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轻工行业标准(QB) > QB/T 2488-2000 化妆品用芦荟制品
QB/T 2488-200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B/T 2488-2000

中文名称:化妆品用芦荟制品

标准类别:轻工行业标准(QB)

英文名称: Aloe vera products for cosmetic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2000-09-08

实施日期:2001-02-01

作废日期:2007-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530256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日用化工品>>Y42化妆品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QB/T 2488-2006代替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18.0 元

出版日期:2001-02-01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QB/T 2488-2000 化妆品用芦荟制品 QB/T2488-200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QB/T2488-2000
本标准参考了90年代末国际芦荟科学协会(IASC)的芦荟制品标准、国际上著名芦荟制品生产厂家(如:美国的Aloecorp公司)的芦荟制品标准,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多年对芦荟制品的分析、研究基础上起草、制定的。本标准由国家轻工业局行业管理司提出。本标准由轻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国家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轻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小华、杜海燕、诸淑琴、徐日恭、焦玉英。250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化妆品用芦荟制品
QB/T 2488—2000
本标准规定了化妆品用芦荟制品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化妆品用芦荟制品。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2828--19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 2829—1987
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生产过程稳定性的检查)GB/T 7917. 1—1987
GB/T 7917. 2--1987
GB/T 7917. 3-1987
GB/T 7918.2—1987
GB/T 7918. 3--1987
GB/T 7918. 4—1987
GB/T 7918. 5---1987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芦荟凝胶制品
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汞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碑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铅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细菌总数测定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
粪大肠菌群
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
去绿脓杆菌
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
芦荟叶子剥去外皮的薄壁组织,经加工制得的液状产品。3.2全叶芦荟制品
芦荟叶子经加工制得的液状产品。3.3脱色芦荟制品
经脱色处理的芦荟凝胶制品或全叶芦荟制品。3.4浓缩芦芸制品
除去部分水分,按一定比例浓缩的芦荟制品。按2·1进行浓缩的芦荟制品,称为芦荟凝胶2:1浓缩液(或全叶芦荟2:1浓缩汁),以此类推。未浓缩的芦荟制品,称为芦荟凝胶1:1原液(或全叶芦芸1:1原汁)。浓缩的芦荟制品经稀释补充原有水分后具有芦荟凝胶1:1原液(或全叶芦荟1:1原汁)应有的特征。
3.5喷雾干燥粉
不含填充料的芦荟凝胶制品(或全叶芦芸制品)经喷雾干燥得到的粉状产品。经稀释补充原有水分国家轻工业局2000-09-08批准
TKAONKAca-
2001-02-01实施
QB/T 2488
后具有芦荟凝胶1:1原液(或全叶芦荟1:1原汁)应有的特征。3.6冷冻干燥粉
不含填充料的芦荟凝胶制品经冷冻干燥得到的粉状产品。经稀释补充原有水分后具有芦荟凝胶1:1原液应有的特征。
4产品分类
化妆品用芦荟制品分为两大类:芦荟凝胶制品类(不含芦荟叶外皮部分)、全叶芦荟制品类(包含芦荟叶外皮部分)。
4.1芦荟凝胶制品类
根据芦荟凝胶制品的形态、浓缩度等分为以下16类:a)芦荟凝胶1:1原液;
b)脱色芦荟凝胶1:1原液;
c)芦芸凝胶2:1浓缩液;
d)脱色芦荟凝胶2:1浓缩液
e)芦荟凝胶4:1浓缩液:
f)脱色芦荟凝胶4:1浓缩液;
g)芦荟凝胶10:1浓缩液;
h)脱色芦荟凝胶10:1浓缩液;i)芦荟凝胶20:1浓缩液;
j)脱色芦荟凝胶20:1浓缩液;k)芦荟凝胶40:1浓缩液;
1)脱色芦荟凝胶40:1浓缩液1
m)芦荟凝胶200:1喷雾干燥粉;n)脱色芦荟凝胶200:1喷雾干燥粉;p)芦荟凝胶200:1冷冻干燥粉;q)脱色芦荟凝胶200:1冷冻干燥粉。4.2全叶芦荟制品类
根据全叶芦蒸制品的形态、浓缩度等分为以下14类:a)全叶芦荟1:1原汁;
b)脱色全叶芦荟1:1原汁;
