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3681-2024生态系统评估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
GB/T 43681-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3681-2024

中文名称:生态系统评估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Ecosystem assessment—Regional ecosystem survey method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3-15

实施日期:2024-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11729333

相关标签: 生态系统 评估 区域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环境保护>>13.020.10环境管理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综合>>Z00标准化、质量管理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32页

标准价格:54.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侯鹏 王桥 欧阳志云 徐秉声 翟俊 陈妍 张逦嘉 祝汉收 高海峰 崔丽娟 郑华 黄麟 金点点 杨旻 任玉芬 徐卫华 肖燚 张路 孔令桥 蒋卫国 张庆竹 王国强 赵彦伟 曹巍 宋子健 侯姗 赵磊 李翠 裴福云 刘建红 范军琳 高珍 郭丽莉

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7)

提出单位: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7)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描述了区域生态系统调查的基本原则、基本流程、调查指标及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行政区域及自然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调查。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020.10
CCSZ00bzxz.ne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681—2024
生态系统评估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
Ecosystemassessment-Regionalecosystem surveymethods2024-03-1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7-01实施
GB/T43681—2024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原则
基本流程
调查指标及方法
附录A(规范性)
附录B(资料性)
附录C(资料性)
附录D(资料性)
参考文献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
基础地理环境指标调查方法
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调查方法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指标调查方法12
GB/T43681—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侯鹏、王桥、欧阳志云、徐秉声、翟俊、陈妍、张通嘉、祝汉收、高海峰、崔丽娟、郑华、黄麟、金点点、杨曼、任玉芬、徐卫华、肖燚、张路、孔令桥、蒋卫国、张庆竹、王国强、赵彦伟、曹巍、宋子健、侯姗、赵磊、李翠、裴福云、刘建红、范军琳、高珍、郭丽莉。I
1范围
生态系统评估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
本文件描述了区域生态系统调查的基本原则、基本流程、调查指标及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行政区域及自然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43681—2024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1167
HJ1168
HJ1169
HJ1170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区域生态系统regionalecosystem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特定空间范围内植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的整体。注:主要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3.2
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
ecosystemstructureandpattern各类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状况,3.3
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
ecosystemprocessesandfunctions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过程及体现出的各种功效和作用。3.4
遥感调查
remotesensinginvestigation
利用搭载在卫星、无人机等高空平台的传感器获取生态系统反射、辐射信息,以此为基础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过程与功能等特征。3.5
现场调查
field investigation
根据统计抽样方法,利用地面定位和观测仪器获取反映生态系统格局与结构、过程与功能等方面的参数和信息。
4基本原则
4.1适用性
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根据区域生态系统调查的主要目标、内容1
GB/T43681—2024
和任务,选择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指标。4.2可操作性
综合考虑调查区域的生态系统特点和空间范围大小,客观分析传统现场调查方法、遥感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选择适宜的调查技术方法,保障区域生态系统调查任务的可实施。4.3科学性
科学、规范地开展区域生态系统调查的前期准备、数据(样品)采集、数据(样品)分析整理等,确保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数据的准确性。5基本流程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包括综合考虑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概况及目标内容和任务、选择生态系统调查指标、确定生态系统调查技术方法(按照附录A的要求)和具体流程(见图1)。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概况
调查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选择生态系统调查指标
基础地理环境指标
地形地象
6调查指标及方法
吃象因了
水文子
土壤因了
基础地理环境指标及方法
生态系统结构与
格局指标
宏观结构与格局
群落结构
植物种炎构成
确定生态系统调查技术方法
图1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流程
生态系统过程与
功能指标
碳循环过程与功能
水循环过程与功能
雕显父换过科功能
基础地理环境指标共包括地形地貌、气象因子、水文因子、土壤因子4个一级指标,经纬度等22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每项指标的具体调查技术和方法见附录B。2
-级指标
地形地貌
气象因子
水文因子
土壤因子
二级指标
经纬度
海拔高度
地表粗糙度
降水量
日照时数
总辐射
风速/风向
含沙量
积水深度
淹水历时
结冰期
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
土壤可蚀性因子
土壤厚度
基础地理环境指标
指标含义
地理位置坐标信息
与海平面的高度差
地表陡缓的程度
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地面上一点沿水流方向到其流向起点间的地面距离表示地面凹凸不平的程度
GB/T43681—2024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
