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T 4334.1-201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G/T 4334.1-2012
中文名称:碱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1部分:氢氧化钠
标准类别:化工行业标准(HG)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384929
相关标签:
碱类
物质
泄漏
处理
处置
方法
氢氧化钠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HG/T 4334.1-2012.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alkalis spill Part 1 : Sodium hydroxide.
1范围
HG/T 4334.1告知了氢氧化钠(固体、溶液)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氢氧化钠(固体、溶液)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HG/T 4334.1适用于氢氧化钠(固体、溶液)在生产、贮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 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GB 20266-200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 T 24536-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AQ 6102-2007 耐酸(碱)手套
3理化性质
氢氧化钠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危险性类别
根据GB 12268-2005 第4章的规定,氢氧化钠(固体、溶液)属于第8类腐蚀性物质。
4.2健康危害
4.2.1氢 氧化钠粉尘或氢氧化钠溶液可导致皮肤、眼或黏膜严重损害。蒸气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4.2.2吸人粉尘可伤害整个呼吸道,并对组织产生疼痛和腐蚀作用。当空气中浓度达2mg/m3时刺激性将较为明显。吸人引起的伤害程度可从轻微的黏膜刺激到严重的支气管肺炎。
4.2.3摄人则将导致口腔、食道和肠胃道严重和迅速的腐蚀性灼伤。其后果包括剧痛、呼吸困难、呕吐、腹泻以及虚脱。重者会引起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致死等。
标准内容
ICs13.030.20
备索号:38740—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334.1—2012
碱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1部分:氢氧化钠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alkalis spillPart1:Sodiumhydroxide
2012-12-28发布
201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HG/T4334《碱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1部分:氢氧化钠;
第2部分:氢氧化钾。
本部分为HG/T4334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HG/T4334.1—2012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诸暨丰盈化工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建国、王莹、栾波、王彦。(3)
1范围
碱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1部分:氢氧化钠
HG/T4334.1—2012
本部分告知了氢氧化钠(固体、溶液)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氢氧化钠(固体、溶液)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氢氧化钠(固体、溶液)在生产、贮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一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便用和维护GB20266一200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GB/T24536—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AQ6102—2007耐酸(碱)手套
3理化性质
氢氧化钠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危险性类别
根据GB12268一2005第4章的规定,氢氧化钠(固体、溶液)属于第8类腐蚀性物质。4.2健康危害
4.2.1氢氧化钠粉尘或氢氧化钠溶液可导致皮肤、眼或黏膜严重损害。蒸气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4.2.2吸入粉尘可伤害整个呼吸道,并对组织产生疼痛和腐蚀作用。当空气中浓度达2mg/m3时刺激性将较为明显。吸人引起的伤害程度可从轻微的黏膜刺激到严重的支气管肺炎。4.2.3摄入则将导致口腔、食道和肠胃道严重和迅速的腐蚀性灼伤。其后果包括剧痛、呼吸困难、呕吐、腹泻以及虚脱。重者会引起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致死等。4.3环境危害
4.3.1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4.3.2大量泄漏的氢氧化钠流散到土壤,则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耕种,破坏土壤酸碱性。4.3.3如果流散到河流、湖泊、水渠、水库等水域,则造成水质pH值升高,严重时该水域的水不能使用。4.4腐蚀危害
氢氧化钠对水泥、木材、塑料、橡胶、织物、石棉、铝合金、锌、镍、黄铜、铬17不锈钢等有腐蚀性,水溶液还会对碳钢、铸铁等有腐蚀性。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
5.1.1发生环境泄漏时,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5)
HG/T4334.1—-2012
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5.1.2报警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应拨打120急救电话。5.1.3同时设置警戒线,在救援人员未到达之前,应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
5.2个体防护
5.2.1一般防护
5.2.1.1进行泄漏现场处理、处置时应做好个体防护。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5.2.1.2现场救险人员在进人泄漏现场应穿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具,撤离泄漏现场并经洗消后方可解除防护。