c)全叶芦荟2:1浓缩汁;
d)脱色全叶芦荟2:1浓缩汁;
e)全叶芦荟4:1浓缩汁;
f)脱色全叶芦荟4:1浓缩汁;
g)全叶芦荟10:1浓缩汁;
h)脱色全叶芦荟10:1浓缩汁;i)全叶芦荟20:1浓缩汁;
j)脱色全叶芦荟20:1浓缩汁;k)全叶芦荟40:1浓缩汁;
1)脱色全叶芦芸40:1浓缩汁;m)全叶芦荟100:1喷雾干燥粉;n)脱色全叶芦荟100:1喷雾干燥粉。252
5技术要求
5.1感官指标
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表8的规定。QB/T 2488-
表11:1芦荟制品感官指标
色泽稳定性
(50%水溶液)
色泽稳定性
(50%水溶液)
(25%水溶液)
色泽稳定性
(25%水溶液)
(10%水溶液)
色泽稳定性
(10%水溶液)
未脱色
黄色液体
凝胶类制品
无色液体
未脱色
全叶类制品
黄绿色液体
芦荟植物味(不得有异味)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6h,应不变色或轻微变色表22:1浓缩芦荟制品感官指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黄色液体
无色液体
全叶类制品
未脱色
黄绿色液体
芦荟植物味(不得有异味)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 6h,应不变色或轻微变色表34:1浓缩芦荟制品感官指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琥珀色液体
无色液体
全叶类制品
未脱色
琥珀色液体
芦荟桩物味(不得有异味)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 6h,应不变色或轻微变色表410:1浓缩芦荟制品感官指标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有微量沉淀的耽珀
色液体
灰白色液体
全叶类制品
未脱色
有微量沉淀的珑珀
色液体
芦芸植物味(不得有异味)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 6h,应不变色或轻微变色TriKAoNiKAca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灰白色液体
(5%水溶液)
色泽稳定性
(5%水溶液)
(2.5%水溶液)
色泽稳定性
(2.5%水溶液)
QB/T 2488-
表520:1浓缩芦荟制品感官指标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有微量沉淀的黄棕
色粘稠液体
淡黄色粘稠液体
未脱色
全叶类制品
有微量沉淀的棕黄
色粘稠液体
芦荟植物味(不得有异味)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6h,应不变色或轻微变色表640:1浓缩芦荟制品感官指标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有微量沉淀的黄棕
色粘稠液体
淡黄色粘稠液体
淡黄色粘稠液体
全叶类制品
未脱色
有微量沉淀的棕黄
色粘稠液体
芦荟植物味(不得有异味)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6h,应不变色或轻微变色表7
(1%水溶液)
色泽稳定性
(1%水溶液)
100:1全叶喷雾干燥粉芦荟制品感官指标指
未脱色
棕色粉末
芦荟植物味(不得有异味)
淡黄色粘稠液体
淡黄色粉末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 6h,应不变色或轻微变色3200:1凝胶干燥粉芦芸制品感官指标表8
(0.5%水溶液)
色泽稳定性
(0.5%水溶液)
5.2理化指标
喷雾干燥粉制品
未脱色
棕色粉末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9~表16的规定。254
灰白色粉末
冷冻干爆粉制品
未脱色
棕色细粉
芦荟植物味(不得有异味)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 6h,应不变色或轻微变色脱色
灰白色细粉
吸光度(400mm)
相对密度
总固形物,%
多糖,mg/L
吸光度(400nm,50%水溶液)
pH(50%水溶液)
相对密度
总固形物、%
钙,mg/l
镁,mg/L
多糖,mg/L
吸光度(400nm.25%水溶液)
pH(25%水溶液)
相对密度
总固形物、%
钙+mg/L
镁,mg/L
多糖.mg/L
QB/T 2488--2000
表91:1芦荟制品理化指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未脱色
3.5~4.7
1. 000~1. 008
9. 82 X 10~ 4. 48 ×102
2. 34 X10~1. 18 X102
≥6.00×102
表102:1浓缩芦荟制品理化指标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全叶类制品
4. 48×102 ~1. 02×103
3. 30 ×10~2. 30 ×102
≥3. 00× 102
全叶类制品
未脱色
1. 000~~1. 009
1. 96 × 102 ~8. 96 ×102
4. 68X10~2. 36X102
≥1.20×103
表114:1浓缩芦荟制品理化指标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8. 96 X 102 ~2. 04 X103
6. 60×10~4. 60×102
≥6.00×102
全叶类制品
未脱色
1. 001~1. 011
3. 93× 103 ~ 1. 79 × 103
9. 36×10~~4. 72×103
≥2. 40×103
TTi KAoNni KAca-
1. 79×103~4. 08X103
1. 32×102~ 9. 20×102
≥1.20×103
吸光度(400nm,10%水溶液)
pH(10%水溶液)
相对密度
总固形物,%
镁,mg/l
多糖,mg/L
吸光度(400nm,5%水溶液)
pH(5%水溶液)
相对密度
总固形物、%
镁,mg/L
多糖.mg/L
吸光度(400nm,2.5%水溶液)
PH(2.5%水溶液)
相对密度
总固形物.%
钙.mg/l.
