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T 1973-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B/T 1973-2006
中文名称:电池用炭棒
标准类别:轻工行业标准(Q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4818927
相关标签:
电池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QB/T 1973-2006.Carbon rods for batteries.
QB/T 1973规定S电池用炭棒(以下简称“炭棒" )的术语、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QB/T 1973适用于电池用炭棒的生产、检测和验收。
注:炭棒用作非成性锌- .二:氧化钻电池(锌碳电池)的正极集流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包装储运 图示标志
GB/T 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 2828.1- -2003/IS0 2859- 1:1999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829- -2002 周期检验 计数抽样程序表(适用于对生产过程稳定性检查)
3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抗断强度
在规定的条件下,炭棒抵抗断裂的最大应力。
3.2透气率
在规定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透过炭棒的气体量。
3.3渗液性
在规定的条件下,电池电解液在炭棒内渗透的程度。
3.4透液压力
在规定的条件下,液体透过炭棒所需的最小压力。
4分类
炭棒产品分为两类:
飆化铵型炭棒;
氯化锌型炭棒。
标准内容
ICS29.220
分类号:K82
备案号:18935-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QB/T1973-2006
代替QB/T1973-1994
电池用炭棒
Carbonrodsforbatteries
2006-09-1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05-01实施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
4分类
6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炭棒电阻率的测定附录B(规范性附录)炭棒抗断强度的测定附录C(规范性附录)炭棒透气率的测定目
附录D(规范性附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炭棒中铁量(第一方法)附录E(规范性附录)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炭棒中铁量(第二方法)附录F(规范性附录)炭棒灰分量的测定附录G(规范性附录)炭棒渗液性的测定附录H(规范性附录)炭棒透液压力的测定10
本标准是对QB/T1973一1994《电池用炭棒》的修订。本标准与QB/T1973一1994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QB/T1973-2006
-R14炭棒长度增加了一个技术指标:47mm;R20的炭棒长度增加了两个技术指标:56mm和56.5mme
修改了外观要求,增加了没蜡后的炭棒表面应无目视可见的余蜡等项要求。一氯化锌型炭棒透气率的指标由原来的≤0.50mL/min改为≤0.20mL/min。-增加了对氯化铵型炭棒透气率的要求,具体指标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一氯化锌型炭棒的铁含量由原来的≤0.70%改为≤0.60%,氯化铵型炭棒的铁含量由原来的≤1.00%改为≤0.80%。
一增加了炭棒透液压力的检测方法和要求。一修改了例行检验的检验规则,具体指标见本标准的表4。原测定炭棒中铁含量的重铬酸钾容量法改为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并对原“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炭棒中铁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一规定了在测定含蜡/油炭棒铁含量及灰分量时炭棒预处理的方法。本标准的附录A至附录H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原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6)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汤阴县天海碳素有限公司、国家轻工业电池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湖南省宁乡县长宁炭素制品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新华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市炭素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文君、林佩云、刘燕、吴志刚、杨红林、陈金汉、张世涌。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原轻工业部发布的轻工行业标准QB/T1973一1994《电池用炭棒》。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ZBK82001-1988、QB/T1973-1994。I
1范围
电池用炭棒
QB/T1973-2006
本标准规定了电池用炭棒(以下简称“炭棒”)的术语、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电池用炭棒的生产、检测和验收。注:炭棒用作非碱性锌一二鼠化锰电池(锌-碳电池)的正极集流体。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GB/T2828.1一2003/ISO2859-1:1999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829—2002
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表(适用于对生产过程稳定性检查)3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抗断强度
在规定的条件下,炭棒抵抗断裂的最大应力。3.2
透气率
在规定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透过炭棒的气体量。3.3
渗液性
在规定的条件下,电池电解液在炭棒内渗透的程度。3.4
透液压力
在规定的条件下,液体透过炭棒所需的最小压力。4分类
炭棒产品分为两类:
氟化铵型炭棒:
氨化锌型炭棒。
QB/T1973-2006
5要求
5.1外形尺寸
炭棒外形尺寸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炭棒的尺寸与公差要求
标称值
直径?
