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6362-2024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运营管理规范
GB/T 26362-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6362-2024

中文名称: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运营管理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national ecotourism attraction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3-15

实施日期:2024-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8606513

相关标签: 生态 运营 管理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社会学、 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03.200娱乐、旅游

中标分类号:综合>>经济、文化>>A12供应与使用关系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26362-2010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40页

标准价格:65.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单钢新 吴科锋 钟林生 张夕宽 何燕 曾瑜皙 虞虎 张香菊 徐红罡 郭元 陈莉珊 文军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10)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在资源、环境、产品、服务、设施、功能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依托各类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3.200
CCs A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國
26362—2024
代替GB/T
26362—2010
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运营管理规范Specification for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national ecotourism attractions2024-03-1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7-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坏境与文化
生态旅游产品与服务
基础与服务设施
安全与环卫
生态教育与品牌传播
社区参与.
综合管理
附录A(规范性)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评分细则次
附录B(资料性)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游客满意度调查表样例GB/T 26362—2024
GB/T26362—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6362一2010《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与GB/T26362—2010相
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标准名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更改为“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运营管理规范”:
在“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术语“生态旅游产品”“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清洁能源”“绿色采购”“生境”(见3.3、3.5、3.6、3.7、3.8),将“生态旅游示范区”(见2011年版的3.3)改为“生态旅游区”并更改了相关表述(见3.4),将“旅游资源”(见2011年版的3.1)改为“生态旅游资源”并更改了相关表述(见3.2),删除了“生态旅游区分类”(见2011年版的3.4),将相关内容融进了“附录A”(见附录A):
将“生态环境质量”“传统文化保护”(见2011年版的第6章、第7章)整合归并为“生态环境与文化”(见第5章),并删除了宗教文化相关要求(见2011年版的7.9);增加了“生态旅游产品与服务”与“生态教育与品牌传播”两章(见第6章、第9章):将“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内容”(见2011年版的第8章、第9章)整合归并为“基础与服务设施”(见第7章):
一一将“安全”“卫生”(见2011年版的第10章、第11章)整合归并为“安全与环卫”(见第8章):一一将“区域统筹”“公共环境与社区参与”(见2011年版的第12章、第13章)整合归并为“社区参与”(见第10章);
一删除了“示范区规划”一章(见2011年版的第4章),将相关内容融进了“生态旅游规划”(见11. 2) ;
一删除了“市场营销”一章(见2011年版的第14章),将相关内容融进了“品牌传播”(见9.5);一删除了“培训与教育”一章(见2011年版的第16章),将相关内容融进了“生态旅游产品与服务”“社区参与”(见第6章、第10章);一删除了“认定与检查”一章(见2011年版的第17章),将相关内容融进了“科研与第三方认证“认定”(见11.4、11.6):
一一将评分细则表的总分2000分更改为1000分(见附录A,2011年版的附录B);一将评分细则表中的选择项目更改为必备项目(见附录A,2011年版的附录B)。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单钢新、吴科锋、钟林生、张夕宽、何燕、曾瑜皙、虞虎、张香菊、徐红罡、郭元、陈莉珊、文军。
本文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1年首次发布为GB/T26362—2010: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26362—2024
