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 HJ 710.7-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HJ 710.7-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J 710.7-2014

中文名称: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478187

相关标签: 生物 多样性 观测 技术 水域 鱼类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HJ 710.7-2014.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inland water fish.
1适用范围
HJ 710.7规定了内陆水域鱼类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HJ 710.7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内陆水域鱼类多样性的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628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
SL 58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SL 219水环境监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内陆水域 inland water
指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
3.2
受精卵 fertilized egg
指从精卵结合至孵化出膜时期的鱼卵。
3.3
仔鱼 larval fish
指从孵化出膜至变态完成时期的个体,一般指持续至临时器官消失,成鱼器官开始出现的发育阶段。
3.4
稚鱼 juvenile fish
指完成了变态,仔鱼特征消失,成鱼表型特征已经基本形成,直到性成熟前的个体。
3.5
成鱼 adult fish
指达到初次性成熟以后的个体。
3.6
全长 total length
指吻端至尾鳍末端的距离。
3.7
体长 standard length
指吻端至尾椎骨末端的距离。
3.8
叉长 fork length
指吻端至尾叉最深点的距离。
3.9
体重 body wei ght
指鱼类个体的质量。
3.10
空壳重 carcass we ight
指鱼类个体去内脏的质量。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710.7—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域鱼类
内陆水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inland water fish(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0-31发布
2015-01-01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观测原则...
5观测方法
6观测内容和指标
7观测时间和频次
8数据处理和分析.
9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10观测报告编制..
附录A(资料性附录)鱼类观测所需的主要仪器和设备附录B(资料性附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一断面采集记录表附录C(资料性附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一鱼卵培养记录表附录D(资料性附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一鱼卵、仔鱼采集记录表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数据记录表.附录F(资料性附录)渔获物统计记录表..附录G(资料性附录)鱼类生物学数据记录表,附录H(资料性附录)回声探测仪记录表..附录I(资料性附录)标记重捕数据记录表.附录丁(资料性附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附录K(资料性附录)鱼类观测报告编写格式9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内陆水域鱼类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附录A、B、C、D、E、F、G、H、I、J、K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10月31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适用范围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本标准规定了内陆水域鱼类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内陆水域鱼类多样性的观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7714
