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135-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J 1135-2020
中文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卫星地球上行站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363920
相关标签:
环境影响
评价
技术
卫星
地球
上行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标准号:HJ 1135-2020
标准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卫星地球上行站
英文名称: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atellite up-link earth station
标准格式:PDF
发布时间:2020-10-27
实施时间:2020-12-30
标准大小:302K
标准介绍: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格式、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HJ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
HJ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T10.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HJ/T10.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卫星地球上行站 satel l ite up- -l ink earth station
具备无线电信号上行发射能力的固定式卫星通信地面站。
3.2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 electromagnet ic radi ation env i ronment- "sens itive target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需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住宅、学校、医院、办公楼、工厂等有公众居住、工作或学习的建筑物。
3.3近场区 near field region
近场区是紧邻天线口径的一个场区域。在近场区,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位、幅度关系不确定。
3.4远场区 far field region
远场区是位于天线近场区以外一直延伸到电波所能达到的区域。
标准内容
iiiKAa~cJouak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1135-202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卫星地球上行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atelliteup-linkearthstation(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20-10-27发布
生态环境部发布
2020-12-30实施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规定
5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9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与论证10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11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iiiKAa~cJouaka
(规范性附录)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专题设置和编制要求(规范性附录)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格式和要求(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发射天线近场区和远场区的划分.发射天线近场区及其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功率密度的计算发射天线远场区及其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功率密度的计算10
HJ1135-2020
iiiKAa~cJouaKA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自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规范和指导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格式、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年10月27日批准。本标准自2020年12月30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适用范围
iiKAa~cJouakA
HJ1135-202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卫星地球上行站本标准规定了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格式、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HJ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0.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卫星地球上行站satelliteup-linkearthstation3.1
具备无线电信号上行发射能力的固定式卫星通信地面站。3.2
电磁辐射环境敏感自标electromagneticradiation environment-sensitivetarget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需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住宅、学校、医院、办公楼、工厂等有公众居住、工作或学习的建筑物。
近场区nearfieldregion
近场区是紧邻天线口径的一个场区域。在近场区,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位、幅度关系不确定。3.4远场区far fieldregion
远场区是位于天线近场区以外一直延伸到电波所能达到的区域HJ1135-2020
4基本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iiKAa~cJouakAg免费标准bzxz.net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调查分析和工作方案制定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阶段。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及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应按照HJ2.1的规定执行。4.2
评价依据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家、地方、行业已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生态环境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国家、地方已发布的环境政策、生态环境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生态环境标准,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标准、国家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
行业规范,主要包括与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选址、设计、施工等有关的技术规范及环境保护要求。
建设项目资料,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任务委托书等。
当建设项目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4.2.2
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并应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
4.3评价内容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并覆盖项目施工与运4.3.1
行的全部过程
4.3.2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生态环境、声环境、地表水环境、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运行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电磁辐射环境、声环境、地表水环境、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报告书的专题设置及编制要求见附录A,报告表的具体格式和要求见附录B。
4.3.3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评价,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建设项目选址、设备布局、建设方案的环境可行性。4.3.4当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时,报告书(表)中需增加站址方案比选的内容。通过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投资、建设项目造价、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综合对比,进行规划符合性、环境合理性、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必要时提出替代方案,并进行替代方案环境影响评价。4.3.5改扩建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的基本要求,说明本期项目建设内容与已有建设项目的关系。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包括已有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污染物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环境问题、影响程度、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及实施效果,以及主要评价结论等回顾性分析的内容,