随着生态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本文件在GB/T26362一2010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管理对象,突出生态保护、社区参与、生态教育与品牌传播等体现生态旅游要求的条款,增强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对其他生态旅游发展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推动各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协调进步IV
1范围
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运营管理规范GB/T26362—2024
本文件规定了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在资源、环境、产品、服务、设施、功能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依托各类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4
GB3095
GB3096
GB3097
GB3838
GB5749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
海水水质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T10001.1
GB/T15971
GB/T18973
GB/T26353
GB/T31383
GB36600
GB37487
GB37488
GB37489.1
GB/T40042
LB/T 007
LB/T063
3术语和定义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光环境评价方法
导游服务规范
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
旅游娱乐场所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规范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
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
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第1部分:总则绿色餐饮经营与管理
绿色旅游饭店
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GB/T
26362—2024
ecotourismresource
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坏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效益的各种事物和要素。3.3
生态旅游产品
ecotourism
product
通过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3.4
生态旅游区
ecotourism
attraction
具有明确的空间范围,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3.5
国家级生态旅游区
national
ecotourismattraction
体现全国生态旅游先进水平,对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旅游区。3.6
原cleanenergy
清洁能源免费标准bzxz.net
在生产及其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对环境友好的能源。3.7
绿色采购
greenpurchasing
选择污染小、可循环利用、资源可再生、低能耗产品等物资的采购方式。3.8
habitat
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在具体地段的生态环境因子的总和。注: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4生态旅游资源
4.1规模
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宜拥有体量较大,或类型数量多的生态旅游资源。4.2
2丰富度
4.2.1生态旅游资源应类型组合性强、景观协调。4.2.2动植物资源应丰富,植被应良好,生境类型宜众多。4.3原生性
生态系统应本土性高。古树名本和原生乡土植物群落应保护良好,不应引种外来危害物种,防4.3.1
止生物入侵,
4.3.2生态环境应保持原生状态,物种的原生生境完好。4.3.3人文生态系统应有较强原生性。完整性
资源实体应完整,保持天然的形态与结构。4.4.1
4.4.2生态系统应完整性好,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非生物因子和生态过程整体协调。4.4.3人文景观应保留完整。
4.5独特性
4.5.1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宜高,有珍稀濒危物种。4.5.2区内景观应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研价值或文化价值,4.5.3部分资源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4.5.4生态资源应游憩价值高,能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4.6影响力
4.6.1生态旅游资源应特色鲜明,有辨识度,4.6.2生态旅游资源应知名度高,被一定范围公众知晓、了解。生态旅游资源宜市场认可度高,获得较高的公众好感度和信任度。4.6.3
5生态环境与文化
5.1生态环境质量
GB/T26362—2024
5.1.1地表水应水体清澈,质量达到或高于GB3838中的II类水质:海水水质应达到或高于GB3097中的二类水质。
5.1.2空气质量常年应达到GB3095中的一级水平。游客活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应达到GB36600中的一类标准。5.1.3
区内住宿接待设施的噪声应达到GB3096中的1类标准,昼间小于55dB,夜间小于45dB。5.1.4
光环境质量应达到GB/T12454中的三星级标准5.1.63
宜通过综合利用低族技术、低碳化管理和增加碳汇等方法,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森林覆盖率应保持较高水平,制定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保护措施。5.1.7
