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T 5226一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B/T 5226一2018
中文名称: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综合送料平缝缝纫机
标准类别:轻工行业标准(Q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5670836
相关标签:
缝纫机
综合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QB/T 5226一2018.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Computer controlled compound feed lockstitch sewing machine.
QB/T 5226规定了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综合送料平缝缝纫机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产品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
QB/T 5226适用于缝制皮革、人造革、帆布等厚料制品的计算机控制综合送料平缝缝纫机(以下简称“产品”)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8期的引用文件,仅注8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2008包装储运 图示标志
GB/T 2828.1- -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I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829- 2002 周期检验计 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 4515- 2008线迹的分 类和术语
GB/T 6836- 2007缝纫线
GB/T 9969- -2008 工业产品 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 24342- 2009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保护 接地电路连续性试验规范
BB/T 0036- 2006缝纫机包装
QB/T 1772007 工业用缝纫机噪声级的测试方法
QBT 1178- 2006工业用缝纫机振动的测试方法
QBT 1572-1992缝纫机零件电镀通用技术条件
QB/T 2045- 1994工业用缝纫机 线缝皱缩 和缝料层潜移的测试方法
QB/T 2251- 1996缝纫机型 号编制规则
QB/T 2252 - 2012缝纫机机头 启动转矩测试方法
QB/T 2505 - 2000缝纫机零件 发黑技术条件
QB/T 2528- -2001 缝纫机涂装技术条件
QB/T 2627- 2004 工业用缝纫机连续缝纫 的试验方法
QB/T 2628- 2004 工业用缝纫机 层缝缝纫的试验方法
QB/T 4298- 2012 工业用缝纫机 高、 低速缝纫线迹长度相对误差试验方法
QB/T 4299- 2012工业用缝纫机 倒、 顺缝纫线迹长度相对误差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标准内容
ICS61.080
分类号:Y17
备案号:62772-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QB/T5226-2018
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综合送料平缝缝纫机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Computer controlled compound feed lockstitch sewing machine2018-02-2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07-01实施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产品分类·
5要求·*
6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
8标志、产品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贮存·目
QB/T5226-2018