多糖,mg/L
QB/T2488-2000
表1210:1浓缩芦荟制品理化指标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未脱色
1. 002~1. 022
9.82×102~4.48×103
2. 34X102 ~1. 18X103
≥6.00×103
20:1浓缩芦荟制品理化指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全叶类制品
4. 48×103 ~1. 02× 10
3. 30×102 ~ 2. 30 × 103
≥3.00×103
全叶类制品
未脱色
1.004~1. 028
1. 96×103 ~8. 96×103
4. 68 X102 ~ 2. 36 ×103
≥1.20×104
表1440:1浓缩芦荟制品理化指标指
凝胶类制品
未脱色
8. 96 X 103 ~ 2. 04 X 101
6. 60X102 ~ 4. 60 X103
≥6.00×103
全叶类制品
未脱色
1.010~1.050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3. 93X103~1. 79 ×104
9. 36X103-4. 72×103
≥2.40×10+
1. 79 ×10*~4. 08 ×10
1. 32× 103 ~ 9. 20 ×103
≥1.20×104
吸光度(400nm,1%水溶液)
pH(1%水溶液)
水分,%
钙.mg/kg
镁.mg/kg
多糖,mg/kg
QB/T2488-2000
表15100:1全叶喷雾干燥粉芦荟制品理化指标指
未脱色
4. 48× 10 -1. 02 × 105
3. 30 ×103 ~~2. 30 × 101
≥3.00×104
200:1凝胶干燥粉芦荟制品理化指标表16
喷雾干燥粉制品
未脱色
吸光度(400nm,0.5%水溶液)
pH(0.5%水溶液)
水分,%
钙.mg/kg
镁,mg/kg
多糖,mg/kg
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应符合表17的规定。
铅,mg/L或mg/kg
汞.mg/L 或 mg/kg
碑,mg/L 或mg/kg
细菌总数,个/mL或个/g
粪大肠菌群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试验方法
冷冻干燥粉制品
未脱色
1. 96×104~8. 96×104
4. 68X103~2. 36X104
≥1.20×10s
表17芦荟制品卫生指标
不得检出(每克或每毫升芦荟制品)不得检出(每克或每熹升芦荟制品)不得检出(每克每膏升芦荟制品)5.0
本试验所用水,未注明其他要求时,系指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未指明溶液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所用试剂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分析纯,试验方法中的试剂未指明具体浓度时,均指市售试剂的浓度。6.1外观
TiKAoNniKAca
QB/T 2488—2000
取试样置于白色衬物上,在非直射阳光条件下,用肉眼观察。6.2气味
称取相当于50g(精确至0.1g)1:1原液(或1:1原汁)浓度的芦芸试样,用水稀释至芦荟制品色泽稳定性指标规定的相应浓度。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在室温下,凭觉检查。6.3色泽稳定性
6.3.1仪器
a)配有石英玻璃盖的培养皿:98cm;b)具塞比色營:25ml;
c)紫外线灯:20W。
6.3.2试液的制备
称取相当于50g(精确至0.1g)1:1原液(或1:1原汁)浓度的芦荟试样,用水稀释至芦荟制品色泽稳定性指标规定的相应浓度。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将该试液分作两份待用。6.3.3操作
