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12054-201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12054-2017
中文名称: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
标准类别:纺织行业标准(F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516038
相关标签:
纤维
混纺
色纱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FZ/T 12054-2017.
1范围
FZ/T 12054规定了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但装.
FZ/T 12054适用于环锭纺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不适用于特种用途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8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98- -2008棉本 色纱线
GB/T 2910.6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 第6 部分;粘胶纤维.某些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或菜赛尔纤维与棉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
GB/T 3292.1纺织品 纱线 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 1部分.电容法
GB/T3916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
GB/T 4743- 2009 纺织品卷装纱 绞妙法 线密度的测定
GB 994纺织材料公 定回潮率
FZ/T 01050纺织晶纱线癱点的分级 与检验方法电容式
FZ/T 10007棉 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
FZ/T10008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标志与包装
3产品分类.标记
3.1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产品以不同混妨比及线密度分类.
3.2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的原料代号;铜氨纤维为Cu.棉为C.
3.3 产品混纺比以公定质量比表示,具体表示为:棉混用比例在50%及以上.以棉含量/铜氨纤维含量表示;棉混用比例在50%以下,以铜氨纤维含量/棉含量表示。
示例:背植怊与铜氨纤維混紡本色秒线密度为18.5 tex.铜氨釺维为65%.棉含量为35%应写为Cw/C 65/35 18.5 tex.
注。沙线英制支数与特克斯换算累数为590.5。
4要求
4.1项目
普梳棉与铜氨釺维混纺本色纱技术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细节(- 50%)、千米粗节( +50%).干米棉绪( +200%)、十万米纱疵及纤维含量偏差+项指标。
4.2分等规定
标准内容
ICS59.08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12054—2017
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
Carded cotton and cupro blended grey yarn2017-11-0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18-04-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FZ/T12054—2017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1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奉化市天盾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杭州富阳春嘉贸易有限公司、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广军、于传文、张建祥、钟军、张占全、章桂虎、叶春、王憬义。1范围
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
FZ/T12054—2017
本标准规定了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本标准适用于环锭纺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不适用于特种用途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98一2008棉本色纱线
GB/T2910.6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6部分:粘胶纤维、某些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或莱赛尔纤维与棉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GB/T3292.1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勾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容法GB/T3916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GB/T4743一2009纺织品卷装纱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GB9994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
FZ/T01050纺织品纱线疵点的分级与检验方法电容式FZ/T10007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FZ/T10008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标志与包装3产品分类、标记
3.1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产品以不同混纺比及线密度分类。3.2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的原料代号:铜氨纤维为Cu,棉为C。3.3产品混纺比以公定质量比表示,具体表示为:棉混用比例在50%及以上,以棉含量/铜氨纤维含量表示:棉混用比例在50%以下,以铜氨纤维含量/棉含量表示。示例: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线密度为18.5tex,铜氨纤维为65%,棉含量为35%,应写为Cu/C65/3518.5tex注:纱线英制支数与特克斯换算系数为590.5。4要求
4.1项目
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技术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勾度变异系数、于米细节(一50%)、千米粗节(十50%)、千米棉结(十200%)、十万米纱疵及纤维含量偏差十项指标。4.2分等规定
4.2.1同一规格、同一原料、同一工艺连续生产的产品作为一个或若干检验批。1
FZ/T12054—2017
产品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为等外品4.2.2
4.2.3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产品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规格,以考核项目中最低一项进行评等4.3技术要求
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铜氨纤维含量在50%及以上)的技术要求按表1规定。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铜氨纤维含量在50%以下)的技术要求按表2规定。4.3.2
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铜氢纤维含量在50%及以上)的技术要求线密度
公称线密度
11.1~13.0