草原应景观优美,加强保护与科学合理利用。5.1.8
5.1.9岩石与岩洞观赏价值高,应保持原始风貌。5.1.10
生态系统各要素有机协调,应保持自然状态。5.2全
生态环境保护
近3年内区内应无重大生态环境破环事件。5.2.2应对区内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并与周边环境和景观保持协调。5.2.3不应以任何形式直接排放污水、污油、废气和倾倒垃圾,旅游营运船应装备必要的环保设施,安装污水和污油回收处理设施。
5.2.4区内应无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和杀虫剂。有大范围病虫灾害、需采取人工干预措施时,宜在生态领域专家指导下进行。
5.2.5区内应无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活动,无计划外采伐林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5.2.6应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测内容。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宜配备生物多样性保护专职人员以及聘请咨询专家。5.2.7应对区内国家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开展种类、种群现状、动态分布和生境的调查、记录和监测工作,应有野生动物活动廊道空间布局图,在适当地段设有人工廊道。5.2.8
在野生动物栖息区内的人工设施,应控制夜间照明和噪声,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惊扰野生动物。
9应对珍稀和濒危物种制定专项保护计划,物种保护措施有效。)区内应无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行为,不应出售野生动物制品。可结合绿5.2.10
GB/T26362—2024
化等生态建设项目,对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进行适宜生境的扩大设计。5.2.11区内建设施工之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污染处理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5.2.12应制定国家级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方案,对生态环境进行不间断持续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实施反馈式控制管理,当监测结果超过有关生态环境标准时,应实施治理与恢复措施,直至达到标准。5.2.13应合理确定国家级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平衡极限容量,可采取管理措施控制游客活动方式、范围与路线,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定,防止生态环境恶化5.2.14对于特殊自然景观、遗产、文物、古建筑,应有较充足的保护和维护资金,设专人负责管理,岗位职责明确,保护措施有效。
5.2.15周边环境和景观宜与国家级生态旅游区相协调。5.3资源利用与保护
5.3.1可再生资源与能源
5.3.1.1宜利用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宜较高,温室气体应低排放或零排放5.3.1.2
5.3.1.3应节约并合理利用能源,燃料结构应合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宜较高。5.3.1.4废旧物应有较高的回收利用率。5.3.2土地资源
宜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新增建设用地应取得合规合法的手续,严格控制开发规模。5.3.2.1
区内地形地貌应保持完好。无开矿采石、挖沙取土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5.3.3水资源
应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源地应种植水源涵养林,实施水源保护。生活饮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地下水应水质好,用水规模合理。温泉和地下水的开采量应不超过自然补给能力。必需设置的少量小水电项目应不影响下游生态流量5.3.3.4
接待设施应使用节水设计,提高中水回用率。5.3.3.6在供水有限的区域,宜分级循环使用水资源。5.3.4分区利用
区内资源利用强度应实施梯级控制,分区合理,功能明确。从自然景观的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5.3.4.1
出发,确定功能单元及组合,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满足生态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
分区宜进行景观资源美学评价、景观敏感性评价。区内有保护物种的,应采取物种栖息地和食5.3.4.2
源地保护措施。
5.3.4.3旅游相关建设设施选址应避开生态环境低敏感区域或在区外,规模适度。5.4文化保护传承
5.4.1应制定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方案,宜有合理的经费投入。5.4.2建筑布局宜合理,综合功能优化,与区内外的文化氛围、景观、自然环境协调,无明显的视觉污染,使用当地材料和环保材料。GB/T26362—2024
5.4.3应加强人文生态系统保护,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保存完整。
6生态旅游产品与服务
6.1生态旅游产品
6.1.1生态性
设计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应体现生态性,源于自然、基于本土环境,蕴含生态知识,6.1.1.1
6.1.1.2生态旅游产品应具有环境友好属性。6.1.2多样性
宜形成满足不同类型旅游市场需求、层次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6.1.2.2宜采取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结合新技术的生态旅游产品体验方式。6.1.3特色性
6.1.3.1应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差异化、精细化、品牌化开发生态旅游产品。6.1.3.2生态旅游产品应体现当地人文生态系统特色。6.2生态旅游服务
