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医用电
加速器
验方法
性能和
Medicat electron accelerators--Functional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methodsGB15213--94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1EC976(1989)医用电加速器能》和1E577181/5MV用电子加速器性能导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医用电子圳速帮的性能指标和试验方洪本标准适用于医疗事业中以治疗为的的医用电加座器。本标准适用」能产牛x-辐射和电子辐射的医而电娜述器,其标称能为1~50M作卵辆射源」m处的最大剂其率为0.01~1Gy,正常治疗距离(NTN)在 5(200 m之间本标推适用于配备有等中心机架的医用电子速器,对非等中心设备的性能和试验法可以作适当修止。
除非随机文件中有其他规定.本标准适而下在下列条件的环培中安装,处用的没备:a.
15~ 35 (
bh.对度
30%~75%
e大汽压
7X10*--11×1nPa(700~-1 100 mbar)随机文件必须说明运输和贮疗的环境系件。电源必须符合GB9706.!中第1.4b.2)项的规定、电源必须有足够低的内阻使有载和空载的电压波动不超过上5%,注:NT为正带治距离英文否称的缩写,下文。2术语和引用标准
2.1术语
\必须”一含义为强制要求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应该”.一含义为强烈推存而不是“定要求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可以”--贪义为允许以来种特定方式达到本标规定的要求,2.2引用标准
GB 9706.1医用电气设备第--部分:通用安全要求2BF91001医用电-子加迷器名词术语GH9706.5医用电气设备能量为1~50MeV医用电于加速器专用安全要求3性能指标
3.1剂堆监测系统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9-24批准1995-03-01实施
3. 1. 1复性
GB 15213--34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更性用变异系数表征,对×-辐射和电了幅射、在间-辐照条件下,剂均监测计数值与吸收剂址测量低之比的变异系数不得超过0.7%变异系数S按式(1)确定:
(R - R,)
式中:尺,-一第次测址所得到的剂其监测计数值\吸收剂址测世放之比,R--一 次测的平均值,原=
H --~ 测基次数.n 为 10 次。
下文中克定义为5次测书所得到的剂基览测计数值与吸收剂甚测基低之比的半均值。3.1.2线性
对X-辐射和电子辐射的每档能站,作随机文件规定的吸收剂试和吸收剂本率的范函内,吸收剂站测试值与剂械监测计数值的关系必须为线性.其最大愉不得超过土2%。3.1.3随设备角度位的变化关系
对X-辐射和电子辐射,在机渠及限束系统的全部角度范调内,的最大俏最小值之差与平均值之比不得人于3%。
3.1.4随机架旋转的变化关系
对具有移动束治疗的设备,在X-辐射和电于辐射两种辐射方式下,在机架旋转的全部角度范用内当机架连续通过不间扇面所测得的与3.1.3中机架静出在不同角位所测得的最人值和最小侦之好术平均值之间的偏差均不得超过士2%。3.1. 5随辐射野的变化关系
随机文件中必频规定.对×-输射和七广辆射,5cm×20cm的辐射野与20em×5m的输射野所测得的尺使之间最人偏差的额定值者最大输射野小下2cm×20c切,则取最大寸)。3.1.6稳定性
3.1.6.1剂辐照后的稳定性
对X-辐射和电子辐射,在正带治疗i离处进行10n(y或是以最大吸收剂壮率运行30min的尚剂批输照,在高剂抵辐照之前、疗各进行约2Gy的轴照,分别测出及,及R,“元=不得献让+2%。
3.1.6.2[稳定性
对X-辐射和电子辐射,设备以典型的吸收剂止率在正常治疗距离处产生约1y的吸收剂成,接着停止辐照10min,以这样的周期连续运行B小时。企运行之前、后进行约2(y的辆照,分别测出K,利尽一不得超过±2%。
3.1.6.3周定性
对×-辐射利电子输射,连续5天,在设备经过至少30min待机状态到达准备状态后文即进行测比,5天内测欲的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个部我的均值之比不得大12%。3.1.7移动束治疗的稳定性
对×射的电子辐射,征吸收剂率和单位的度剂止的预选范间内,如集移动来治疗是以机架施转们度终止辐照,辅照的剂块误差不得超让土5%。式中:4p——剂量误差;
U—剂量监测计数值;
D, -—单位角度剂量;
A——机架旋转角度。
GB 15213—94
U-D·A
4。 =
如果移动束治疗是由剂量监测系统终止辐照,则旋转角度误差不得超过士3°。D,
式中:△A——旋转角度误差;
A——机架旋转角度;
D.—预置剂量;
D.—单位角度剂量。
3.2深度吸收剂量特性
3.2. 1 X-辐射
3.2.1.1深度剂量曲线图
-(2)
随机文件必须给出10cm×10cm以及最大辐射野下沿辐射桌轴的吸收剂量百分比图,这些图必须相应于标准试验条件下每档X-辐射标称能量。必须对应每个标称能量给出下列指标:a.X-辐射的标称能量:
10cm×10cm以及最大X辐射野的最大吸收剂量深度(以厘米为单位)b.