注:直径和长度标称值可根据用户要求有所变动,但公差的要求不变。标称值
46、47
56、56.5、57
单位为毫米
5.2外观
5.2.1炭棒应无目视可见的弯曲、裂缝、裂纹、缺角、破碎或嵌有坏料颗粒等,炭棒两端面应平整且与中心轴垂直,圆柱表面粗糙度均匀。5.2.2浸蜡后的炭棒表面应无目视可见的余蜡。5.3理化指标
炭棒电阻率、抗断强度、透气率、含铁量和灰分按规定方法检验时,应符合表2的规定,5.3.1
表2炭棒的电阻率、抗断强度、透气率、含铁量、灰分的技术要求项
电阻率/Q-cm
抗断强度/MPa
透气率(mL/min)
含铁量/(%)
灰分/(%)
“透气率指标为炭棒经防电解液处理后的要求。2
氟化锌型
氯化铵型
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3.2渗液性、透液压力
5.3.2.1按规定方法检验渗液性时,炭棒剖面应无白色沉淀。5.3.22
按规定方法检验透液压力时,炭棒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炭棒透液压力的技术要求
炭棒类别
氯化锌型
氯化铵型
注:透液压力指标为炭棒经防电解液处理后的要求。6试验方法
6.1外形尺寸
6.1.1直径
QB/T1973-2006
单位为兆帕斯卡
用分度值为0.01mm的千分尺测量,以正交方向在炭棒两端各测一次,共测四次。6.1.2长度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6.2外观
目视检查。
6.3电阻率
电阻率的测定按附录A。
6.4抗断强度
抗断强度的测定按附录B。
6.5透气率
透气率的测定按附录C。
6.6含铁量
含铁量的测定按附录D(第一方法)或附录E(第二方法)。6.7灰分
灰分的测定按附录F。
6.8渗液性
渗透性的测定按附录G。
6.9透液压力
透液压力的测定按附录H。
7检验规则
7.1交收检验
7.1.1交收检验按GB/T2828.1-2003-次抽样方案进行。7.1.2交收检验的项目、检验水平和接收质量限(AQL)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7.2例行检验
7.2.1例行检验按GB/T2829—2002次抽样方案进行。7.2.2例行检验的项目、不合格质量水平(RQL)、判别水平(DL)和判定数组(Ac,Re)见表4。QB/T1973-2006
表4例行检验的项目、不合格质量水平、判别水平和判定数组检验项目
直径\与长度
电阻率
透气率
抗断强度
渗液性
透液压力
炭棒两端的直径均应符合要求。试验方法
6.1.1,6.1.2
b渗液性和透液压力任选一项检验,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RQL(Ac,Re)
12(1,2)
12(1,2)
20(1+2)
8.1标志
包装箱上应标明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质量等级、商标、净重、批号或生产日期、采用标准编号和GB/T191规定的“怕雨标志”。8.2包装
炭棒用纸箱或按需方要求的材料包装,包装材料应有防潮、防水等功能。8.3运输和贮存
8.3.1炭棒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轻搬、轻放,避免冲击和靠近高温源,注意防潮、防水,不应与化工原料(如氣化铵等)混装运输。8.3.2炭棒应贮存在干燥、通风处。A.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炭棒电阻率的测定。A.2原理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炭棒电阻率的测定
QB/T1973-2006
采用“伏-安”法测定炭棒的电阻率,使一恒定电流(≥1A)通过炭棒,测量一定长度炭棒上的电压降,计算出电阻率。
A.3仪器
A.3.1电流表,0.5级。
A.3.2数字电压表,4位或4位以上,输入阻抗大于1MQ。A.3.3直流稳流器。
A.3.4游标卡尺,分度值0.02mm。A.4测定步骤
按图A.1连接测量仪器。
1—直流稳流器:2—电流表:3—炭棒:4电压表图A.1炭棒电阻率测试原理图
A.4.2将电压表的两个测头分别固定于距离炭棒端面约5mm处的A、B两点,用游标卡尺准确测量A、B间的内侧距离。
A.4.3将被测炭棒接入测量电路。A.4.4闭合开关K,将电流调到1.00A。A.4.5记录测得炭棒A、B两点间的电压降。A.5结果计算
电阻率(p)的数值以欧姆-厘米(2-cm)表示,按式(A.1)计算:元、UD2
=0.07854x
QB/T1973-2006