3术语和定义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水环境监测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内陆水域inlandwater
指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3.2
受精卵fertilized egg
指从精卵结合至孵化出膜时期的鱼卵。3.3
仔鱼larvalfish
指从孵化出膜至变态完成时期的个体,一般指持续至临时器官消失,成鱼器官开始出现的发育阶段。
稚鱼juvenile fish
指完成了变态,仔鱼特征消失,成鱼表型特征已经基本形成,直到性成熟前的个体。3.5
成鱼adultfish
指达到初次性成熟以后的个体。3.6
全长totallength
指吻端至尾鳍末端的距离。
体长standardlength
指吻端至尾椎骨末端的距离。
叉长 fork length
指吻端至尾叉最深点的距离。
体重bodyweight
指鱼类个体的质量。
空壳重carcassweight
指鱼类个体去内脏的质量。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性腺发育期gonad stages
依据性腺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对性腺发育进行分期:a)卵巢的分期
I期:卵巢为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为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Ⅱ期:卵巢多呈扁带状,有不少血管分布于卵巢上,已能与精巢相区分,但肉眼尚看不清卵粒,即卵粒中尚未沉积卵黄。III期:卵巢体积因卵粒生长而增大,卵巢血管发达,肉眼已可看清积累卵黄的卵粒,但卵粒不够大也不够圆,且不能从卵巢褶皱上分离剥落。IV期:卵巢中卵粒充满卵黄,卵巢膜甚薄,表面的血管十分发达,卵粒极易从卵巢褶皱上脱落下来,有时挤压腹部可流出少量卵粒。V期:为产卵期,卵巢已完全成熟,呈松软状,卵粒已从卵巢褶皱上脱落,排至卵巢腔(或腹腔)中,提起亲鱼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从泄殖孔中流出。VI期:产完卵以后的卵巢,一批产卵的鱼,卵巢呈萎癌的囊状,表面血管充血,以后转变为II期;分批产卵的鱼,卵巢内仍有还在发育的第3、第4时相的卵母细胞,经一段时期发育后又产下一批卵。所以此类卵巢经短期恢复后,由VI期转变为IV期。b)精巢的分期
I期:特征和I期卵巢相同,也是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Ⅱ期:呈线状或细带状腺体,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血管不显著。II期:呈圆杆状,挤压鱼的腹部或剪开精巢都没有精液流出,作精巢切面时塌陷:不少鱼的Ⅲ期精巢呈肉红色。
IV期:呈乳白色,表面血管显著,作精巢切面时,切面塌陷;挤压鱼腹有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后随即溶散,此时已进入成熟期。V期:为生殖期,精巢柔软,内充满乳白色精液,提起鱼头或轻压腹部即有大量精液从生殖孔流出。
VI期:为生殖后的精巢,体积缩小,外观萎癌,经恢复后转为IⅢI期。3.12
性腺重gonad weight
性腺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3.13
成熟系数coefficientofmaturity或gonadosomaticindex(Gsi)指性腺重占体重(一般指去内脏体重)的百分比,表示性腺相对大小的指标,用于衡量性腺发育程度和鱼体能量资源在性腺和躯体之间的分配比例。3.14
性比 sexratio
指同一调查水域内同一物种不同性别个体数的比例。3.15
存活率survival rate
指某一时段终止时和起始时鱼类种群个体数量的比值。3.16
鱼体肠管充塞度intestinefulIness表示鱼体肠管内食物多少,共分6级:0级:肠管空:
1级:食物约占肠管的1/4;
2级:食物约占肠管的1/2:
3级:食物约占肠管的3/4;
4级:整个肠管都有食物;
5级:食物极饱满,肠管膨胀。
食物组成dietcomposition
鱼类消化道中食物的成分、数量和质量比例。4观测原则
4.1科学性原则
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观测区域鱼类物种资源的整体状况: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观测方法,能观测到鱼类物种资源的动态变化。4.2可操作性原则
观测计划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成果,立足现有观测设备和人员条件,应采用效率高、成本低的观测方法。4.3持续性原则
观测工作应满足鱼类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起到指导及预警作用。观测对象、方法、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不变。4.4保护性原则
尽量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避免不科学的频繁观测。若要捕捉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进行取样或标患,必须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4.5安全性原则
鱼类多样性观测具有一定的野外工作特点,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观测过程中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4.6方法适用性原则
