),催化剂再生产生的CO,排放量要小得多,可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5.2.2.2.2对于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烧焦CO,排放,本标准给出以下两种以燃烧焦炭为基础的公式进行计算(宜采用计算方法a):
a)采用统计期内的实际焦炭燃烧数量进行计算,并假设焦炭完全燃烧为CO2,计算公式如下:EPE,=Z(CC,×CF,×44/12)
式中:
-统计期内第i套催化装置烧焦产生的CO,排放,单位为吨();CC
统计期内第套催化裂化装置的烧焦量,单位为吨(t);一统计期内第套催化装置燃烧焦炭中的碳含量测算值,%(质量分数)。CF
b)以鼓风机实际风量和废气浓度为基础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EPE,=Z((AR +SOR)×(FcO, +Fco),×44/22.4/1000)式中:
PE—一统计期内第i套催化装置烧焦所产生的CO,排放,单位为吨(t);AR一统计期内第i套催化装置的空气流量,单位为标立方米(Nm):SOR一统计期内第i套催化装置的补氧流量,单位为标立方米(Nm):Fco和Fco
统计期内第套催化装置再生器出口废气中的CO,和CO浓度,%(体积分数);从摩尔体积转换为质量的系数,单位为标立方米/千摩尔(Nm/kmol)。+(3)
5.2.2.2.3对于催化重整、催化加氢装置催化剂烧焦再生CO,排放,本标准推荐以催化剂计量燃烧的基本原理进行计算。即:采用统计期内的待生催化剂数量及其碳含量、再生催化剂碳含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ERE=E(CO×(IC -RC)×44/12)
式中:
统计期内第i套装置催化剂再生CO,排放,单位为吨():统计期内第i套装置待生催化剂数量,单位为吨(t);-统计期内第i套装置待生催化剂上的碳含量测量值,%(质量分数);IC,
一统计期内第i套装置再生催化剂上的碳含量测量值,%(质量分数)。5.2.2.3
制氢工艺CO,排放
(5)
石油炼制生产过程中的氢气耗量较大,制氢工艺CO,排放量非常显著,产出的CO,纯度很高,除有的制成CO,产品外,多数直接排到大气中。制氢装置CO,排放量取决于制氢原料中的碳氢比例以及制氢工艺,大多数情况下,装置采用蒸汽转化工艺以天然气、炼厂干气为原料(有些工厂采用部分石脑油),个别生产企业制氢装置采用煤(焦)气化工艺制氢。对采用蒸汽转化工艺的制氢装置,可采用基于实际进料数量和原料碳含量的物料平衡法计算工艺CO,排放量,若碳含量未知,可根据原料组成进行估算,即:EHE,=Z(HQ.×HF×44/12)
式中:
统计期内,第i套制氢装置工艺产生的CO,排放,单位为吨(t);一统计期内,第套制氢装置的原料用量,单位为吨(t);HQ:
HF一统计期内,第i套制氢装置原料的碳含量,%(质量分数)。 (6)
对采用煤(焦)为原料的制氢装置,应按照物料平衡方法从原料碳总量中扣除气化炉渣的碳总量,4
然后再进行计算。
SH/T5000—2011
对采用天然气为原料的蒸汽转化制氢装置,也可采用基于制氢化学反应式的简便计算方法。即:由给定天然气原料组分得出的简化CO,排放因子进行估算,简化的CO,排放因子:4.7361CO,/万Nm2氢气产品。对原料成分与天然气组成差别不大的大多数炼油厂来说都可使用这种简便方法。注1:制氢装置所对应的工艺CO,排放不包括与该装置相关的工艺加热排放。若实际操作中部分制氢原料未完全参与反应而转化为低热值燃料用于工艺炉加热,可根据数据统计情况采用燃料燃烧排放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但是排放量要计人制氢装置工艺排放。
注2:制氢工艺CO,排放量统计不包括CO,制成产品的数量,对于外售CO,数量应予以扣除。5.2.2.4乙二醇生产工艺CO,排放石油化工生产涉及的产品领域比较广泛,生产过程中的主要CO,排放源仍来自燃料燃烧,个别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会产生一些工艺CO,排放。其中以乙烯为原料氧化生产乙二醇工艺过程中,乙烯氧化生产环氧乙烷单元会产生工艺CO,排放,计算公式如下:ZGE,=Z((GF×EC-AF,×AC) ×44/12)式中:
GE一统计期内,第i套乙二醇装置工艺产生的CO排放,单位为吨(U);CF一统计期内,第i套乙二醇装置乙烯原料用量,单位为吨(t);EC一统计期内,第i套乙二醇装置乙烯原料的碳含量,%(质量分数);AF一统计期内,第i套乙二醇装置的当量环氧乙烷产品产量,单位为吨(U);一统计期内,第i套乙二醇装置环氧乙烷的碳含量,%(质量分数)。AC
5.3能源间接CO,排放量计算方法5.3.1概述
石油化工生产企业间接CO2排放主要是指企业外购的电、蒸汽、热所对应的CO,排放。为全面反映企业CO,排放情况,需要对能源间接排放进行统计与计算。5.3.2外购蒸汽、电对应的间接CO,排放量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外购蒸汽和/或电力所对应的CO,排放,可根据实际消耗量和相应的排放因子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IE=BQXEF/1000
式中:
IE一一统计期内,外购蒸汽或电力对应的间接排放,单位为吨(t);BQ—一统计期内,外购蒸汽或电力的数量,单位为CJ或kW·h;EF——外购蒸汽或电力对应的排放因子,单位为kgCO,/kW·h或kgCO/CJ。:(8)
外购蒸汽、电力CO排放因子按各年度国家公布的数据为准。其中: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参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企业自备热电站供热CO,平均排放因子暂时参照石化企业自备电站测算平均值,详见附录A表A1。
企业外购热对应的间接排放则根据其热值换算为标准煤数量,再采用标煤排放因子计算排放量。5.3.3间接排放的抵扣