10cm×10cmX-辐射野的穿避性(以厘米为单位)穿透性的实际值与规定值的最大偏差,此偏差不得超过士3%或土3mmd.
e.品质指数。
品质指数定义为,对X-辐射,10cm×10cn的辐射野,辐射探测器位于辐射束轴上正常治疗距离处,在体模内20ctm深度处测得的吸收剂量与10cm深度处测得的吸收剂量之比值。3.2.1-2表面剂量
对应于每档X-辐射的标称能量,在随机文件中必须规定:a.10 cm×10 ctm辐射野的相对表面吸收剂量;b。最大辐射野的相对表面吸收剂量e。必须符合GB9706.5中第29.2.2条的要求。3.2.1.3深度等剂直曲线图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对应于每档X-辐射标称能量,随机文件必须给出包含辐射束轴和任一主轴在内的一个或两个平面上的典型深度等剂量曲线图。深度等剂量曲线图必须沿辐射束轴,从最大吸收剂量(为100%)的10%至100%,每随10%给出。每一深度等剂量曲线图必须注明:此值仅仅作为典型值而不能用于患者的治疗计划中,除非已进行了验证。
3.2.2电子辐射
3.2.2.1深度剂量曲线图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对应每档电子辐射的标称能量,随机文件必须给出10cm×10cm以及最大辐射野下沿辐射束轴的深度剂量曲线图。GB 15213--94
对应于每档标称能量,必须给出下列指标:a.10cm×10cm以及最大辐射野的最人吸收剂量深度(以厘米为单位)。最大吸收剂量深度不得小于 0. 1 cm
h.10 cm× 10 cm 以及最大辐射野下的实际射程与 80%吸收剂量深度的比值。对标称能量大20MeV的医用电子加速器,该比值应不大于1.6:c、10cm×10cm辐射野的实际射程(以米为单位);d.10 cm×10 cm辐射野的穿透性(以厘米为单位)e.穿透性的实际值与规定值的最人偏差,此偏差必须不超过土3%或士2mm。3.2.2.2穿透性的稳定性
在吸收剂量率和机架旋转角度的全部范围内,电子辐射的穿透性随机架角度变化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士2mm或±3%。
3.2.2.3表面剂量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对电辐射的每档标称能量,在 10 cm×10 cm 以及最大辐射野下,随机文件必须规定相对表面剂的最大值。
3.2.2.4深度等剂图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对应于每档电子辐射的标称能量,随机文件必须给出包含辐射束轴和任一主轴在内的个或两个平面上的典型深度等剂量曲线图。等剂量图必须沿辐射束轴,按照从最大剂量(作为100%)的10%至100%,每隔10%给出,每等剂量图必须注明,此值仅仅作为典型值而不能用于患者的治疗计划中除非已进行了验证。3.3辐射野的均整度
3.3.1X 辐射
3.3.1.1方形X-辐射野的均整度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在吸收剂量率的全部范围内,对应每一标称能量,辐射野内最大吸收剂壁点与辐射野均整区域参见图4)内最小吸收剂量点的吸收剂量(不大于1cm面积内的平均值)的比值:a.对5cm×5cm至30cm×30cm辐射野,不得大于106%,b.对人于30cm×30cm至最人方形野,不得人于110%(参见图5)。3.3.1.2X-辐射野的剂最分布随角的变化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机架和限束系统的全部角度范围内,对大于5cm×5em的全部X-辐射野,均整区域内任--点的吸收剂(不大于1心m内的平均值)相对于辐射束轴处的吸收剂量之比值的变化:a.标称能些小于30MeV时不得超过士3%b.标称能最人丁和等于30 MeV时不得超过士4%。3.3.1.3方形X辐射野的对称性