将一份试液(6.3.2)装人具塞比色管中,用作参比。将另一份试液(6.3.2)放人培养血中。将培养血放在紫外线灯下,盖上石英玻璃盖,距离30cm垂直照射6h。然后,将试液转移至具塞比色管中,置于白色衬物上,在非直射阳光条件下,与参比进行比较。6.4吸光度
6.4.1仪器
分光光度计。
6.4.2试液的制备
称取相当于50g(精确至0.001g)1:1原液(或1:1原汁)浓度的芦荟试样,用水稀释至芦芸制品吸光度指标规定的相应浓度。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待用。6.4.3分析步骤
用1cm比色血,以去离子水调零,在400nm波长处测定试液(6.4.2)的吸光度。6.5 pH
6.5.1试剂
a)煮沸冷却后的去离子水,不含二氧化碳,并防止吸收二氧化碳,b)从常用的缓冲溶液中选取两种以校准pH 计。它们的pH 应尽可能接近试样溶液预期的值。缓冲溶液用水(6.5.1a)配制。
6.5.2仪器
a)pH计,包括温度补偿系统,精度士0.02pH;b)复合电极或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6.5.3试液的制备
称取相当于250g(精确至0.1g)1,1原液(或1:1原汁)浓度的芦兹试样,用水(6.5.1a)稀释至芦荟制品pH指标规定的相应浓度。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冷却至(25士1)C或室温,待用(若有不溶物,过滤后待用)。
6.5.4分析步骤
6.5.4.1校准
按仪器的出厂说明书,校准pH计,使用选择的两个标准缓冲溶液在所规定的温度下校准,或在温度补偿系统下进行校准。
6.5.4.2测定
电极、洗涤用水和标准缓冲溶液或试样溶液的温度应调至(25士1)C,彼此之间温度越接近越好,或者同时调节至室温状态下进行。258
QB/T 2488—2000
仪器校准好后,首先用水(6.5.1a)洗电极,然后再用试液(6.5.3)洗。在测量容器中加人足够体积的试液以使电极浸没,待至pH计的读数稳定1min,记录读数。另用1份新鲜试液,重复此操作。6.5.5分析结果的表述
如两次测定结果符合允许差时,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报告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6.5.6允许差
同一样品的两次测定值之差应不大于0.1pH单位。6.6总固形物
6.6.1仪器、设备
a)电热恒温干燥箱:温控范围30℃~100℃,误差士2℃;b)扁形称量瓶:d5cm;
c)干燥器:内盛无水氯化钙。
6.6.2分析步骤
6.6.2.1取洁净称量瓶,置于45℃60℃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加热6h,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环境温度,称量(精确至毫克),并重复干燥至恒重(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mg,即为恒重)。6.6.2.2将试样约6g加到已恒重的称量瓶中。称重(精确至毫克)后,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在45C~60C条件下烘24h。迅速将样品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移人干燥器中,冷却至环境温度,称重(精确至毫克)。在干燥器中放置2h后,重新称重。如果前后两次称量差值大于2mg,放入电热恒温于燥箱中继续烘6h,并重复上述自“迅速将样品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移入干燥器中”起依法操作,至前后两次称量差值小于2mg,即为恒重。
6.6.3分析结果的计算
试样中总固形物含量按式(1)计算,以百分数表示。Xi(%)=m2二mo ×100 ..