根据观测水体的形态、大小、流量等环境条件,选择相应的观测方法。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渔获物调查方法、声呐水声学调查方法和标记重捕方法可用手大型湖泊、河流鱼类观测。鱼类自主采样方法、产沉黏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可用于小型浅水湖泊、小型河流、溶洞和高山溪流鱼类观测。5观测方法
5.1观测准备
5.1.1确定观测目标
观测目标可为掌握观测区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群落和种群结构、早期资源补充、地理分布,或为分析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鱼类物种资源的影响,或为鱼类物种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以及评价鱼类保护措施和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基础数据。5.1.2明确观测对象
根据观测自标,一般应从具有不同生态需求和生活史的类群中选择观测对象。在考虑物种多样性观测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以下类群的观测:a)受威胁物种、保护物种和特有种:b)具有重要社会、经济价值的物种:c)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d)对环境或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指标性物种。5.1.3制定观测计划
收集观测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资料,了解观测对象的生态学及种群特征,必要时可开展一次预调查,为制定观测计划作好准备。观测计划应包括:观测内容、要素和指标,3
观测时间和频次,样本量和取样方法,观测方法,数据分析和报告,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5.1.4人员培训
做好观测方法、野外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工作,确保观测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以及角类标本的采集和鉴别方法。同时,做好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意识,强调野外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杜绝危险事件发生。5.1.5仪器设备和计量控制
准备好鱼类资源观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参见附录A)。检查并调试相关仪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对长期放置的仪器进行精度校正。5.2观测断面或样点设置
5.2.1湖泊、水库等开阔水域
根据水体底质、水生植物组成、水深、水流、湖库形状、水质等因素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同一小区内变异程度尽可能小。在每个小区内,设置若干有代表性的样点。样点的数量可根据小区湖体面积、形态和生境特征、工作条件、观测自的、经费情况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湖体水面大于2km2时样点不少于3个。对于通江湖泊,应确保主要入湖支流、主湖区以及通江水道必须设置采样点。主要入湖支流的样点数不得少于2个。对于通江水道,样点不少于2个,在离通江口和入湖口的一定距离处分别设置样点。5.2.2河流或河流型水库
根据河流形态、河床底质、水位、水流、水质等因素,将河流划分成若干断面,使同一断面上的变异程度尽可能小。在同一断面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样点。5.3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5.3.1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该方法适用于河流或湖泊的入湖、出湖通道的流动水体。5.3.1.1定点定量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采样点选择在河岸相对平直,水流平顺、流速为0.3~1.0m/s、流态稳定的位置,距离河岸20~100m。采样点设置在靠近主流的一侧。将网(网目0.50~0.80mm)或者圆锥网(网目0.500.80mm)固定在船舶或者近岸的支点,每日采集2次,采集时间为6:00~7:00和18:00~19:00,每次采集约1h。采集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采样过程如下:a)将采集网具悬挂于卷扬机的钢索上:b)启动卷扬机,释放钢索,将采集网放入水中;c)网口到达预定水层时开始计时并记录:d)观察钢索计数器和倾角仪的度数:e)将流速仪安装于网口中央,测定网口流速:f一次采集持续到预定时间时,开启卷扬机,拉起采集网具,同时记录采集网的起吊时间:
g)分栋鱼卵、仔鱼、稚鱼等;