QB/T5226-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缝制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2)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标准缝纫机菀坪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标准海菱缝制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市缝纫机研究所、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上工宝石缝纫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缝纫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鱼苏霞、朱伟青、王骏超、邱卫明、潘灵刚、王伟刚。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综合送料平缝缝纫机QB/T5226—2018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综合送料平缝缝纫机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产品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缝制皮革、人造革、帆布等厚料制品的计算机控制综合送料平缝缝纫机(以下简称“产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828.1一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2829-2002
GB/T4515-2008
GB/T6836—2007
GB/T9969—2008
GB/T24342—2009
BB/T0036—2006
QB/T1177—2007
QB/T1178—2006
QB/T1572-1992
QB/T2045-1994
QB/T2251-1996
QB/T2252—2012
QB/T2505-2000
QB/T2528-2001
QB/T2627—2004
QB/T2628-2004
QB/T4298-2012
QB/T4299-2012
3术语和定义
线迹的分类和术语
缝纫线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电路连续性试验规范缝纫机包装
工业用缝纫机
噪声级的测试方法
工业用缝纫机振动的测试方法
缝纫机零件电镀通用技术条件
工业用缝纫机线缝皱缩和缝料层潜移的测试方法缝纫机型号编制规则
缝纫机机头启动转矩测试方法
缝纫机零件发黑技术条件
缝纫机涂装技术条件
工业用缝纫机连续缝纫的试验方法工业用缝纫机层缝缝纫的试验方法工业用缝纫机高、低速缝纫线迹长度相对误差试验方法工业用缝纫机倒、顺缝纫线迹长度相对误差试验方法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外挂式平缝机belt-drivenlockstitchmachine电机安装在台板下,电机输出的运动和动力通过皮带传动传递到平缝机机头主轴的结构型式。QB/T5226-2018
直驱式平缝机direct-drivelockstitchmachine电机安装在平缝机机头上,电机轴与平缝机主轴在同一直线上,电机输出的运动和动力通过联轴器传递到平缝机机头主轴的结构型式。3.3
lockstitchmachinewithintegrated control box一体式平缝机
平缝机机头为直驱式型式,并将控制系统配置在平缝机机头上,成为驱动、控制与机头一个整体的平缝机。
4产品分类
4.1型式
本产品为平板式机体,采用单针或双针刺料、滑杆挑线或连杆挑线、旋梭勾线,上、针、下综合送料机构送料,形成GB/T4515一2008规定的301型线迹。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含外挂式平缝机、直驱式平缝机和一体式平缝机的机型),实现自动调速、自动停针位、自动剪线、脚踏板控制或自动计数、自动倒顺缝、自动加固缝和慢启动等功能。4.2基本参数
基本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
基本参数
最高缝纫速度/(针/min)
最大线迹长度/mm
压脚提升高度/mm
压脚交互量调节范围/mm
针间距
采用机针
采用缝线
润滑方式
电动机功率/W
4.3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见产品说明书
DP×17Nm110~Nml80(18~24)