6.2.1服务内容
6.2.1.1应提供具有生态旅游特色的服务,服务过程应休现生态旅游理念,6.2.1.2应提供反映当地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特色的服务。6.2.2服务人员技能
6.2.2.1应制定生态旅游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制度与计划,配置培训机构与人员。应有培训绩效评估和改进对策。
员工应能为游客提供准确的生态解说,其中导游人员服务应符合GB/T15971少和防止旅游环境负面影响的方法的规定,掌握减
6.2.2.3高空滑索、低空游览、户外攀岩等特殊生态旅游活动应配备有合格资质的服务人员。6.2.3志愿者服务
应设有志愿服务工作站点。
6.2.3.2宜有常态化的环保志愿服务公益活动,鼓励公益组织或个人从事公益服务活动。基础与服务设施
交通设施
7.1.1区外道路应通达性较好。
7.1.2区内道路宜体现交通通道、生态保护、景观观赏等功能。道路布局宜选择在生态恢复功能强的地域,道路设计应利用原有的通道,宜采用生态性材料和建设生态路面。7.1.3区内应根据条件选用低能耗、低排放量和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可提供符合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文化特色的交通工具,鼓励采用白行车和徒步等非机动交通方式。5
GB/T26362—2024
7.1.4区内或周边应设立生态停车场,停车位数量应按照生态环境容量设置,管理措施落实到位,配置定比例的充电设备。停车场建设应与景观环境相协调。7.1.5区内交通标识应符合GB5768.2的规定。2住宿设施
应集中布局、结构合理、体量适宜、生态特色鲜明,旅游饭店或旅游民宿建设运营应符合LB/T007的规定。
7.3餐饮设施
7.3.1餐饮设施应布局合理,区内餐饮企业经营管理应符合GB/T40042:的规定。
7.3.2应提供特色化、品牌化、多样化餐饮内容。宜使用应季本地食材,不应含有野生动物成分。7.3.3不应浪费食物,宜设有“光盘行动”等提醒标志。4购物设施
7.4.1应设有销售当地特色商品、环境友好型商品或文化创意产品的购物场所。7.4.2应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管理购物场所和从业人员。7.5娱乐设施
7.5.1可根据当地特点适度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7.5.2娱乐活动场地选址不应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项目内容应尊重当地风俗,避免引起当地居民反感。
6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位置宜合理,外观与景观环境宜相协调,设施、服务项目应符合GB/T31383的规定。能源设施
宜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能源设施,设施应不影响景观质量,有妥善处理能源污染的设施和措施。
3给排水工程
给排水管道宜埋入地下,保持管道通畅邮政通讯
7.9.1可提供方便的邮递服务。
7.9.2无线通信塔架设立应位置合理,不影响景观质量,与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景观相协调。7.9.3开放游览区应实现全域通信网络覆盖,手机信号良好。特殊人群服务设施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位置应醒目,方便使用。8安全与环卫
8.1安全制度
8.1.1应设有安全管理机构,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与保障制度。应有针对高峰期和特殊时段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安全处置制度8.1.2
准确。
GB/T26362—2024
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应预先评估,并制定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事故处理档案记录应完整8.1.4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8.2安全环境
应重视公共环境建设,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状况良好,居民对游客态度友善。安全保卫机构与人员
8.3.1应设有专门机构,配置合理数量的人员,8.3.2各工作岗位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范。8.4安全设施设备
8.4.1特种游览设施设备保障措施应健全有效。8.4.2交通工具和游览、娱乐等设施设备应完好,宜定期检修,无超期服役现象。8.4.3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应齐全、完好、有效。8.4.4宜配备紧急求救设施设备。8.5安全提示
安全说明或须知等应同时使用中外文进行表述,有图形显示,置于醒目位置,并注重实际设置效果。
2区内危险地段应标志明显,防护设施有效,安全警告标志应符合GB2894的规定。8.5.2
医疗及救护服务
8.6.1应设有紧急救援机制,公布紧急救援电话号码,设置一定数量的一键救援设备,确保游客能方便地使用援助请求设施,能及时响应处理游客发出的求助信号。8.6.2应设立医疗机构和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医务人员及常用药品,救护设施应齐全。8.6.3可建立定点联系医院。
环境卫生
各类场所应全部达到GB/T26353规定的卫生标准8.7.1
8.7.2应区分吸烟区与非吸烟区,吸烟区内应通风良好,应配有消防设备,且管理到位、8.8废弃物管理
8.8.1垃圾清扫、清运应及时,无外露、外溢、遗撒现象,且遮盖或封闭清运。8.8.2遵循废弃物最小化原则,对废弃物宜采取减量排放与回收利用等措施。8.8.3垃圾收集箱应布局合理、标志统一、外观整洁,与环境相互协调,应及时清理和消毒。8.8.4垃圾清扫器具应齐全、美观、整洁,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8.8.5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100%。
8.8.6可使用环保技术进行垃圾处理,实现垃圾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最小化,小型社区接待点宜推广有机废弃物的堆肥技术。
8.8.7废弃电池、污油等危险废物应专门回收。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