h)采样期间,测定流速、透明度、水温、pH值、溶解氧等环境因子。5.3.1.3定性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在鱼卵、鱼“发江”时用琼网进行定性采集。获得的鱼卵、仔鱼主要用于培养观察。定性采集通常昼夜连续进行,持续24h,下网时间间隔2~4h,每次采集15~30min,如遇上雨后杂质较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采样时间。采集完毕后,将鱼卵、仔鱼与杂质等一并带回,在实验室内进行分抹,抹出形态完好、行为正常的鱼卵、仔鱼进行培养和观察,直至能够准确地鉴定出种类。5.3.1.4断面采集。使用圆锥网,在定量采集点所处的断面上进行,采集点为左岸近岸、左岸至江中距离的1/2处、江中、江中至右岸1/2处、右岸近岸,共5个点,从左岸侧的江岸至对岸5个点分别编号为A、B、C、D、E。在水深大于3m的样点,每个采集点采集表、中、底3个样,分别编号为1、2、3,相应的采集深度分别为该点水深的0.2、0.5、0.8倍(图1);在水深大于1m,小于3m的样点,进行表层和底层采样;在水深小于1m的样点,只4
进行表层采集。每次采集的时间定为10min,采集记录表参见附录B。5.3.1.5样本处理。将采到的鱼卵、仔鱼、稚鱼以及所有悬浮物和碎屑等一起过滤。如果发现鱼卵,计数后逐个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种类鉴定,并做好相关记录(记录表参见附录C)。如果发现仔鱼,则放入7%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15min后冻出,逐尾计数,放入5%的福尔马林中保存。如果发现稚鱼,放入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保存。各次采集的仔鱼、稚鱼样本放入标签后分别存放,供实验室内进行种类鉴定。分别记录每个样本内各种类鱼卵、仔鱼、稚鱼的数量及其每一尾的发育期(鉴定结果记录参见附录D)。对于种类鉴定有疑问的样本,用乙醇保存,进行分子鉴定E
图1鱼类早期资源采样点分布
5.3.2产沉黏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5.3.2.1主动采集
0.2水深
+0.5水深
0.8水深
水平面
在水流较缓的水域,利用抄网等网具,在鱼类产卵场及仔鱼、稚鱼的栖息地进行采集。对以水草为产卵基质的种类,可将水草取出,挑取黏附在水草上的黏性卵;对以浅水砾石为产卵基质的种类,可直接在砾石上进行采样。近岸浅水生境仔鱼、稚鱼的采集可用抄网(网目0.50~1.00mm)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5.3.2.2被动采集
可以通过设置底层网、人工鱼巢采集鱼卵,并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人工鱼巢指在合适的地点放置适合鱼类产卵习性的基质,吸引鱼类在其上产卵。对于鲤、鲫等产卵于水生植物的鱼类,用水草或棕榈丝扎成束放置在静水或水流较缓的区域,以吸引鱼类产卵;对于在底质筑巢的鱼类,放置有裂缝的瓦罐,可吸引鱼类产卵。对随水流向下游漂流的沉黏性鱼卵,可采用底层网进行采集。底层网具如同倒置的琼网,网口为“D”形,配置锥形网,以铁锚将网具固定于水底,网口上缘系一个浮筒。在网口悬挂电子流速计,记录起止读数计算流速和网口过水量。放置底层网前,应确定流速计是否正常工作。放网时要确定网具是否已抵达江底,同时记录放网时间和经纬度。收网时,要记录收网时间。根据观测要求确定采样时间,一般维持数小时。
5.3.2.3其他
静水或缓流的清澈水域可采用调查人员直接入水进行收集、观察及计数。5.4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5.4.1渔获物统计
统计所观测水体的小区内各类渔具、渔法所捕捞的渔获物中的所有种类。样品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
5.4.2走访并调查
渔民、码头、水产市场、餐馆等有当地鱼类交易或消费的地方,或者开展休闲垂钓的地方,购买鱼类标本,进行补充采样。样品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5
5.4.3自行采集
在湖泊浅水区、河流沿岸带、高山溪流、洞穴水体等区域进行自行采集,以抄网、撒网、地笼、饵钓等采样方法,收集鱼类样本。样品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5.5渔获物调查
5.5.1调查方法
5.5.1.1渔获物的取样数量
渔获物的取样数量需能反映渔获物的现实状况。当渔船数量较多时,可根据各种渔具的渔船数量按比例进行取样;当渔船数量较少时,应对所有渔船的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常年有渔船作业的水体,可按月进行渔获物统计,当渔船数量多,所采用渔具不一致时,需对渔获物进行抽样统计。如果一次起水的渔获物较多,对于过秤前后分装在萝筐内的渔获物,可采用括阉法或者借助于随机数表进行取样:当渔获物被分为若干单元(如不同的渔具或分批起网的渔获物),而这些单元的鱼类组成或个体大小有明显区别时,应当以单元为层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5.5.1.2环境数据记录
每次进行鱼类采集时都应填写环境数据记录表(附录E),将采集到的每一尾鱼样本当场进行种类鉴定,并逐尾进行各项生物学指标的测量和记录(记录表参见附录F和G)。每个种类都拍照并留存图像资料,并注明采样信息。对于不能当场识别、识别尚存疑问或者以前没有采集到的种类,应在采集记录上做好备注,并取鳍条、肌肉等组织材料用乙醇固定以备进行分子鉴定,整体标本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并作标记。5.5.1.3鱼类食性材料收集