5.2.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相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5.2.1.4急救措施参见附录B。
5.2.2身体防护
现场救险人员应按照GB/T24536一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蒸气弥漫或粉尘飞扬状态下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6—200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2007要求的耐酸(碱)手套。
5.2.3呼吸系统防护
现场救险人员依据GB/T18664一2002第4章的要求,宜选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5.2.4眼睛防护
在身体防护中应佩戴防腐蚀液面罩或护目镜。5.3泄漏源的控制
5.3.1断源
5.3.1.1固体氢氧化钠泄漏时,应尽快用尼龙绳或塑料绳将破口捆扎好;再用铲子或簸箕等工具将泄漏物收集于塑料编织袋(桶)或合适的容器内,扎口或加盖密封,防止粉尘飞扬,保持其干燥。5.3.1.2切断泄漏源时,谨慎操作,操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口。5.3.1.3输送氢氧化钠的容器、管道或槽车发生泄漏时,应尽快关闭阀门。5.3.2堵漏
5.3.2.1针对泄漏容器、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漏器具。在充分考虑防腐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用于堵漏器具的材质应使用耐氢氧化钠腐蚀的材质,建议使用聚四氟乙烯、聚乙烯等材质。根据泄漏的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
一一容器、槽车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宜采用螺丝钉加聚四氟乙烯胶带旋进泄漏孔的方法堵漏:
一一容器、槽车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宜使用耐碱的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夹具或堵漏锥堵漏;一一容器、槽车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宜使用各种耐碱的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或堵漏锥堵漏;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宜使用耐碱的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具堵漏;免费标准bzxz.net
\一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宜使用各种耐碱的堵漏夹具或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5.3.2.2阀门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碱的阀门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具堵漏。5.3.2.3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碱的专用法兰夹具堵漏。2
5.3.3倒罐
HG/T4334.1—2012
5.3.3.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
5.3.3.2倒罐时应使用洁净的、耐氢氧化钠腐蚀材质的容器(材质宜选用塘瓷,内衬聚四氟乙烯、聚乙烯、陶瓷或耐碱岩石碳钢等)和离心耐碱泵。5.3.3.3倒罐时不能进行带压操作。5.3.3.4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设备、容器、车辆等及时进行处理、处置。6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
6.1水体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6.1.1对有包装的固体氢氧化钠进人水体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打捞,以防止全部溶解造成大面积污染。打捞时要使用专业的设备,作业人员按5.2.2的要求做好个体防护。6.1.2对水体进行pH检测,污染严重时设立警戒范围,严禁游泳、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6.1.3污染十分严重时,在事发地点下游筑建简易的临时拦河坝,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6.1.4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向受污染的水体中选择性地投放磷酸、硫酸等中和泄漏物,上述操作应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行,并由环保部门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判定污染消除的程度。6.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6.2.1氢氧化钠溶液泄漏的处理方法6.2.1.1少量泄漏
6.2.1.1.1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6.2.1.1.2少量泄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用活性炭或其他情性材料(如泥土、沙子或吸附棉)吸收,也可将泄漏的溶液收集至适当的容器。将被污染的土壤收集于合适的容器内,收集物统一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置。6.2.1.1.3污染区的泄漏物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残余物可用磷酸等中强度酸调节至中性,再稀释汇人废水系统统一处理后排放。6.2.1.2大量泄漏
6.2.1.2.1禁流失
用塑料薄膜或沙袋阻断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6.2.1.2.2收纳
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坑内应覆上塑料薄膜,防止溶液渗漏。
6.2.1.2.3转移
将易燃物、可燃物及氢氧化钠的禁配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6.2.1.2.4回收
一一用干净的耐碱泵将溶液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收集并进行回收。将被污染的土壤收集于合适的容器内。6.2.1.2.5处理
—一收集的泄漏物可运回生产企业或交由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一收集的被污染的土壤统一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处置。6.2.1.2.6清场