14.8tex×3~29.5tex×3(20支/3股~40支/3股)涤纶缝纫线(按GB/T6836-2007)通过油管油线或油泵自动供油
a)电源电压:AC(220±22)V/AC(380±38)V;b)电源频率:50Hz/60Hz
c)环境温度:0℃~40℃;
d)相对湿度:30%85%(25℃无凝露)。2
4.4产品型号表示方法
QB/T5226-2018
按QB/T2251一1996的规定表示;也可按企业在全国缝纫机标准化中心备案登记的编制细则表示。5要求
5.1外观质量
5.1.1产品表面不应有锈斑、污渍:标牌应完整,位置正确,无明显伤痕。5.1.2产品外露零部件及螺钉头部应无毛刺。5.1.3涂装件表面应符合QB/T2528一2001中5.1的规定。5.1.4发黑件表面应符合QB/T2505-2000中3.1的规定。5.1.5电镀件镀层表面应符合QB/T1572一1992中6.1.1的规定。5.1.6塑料件表面应光滑平整、色泽均匀,无划伤,无尖锐毛刺。5.1.7控制箱表面应平整,色泽基本一致,不应有明显凹痕、擦伤、变形。5.1.8外露的电气线路和接插件安排应整齐、牢固。电控箱内的接线端子排、保险座、保护接地端子应有明确的标志。标志应牢固、清晰、耐久。5.1.9连接和布线应符合下列要求:a)所有的连接应牢固,没有意外松脱的危险:b)为了满足连接、拆卸电缆和电缆束的需要,应提供足够的附加长度;c)只要可能就应将保护导线靠近有关负载导线安装,以便减少回路阻抗:d)布线通道与导线绝缘接触的锐角、焊渣、毛刺应清除,过孔处应加护口防护:e)没有封闭通道保护的电线、电缆在敷设时应使用绝缘套管或绝缘缠绕带保护。5.2机器性能
5.2.1线迹长度、缝线张力、压脚压力应均能调节。5.2.2压脚提升高度应符合表1规定。5.2.3压脚提升锁住后,应能起松线作用。5.2.4最大线迹长度应符合表1规定。5.2.5最大线迹长度时,倒送扳手的始动作用力不应大于30N,按下后松开,倒送扳手应能复位。5.2.6倒、顺缝纫线迹长度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0%。5.2.7缝纫速度调速时,最低缝纫速度不应大于300针/min,最高缝纫速度应符合表1规定,最高缝纫速度与系统显示的数值误差不应大于1.25%。5.2.8内、外压脚交互量应能调节。5.3缝纫性能
5.3.1普通缝纫不应断针、断线、跳针和浮线。5.3.2连续缝纫不应断针、断线、跳针和浮线。5.3.3层缝缝纫不应断针、断线、跳针和浮线。5.3.4厚料缝纫不应断针、断线、跳针、浮线和送料卡阻。5.3.5高、低速缝纫线迹长度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5%。5.3.6缝料层潜移率不应大于0.8%5.4运转性能
5.4.1运转噪声
运转噪声应符合下列要求:
a)最高缝纫速度空载运行时,应无异常杂声;b)噪声声压级不应大于88dB(A)。3
QB/T5226-2018
5.4.2启动转矩
启动转矩不应大于0.8N·m。
5.4.3振动位移
振动位移不应大于300μm。
5.4.4润滑
采用油泵润滑的产品,缝纫速度2000针/min运转时,润滑系统的供油及回油应良好。5.4.5密封
密封性能良好,各结合面不应渗油。5.5电气安全要求
5.5.1绝缘电阻
在交流供电输入端和保护联接电路间施加DC500V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2。5.5.2耐压强度
产品的交流电源输入端与PE端之间应经受交流1000V(50Hz),持续5s的耐压试验(工作在或低于PELV电压的电路除外),应无电击穿或闪络现象。5.5.3保护联接
5.5.3.1产品的所有外露可导电部分都应连接到保护联接电路上。5.5.3.2产品的电源引入端口处连接外部保护导线的端子应使用或PE标识,外部保护导线的最小截面积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单位为平方毫米
设备供电相线的截面积S
S≤16
16外部保护导线的最小截面积Sp
5.5.3.3所有保护导线应进行端子连接,且一个端子只能连接一根保护导线。每个保护导线接点都应有标记,符号为或PE(符号优先),保护导线应采用黄/绿双色铜导线。5.5.3.4应保证联接电路的连续性,应符合GB/T24342一2009的要求,保护总接地端子PE到各测点间,实测电压降不应超过表3所规定的值。表3
被测保护导线支路最小有效截面积/mm21.0
最大的实测电压降(对应测试电流为10A的值)V3.3
“被测保护导线支路最小有效截面积1.0mm2时,最大的实测电压降(对应测试电流为10A的值)不大于3.3V。5.5.3.5禁止开关电路件接入保护联接电路。5.5.4温升
5.5.4.1电动机和控制箱外壳表面的温升不应大于35K。5.5.4.2电磁铁外壳表面的温升不应大于35K。4
5.6控制功能
5.6.1自动停针位
5.6.1.1开机停针位
启动产品后,机针应能自动停在上针位。注:此项功能可通过参数设置,出厂时可屏蔽。5.6.1.2针位选择
缝纫过程中停车,机针上、下针位应能通过控制系统设定。5.6.2自动剪线