对于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往外部输出的余能可根据上述排放因子换算出对应的CO,排放量,并从间接排放总量中予以扣除。余能输出包括输出蒸汽、电力和热。间接排放抵扣计算通式如下:5
SH/T5000-2011
CO,间接排放总量=外购电CO,排放量+外购蒸汽CO,排放量+外购热CO,排放量-输出电对PRES
应的CO,排放量一输出蒸汽对应的C排放量一输出热对应的CO,排欣量CO,排放总量计算
CO,排放总量=
编制计算报
能源间接排放=燃烧排放+工艺排放一能源间接排放石油化大生产企业cO2排放量计算报告编制应满足相关性、完整性、本原则,
相关分析
清楚地设定营运边界,指明具体的统计期,列出不同的排放源税明
企业CO,邦
告应包括:统期内
透明性和准确性的基
计算排放数量并进行汇总、
度)的总排放量、直接CO,排
非放量以及单位产品或加工量的单位排放量,也可以根据要求对上述内容做相应调整。放量、
燃料种类
标准煤
燃料油
AOWEHO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各种燃料的低位热值及对应的CO,排放因子低应热值/(MJ/kg)
38.931MJ/Nm
14.636~16.726MI/Nm
18.003Ml/Nm
CO,排放因子/(kg/MJ)
0.86kg./kWh
150kg/cl
SH/T5000-2011
碳含量/(g/MJ)
热值数据参考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各种燃料的排放因子和碳含量数据参考国家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5”和改革委员会计算电网排放因
子采用的数据(手自PCC
共电和企业自备电站供热Co
备电站统计与计算数据
报告)。
于分别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数据以及石化生产全业自排放因
SH/T5000—2011
B.1企业概况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计算方法应用范例
某炼厂一次加工能力为300万Va,为燃料型炼厂。主要加工装置包括: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催化重整、气体分馏、柴油加氢、硫磺回收、制氢装置等。统计年度炼厂原油加工量为255.2万t,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催化裂化焦炭烧焦产生的COz;制氢装置工艺排放的CO,;锅炉、加热炉烧燃料气、燃料油产生的CO2:火炬气燃烧产生的CO2;外购电力对应的间接排放等。
B.2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及结果
根据本标准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测算,各排放源的测算基础数据来自企业月度统计报告(见表B.1)。
表B.1某炼厂某年度生产过程基本数据月份
原油加工
214030
181212
236827
224929
200829
207947
210675
203562
204917
225647
206321
235264
燃烧排放
催化烧焦
燃料气用
燃料油用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放火炬量/t
氢气产量/
外购电力/
10478820
9746880
10800240
11005500
10858980
10326260
11615340
13040280
11099920
11363220
11224620
11742720
该炼厂燃烧排放涉及的燃料种类为:燃料气、燃料油、火炬气。由于缺乏实测碳含量数据,主要采用不同燃料的默认排放因子进行计算(5.2.1中公式2)。1月份消耗燃料气5367t、燃料油1164t、火炬气303t;由表A.1数据计算燃料油及炼厂干气的C0,排放因子分别为3.157tCO,/t燃料油、2.220tCO,/t炼厂干气,燃料气和火炬气采用炼厂干气数据。分别相乘并对排放量进行加和得11914.740+3674.748+672.660=16262.148(t)。B.2.2催化剂烧焦排放
催化剂烧焦排放采用焦炭燃烧量以及碳含量进行计算【5.2.2.2.2中公式(3)],焦炭的碳含量根8
据企业实测取值为0.96。
1月份催化剂烧焦数量统计数据为7630t,对应的排放量计算如下7630x0.96×44/12=26857.60(t)B.2.3
制氢装置工艺排放
SH/T5000—2011
该炼厂制氢装置规模为2万Nm/h,主要采用天然气与部分炼厂干气做制氢原料。制氢原料组成与天然气较为相近,示例采用标准推荐的简化排放因子进行计算。1月份氢气产量为1300万Nm2左右,采用简化排放因子4.736tCO,/万NmH进行测算:1300×4.736=6156.800(t)
B.2.4能源间接排放
根据企业月度外购电的数量以及国内平均单位电力排放因子0.86kgCO,/kW·h进行测算。1月份外购电力10478820kW·h,间接排放量为:10478820×0.86/1000=9011.7852()B.2.5结果汇总
根据不同排放源对应的计算方法,对月度排放量分别进行测算,并对年度排放进行汇总(见表B.2)。
某炼厂CO,排放计算结果汇总
年度汇总
燃烧排放
171433
注:表中数据已修约为整数。
制氢排放
烧焦排放
339187
间接排放
114640
单位:t
总排放量
696774
结果表明:该炼厂某年度石化生产过程CO,排放量总计为696774t,直接排放量为582134t,按原油加工量255.2万a计,其单位原油加工量CO,总排放系数为:0.27tCO,/t原油:直接排放系数为0.23tCO,/原油。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