在标雅试验系件下,当机架及限束系统分别处于0或90时,对人」5cm×5cm的所有X-辐射野均整区域内对称于辐射束轴的任两点的吸收剂止(为不大于1cm\间积内的平值)之最大比值(大比小)不得大于 103%
3.3.1.4最大吸收剂量比
当机架和限束系统处于0\或90°时,在最大吸收剂量深度垂直于辐射束轴的平面.上,均整区域内最大吸收剂量点的吸收剂量(为不人于-1cm面积内的平均值)与辐射束轴上的最大吸收剂量之比值:a.对5cm×5cm至30cm×30cm辐射野,应该不大于107%;b.对于30cm×30cm的方形辐射野,应该不大于109%。3.3.1.5使用楔形过滤器的X-辐射野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旋转角度范围内,楔形角的测值与标称值之差不得超过士2°(参见图6);楔GB1521394
形因子的测量值与标称值之差不得超过士2%。随机文件必须给出每个形过滤器的最大辐射野。3.3-2电子辐射
3.3.2-1电子辑射野的均整度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对每·-标称能量以及不小于5 cm×5 cm的所有电子辐射野:.在基准深度处,两个主轴上80%等剂量线与几何野投影边的距离应该不大于15mm;b.在标准测试深度处,两个主轴上90%等剂量线与几何野投影边间的距离不得大于10 mm;在两个对角线上90%等剂抵线与几何野投影边间的距离不得大于20mm;c.随机文件必须给出在标准测试深度辐射野内的最大吸收剂量(为 1 cm面积内的平均值)与辐射束轴上最大吸收剂量深度的吸收剂量之比值(参见图7)。3.3.2.2电子辐射野的剂量分布随角位的变化关系在标准测试深度,在机架和限束系统旋转角度的全部范围内,对所有电子辐射野,90%等剂量曲线内推1 cm的均整区域内任:点的吸收剂量(为不大于1cm内的平均值)与辐射束轴处吸收剂量之比的变化不得超过土3%。
3.3.2.3电子辐射野的对称性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当机架和限束系统处于 0或90°时,对不小于5cmX5cm的所有电子辐射野,在标准测试深度,90%等剂量线内推1cm的均整区域内对称于辐射束轴的任意两点的吸收剂量(为不大于1 cm面积内的平均值)之比(大比小)不得大于105%。3.3.2.4最大吸收剂量比
0.5mm深度上辐射野内最大吸收剂量点的吸收剂量(为不大于1cm面积上的平均值)与辐射束轴上最大吸收剂量之比值度该不太于109%。3.3.3辐射野的平影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对X-辐射和电子辐射的每档标称能量,随机文件必须给出两主轴上80%吸收剂量点与20%吸收剂量点之间的距离(以毫米为单位)。80%点与20%点是相对于辐射束轴上标准测试深度处的吸收剂量而者。
3.4辐射野的指示
3.4.1X-辐射
3.4.1.1辐射野的数字指示
所有设备都应该配有数字指示装置来指示正常治疗距离处X-辐射野的尺寸。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对每档标称能量,在正常消疗距离处,两主轴上辐射断的人寸与数字指示装置的指示的偏差:a.对5cm×5cm至20cm×20cm辐射野,不得超过±3mm或±1.5%b. 对人于 20 cmX20 cm 至最大辐射野,不得超过士5 mm 或±1. 5% 。辐射野尺寸由测试方法中所述50%吸收剂量线确定。3.4.1.2辐射野的光野指示
所有设备都必须配有光野指示装置来指示入射表面处的X-辐射野的人小。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对每档标称能量,在两主轴上,光野的边与辐射野边(由50%剂量线确定)之问的距离:
正常治疗距离处:
a.对5cm×5cm至20cm×20cm辐射野,不得大于2mm或1%;b.对大于20 cm×20 cm 至最大方形野,不得人于 3 rm 或 1%。1.5倍正常治疗距离处:
a.对5cm×5cm至20cm×20cm辐射野,不得大于4mm或2%;b.对大于20 cm×20 cm至最大方形野,不得大于 6mm或2%。光野中心与辐射野中心之间的距离:GB 15213 -94
a.正常治疗距离处,不得大于 2 mm;b.1.5倍正常治疗距离处,不得大于4mm。3.4.1.3重复性
在相同的数字指示时,重复建立辐射野,由50%吸收剂量点所确定的辐射野尺寸,在两主轴上的最人偏差不得超过土2mm,光野的边与X-辐射野的边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2mm。3.4.2电子辐射
3.4.2.1辐射野的数字指示
所有的设备都应该配有数字指示装置来指示电子辐射的尺寸。对所有的标称能量和辐射野,标准测试深度上的辐射野的尺小与辐射野的数字指示值之间的偏差不得超过土2mⅡ,辐射野的尺寸由体模表面位于正常治疗距离处时两主轴上的50%等剂量点之间的距离确定。
3.4.2.2辐射野的光野指示
所有设备都必须配有光野指示装肾来指示(入射表面的)电子辐射野的大小。在正常治疗距离处,光野的对边之间的距离与数字指示值之间的偏差不得超过土2mm。3.4.3X-辐射方式下限束系统的几何形状-辐射野对边平行度的最大偏差不得大于0.5°,相邻近垂直度的最天偏差不得无于0.5°3.4.4光野的照度和对比度
在正常治疗距离处垂直于辐射束轴的平面上,光野内照度的平均值不得小于401x。沿光野周逆的对比度不得小于4%。对比度为光野周边以内一点的照度与周边以外相随3m位处--点的照度之比。3.5辐射束轴的指示
对于对称于等中心的辐射野,设备必须配有指示患者的入射表面处辐射束轴位置的元件,如前指针、十学线等。
3.5.1辐射束轴在患者射入表面上的位暨指示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全部角度范围内,患者射入面上辐射束轴的实际位置与指示点的最大偏差:a,对x-辐射,在NTD土25cm或设备工作范围内(取二者中范围较小者),不得超过土2mmb。对电子辐射,在NTD士25cm或设备工.作范围内取二者中范围较小者),不得超过土4mm。3.5.2辐射束轴在患者射出面上的位置指示对所有指示患者X-辐射的射出点的元件<如后指针等)在NTD士50cm或设备工作范围内取二者中范围较小者),患者射出面上辐射束轴的实际位与指示点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士3mM。3.6等中心
3.6.1辐射束轴相对于等中心点的偏移对于X-辐射和电了辐射的每档标称能量和所有辐射野,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全部角度范围内,辐射束轴相对于等中心点的偏移不得超过土2Иm。3.6.2等中心的指示
等中心的指示装骨对等中心的指示点相对于由3.6.1条所确定的等中心位置的最大偏移不得超过±2mm
3.7沿辐射束轴的距离指示
3.7.1到等中心距离的指示
设备必须配有指示装置(如机械前指针,光距尺)指示沿辐射束轴到参考点的距离。对等中心设备,参考点必须是等中心点。对非等中心设备,参考点必须在辐射束轴上正常治疗距离处。GB 15213-94
在NTD士25cm或指示装置的工作范围的极限位置处(取二者中范围较小者),沿辐射束轴到参考点的指示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士5mm。在等中心处此偏差不得超过土2mm对等中心设备在机架的全部角度范圈内都必须满足这一条件。3.7.2到辐射源距离的指示