自动剪线应能剪断缝线,再次缝纫时,线头不应从针孔中脱出。5.6.3脚踏板控制
脚踏控制踏板应能控制启动、停止、缝纫速度、剪线和抬压脚控制等功能。5.7保护功能
5.7.1信号中断保护
机器故障或控制系统接收不到速度信号时,产品应能在5s内起保护作用。注:直驱式和一体式机型不适用。5.7.2同步器故障保护wwW.bzxz.Net
同步器出现故障时,控制器应在5s内出现错误代码,进入停机状态。注:一体式机型不适用。
5.7.3倾倒保护
产品应安装倾倒保护装置,产品倾倒时控制系统应进入停机状态。注:外挂式机型不适用。
5.8扩展功能
5.8.1转角缝纫
QB/T5226-2018
具有分离式针杆装置的双针机,在转角缝纫时不应断线、断针、跳针和浮线;针杆离合机构分离、复位应准确、可靠。
5.8.2倒顺缝纫
5.8.2.1手触倒顺缝
按下倒缝按钮,倒缝和顺缝状态应能正确切换。5.8.2.2连续加固缝
连续加固缝的针数、次数及速度应能调节。5.8.2.3自动前后加固缝
自动前后加固缝的针数、速度应能调节。5.8.3计数缝纫
5.8.3.1补针
产品应能进行不同针数的补针。5.8.3.2计数
产品应能设置不同针数的缝纫。5.8.3.3计件
系统应能记录并显示缝纫件数。5.8.4慢启动
慢启动模式,应能设置慢启动缝纫速度、针数。5
QB/T5226-2018
5.8.5自动夹线
产品在起缝时应能将缝线收入缝料下部,且缝料上表面无线头。5.8.6自动抬压脚
自动抬压脚功能应能灵活、可靠。5.9附件与备件
每台产品配备的附件与备件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或装箱清单的规定。6试验方法
6.1外观质量
在光照度为(600土200)1x光线下,检验距离为300mm,目测和手感判定。6.2机器性能
6.2.1机构调节
线迹长度、缝线张力、压脚压力的调节在缝纫性能试验时用手感、目测法判定。6.2.2压脚提升高度
转动上轮,将送料牙调节到低于针板位置,抬起压脚。压脚高度专用量规应能在压脚下通过。6.2.3压脚提升后松线作用
放下压脚扳手,转动上轮使挑线杆位于最高点,按使用说明书要求穿绕针线。针线绕过挑线杆的穿线孔后垂直悬下,线端挂质量为50g的码。手按松线按钮,在过线钉端拉动针线,使码距离机座平面约20mm时打结固定之。用剪刀剪断过线钉和机头上过线钩之间的线段,码应能自行落下,有自动夹线功能的,要关闭电子夹线器。6.2.4最大线迹长度
按表4规定的试验条件进行缝纫,用精度不低于0.02mm的游标卡尺在线缝上量出10个连续线迹的长度,取其算术平均值。
6.2.5倒送扳手始动作用力和自由复位试验方法如下:
a)提升压脚至锁住,将线迹长度调到最大值,使弹簧秤垂直向下顶在倒送扳手端部,缓慢施力,读出扳手开始移动时的弹簧秤示值,即为始动作用力的大小;b)用手按下扳手,放开后,扳手应能复位。6.2.6倒、顺缝纫线迹长度相对误差按表4规定的试验条件和QB/T4299一2012的规定进行试验。表4
试验项目
最大线迹长度
倒、顺缝纫线迹长
度相对误差
普通缝纫
4层缝缝纫
/(mmXmm)
500×100
500X100
1000×100
线迹长度
缝纫速度
/(针/min)
最高缝纫速度
最高缝纫速度的80%
最高缝纫速度
按QB/T2628—2004的规定
试验项目
厚料缝纫
高、低速缝纫线迹
长度相对误差
连续缝纫
缝料层潜移率
表4(续)
/(mmXmm)
500×100
500X100
注:PV人造革在自由状态时的厚度为(1.0士0.2)mm。缝纫速度
线迹长度
最大的90%
QB/T5226—2018
缝纫速度
/(针/min)
最高缝纫速度的80%
高速为最高缝纫速度
低速为最高缝纫速度的40%
按QB/T2627—2004的规定
按QB/T2045—1994的规定
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下,产品将压脚抬起,不穿线,在手轮上贴反光纸,用非接触式测速仪测试再分别设置最低缝纫速度、最高缝纫速度进行空载运行试验,读取数值并与控制面板显示值比较判定。6.2.8内外压脚交互量调节
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方法进行调节。6.3缝纫性能
6.3.1试验前的准备
试验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验前将机头外表面擦净,并清除针板、送料牙、旋梭以及过线部分的污物,加润滑油后,用最高缝纫速度的80%运转5min;
b)缝纫速度用非接触式测速仪测试,试验缝纫速度允差为-1%c)关闭慢启动及前后加固功能;d)每项试验前应调节压脚压力、缝线张力、线迹长度、并可试缝,但在正式试验中不应再调节。6.3.2普通缝纫
按表4规定的试验条件缝纫1000mm2次,目测判定。6.3.3连续缝纫
连续缝纫按QB/T2627一2004中5.5.1的规定进行试验,目测判定。6.3.4层缝缝纫
层缝缝纫按QB/T2628一2004中5.6.1折叠方式E的规定进行,目测判定。6.3.5厚料缝纫