式中:X,—试样中总固形物含量;m。称量瓶的质量,g,
ml——称量瓶和样品的质量,g;m2—称量瓶和样品干燥后的质量,g。(1)
如两次测定结果符合允许差时,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报告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二位。
6.6.4允许差
同一样品的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两次测定平均值的5%。6.7水分
6.7.1仪器、设备
a)电热恒温于燥箱温控范围50℃~250℃,误差士2℃;b)扁形称量瓶:d5cm;
c)干燥器:内盛无水氯化钙。
6.7.2分析步骤
6.7.2.1取洁净称量瓶,置于95C~105℃干燥箱中,加热0.5h~1.0h,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0.5h,称量(精确至毫克),并重复干燥至恒重(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mg,即为恒重)。6.7.2.2 将研细的试样约1g放人已恒重的称量瓶中。称量(精确至毫克)后,置 95C~~105C干燥箱中,干燥2h~4h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然后再放人95℃105℃干燥箱中干燥约1h,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0.5h后再称量。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mg,即为恒重。259
TiKAONi KAca-
6.7.3分析结果的计算
QB/T 24882000
试样中水分含量按式(2)计算,以百分数表示。X,=
试样中水分含量,%;
式中:X,-
m----称量瓶和样品的质量?g;
m.—-称量瓶和样品干燥后的质量,g;ms-称量瓶的质量?g。
如两次测定结果符合允许差时,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报告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6.7.4允许差
同一样品的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两次测定平均值的5%。6.8相对密度
6.8.1方法提要
相对密度是指一物质的质量与同体积同温度纯水质量的比值,一-般相对密度是指20C时的相对密度。
6.8.2仪器、设备
a)超级恒温水浴;
b)25mL附温度计的比重瓶:如图1所示。e
1比重瓶;2--支管标线;3支管上小帽,4-—附温度计的瓶图1附温度计的比重瓶
6.8.3分析步骤
取洁净、干燥已称重(精确至0.001g)的比重瓶,装满样品后,置20℃水浴中漫0.5h,使内容物的温度达到20C,盖上瓶盖,并用细滤纸条吸去支管标线上的样品,盖好小帽后取出,用滤纸将比重瓶外擦干,置天平室内0.5h,称量(精确至0.001g)。再将样品倾出,洗净比重瓶,装满水,以下按上述自“置20℃水浴中浸0.5h”起依法操作。比重瓶内不得有气泡,天平室内温度不得超过20℃。6.8.4分析结果的计算
试样的相对密度按式(3)计算。
式中:X:--一样品的相对密度,m6-—比重瓶的质量,g;
m.- 比重瓶和水的质量,.
m,--mg
m—一比重瓶和样品的质量·g。QB/T 2488-2000
如两次测定结果符合允许差时,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报告结果取四位有效数6.8.5允许差
同一样品的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两次测定平均值的0.5%。6.9钙和镁
6.9.1测定范围
本法测钙和镁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3mg/kg和0.02mg/kg。6.9.2方法提要
利用钙、镁基态原子能吸收来自本金属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且其吸收强度与钙、镁原子的浓度成正比。将芦荟芸制品消化,使钙、镁以离子状态存在于试液中。将试液导人火焰原子化器中使钙、镁离子原子化后,分别在其灵敏共振线422.7nm和285.2nm下测定其吸收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二者均可用空气-乙炔火焰。
6.9.3试剂
a)硝酸:优级纯;
b)高氯酸:优级纯;
c)混合酸:取5份硝酸(6.9.3a)与1份高氟酸(6.9.3b)按(5+1)混合,d)盐酸:优级纯;
e)氧化镧;
f)硫氰酸钾溶液(10%);
g)盐酸溶液(c(HCl)=0.2mol/LJ:量取盐酸(6.9.3d)16.7mL,加水至1000ml;h)盐酸溶液(10%):量取盐酸(6.9.3d)277mL,加水至1000ml.i)盐酸溶液(1%):量取盐酸(6.9.3d)27.7mL,加水至1000mL;j)碳酸钙:光谱纯。在105℃下烘干至恒重;k)钙标准储备液:称取碳酸钙(6.9.3j)24.97g,加入10%盐酸溶液(6.9.3h)约180ml.使其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再用0.2mol/L盐酸溶液(6.9.3g)稀释至刻度。此标准储备溶液1.00mL相当于钙10.00mg
1)氧化镁:光谱纯。在105C下烘干至恒重;m)镁标准储备液:称取氧化镁(6.9.31)1.658g,用10%盐酸溶液(6.9.3h)30mL使其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再用1%盐酸溶液(6.9.3i)稀释至刻度。此标准溶液1.00mL相当于镁1.00mg;n)钙、镁混合标准溶液:移取钙标准储备液(6.9.3k)20.00mL,镁标准储备液(6.9.3m)10.00ml于10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此标准溶液1.00mL含钙200.00μg和镁10.00μg;p)镧离子溶液(5%):称取氧化镧(6.9.3e)29.32g,加人水60mL、盐酸(6.9.3d)60mL,使其溶解,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再用水稀释至刻度。6.9.4仪器、设备
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附火焰原子化器及钙、镁空心阴极灯)b)空气压缩机或空气钢瓶:
c)乙炔气钢瓶;
d)弯颈漏斗;
e)可调式电炉;
f)定量滤纸。
6.9.5分析步骤
6.9.5.1仪器测试参数(见表18)261
-TTi KAONi 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