13.1~16.0
16.1~20.0
20.1~31.0
31.1~~36.0
36.1~60.0
60.1及以上
线密度
偏差率
单纱断
裂强度
cN/tex
单纱断
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
勾度变
异系数
(-50%)
个/km
(+50%)
个/km
(+200%)
个/km
十万米
个/105m
公称线密度
11.1~13.0
13.1~16.0
16.1~20.0
20.1~31.0
31.1~36.0
36.1~60.0
60.1及以上
FZ/T12054—2017
表2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铜氨纤维含量在50%以下)的技术要求线密度
线密度
偏差率
单纱断
裂强度
cN/tex
单纱断
裂强力
变异系数
条干均
勾度变
异系数
(-50%)Www.bzxZ.net
个/km
(+50%)
个/km
(+200%)
个/km
十万米
个/10°m
4.3.3纤维含量偏差。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的纤维含量允许偏差为土1.5%,例如Cu/C55/45铜氨纤维与普梳棉混纺本色纱线,则充许含量为:铜氨纤维56.5%~53.5%,棉43.5%~46.5%。纤维含量偏差超过士15%时,评该批产品为等外品。5试验方法
5.1试验条件
各项试验应在各方法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进行5.2取样规定
从检验批次中随机抽取20个简子,各项目所需样品数量及试验次数按表3规定,若检验批中的筒子数小于20个,则全部抽取作为样品。3
FZ/T12054—2017
表3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各项目样品数量及试验次数的规定项目
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勾度变异系数、干米纱疵(粗节、细节、棉节)十万米纱癌
纤维含量偏差
筒子数/个
每简试验次数
总次数
注: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于均匀度变异系数可进行在线产品取样,具体取样规定参见附录A,但用户对产品质量有异议时,则以成品质量检验为准,5.3
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试验摇取绞纱长度应按GB/T4743一2009规定执行,其中线密度变异系数采用程序1,线密度采用程序3。100m纱标准质量和标准干燥质量按附录B计算,线密度偏差率应将烘干后的绞纱折算至100m质量,并按式(1)计算:
式中:
线密度偏差率,%;
mo一md
100m试样实测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100m试样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5.4单纱断裂强度及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按GB/T3916规定执行。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干米纱疵试验按GB/T3292.1规定执行。
5.6十万米纱症试验
按FZ/T01050规定执行,十万米纱疵结果用A3、B3、C3、D2以上九级疵点之和。5.7纤维含量试验
按GB/T2910.6规定执行,纤维含量以公定质量比表示。5.8试验结果的表示
.·(1)
批纱的各种试验结果是由该种试验的全部试验值的计算结果表示,各种试验结果的计算精准度,除已规定者外,按表4规定。
单纱断裂强度/(eN/tex))
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
线密度变异系数/%
条干均度变异系数/%
千米纱症/(个/km)
线密度偏差率/%
百米质量(每批平均)/(g/100m)平均线密度/tex
十万米纱症/(个/105m)
纤维含量偏差/%
折算重量用回潮率/%
检验规则
计算值的数值修约位数规定
保留小数位数
FZ/T12054—2017
按FZ/T10007规定执行,其中成包净重验收按GB/T398—2008中5.9规定执行。标志、包装
按FZ/T10008规定执行。
用户对本标准有特殊要求者,供需双方可另订协议5
FZ/T12054—2017
A.1在线产品取样周期及卷装形式A.1.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在线产品取样及试验
般两天取样试验一次,但周期
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更。十万米纱疵试验周期可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两周。
2取样的卷装形式为管纱。
在线产品取样数及试验次数
A.2.1各项试验应在各方法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如生产需要,可以在接近车间温湿度条件下进行但试验地点的温湿度应稳定,并不得故意偏离标准条件。2在线产品取样数见表A.1。
表A.1在线产品取样数
生产同一品种的开台数
每机台上采取管纱数
总管纱数
取样时不得均在车头或车尾取样,不得取同一锭带上的4个管纱。8~9
30及以上
A.2.3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试验,每份试样30个管纱,每管摇取1缕,总数为30次(开台数在5台及以下的产品,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试验可相应减少拔管数,拔取15个管纱,每管摇取2缕)。
A.2.4单纱断裂强度及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单纱每份试样30个管纱,每管测试2次,总数为60次(开台数在5台及以下者,可每份试样15个管纱,每管测试4次)。采用全自动纱线强力试验仪的取样数,纱线均为20个管纱,每管测5次,总数为100次。5条干均勾度变异系数需在各机台随机抽取10个管纱,试验总数为10次。A.2.5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百米质量的计算FZ/T12054—2017
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的公定回潮率,按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见式(B.1):也可按干重混纺比例计算,见式(B.2),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其中棉公定回潮率为8.5%,铜氨纤维公定回潮率按GB9994规定执行。
以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a
BeaWcu
以干重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b)
式中:
Bc、Bcu
公定回潮率,%;
WcXAc+WcuXAcu
棉、铜氨纤维公定回潮率,%;
棉、铜氨纤维干燥质量混纺百分比例;棉、铜氨纤维公定质量混纺百分比例。B.2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按式(B.3)计算,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T
式中:
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的标准质量,单位为克(g);T,纱线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B.3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按式(B.4)计算,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ma
式中:
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纱线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混纺纱线的公定回潮率,%。
(B.2)
(B.3)
FZ/T12054-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
行业标准
普梳棉与铜氨纤维混纺本色纱
FZ/T12054—2017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spc.org.cn
服务热线:400-168-0010
2017年12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2-31861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