样品采集按照HJ628的规定执行。同一种鱼的食性需取自种群内不同大小的个体:采集的样品鱼,经长度测量,称重等程序之后,即可部开腹部,取出完整的胃和或肠:将取出的胃和肠管轻轻拉直,测量长度,并目测其食物饱和度。肉食性鱼类的肠管较短,可按整个肠管或前后肠来检定食物饱和度: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的肠管较长,通常要按照前、中、后肠来进行鉴定。将胃和肠管的两端用线扎紧,系上编号标签,再用纱布包好放入标本瓶,然后加入5%甲醛溶液。体长20cm以下的小鱼,可采用整体固定,固定之前,在鱼体腹下剪一小口,系上标签,并用纱布裹紧。5.5.2样品处理方法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样品的大小,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5.5.2.1整体浸泡法
5.5.2.1.1福尔马林整体浸泡
将鱼类体表冲洗干净,进行编号、登记和记录,并系好布标签,个体较大者在腹腔中注入适量10%福尔马林以固定内脏器官。然后将背鳍、胸鳍、臀鳍和尾鳍适当展开,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片刻,待各鳍形态固定后,放入盛有8~10%福尔马林的标本瓶中进行固定,将固定后的标本放入5%福尔马林液中浸泡保存。5.5.2.1.2乙醇整体浸泡
将鱼类体表冲洗干净,进行编号、登记和记录,并系好布标签,直接放入装有95%乙醇溶液中浸泡,一天后更换75%乙醇即可长期保存。对个体大的鱼需向腹部注射乙醇,隔天更换乙醇一次,若隔天乙醇颜色变黄仍需更换,直到不变黄为止。5.5.2.2取分子材料后保存
通常剪取适量右侧背部肌肉或右侧偶鳍保存组织材料。取材过程中应注意个体之间避免互相污染,每取一个样品后应对器材进行消毒。对剪取的组织和鱼体应进行编号,确保对应,取过组织材料的鱼体可以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剪取的组织材料一般放入6
装有95%以上纯度乙醇的密封容器内保存。5.6声呐水声学调查
5.6.1实施要求
由于本方法对设备要求较高,可根据观测能力条件选择实施。5.6.2观测方法
分为走航式和固定式两种
5.6.2.1走航式
走航式运用回声探测仪观测鱼类数量与分布。将声呐探测设备的数字换能器(探头)固定在船体的一侧,确保探头发射声波面垂直向下,探头放于水面以下一定深度,避免船体波动致使探头露出水面,同时也减少水面反射的影响。利用导航定位仪确定探测船的坐标位置,并记录航行路线。在河流中,根据探测江段长度、深度、宽度和观测要求选择探测方式。探测方式可采用平行式走航探测,比如“乙”和“弓”字形路线,也可采用直线式走航探测(记录表参见附录H)。在湖泊、水库等升阔水域,先划分成若干小区,在每个小区的角和中心点上设置站位。航线走向的设置以尽量垂直于鱼类密度梯度线为设计原则,力求每条走航路线均可覆盖各种密度类型的鱼类分布区,以保证所采集数据的代表性和资源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5.6.2.2固定式
用于观测鱼类通过某一断面的数量和活动规律。根据观测要求和水域形状,选择断面,探头完全放于水下一定的深度,确保探头发射声波面与水面平行。利用换能器进行连续(一般1秒一次)脉冲探测和声学数据采集。5.6.3声学数据的预处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风浪天气、船舶颠簸以及遇到特殊水底时,船底气泡和水底信号等“噪声”均可能影响探测结果,因此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予以校正。5.7标记重捕法
5.7.1标记重捕法步骤
包括以下主要步骤:确定放流种类、选择标记方法、选择放流对象、存活和脱标实验、标记和放流、回捕和检测。每一步骤都应做好记录(记录表参见附录I)。标记重捕法一般适用于封闭的小型湖泊。
5.7.2标记方法
选择合适的标记方法,一般采用挂牌标记、线码标记、荧光标记、切鳍标记等方法。5.7.3选择放流对象
最好选用个体较大、健壮的野生鱼类,并在池塘或者人工圈养的水体内暂养5.7.4存活和脱标实验
选择一定数量成功标记的个体进行暂养。3日后,逐尾检测标记的存留状况,及鱼类的存活和生活状况。根据不同标记部位的留存率和不同标记方法对鱼类生活行为的影响程度,选择标记留存率较大且对鱼类生活影响较小的标记部位。5.7.5标记和放流
根据5.7.4确定的标记方法,对鱼类进行标记。标记当日停止投喂饵料,次日恢复饵料的投喂。运输前2至3天,将生长良好的鱼类筛选好分塘暂养,如果缺少池塘条件应将鱼类集中于网箱中暂养,同时反复清洗网箱,增加鱼类在网箱中的活动量,刺激鱼体分泌粘液并将粪便排出:运输前应停止投喂1至2天。7
5.7.6标记鱼的回捕
标记鱼的回捕分四类:(1)发布消息,有偿回收:(2)渔获物调查:(3)在放流水域周边乡镇的集市上进行访问调查:(4)自主采样。5.7.7样品的处理方法
已死亡的样本用10%甲醛溶液保存以备检测,而活体则暂养于池塘,经检测后标记放流。5.8遗传多样性分析
5.8.1样本处理
选择较新鲜的鱼类标本,剪取鳍条、肌肉等组织样本,每份样本分别浸泡于95%以上纯度乙醇中单独保存。其中微卫星多态性分析要求每个地理群体至少需要30尾样本,线粒体或者核基因序列分析至少需要5尾样本。5.8.2DNA提取
用高盐法或专业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样本基因组DNA。5.8.3遗传结构的获得