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高处的温度表示太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人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线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水平地表所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之和风的速度和方向
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将瞬时流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某
量按时间平均,可求得某时段的平均流量单位时间内水流前进的距离
单位体积水体内所含干沙的质量自由水面相对于黄海基面的高程水面距河流、湖泊等湿地水体底部的距离湿地中一次性积水或达到某一水位高程以上的持水时间
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所经历过程的时长根据土壤性状、质与量的差异,划分土壤各类型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可蚀性表征土壤对侵蚀的敏感程度,土壤可蚀性因子是土壤可蚀性的量化体现,其值大小反映了不同土壤的侵蚀率,表示土壤被冲蚀的难易程度,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的基础
土壤母质层以上到土壤表面的垂直深度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及方法见B.2.1
见 B.4.2
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共包括宏观结构与格局、群落结构、植物种类构成3个一级指标,生态系统类型等18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2。每项指标的具体调查技术和方法见附录C。3
GB/T43681—2024
-级指标
宏观结构
与格局
群落结构
植物种类
二级指标
生态系统类型
生态系统面积
生态系统面积比例
斑块数
平均斑块面积
聚集度指数
植被覆盖度
叶面积指数
平均盖度
平均高度
平均冠幅
平均胸径
株密度
丰富度
植物区系构成
优势植物种构成
水生植物生态类型
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指标及方法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指标
指标含义
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主要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所占二维空间大小,通常指平面空间某类或某几类生态系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区域内各类生态系统斑块的数量区域内某类生态系统斑块面积的算术平均值区域内所有类型生态系统斑块的相邻概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单位土地面积上植被冠层部分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植被群落中,植被从基部地面到植物茎叶最高处垂直高度的平均值
乔木冠层南北和东西方向宽度的平均值乔木主干离地表1.3m处的胸径的加权平均值,仅计入胸径大于5cm的乔木
单位面积内全部或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量植被群落中所含植物种数目的多少植被群落在其最初发育时所依靠的媒介方式,主要分为人工或天然
个地区或某个植被类型中所有物种的科、属和区系成分的组成情况
植物群落中,个体数量、生态作用均占优势,且在群落性质和生态过程方面起着决定作用的物种的组成情况
根据植物对水分适应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
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指标共包括碳循环过程与功能、水循环过程与功能、能量交换过程与功能3个一级指标,总初级生产力等22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3。每项指标的具体调查技术和方法见附录D。4
一级指标
碳循环过程
与功能
水循环过程
与功能
二级指标
总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植被地上生物量
植被根冠比
植被碳密度
植被释氧量
土壤呼吸
土壤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潜在蒸散发量
实际蒸散发量
地表径流量
冠层截留量
凋落物最大持水量
凋落物最大持水率
土壤湿度
土壤孔隙度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指标指标含义
GB/T43681—2024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植物利用太阳能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质的量。该指标决定了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能量与物质总量从固定的总能量或产生的有机质总量中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量,直接反映了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表征陆地与大气之间的净碳通量或碳储量的变化速率,一般是净初级生产力减去异养生物(土壤)的呼吸作用所消耗光合产物之后的剩余部分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植被地上现存部分累积的物质总量
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单位面积植被中的碳素存留量
植被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的同时所释放的氧气量
土壤中微生物、根系、动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一定深度内(通常为1m),单位面积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碳素存留量指单位面积(1m)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的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地表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可达到的最大蒸发蒸腾量特定区域天然情况下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称流域蒸发散量,是地表水体蒸发散量、土壤蒸发散量和植物蒸发散量之和
又称地面径流量,指一定区域内降水或融雪强度超过蒸散发、截留和下渗强度,暂留于地表向低处流动,形成地表径流的水量
叶片、枝干等植物地上生理器官对落人其内水分的截留容纳数值
调落物含水量达到饱和时的持水量,一般情况下为该凋落物浸水24h后的持水量
凋落物含水量达到饱和时的持水率,一般情况下为该凋落物浸水24h后的持水率
土壤湿度指土壤的干湿程度,它与土壤的含水量成正比。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湿度是100%;水分逐渐减少,土壤湿度随之降低,但土壤湿度不会降低到0
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C
见D.1.10
GB/T43681—2024
-级指标
能量交换过
程与功能
二级指标
地表反照率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指标(续)指标含义
地表总反射辐射通量与总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比辐射率
地表温度
植被光合有效辐
射吸收比率
又称发射率,指地表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比值
地球表面与空气交界处的温度
植被冠层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占总光合有效辐射的比值
A.1遥感调查
附录A
(规范性)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
GB/T43681—2024
以卫星或无人机遥感为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获取宏观层面上地表生态系统调查的各项指标。A.2
现场调查
利用样地选择和样方布设等方式,对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开展调查。现场调查主要用于直接获取群落层面和地表以下的各调查指标。样地选择和样方布设按照HJ1167、HJ1168、HJ1169和HJ1170的要求执行。
3资料收集
利用统计年鉴、科技文献等获取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指标数据,通过气象台站、水文站收集区域生态系统气象水文调查指标数据。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