对于辐射源到机架旋转轴(1)(如图1所示)的距离可变的等中心设备以及非等中心设备,必须配有指示装置(如机械前指针、光距尺)指示沿辐射束轴到辐射源的距离。在VTD士25 cm或指示装置的工作范用内(取二者中范围较小者),指示点到辐射源的指示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士5mm。3.B旋转运动标尺的零刻度位置
对旋转式机架(以及其他月前实用的机架)在下列情况时,旋转轴(1),轴(2),轴(5)和轴(6)的标尺刻度必须为岑:除轴(3)和轴(7)外其他所有的旋转轴共面,束流轴垂直向下,治疗床的纵轴平行于轴(1)或轴(2),床支架远离机架(如图1所示)。当束流轴垂直向下,轴(1)和轴(2)的标尺刻度为零,轴(3)的标尺刻度必须为零。当光系统的两边分别平行和垂直于机架旋转轴,楔形过滤器的薄端指向机架时,轴(4)的标尺刻度必须为零。
当床面为水平时,轴(7)和轴(8)的标尺刻度必须为零。各标尺零刻度位置与规定的零位之间的最大偏差:机架旋转轴(1)
辐射头横向转动轴(2)
辐射头纵向转动轴<3)
限束系统轴(4)
不得超过士0.5°
不得超过士0.1°;
不得超过士0.1°
不得超过士0.5°;
治疗床的等巾心旋转轴(5)不得超过土0.5°;床面白转轴(6)
床面纵向转动轴(7)
床面横向转动轴(8)
3. 9前后辐射野的重合性
不得超过士0.5\
不得超过士0.5°;
不得超过士0.5°
在等中心处,前后辐射野主轴之间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土2m。3.10治疗床的运动
当治疗床床面位于等中心的标称高度,床面纵轴与机架旋转轴共线以及轴(5)、轴(6)为零位置,床面离机架的纵向距离为最大时,治疗床的直线运动标尺必须为零。-3. 10. 1治疗床的垂直运动
在下列两种负载情况下:
a,床面负载30kg,均布在床面1m的范周内,负载重心作用在等中心点,b.床面负载135kg,均布在床面2 m的范围内,负载重心作用在等中心点。如治疗床床面作最大延伸(图 1,方向 11)伸展端至等中心距不足 1 m时,则 135 kg负载均布在两倍从伸展端至等中心的范围内。治疗床床面在正常治疗距离附近作升降运动,在方向(9)(如图1所示)上高度改变20cm时,床面的最大水平位移不得大于2mm。
3. 10.2治疗床的等中心旋转
在3.10.1条负载的情况下,治疗床等中心旋转的旋转轴(5)(如图1所示)相对于等中心的最大偏移不得超过士2mm。
3.10.3治疗床旋转轴的平行度
当治疗床床面负载135kg,均布在2m长的范围内(同3.10.1条)并且重心作用在等中心点时,治GB15213—94
疗床的等中心旋转轴(5)(如图1所示)与治疗床床面自转旋转轴(6)(如图1所示)之间的最大角度应该不人于 0. 5°。
3.10.4治疗床的刚度
3.10.4.1治疗床的纵向刚度
治疗床在下面两种负载情况(负载重心均作用在等中心点):2.床面缩回,30kg负载均布在1m长度范围内;b,床面伸开,135kg负载均布在2m长度范围内。负载分布情况同3.10.1条。
治疗床床面在两种负载下等中心附近高度的变化不得大于5mm。3.10.4.2治疗床的横向刚度
当 135 kg负载均布在治疗床 2 m长度范围内(见 3.10. 1条),并且重心作用在等中心点时,在治疗床垂直升降的全部高度范围内(方向9.如图1所示):a治疗床床面相对于水平面的侧向倾斜角度不得超过 0.5°b.治疗床床面作最大横向位移时(方向10,如图1所示),治疗床床面在等中心附近的高度的变化不得人于5mm。
4试验方法
4. 1标准试验条件
除非另有要求,根据本标准测试医用电子加速器的性能时,必须按照4.1~4. 5 条所给出的标准试验条件进行。
4.1.1角度位置
除非另有要求,下列角度为0°(如图1~3所示):辐射头的横向转动,轴(2),
b.辐射头的纵向转动,轴(3);
c.限束系统的旋转,轴(4)。
如果本标准中试验条件要求测试必须在机架旋转轴(1)或限束系统轴(4)位于90°时进行,则测试也可在270°位置时进行。
4.1.2体模的材料和位置