选用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核基因序列分析、微卫星多态性分析等方法,选用相关的引物,进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适用于线粒体或核基因)或者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适用于微卫星)检测后进行测序或基因分型。然后,对测序的结果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种群的遗传结构。6观测内容和指标
6.1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内容包括鱼类种类组成、鱼类繁殖时间以及环境条件等,以便估算鱼类早期资源量,推算产卵场及产卵规模,确定鱼类繁殖条件需求(表1)。6.2鱼类物种资源调查内容包括鱼类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种群结构、遗传结构和环境条件等(表1)。
6.3可根据观测目标和观测区域实际情况对观测指标进行适当调整。表1内陆水域鱼类观测内容和指标观测内容
鱼类物种多
鱼类群落结
鱼类个体生
物学及种群
观测指标
繁殖群体组成
产卵规模
产卵习性
产卵场的分布和规模
种类组成和分布
鱼类生物量
优势物种,不同种类的重量和尾数频数分布。食物饱满度、性腺发育等个体生物学特征,年龄组成、性比、体长和体重的频数分布、种群数量、生物量等。
主要观测方法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渔获物调查
声呐水声学调查、标记重捕法
渔获物调查、声呐水声学调查
渔获物调查、标记重捕法
鱼类种群遗
变异位点、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遗传结构分析
传结构
多样性、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近交系数、遗传分化指数等,水体(包括产卵场)的长、宽、深、底质类型、流(容)量、水位、流速、水温、透明度、pH值等理化因子,污染状况(污染源、污染程度)及水利工程建设、渔业等人类活动状况。7观测时间和频次
资料调查和现场测量,按SL58
和SL219的规定执行
7.1根据观测对象的繁殖季节确定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的时间。通常每年进行一次,从繁殖季8
节开始持续到繁殖季节结束。如果所调查的鱼类产卵场上游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考患工程运行引起的水文、水温情势改变对鱼类造成的延迟影响,合理安排观测时间。7.2鱼类物种资源调查的时间没有强制性规定,主要根据观测目标和观测对象确定观测时间和频次,尽量保持不同观测样点时间和条件的同步性。一般每年春、秋两季或枯水期、丰水期各进行1次观测;或者根据鱼类生物学特点及水文条件的变化规律每年进行4次观测,分别在四个季节开展;或者逐月开展调查。观测时间长短视具体需要而定。7.3观测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保持稳定,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8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参见附录J。9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9.1样本来源
无论是渔获物统计,还是生物学调查,均需明确记录样本的采集地、采集时间和捕捞网具。对于来源有疑问的样本必须进一步调查与核实:如果不能核实,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数据,不能用于进一步的结果分析。9.2样本的代表性
避免因样本的人为选择导致结果偏离真实情况,对同一时间、同一渔船、同一渔具、同一物种的材料必须随机抽取或全部收取。野外调查的时间尽量包含各个季节。样本量应达到一定的数量。
9.3数据记录
应对观测者进行观测方法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观测者应掌握野外观测标准及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记录表格规范地填写各项观测数据。记录表格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字迹要清楚,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同时,鱼类标本、栖息地等可视化内容应注重数码影像的采集记录。纸质原始记录及数据整理过程记录都需要建立档案并存档,并进行必要的备份(光盘、硬盘),每半年检查并更新、备份数据一次,防止由于储存介质问题引起数据丢失。9.4数据审核
观测负责人不定期地对数据进行检查。数据录入计算机后由输入者自行复查一次,年度总结前对全年数据再次复查,保证数据源的准确性。9.5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人员负责数据存档、整理等工作,做好建档工作,归档材料缺失等问题要及时解决或反馈给观测负责人。
9.6安全管理
乘船作业期间,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救生衣,禁止穿拖鞋作业:夜间作业,禁止单人作业,至少二人以上,其中至少有一人会游泳。10观测报告编制
鱼类观测报告包括前言,观测区域概况,观测方法,观测区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域分布、种群动态、面临的威胁,对策建议等。观测报告编写格式参见附录K。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