一一对现场的残留物或难以收集的泄漏物,可用磷酸或稀硫酸等中和以减少危害。一清理泄漏设备,必要时喷酒稀磷酸或稀硫酸中和,防止在清理设备过程中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
HG/T4334.1—2012
6.2.2固体氢氧化钠泄漏的处理方法6.2.2.1少量泄漏
6.2.2.1.1收集:操作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立即对泄漏物进行处理,将泄漏物铲入或扫人桶或合适的容器内,盖好容器盖子。6.2.2.1.2处理:收集的泄漏物可运回生产企业回收或交由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置。
6.2.2.1.3清场:对于清扫后的污染区,必要时,可以喷洒稀磷酸或稀硫酸中和;也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自然中和。
6.2.2.2大量泄漏
6.2.2.2.1操作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立即对泄漏物进行处理,收集时防止粉尘飞扬;雨天或潮湿天气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收集、处理和清场按少量泄漏的方法进行处理。6.3消防措施
发生火灾时,消防措施参见附录C。7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7.1泄漏物的处置
未污染的泄漏物应运回生产、使用单位或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回收利用。被污染的泄漏物收集后运回生产单位或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7.2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理事故时用于吸附的覆盖物进行彻底清理,将覆盖物转移到专用容器中。量少的由相关单位用磷酸等中和。量大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7.3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污染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器材及防护用品等,由救援人员用开花或喷雾水流进行集中洗消,再用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置,防止二次污染。7.4泄漏区的处置
对泄漏区的路面喷酒少量稀磷酸或稀硫酸中和,再用大量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对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不应留下任何隐患。4
A.1化学品名称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氢氧化钠的理化性质
A.1.1中文名:氢氧化钠;英文名:Sodiunhydroxide。A.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NaOH;40.00(按2010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A.2成分/组成信息
A.2.1成分:氢氧化钠。
A.2.2CAS登记号:1310-72-2。
A.3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质: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苛性碱,强碱性。A.3.2熔点:318.4℃。
A.3.3沸点:1390℃。
A.3.4相对密度:2.12(水=1)。
A.3.5饱和蒸气压:0.13kPa(739℃)。A.3.6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HG/T4334.1—2012
A.3.7主要用途:用于肥皂工业、石油精炼、造纸、人造丝、染色、制革、医药、有机合成等。A.4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4.1稳定性:稳定。
A.4.2禁配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A.5毒理学资料
A.5.1急性毒性:小鼠腹腔内LD50,40mg/kg。动物试验资料表明,本品溶液稀释到0.02%也能损伤免的角膜上皮。滴人5%~25.%本品溶液可使免眼角膜上皮很快凝固,出现白斑,其边缘有广泛性出血和水肿。如用较低浓度等渗的本品溶液,角膜可见云雾,结膜囊内出现胶状物质,3min后,角膜内皮脱落;15min后,角膜呈云雾状和水肿,此时结膜水肿也很明显,并且前房液反光增强,5h内,角膜上皮脱落;3d后,结膜水肿开始消退,但整个角膜组织甚至未灼伤的部分也肿胀;10d时,上述反应减弱,但角膜产生新的毛细血管。
A.5.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皮肤接触高浓度本品,特别是皮肤潮湿时能引起比酸更深而广泛的灼伤。经常接触本品溶液的工人,可见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皮肤病,在前臂和手部患有深浅不一的“鸟眼状”溃疡,这种溃疡常易感染,即便和很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接触也能使指甲变薄、变脆。个别病例可有整个指甲损毁。由于细胞浸润,可出现角膜浑浊。如果浓度较高(5%氢氧化钠),兔眼角膜上皮大片脱落,结膜很快坏死,角膜广泛性坏死,白斑形成。甚至溃疡穿孔。A.5.3中毒机理:强碱与机体组织接触后,能迅速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使蛋白质及胶原组织溶解;可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冻胶样的碱性蛋白盐,并能皂化脂肪,使组织细胞脱水。皂化时能产生热量使深层组织坏死,形成较深溃疡,严重者可达类似三度烧伤。全身作用:如吸收过量强碱,超过机体的调节功能时,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其随血液分布全身可损害肝、肾等内脏器官。(9)
HG/T4334.1—2012
刺激性:家免经眼,1%重度刺激。家兔经皮,50mg/24h重度刺激。A.6
生态学资料
该物质由于呈碱性,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6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氢氧化钠泄漏的急救措施
B.1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min,紧急处理后送医院治疗。2眼睛接触:溅人眼内时,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不可用酸性溶液中和。B.2
HG/T4334.1—2012
B.3吸入:速给食用醋、3%~5%醋酸或5%稀盐酸、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以后给蛋清、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禁忌催吐和洗胃。(1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