除非另有要求,体模必须是水模,如果体模是用其他材料制成,则必须作适当修正。对于任何要求使用休模的试验:体模表面必须垂直于辐射束轴。除非能证明小体模对测试结果不会有重大影响,体模必比辐射束的边缘扩展至少5crm。体模深度至少大丁测试点深度10cm。4.1.3测试点的位
除非有其他要求,测试位置为(取最适合的-种位置):辐射束轴上1
b.体模内标准测试深度上垂直于辐射束轴的平面内。除非另有要求,对等中心的电子加速器X-辐射的测试,测试平面均包含等中心在内,体模表面必须位于等中心到辆射源方问上距等中心10cm处。除非另有要求,对等中心加速器的电子辐射和非等中心电子加速器的电子辐射和X-辐射的测试,体模表面位于正常治疗距离处(参见图8)。4.1.4插射探测器
要求测试所使用的辐射探测器:a.对辐射能谱的空问变化进行修正后,能由辐射探测器的读数确定吸收剂量;:comCB 1521394
b,在高剂量梯度的区域有足够的空间分辨力例如在辐射野的边缘。4.1.5标准测试深度
4.1.5.1X-辐射束
x-辐射束的标准测试深度为10 cm。4. 1.5.2电了束
电子束的标准测试深度为10 cm×10 cm辐射野时所规定的穿透性值的一半。4.1.6辐射野
试验过程中辐射野尺寸应该选用最接近常用情况的辑射野,辐射野的尺寸是指在正常治疗距离处的尺寸。
除非另有说明,最大辐射野是指最人方形辐射野。4.1.7试验期间的调整
在试验进行期间,只有下列两类调整是允许的a。用操作者通常使用的控制方式进行的调整,b。正带操作中的调整,
下文中的轴(1)~轴(8);方向(9)~方向(13);可参见图1,图2、图 3的规定。4.2剂量监测系统
4.2.1重复性
机架轴(1)
0°或90°
0°或90°
束系统轴(4)
辐射野
10×10
10×10
重复性试验条件
吸收剂量率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辐射类型
X辐射
电子辐射
标称能量
根据表1,在每组条件下,各连续进行10次辐照。在正常治疗距离处每次预置2Gy的剂量,测量时必须将探头放在体模内或使用适当的建成材料(对所有的R值测基均有这一要求,以下略)。试验结果必须符合3.1. 1条的规定。
4.2.2线性
表2剂量监测系统的线性试验条件角
机架轴(1)
限束系统轴(4)
辐射野
10×10
吸收剂量率
辐射类型
x-辐射
电子辐射
注,如果吸收剂量本为连续变化,则从最大值的20%至量人值,等间隔地取1个吸收剂量率值。标称能量
根据表2中规定的试验条件,对每档吸收剂量率(设档数为j。如果吸收剂量率是连续可调的,则从20%到最大吸收剂量率的范围内等间隔取 4个不同的吸收剂量率值,此时相当于=4),在太于 1 Gy的吸收剂量范围内以近似相等间隔选取主个不同的吸收剂量预置值(规定取1=5),并在每个吸收剂量率和每个吸收剂量预置值下辐照n次进行测量(规定n=5)。GB15213—94
令D代表在第个吸收剂量预置值和第1个吸收剂量率下第次辐照的吸收剂量测量结果,D,为在第:个吸收剂量预置值和第;个吸收剂量率下进行n次辐照吸收剂量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则有:
D.为在第个吸收剂量预置下个吸收剂量率的D,值的平均值。则有:
对各个D.数据用最小二乘拟合法求出下列线性关系式:D, =aU+b
式中;D,一 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的吸收剂量计算值,a——比例因子;
b一一直线与纵坐标轴的截距;
一吸收剂量预置值(参见图9)。(4)
-(5)
(6)
比较测量平均值D.与用最小二乘拟合法计算值D。的偏差,用百分数表示。其最大偏差(D,-D.)m.×100
%,必须符合第3.1.2条的规定。U
4.2.3随设备角度位置的变化关系表3剂量监测系统随设备角度位置变化关系的试验条件角
机架轴(1)
0或180°
0°180°
90°或270°
90°或270°
限束系统轴(4)
辐射野
10×10
10×10
10×10
10×10
10×10