4.3.6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总结论是全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结论,需概2
括和总结全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iiiKAa~cJouaKA
HJ1135-2020
4.3.7包含在已批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可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简化相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4.4
评价因子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见表1。表1主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汇总表评价
施工期
运行期
声环境
水环境
生态环境
电磁辐
射环境
声环境
水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
pH、COD、BODs、NH3-N、石油类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功率密度
(或电场强度)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a
pH'、COD、BODs、NH3-N、石油类注a:pH值无量纲。
评价标准
dB (A)
(或V/m)
预测评价因子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
pH、COD、BODs、NH3-N、石油类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功率密度
(或电场强度)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
pH、COD、BODs、NH3-N、石油类单位
dB(A)
(或V/m)
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要求执行相应环境要素的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要求执行相应环境要素的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GB8702和HJ/T10.3的规定执行。评价工作等级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按照HJ2.4的规定执行。4.6.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按照HJ2.3的规定执行。4.6.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按照HJ19的规定执行。4.7
评价范围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结合天线水平方向转向活动区间,在天线主瓣半功率角边界对地面垂直投影范围内,以发射天线为3
HJ1135-2020
中心,半径为500m的区域。
4.7.2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按照HJ2.4的规定进行评价。4.7.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按照HJ2.3的规定进行评价。4.7.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为卫星地球上行站站址边界或围墙外500m范围内。4.8环境敏感目标
iikAa~cJouakAg
附图并列表说明评价范围内各要素环境敏感目标的名称、性质、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需要达到的环境保护要求。
对于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应给出名称、性质、分布、数量、建筑物楼层、高度、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
对于声环境敏感目标,应给出名称、类型、功能、分布、数量、建筑物楼层、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
对于地表水环境敏感目标,应给出名称、等级、保护范围、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并附相关功能区划图。
对于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应给出名称、类型、等级、分布、保护范围、功能区划、保护对象、保护要求、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并附相关功能区划图。4.9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对于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应实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和站址边界的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并对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分析现有电磁辐射源的构成及其对电磁辐射环境敏感自标的影响。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以模式预测为主。对于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需采用类比评价进行补充分析。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一般特性简介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发射机功率、频率范围、天线特性参数(归一化方向性图、增益等)、运行工况、周围环境特征等内容,并应附区域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站址与环境敏感目标相对位置关系)等。建设项目组成中应包括相关装置、公用工程、辅助设施等内容。5.1.2物料、资源等消耗及建设项目占地包括永久和临时占地面积及类型、主要物料和资源的数量、来源、储运方式及其他说明。4
5.1.3施工工艺和方法
包括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方法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包括投资额、建设周期、环境保护投资等。5.1.5原有建设项目情况
按照本标准4.3.5要求,说明原有建设项目情况。建设项目与政策、法规、标准及规划的相符性5.2
iiKAa~cJouakAg
HJ1135-2020
分析评价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与我国生态环境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及所涉地区生态环境规划的相符性:
分析是否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分析建设项目选址、站址总平面布置的环境合理性对分析中发现的相关环境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对于确实无法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应说明建设方案选择的环境合理性和与法律法规的相符性。
5.3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施工期的噪声、污水、扬尘、弃渣、生态影响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以正常运行工况为主,分析各环境影响要素,包括电磁辐射、噪声、污水等的产生、排放、处理处置情况对电磁辐射源及噪声源应说明其源强及分布,对污水排放源应说明种类、数量、成分、浓度、处理处置方式、排放方式及去向等。在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的评价因子筛选,明确评价参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区域概况
包括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区域地势、交通等,并附地理位置图和建设项目站址所涉区域的卫星照片。
自然环境
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建设项目站址所涉区域的地形特征、地貌类型等。若无可查资料,应做必要的现场调查。
电磁辐射环境现状评价
监测因子
按照表1的规定执行。
HJ1135-2020
监测点位及布点方法
监测点位布设:电磁辐射环境敏感自标、站址和发射天线周围环境新建建设项目可仅在站址中心布点监测;iikAa~cJouakAg
改扩建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现状监测以拟改扩建天线为起点,在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沿天线发射方向主轴的地面投影布设一条测量线进行定点测量,测点间隔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近密远疏,最大间隔不得超过50米,测点原则上不少于10个。监测布点在靠近建筑物、树木、输电线路等时,适当调整测点位置到较为空旷处:建设项目根据不同监测目的亦可在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不同方向布设测量线进行测量:
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以定点监测为主,对于多层建筑物,应对不同楼层进行监测厂界监测点位设置在发射天线评价范围所覆盖的站址边界或围墙处,应均匀布点;监测点位周围环境如不满足监测条件,应记录说明:给出监测布点图:
分析监测布点的代表性。
监测频次
各监测点位监测一次。
监测方法及仪器
按照HJ/T10.2的规定执行。
监测结果
列表给出监测结果,并附质量保证的相关资料。6.3.6评价及结论
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给出电磁辐射环境现状评价结论。声环境现状评价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方法、监测布点原则按HJ2.4中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工作要求进行。声环境现状监测的方法按照GB3096、GB12348的规定执行。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概要说明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质状况和环境功能、依托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及其依托的可行性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按照HJ19的规定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6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分析
按照HJ2.4的规定开展声环境影响评价。iiiKAa~cJouaKA
HJ1135-2020
从对周围声环境敏感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施工时间分布、时间长度及控制施工时段、优化施工机械布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污水排放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从文明施工、合理排水、防止漫排等施工管理及临时预防设施和措施方面进行分析。7.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HJ19的规定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从弃渣、施工圾、生活垃圾等处理处置措施方面进行分析。7.5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从文明施工、防止物料裸露、合理堆料、定期酒水等施工管理及临时预防措施方面进行分析。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模式预测及评价
预测因子
按照表1的规定执行。
预测模式
根据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发射机功率、频率范围、天线特性参数、运行工况等参数,计算评价范围内发射天线近场区、远场区电磁辐射场强分布情况,分析对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情况。
发射天线近场区和远场区的划分参见附录C,发射天线近场区及其电磁辐射环境敏感自标功率密度的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发射天线远场区及其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功率密度的计算公式参见附录E。8.1.1.3预测工况及环境条件的选择模式预测应给出预测工况及环境条件,应考虑针对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和特定的工程条件及环境条件,选择最不利条件进行预测。当存在多个发射天线时,应考虑其对电磁辐射环境敏感自目标的综合影响,并提出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8.1.1.4预测结果及评价
HJ1135-2020
iiKAa~cJouakAg
预测结果应以表格的方式表述。预测结果应给出最大值、满足评价标准的值及其对应位置和站址边界预测值。
对于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应根据建筑物高度,给出不同楼层的预测结果。对照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提出治理和避让措施。8.1.2类比评价
8.1.2.1选择类比对象
类比对象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发射机功率、频率范围、天线特性参数、环境条件及运行工况应与拟建项目相类似,并列表论述其可比性除符合类比条件的监测数据可利用已有监测资料外,其余点位须另行开展类比监测获取类比监测数据。
类比评价时,如国内没有同类型建设项目,可通过搜集国外资料、模拟试验等手段取得数据、资料进行评价。
类比监测因子
按照表1的规定执行。
监测方法及仪器
按照HJ/T10.2的规定执行。
监测布点
按本标准6.3.2要求,进行布点监测,并附监测布点图,给出监测现场照片。8.1.2.5
类比结果分析
类比结果应以表格的方式表述。分析类比对象电磁辐射水平和分布规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范围,包括满足评价标准或要求的范围、站址边界和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程度等:分析本建设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性,预测本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并对其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说明。必要时进行模式复核并分析8.1.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根据现状评价、模式预测及评价、类比评价,综合评价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
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以及站址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从声源源强、数量、位置及达标情况等方面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站内发射机冷却设备、备用发电机等进行声环境影响分析评价。8.3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和区域水体功能区划,主要从排水量、处理方式、排放去向、受纳水体环境质量以及处理达标情况等方面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8
8.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iikAa~cJouakAg
HJ1135-2020
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站内生活垃圾、废蓄电池等固体废物来源、数量进行分析,并按照固体废物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明确处置、处理要求。8.5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站内燃气锅炉,食堂油烟等废气排放源、排放量进行分析,并按照大气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大气环境影响分析评价。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与论证9
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
针对环境影响或建设项目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产生的废物(如污水、固体废物等)的收集、管理和处置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应明确责任单位、环境保护职责和完成期限。9.2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论证
根据同类或相同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论证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没有实际运行经验的,可提供相关实验数据。10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在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行阶段,分别列出其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具体内容、责任主体、实施方案,并估算其投资金额,明确资金来源。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应包括为预防和减缓项目建设所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而采取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建设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等,还应包括直接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服务的管理费用、监测费用、科研费用、科普宣传费用等。11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应从环境管理机构、施工期环境管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运行期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培训、与相关公众的沟通等方面做出规定。环境管理的任务应包括: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环境管理计划的编制,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实施管理,提出设计、招投标文件的环境保护内容及要求,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环境保护科研和技术管理等。
应根据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与环境管理任务设置环境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人员。11.2
环境监测
监测任务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