式中:
炭棒电阻率的数值,单位为欧姆·厘米(Q2.cm);U一一炭棒A、B两点间的电压降的数值,单位为伏特(V);D一炭棒中段直径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通过的电流的数值,单位为安培(A):L一炭棒被测两点A、B间的长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10单位换算因子。
计算结果表示到两位有效数字。6
B.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炭棒抗断强度的测定。B.2原理www.bzxz.net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炭棒抗断强度的测定
QB/T1973—2006
采用三点法,即炭棒两端对称地架在夹角为90°的V形支架上,通过施力刃置于炭棒正中处,自上而下施予按一定速度增大的力,直至炭棒折断为止。根据炭棒折断时所施的力,按公式计算出抗断强度值。B.3设备
拉力试验机。
B.4测定步骤
按图B.1所示,将待测炭棒的两端架在2个夹角为90°的V形支架.上。支承架厚度为2mmB.4.1
1-施力刃:2—炭棒:3支承架
图B.1炭棒抗断强度测量示意图
B.4.2在炭棒的正中处(两支承架间的正中处),从上方轻轻压上刀刃宽度为2mm的施力刃。B.4.3施力刃以1.5mm/s~2.5mm/s的速度对炭棒逐渐施加压力,直至炭棒折断为止。B.4.4记录炭棒折断时所施加力的值。B.5结果计算
抗断强度(P)的数值以兆帕斯卡(MPa)表示,按式(B.1)计算:P=8FL
式中:
炭棒抗断强度的数值,单位为兆帕斯卡(MPa):P
一炭棒折断时所施加力的数值,单位为牛顿(N):两个支承架的内侧间距离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D
炭棒中段直径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B.1)
QB/T1973-2006
C.1适用范围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炭棒透气率的测定
本方法适用于经防电解液处理的炭棒透气率测定。C.2原理
将炭棒置于适当的夹具中,用密封圈密封炭棒与夹具间的空隙,在炭棒一端加0.4MPa的压缩气体(空气或氮气),用量气装置测量单位时间内炭棒另一端透过的气体量。C.3设备装置
炭棒透气率的测量装置主要由压缩气体源、炭棒夹具和量气管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橡皮管相连,并配置阀门加以调节和控制。其装置见图C.1。0.4MPa
压缩气体
1一T形三路真空活塞:2一直形两路真空活塞:3一量气管:4-储水管:5-橡皮管:6-炭棒:7一夹具:8—橡皮密封圈:9—压力表:10—阀门图C.1透气率测试装置示意图
C.4测定步骤
C.4.1测量前的检查
用与待测炭棒直径相同的铜棒按C.4.2~C.4.5步骤检查装置是否漏气,确认装置不漏气时方可进行测量。
C.4.2关闭阀门,转动T形三路真空活塞使a端与b端相通。将待测炭棒安装在夹具内,橡皮密封圈固定在距炭棒上端约1/4处。
C.4.3打开直形两路真空活塞,上下移动储水管,使量气管内液面与储水管内的液面在同一水面上,取读数Vo,关闭直形两路真空活塞。C.4.4打开阀门,调节减压阀使压缩气体(空气或氮气)的压力为(0.4±0.01)MPa。8
QB/T1973-2006
C.4.5转动T形三路真空活塞使a端与c端相通,同时计时,待到1min时,转动T形三路真空活塞使a端与b端相通,关闭阀门。上下移动储水管,使储水管内液面与量气管内液面在同一水面上,读取量气管上的读数V。
c.5结果计算
透气率(P)的数值以毫升每分钟(mL/min)表示,按式(C.1)计算:P
V-V。
式中:
P炭棒透气率的数值,单位为旁升每分钟(mL/min):V—一测量前量气管内液面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V-测量T时间后量气管内液面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T一测量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分钟(min)。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C.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