吸收剂量率
辐射类型
X-辐射
电子辐射
X-辐射
电子射
X-辐射
电子辐射
标称能量
GB 1521394
将具有适当平衡厚度的探测器固定在治疗头上,设备保持静止,在每组条件下各进行5次测试,求出R值。每次测试,在正常治疗距离处辐照大约2Gy的吸收剂量。试验结果必须符合3.1.3条的规定。4.2.4随机架旋转的变化关系
表 4剂量监测系统随机架旋转的变化关系的试验条件机架角度范围
轴(1)
通过45\扇形面
限束系统角位
轴(1)
辐射野
10×10
剂量率
辐射类型
X-辐射
电子辐射
标称能量
将具有适当平衡厚度的探测器固定在治疗头上,根据表4,在每组条件下各进行4次测试,确定出表值,每饮测试机架旋转通过大约45的范围,在正常治疗距离处辐大约2Gy的吸收剂量。如果可能,应使两次辐照在顺时针旋转时完成,另两次在逆时针方向完成。试验结果必须符合3.1.4条的规定。4-2.5随辐射野的变化关系
表 5剂量监测系统随辐射野的变化关系的试验条件角
机架轴(1)
限束系统轴(4)
20×5\
注,1) 如果小于 20 cm 则取其最人值。吸收剂最率
辐射类型
X-辐射
电子辐射
标称能鼠
根据表 5,在每组条件下各进行5次测试,确定出R值,每次辐射在正常治疗距离处辐照大约2 Gy的剂基。
试验结果必须符合3.1.5条的规定。4.2.6稳定性
4.2. 6. 1高剂量辐照后的稳定性表 6剂量监测系统定标稳定性的试验条件角
机架轴(1)
限束系统轴(4)
辐射野
10×10
10×10
吸收剂基率
辐射类型
x-辐射
电子辐射
标称能量
根据表6,使用具有适当平衡厚度的探测器,在正带治疗距离处,辐照大约2Gy的剂量。在每组条件下各进行5次测试以确定值,每次辐照:GB 15213—94
a,开机后经过至少30min的待机状态进入准备状态后立即进行,b.在正常治疗距离处进行吸收剂量为100 Gy或是以最大剂量率运行 30 min 的高剂量辐照后立即进行。
在试验中,根据随机文件对温度,气压和避度的变化进行修正。试验结果必辆符合3.1.6.1条的规定。
4.2.6.2日稳定性
根据表6的试验条件,在开机后至少经过30 min的待机状态进入推备状态后立即进行测试,在止常治疗距离处辐照大约2 Gy的吸收剂量,辐照 5 次求出平均值哀1。然后进行 B h 连续周期运行,每个周期为在典型吸收剂量率下辐照大约4Gy的吸收剂量,再停止10 min。8h连续周期运行后再以2Gy的吸收剂量辐照5次,求出平均值2。试验中,根据随机文件规定对温度、气压和湿度的变化进行修正。其结果必须符合第3.1.6.2条的规定。4.2.6.3周稳定性
试验条件同表 6。
根据表6,将体模固定在辐射头上,连续五天,每天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各进行5次辐照,确定出R值,每次在正常治疗距离处辐照大约2 Gy的剂量。每天测试前均须经过至少30 min的待机状态。在试验中,根据随机文件对温度,气压和湿度的变化进行修正,试验结果必须符合3.1.6.3条的规定。
4.2.7移动束治疗的稳定性
表7剂量监测系统在移动束治疗中稳定性的试验件机架旋转单位角度
的剂量监测计数值
限束系统角位
轴(4)
辐射野
10×10
10×10
辐射类型
x-辐射
电子辐射
标称能量
根据表7的条件,机架旋转通过一个角度,该角度对应于能在正常治疗距离处辐照大约4Gy的剂量,如果达不到,要尽可能地接近4Gy。试验结果必须符合3.1.7条的规定。4.3深度吸收剂量特性
4.3.1X-辐射
4.3.1.1深度剂量曲线图
表8深度剂量特性的试验条件
机架轴(1)
0°或90°
限束系统轴(4)
辐射野
10×10
吸收剂量率
辐射类型
X-韬射
在标难试验条件下,使用水模根据表8的条件,测试沿辐射束轴的深度剂量分布。标称能量
最大剂量深度确定为深度剂量曲线上两个99%深度剂量点连线之中点对应的剂量深度。试验结果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