按表4规定的试验条件缝纫500mm2次,目测判定。6.3.6高,低速缝纫线迹长度相对误差按表4规定的试验条件和QB/T4298一2012的规定进行试验。6.3.7缝料层潜移率
按QB/T2045一1994的规定进行试验。6.4运转性能
6.4.1运转噪声
运转噪声试验应按下列方法测定:a)最高缝纫速度空载运行时,应无异常杂声,耳听判定:b)噪声声压级按QB/T1177一2007的规定进行。7
QB/T5226—2018
6.4.2启动转矩
按QB/T2252一2012的规定进行试验。6.4.3振动位移
按QB/T1178一2006的规定进行试验。6.4.4润滑
润滑试验按下列方法:
a)目测油窗检查供油情况:
b)试验结束后卸下相关盖板检查回油情况。6.4.5密封
缝纫性能试验后检查各结合面,目测判定。6.5电气安全要求
6.5.1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试验:a)试验时,将产品电源开关置于接通位置,但其电源输入端不接入电网:b)试验前在产品电源输入端口,应将不宜承受高电压的电器件暂时断开后再进行测量:c)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在交流供电输入端和保护联接电路间施加DC500V,读取绝缘电阻的数值:d)检验完毕后,用导线对受试产品进行完全放电以保证安全。6.5.2耐电压强度
耐电压强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试验:a)将被测产品和测试仪器均放在耐电压强度超过3000V的绝缘工作台或绝缘材料板上:b)试验时,将产品电源开关置于接通位置,但其电源输入端不应接入电网:c)试验前在产品电源输入端口,应将不宜承受高电压的元器件暂时断开后再进行测量d)测试前仪器的漏电流选择为10mA:e)在产品交流供电输入端与保护接地端之间,施加试验电压时应在5s内,逐渐将试验电压平缓地上升到AC1000V并保持5s的试验时间。然后再在5s内,逐渐将试验电压平缓地降低至零后断开试验电源:
f)试验完毕后,用导线对受试产品进行完全放电以保证安全。6.5.3保护联接
按以下方法进行保护联接试验:目测判定5.5.3.1、5.5.3.3、5.5.3.5;一5.5.3.2保护导线截面积的测量用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线径后按S=元?d/4计算,d为保护导线截面直径,单位为mm;-5.5.3.4按GB/T24342一2009中6.2规定的试验要求,用保护联接电路连续性测试仪进行保护联接电路的连续性试验。
6.5.4温升
产品按正常使用要求安装,缝纫速度为最高缝纫速度的90%,机针不穿线,不放置缝料,提起压脚,针距调至中间值,设定自动剪线功能和自动前后加固功能。自动前后加固功能采用起始和终正加固缝各一次,加固缝各设定为3针,设定计数缝88针,共100针,100针缝纫后停顿2s,进行周期连续运行。运行前测量起始温度,每10min测量记录发热部件位置的温度。当30min内温度变化小于1K时记录此温度作为测试结果。测试结果与初始温度的差值即为温升值。温升检测点位置见表5。8
电动机
控制箱a
电磁铁
一体机控制箱检测点位置为控制箱正面控制面板下方中间位置。6.6控制功能
6.6.1停针位
6.6.1.1开机停针位
产品主动轮处于3个任意角度位置时接通电源,目测判定。6.6.1.2针位选择
缝纫过程中,上针位和下针位停车,各试验3次,目测判定。6.6.2自动剪线
普通缝纫后自动剪线,试验50次,目测判定。6.6.3脚踏板控制
在缝纫性能中进行检验,各试验5次,目测判定。6.7保护要求
6.7.1信号中断保护
将产品翻倒或皮带脱开,用秒表测试信号中断保护时间。6.7.2同步器故障保护
检测点位置
QB/T5226—2018
绕组外壳表面中心
接近人体一侧表面中心
电磁铁绕组外壳表面中心
启动前,拔出同步器的插头,用秒表测试同步故障保护时间,目测判定:运转过程中,拔出同步器的插头,用秒表测试同步器故障保护时间,目测判定。6.7.3倾倒保护
产品接通电源处于待机状态,将产品翻倒,系统是否进入停机状态,目测判定。6.8扩展功能
6.8.1转角缝纫
按表4规定的厚料缝纫项目试验条件进行试验,分别分离左、右针杆,作转角缝纫各3次,目测判定。6.8.2倒顺缝纫
6.8.2.1手触倒顺缝
缝纫过程中,按下手触倒缝按钮,试验5次,自测判定。6.8.2.2连续加固缝
普通缝纫条件下,设置不同的加固针数、加固次数和速度,试验5次,目测判定。6.8.2.3自动前后加固缝
普通缝纫条件下,设置不同的前后加固针数和速度,前后加固次数为1次,试验5次,目测判定。6.8.3计数缝纫
6.8.3.1补针
普通缝纫条件下,设置补针模式,在剪线前停车状态时手触补针按钮,进行0.5针、1针或连续几针的补针,各试验5次,目测判定。6.8.3.2计数
普通缝纫条件下,设定针数20针缝纫模式,试验5次,目测判定。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